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新课标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新课标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讲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明 学 习 目 标 ] 1.端正 1 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 确态度 2.理清 1 对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区分 3 个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 性、鲜明的民族性 4.掌握 4 个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重 要因素 [建知识体系] [ 备 核 心 素 养 ] 1.科学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和 作用的学习,理解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 具有不同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 与发展的关系 2.公共参与——通过理解和掌握我国传 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对中华文化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来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 (1)继承性 主要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澄清认知] 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相对稳定不意味着固定不变;二是相对稳定性体现着文化影响 的深远持久。 (3)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作用) (1)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 用。 (2)消极影响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拓展链接] 结合文化的一般作用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一、判断题 1.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提示: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提示: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 4.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提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二、选择题 5.2018 年 4 月 27 日,有媒体撰文称诗歌文化正在中国复苏,或将迎来新“诗”纪。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 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这种潮流的出现表明(  ) ①古诗词成为展现中华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复古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强烈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 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D 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的出现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优秀传统 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③④符合题意;中华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华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①说法 错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强烈认同感,②说法错误。 6.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 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D ①说法错误,精神力量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②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 意识;③④正确阐释了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的作用与价值。 7.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该(  ) ①忠实地全盘继承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研究、继承和弘扬其精华 ④予以放弃,以开创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新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 C 儒家思想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继承 和弘扬其精华,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错误。 近几年高考对本框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背景材料通常是我国 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得到传承的具体事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呈现,难度一般。 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 1] (2018·全国卷Ⅰ)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 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 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 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经济融合,③④符合题意;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不变的,①错误;②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开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答案] D [准解快解] 两种方法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侧重点法 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 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 具有历史继承性 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 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 处 概念法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例 2] (2014·安徽高考)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 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知识。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推陈出新,故选 D 项;A、C 两项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做法,不符合题意;B 项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做 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例 3] (2016·北京高考)“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 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 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是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②符合题意;该做法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符合 题意;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不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①排除;“能够使国家占据 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说法错误,④不选。 [答案] C [学通学透] 重点关注:本考点主要结合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具体事例,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有选择题、也有主 观题,主观题常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从性质上看,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要保持和发扬积极的、优秀的成分,要改造或剔除消极 的、落后的成分。 (2)从时代上看,要支持顺应时代发展的因素,反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因素。 (3)从过程上看,既要一分为二地做好继承,又要做好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创新。 综合集训冲关 1.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要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保护传统的 历史建筑是基于(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 D 材料中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②③入选。①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④错误,表述的是传统思想。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表达亲情的重要载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广 大青少年推荐《晒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一书。这一举措旨在(  ) ①引导青少年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②引导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 的全面发展 ④让青少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 B 材料旨在强调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说法是片 面的,排除①;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排除④。 3.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从博物馆“文物”入手,让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用镜头语言对每一 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让观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可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①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借鉴 ②要注重传承,革故鼎新,抵御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③应重视保护,发扬光大,自觉成为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应继承创新,与时俱进,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D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旨在让国人感受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享用中华文化的同时,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④ 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借鉴,①不符合题意;此节目意在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非对中华文化的“革故”,也未涉及腐朽落后文化,②不符合题意。 热点材料 2018 年 4 月 23 日,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在第 23 个世界读书日当天揭晓,①《中国传 统文化百部经典》荣登榜单。 ②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③《中 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激活经典、融入当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既追求学术上的高水准,又力求 古为今用,④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育、走进人们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⑤ 《百部经典》披沙拣金、着眼普及,搭建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所选书籍既要经典,又要经过注释和解 读为大众接受,化繁为简、通俗易懂。 [信息获取] ①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说明文化发展和创新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目的是让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⑤依据是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热点训练] 1.中央财政积极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  ) ①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④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 A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是民族节日,②④错误;①③观 点正确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作用,故符合题意。 2.“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 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观点体现了(  )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 A 材料强调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与题意无关;④错误,社会 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 识,分析如何落实好上述要求。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题型为措施类题目,要求分析如何落实好文化发展不忘本来、吸 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根据对设问的分析,可将设问转化为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然后链接教材理论, 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答案:辩证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积极向上的内容要继续保 持和发扬,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的优秀成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引导传统文化顺 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框题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讲述了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完善了故事、强化了人物和食物背后的文化, 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受 到好评的原因是(  ) ①将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给人以情感的启迪 ②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延续了文化的血脉 ③将人物与食物相 结合,抛弃了传统的习俗 ④将美食与科技相结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A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受到好评的原因是将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给人以情感的启迪,①正确;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这说明它受到好评的原因是将传统 与现实相结合,延续了文化的血脉,②正确;③中“抛弃了传统的习俗”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舌尖上的 中国》(第三季)将美食与科技相结合,④不符合题意。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大格局,体现 了“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中国政治理念。今天,“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 念、生活方式仍有重要影响。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人们在实 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B 今天,“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重要影响,这说明传统文化 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 3.(2019·黄山一模)“葳蕤”怎么读?“搴芳”什么意思?不仅那些习惯了键盘书写、提笔忘字的人两眼茫然, 很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人也是报以苦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社会实践不断变迁,有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档的危机 ④传统文化阻碍社会历史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B 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未涉及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 作用具有双重性,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 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4.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之一,其创建并倡导“以德正心、 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传统文化儒学伦理,是古代廉政文化先进家庭之典范。曾居住于此的郑氏 家庭,是从南宋初年延续至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家庭,历经四个朝代,先后有 173 人为官,官位最高的至礼部尚 书,却无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新内容。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B “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体现 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①③当选;②与材料无关;文化创新是社 会发展进步的动力,④错误。 5.“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APEC 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工 匠精神”热度不减,利好举措相继出台。这些“网络热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在于它们(  ) ①反映社会呼声,满足了人们诉求 ②继承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③顺应时代变迁,推动了社会进步 ④ 体现文化创新,引领了社会思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 C ②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④中“引领了社会思潮”的表述过于夸大了“网络热词”的 作用。题目中,“网络热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在于它们反映社会呼声,满足了人们诉求,顺应时代 变迁,推动了社会进步,①③表述正确,入选。 6.“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沉淀千百年的经典看似很遥远,却在自然亲切的歌词 中浮现在听众面前。《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在于其(  ) ①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②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 发展的时代强音 ③首次实现了诗和歌的结合,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让观众在歌唱中学诗词、 背诗词,是传承经典最合适的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A 经典重新用歌词演绎出来,供观众欣赏,这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特色,其成功之处在于,从 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用现代表达方式展现民族文化,复苏文化记忆,①② 符合题意;③④犯了绝对化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9·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 年 2 月 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 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 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 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回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 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回答时要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①优秀农耕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推动乡风文明、乡村发展。② 保护优秀农耕文化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环境,更好地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③农 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优秀农耕文化,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繁荣发展。④ 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若从农耕文化的 创新发展方面回答也可。)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要求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 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巧学妙解] 图示法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根本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重要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 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拓展链接] “双一流” 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双一流”,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一、判断题 1.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提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思想运动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提示:思想运动影响文化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提示: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二、选择题 4.如图以传统剪纸艺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艺术创作形式(  )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符合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 ③有利于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 ④准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了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D 用传统剪纸艺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传统的和现代的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文化继承 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了文化创新,有利于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③④符合题意;汉字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②说法错误。 5.(2019·泉州质检)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院藏的珍品文物、景泰蓝工艺精品和制作工艺、借助新技术的文物 修复技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参观故宫期间不时驻足凝望、仔细品味,并发出由衷赞叹。这说明(  ) ①中国历史文化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 ②文化氛围时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历史 文化的内涵 ④科学技术革新了传统文化保护的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D 材料未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①不符合题意;从特朗普的赞叹中可看出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②符合题意;借助新技术对文物修复,可知科学技术革新了传统文化保护的手段,并 未丰富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故③错误,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6.(2019·盐城期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 育等各领域。其原因是(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 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所以要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②正确;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 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③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不是加强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的原因,④不符合题意。 7.北京的菊儿胡同住宅楼的设计,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格,又吸收了现代住宅的优点,使传统的居住 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菊儿胡同的住宅楼(  ) ①表明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②说明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 ③是北京地域文化传承与创 新的主要载体 ④体现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C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两个过程,①不选;菊儿胡同的住宅楼吸收了现 代住宅的优点,这说明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②正确;菊儿胡同的住宅楼并不是北京地域文化传承 与创新的主要载体,③不选;菊儿胡同的住宅楼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格,又吸收了现代住宅的优点,体现 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④正确。 本框题中的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属于命题的高频考点。常以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 态度为背景,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多以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表现为素材,考查影响文化发展 的重要因素。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而有之,难度不大。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例 1] (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 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 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 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主要得益于”。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 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融入了现代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对 杂技艺术进行了创新,故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排除;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不能 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而是要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故②排除。 [答案] D [准解快解] 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 时也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这些积 极成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 而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 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 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 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 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 2] (2017·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 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 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 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 的物质技术手段,②符合题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④符合题意;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①说法错误;科技创新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也有 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③说法错误。 [答案] C [例 3] (2015·江苏高考)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 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之所以要通过高等院校来推广 文化传统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通过教育这一重要文化传播的途径,使我国的传统艺术 得以传承与发展,B 项符合题意;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 项错误;C、D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学通学透] 重点关注:本考点属于命题的高频考点,主要结合文化发展的成就和事例,考查对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理解 和运用,选择题和主观题兼而有之,而且多与其他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命题。 1.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角度 科技的作用 文化交流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文明 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 良好氛围 2.全面把握教育的作用 角度 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 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 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 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 传承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 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 秀传统文化 精神文 明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人的 素质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集训冲关 1.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强调,“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 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 方法就是读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理由是(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②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塑造人生 ④传统文化 是我国的文化遗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 A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强调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并非原封 不动地承袭,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塑造人生,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 2.全国人大首次提出要增加中小学古诗文的学习,教育部积极行动修编教材,古诗文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比重 增大。这是因为(  ) ①公民尊重本民族文化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②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古诗文蕴含着中 华民族一切优秀精神 ④文化传承需要教育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D 古诗文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比重增大,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精神根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④符合题意; 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一种方式,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③错误。 3.(2019·安阳二模)从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到天眼探空、墨子传信,从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到 4G 标准、5G 引 领……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无不彰显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勇气和实力。这些科技成果的作用在于(  ) ①是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日渐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提供技 术支撑 ④能直接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 B 这些科技成果的作用在于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提供技术支撑,日渐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 为物质力量,④错误。 热点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①我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从孔子对儿子的庭训,到颜之推的家训,到诸 葛亮的家训,到曾国藩的家训,到傅雷的家训,不一而足。家风强调仁孝清廉、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克勤克 俭……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给子孙带来“齐身修家”的良好教育,也带来“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使命。② 在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家风的传承也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有人把感恩、平等、 宽容等理念融入其中,更添时代气息。 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 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 的第一任老师。④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 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 的第一个台阶。 [信息获取] ①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说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依据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④原因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 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热点训练] 1.“崇教育人耕读传家远,立身敦品礼义济世长。”近年来全国多地建设家风馆,集中展示当地历史悠久的门 楣楹联、家规家训、村规乡约等优秀文化资源。设立家风馆,旨在(  ) ①引导群众向上向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快复兴儒家传统文化 ③强化 家风教化功能,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家园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 D ②错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设立家风馆, 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复兴儒家传统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① 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微信朋友圈中一则“济南老家规 知道多少”的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  ) 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摒弃传 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B 传统的家风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并注入时代精神,推动创新,①③当选;传统文化有精华也 有糟粕,②④错误。 3.结合材料,分析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文化价值。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题目,知识限定不明确,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文化价值”,可从文化的实质,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体说明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文化价值。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新形势下推进 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许多传统家庭美德早已融入血脉。新形势 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 的创新发展。③传统家庭美德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 明建设,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④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让每一个 家庭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播者,有利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 [框题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宋代流行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拜年。到了明朝时期,出现了互相往拜于门的现象。 进入网络时代后,QQ 拜年、微信拜年又成为新兴的拜年方式。拜年形式的变迁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科技发展创新了文化的表现形式 ③传统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 ④文化多样 性源自时代的变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A 拜年互相贺喜的文化内涵没有变化,但形式上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 性,①正确;进入网络时代后,QQ 拜年、微信拜年又成为新兴的拜年方式,这表明科技发展创新了文化的表 现形式,②正确;材料并没有表明传统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③错误;文化多样性并不源自时代的变迁,④错 误。 2.越是科技发达、经济走向全球化,一个国家就越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之所以要重视我 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因为(  ) ①本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②没有民族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民族文化就不能丰富和发展 ③传统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 ④传统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 D ①中“至高无上”“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③中“代表了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④正确,入选。 3.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部署。优 先发展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我国教育现状还存在很大 的问题 ④发展教育事业是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 A ③不符合实际;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4.“活化”,赋予古老建筑新的生命。“活化”,意味着要因地制宜地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赋予其自我的造血 功能,在合理的利用中获得新的生命。例如北京 798 艺术区,原为国营 798 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经过功能 的再造,现在已成为北京最富活力的艺术文创产业园区。“活化”历史建筑(  ) ①需要去其糟粕,拆迁翻新重建历史建筑 ②可以坚持经济效益为主,注重社会效益 ③需要保护历史建筑, 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④可以保护文化遗产,使文物建筑历久弥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D ①②说法都错误,“活化”历史建筑不是拆迁翻新重建历史建筑,也不是坚持经济效益为主,而 是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在继承中发展创新,③④正确。 5.(2019·武汉联考)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 之大计,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 ①只有教育才是人类自觉传播文化的活动 ②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吸收、 融合、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C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 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具有吸收、融合、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人类自觉传播文化 的活动多种多样。④错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 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新疆手工艺品在运用民族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域历史、神话人物、民族艺术等题材,形成别具一格 的艺术形式。如今,通过“互联网+”,新疆手工艺品不仅在本地绚丽绽放,更飞出自治区,成为传播新疆文 化的一张名片。由此可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应该(  ) ①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实现各民族文化融合 ②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④继承优秀传统元素,展现民族特色和风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 B 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具有精华与糟粕,我们应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一 切成果,排除;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 年 8 月 14 日,都江堰成功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水利工程,遵循了“乘势利导,因 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 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工程修 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如今,在都江堰景区,通过声光电等现代 科技手段,让 2 000 多年的历史活起来,更直观、更鲜活地呈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与功用。随着现代科技 手段在工程建设与发展中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灾能力更强、灌溉面积更大、生命力更盛。 人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从未有松懈:岁修制度延续千年。历时 3 年多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 例》,以法律形式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较好地解决了灌区用水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强 了水资源的防污治污,促进灌区发展行稳致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水文化在都江堰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水文化在都江堰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 题。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 分别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影响文化发 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 刻影响,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水文化的发展为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②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都江 堰影响更深远,生命力更强。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法治手段继承发展了都江堰水文化管理思想, 推动了都江堰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核心素养培优](对应学生用书 P156)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延续中华文明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拓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使之努力 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 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情境一 ①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 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性能。②各族人 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重新认识充满智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 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情境二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 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①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要坚守中 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心田,引领人们更好地汲 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根据新时代美育特点,②学校新媒体运营管理者在做具体工作时,③ 可借助当前大众传媒技术对知觉、视觉、听觉的调动能力,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将 “文”“美”通过有趣的方式表达。新媒体助力美育活动,开展化人、育人宣传,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 素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