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等级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等级考)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北京一零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等级考)‎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表述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B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哲学的产生,题干强调哲学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C表述错误,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D符合题意,“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是因为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对科学家的具体科学研究可以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答案为D.‎ ‎2.小源在撰写哲学小论文时,引用了下面一段学术资料:‎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你认为小源所要论证的问题最有可能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哲学基本问题 C.哲学与时代精神 D.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可以看出,小源所要论证的问题最有可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B适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排除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的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3.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D.物质是否依赖于意识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从哲学角度看,这涉及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 B、C、D项均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A。‎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是否承认人们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存在,即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思维或者意识,是唯心主义,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A。‎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5.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的是 A.精卫填海 B.夸父追日 C.盘古开天 D.愚公移山 ‎【答案】C ‎【解析】‎ 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盘古开山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的本原的思考的表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盘古等古神创造的,是错误的,但确是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故C符合题意;选项ABD都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强调世界的本原问题,故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上述说法同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均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该观点把“水”这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项正确,C、D项与材料不符;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7.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③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论观点,④中的“全面继承了”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8.下图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主动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漫画中的文字为“乐观的人在每种忧患中都能看到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会产生忧虑”,这表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间接作用,B项中的“直接现实性”说法错误,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预见性,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9.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鱗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②一切观念都是人的头脑自生的 ‎③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鱗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①④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②中的“头脑自生的”说法错误,排除;意识不都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也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③中的“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10.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要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理念与学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考虑处方和病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归纳,就是要处理好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要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理念和学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考虑处方和病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归纳,就是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故B选项入选。题目中不涉及整体与部分、必然和偶然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排除A、C、D。‎ ‎11.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画作与实景既“似”又“不似”,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①画作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和再现,更是思想的表达 ‎②画作是画家通过头脑对实景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够反映客观存在的景象 ‎④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将美丽的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画作与实景很“似”是因为画作是客观存在的景象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这表明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够反映客观存在的景象,③正确;画作与实景又“不似”,这是因为画作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和再现,更是思想的表达,是画家通过头脑对实景加工改造的结果,①②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将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而意识本身不具有这一功能,④中的“能将美丽的幻想变为现实”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2.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的错误在于 A.歪曲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肯定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 欧布里德的错误在于歪曲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否认物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欧布里德的观点没有否认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物质与意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内容,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A。‎ ‎13.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不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人类对反物质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A项错误;反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认识自然界的活动,未涉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1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士大夫没有亲自将小船停于绝壁之下去考察。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特点,也未涉及实践推动认识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相关内容,B、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A。‎ ‎15.(题文)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概念、真理的含义。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①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故②符合题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是不完美的、片面的,多个认识主体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故③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而非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故④错误。故选C。‎ ‎【点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揭示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材料中在“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推动了人们对医学的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的来源,故A不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但不能说依赖,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涉及系统优化的内容,且促成认识发展的不仅仅是要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故排除D。故选C。‎ ‎17.(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国人内心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是通过传统手工艺动手的方式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获取的,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特点,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18.“科学的解释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程度,它们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正确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③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④人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相关知识。科学的解释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程度,它们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决定了人的认识也必须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这样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③正确;除此以外,由于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制约着人类的认识活动,因此人们在一定时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暂时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不断的向前发展,④正确;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作出正确的反映,即真理性认识,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19.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用用直接经验检验间接经验,②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专家对创业者进行指导,而未涉及专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0.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着地球转 ②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水往低处流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存在于事物内部,不能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月亮绕着地球转”能够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是一种现象,不是规律,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②正确;“水往低处流”这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现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④正确。故本题选C。‎ ‎21.某地地处百花山南麓,煤炭资源丰富,过去“靠山吃山”采煤致富,但“黑经济”造成植被破坏、粉尘污染、地质灾害频发。近年来,该地积极转型,依然“靠山吃山”,发展壮大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等“绿经济”,让百姓充分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该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 ‎①转变价值观念,不再追求经济利益 ②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了经济持续增长能力 ‎③改造自然规律,有效恢复生态环境 ④践行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相关知识。该地从过去靠“黑经济”转向现在的发展“绿经济”,让百姓充分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这得益于该地践行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科学发展,提高了经济持续增长能力,②④正确;“绿经济”是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①中的“不再追求经济利益”说法错误,排除;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改造规律,③中的“改造自然规律”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22.(2018年高考天津卷政治6)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 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3.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B ‎【解析】‎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把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的关系看成是新旧事物的关系是错误的,A排除;与“人”字形铁路相比较,京张高铁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方面要高得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C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D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4.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说明事物之间存在联系,联系是普遍的。A正确;整体决定部分,B 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之分,C错误;D与题意不符。‎ 考点:联系的普遍性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及整体与部分联系的理解和运用。准确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选项。难度适中。‎ ‎25.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成为优质木材,桉树被引进美国后,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环境,成为“废材”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选项符合题意;桉树被引进到美国,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变成了“废材”说明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引起桉树是想要优质木材,结果桉树成了废材,④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稳定的联系存在,①选项表述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联系的客观性与多样性 ‎26.生物钟又称生物节律,即生物的行为都按照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在运行。观察下图,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①生物行为的周期和规律是人的创造和发明 ‎②生活方式与生物节律长期不符,患病风险增加 ‎③夜深人静时,学习效率与身体健康可以兼得 ‎④应当按生物节律恰当安排工作和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从生物节律图中可以看出,生物的行为都按照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在运行,生活方式与生物节律长期不符,患病风险增加,因此我们应当按生物节律恰当安排工作和生活,②④项符合题意;生物行为的周期和规律是生物运行过程中本身固有的,不是人的创造和发明,①项说法错误;夜深人静时,血压最高,应注意休息,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7.在循环经济链条中,没有废物,废物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家企业的“废弃物”及副产品可能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 ‎③在循环经济链条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无条件的 ‎④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①②④项符合题意;在循环经济链条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8.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社会的发展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发展、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相关知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②④正确;社会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中的“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说法错误,排除;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③中的“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9.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图为高二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原始的记录→逻辑的整理 →关键的提示,这一方法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该同学的笔记本是一个系统,由“记录区”“整理区”和“提示区”等要素构成,这一方法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项正确;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材料未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相关内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但材料未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的相关内容,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要求;‎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0.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能够揭示联系的根本内容及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是 A.矛盾 B.量变与质变 C.前进性与曲折性 D.共性与个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联系、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能够揭示联系的根本内容及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是矛盾,A项正确;量变与质变是发展的两种状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途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1.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理的是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失败是成功之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 ‎①选项错误,其表述的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②选项只看到部分,没从整体着眼。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③选项看到了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选项看到了成功与失败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选C。‎ ‎32.下边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④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漫画中拿着剪刀的人不敢把另一人的绳子剪断,因为两人处于同一根绳子两端,那人掉下去了,拿剪刀的人自己也将掉下去。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③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相关内容,①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33.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连。这种表达方式与下列哲学相通的是 A.矛盾双方相辅相成 B.矛盾双方相互平衡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矛盾的相关知识。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连。这种表达方式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辅相成,A项正确;矛盾双方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内容,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A。‎ ‎34.下面的漫画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别人却会领先”。下列说法与漫画寓意相符的是 A.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相关知识。漫画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别人却会领先”,这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A与材料不符,排除;“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B项正确;“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35.某同学的书桌上贴着这样两个公式:‎ 这两个公式启示我们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公式,1%相对于1‎ 来讲很小。但如果我们每天都比别多努力1%,一年后就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获,但如果我们每天比别人少努力1%,一年后我们得到的就会比别人的少很多。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蕴含的哲理是外因影响着事物的发展,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蕴含的哲理是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的观点,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蕴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项正确。故本题选D。‎ ‎36.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该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①选项错误,“孝”的内涵既有个性,但是也有共性,故说“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是错误的。从题干来看,“孝”的表现不同,有差异,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③④选项表述符合题意,故答案应D。‎ 点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的对应关系如下:‎ ‎37.《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增广贤文》有言:“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有 ‎①遵守规则,不必去改变已有现状 ②严守底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③明辨是非,生活中不应见利忘义 ④适可而止,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增广贤文》有言:“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有严守底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明辨是非,生活中不应见利忘义;适可而止,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②③④适合题意;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①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38.下图漫画中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并不少见。这启示我们 A.要重视精神力量,坚持不懈 B.要关注事物量变,防微杜渐 C.应从事物的共性中发现个性 D.要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中主人公人物治理问题的方法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 ‎【点睛】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 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 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39.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目,同一个人少年有少年的特点,壮年有壮年的特点,老年时也有老年的情况,说明了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故D选项符合题意。A错误,题目中说的是同一事物,而不是不同事物。BC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D。‎ ‎【考点定位】矛盾的特殊性 ‎【名师点睛】具体事物的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是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的。‎ ‎40.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大意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除了他们的天赋外,还要做足够数量的“练习”。如莫扎特用了十年创作出了惊世作品;曹雪芹历经十年写出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一万小时定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否定一切 D.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除了他们的天赋外,还要做足够数量的“练习”。该“定律”强调了要重视量的积累,体现的哲学原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相关内容,A、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不是否定一切,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发展的状态 ‎1.量变的含义: 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方法论要求(启发):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达到条件时, 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1.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曾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今天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浪潮,我们应该 A.循序渐进,不断积累 B.捕捉机遇,促成质变 C.立足长远,不计得失 D.权衡利弊,三思后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中国曾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浪潮时必须要捕捉机遇,促成质变。故B选项入选。A选项与题意不符。C选项表述错误。D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本题选B。‎ 考点:量变质变 ‎42.漫画“低头族”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 A.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B.急功近利,没有注重量的积累 C.墨守成规,没有坚持发展的观点 D.囫囵吞枣,没有坚持辩证否定观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材料中主要强调了一些人在各种场合都在低头玩手机,从而导致错过了很多事情。这讽刺了当前一些人过度依赖手机,沉迷于其中,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主次不分,终成大祸,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漫画主旨,排除。‎ ‎43.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照搬兵法却兵败街亭。在哲学课上,同学们对两场战役结果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与这一原因最为接近的是 A.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B.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C.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D.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哲学课上,同学们对两场战役结果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正确且符合题意;“马”是用来对形状的命名,“白”是用来对颜色的命名,对颜色的命名不是对形状的命名,(白马是对形状的命名和对颜色的命名,而“马”只是对形状的命名,“白马”这个概念不等同于“马”这个概念)所以白马不是马, A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体现了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C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名言名句和古诗词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 ‎44.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正确的思想出发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成功 C.真理不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略 ‎45.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有时只在举手之劳间;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自带购物袋……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这段话启示我们 ‎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②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④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局息息相关,说明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故④符合题意;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说明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故②符合题意;选项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46.下列说法中,与下面漫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吐故纳新,兼收并蓄 D.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漫画中的四个人由于欣赏角度不同,对同一件展品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这表明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蕴含的哲理是外因影响事物的发展,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含的哲理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作出了不同的认识,B项符合题意,正确;“吐故纳新,兼收并蓄”蕴含的哲理是辩证否定观,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蕴含的哲理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7.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走班制”体现了 A.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外因对内因的决定作用 D.部分大于整体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相关知识,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C项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整体处于支配地位,整体统率关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项中的“部分大于整体”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作用: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①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健。‎ ‎48.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这集中体现了 A.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D.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体现了两点论,再者题目中: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抓重点。因此A选项入选。B选项表述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C选项表述错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不代表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本题选A。‎ 考点:两点论与重点论 ‎49.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人们开始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決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解决灯泡发黑的思路经历了“有空气--抽空气--充氩气”的过程,体现了认识在实践中的反复、上升和对原有思路的“扬弃”。问题的解决体现了逆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①②③适合题意,④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50.调整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必须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舍过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得京津冀的协同长远发展。“舍”与“得”体现的思维方法是 ‎①树立全局观念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论统一 ‎③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实践第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④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中,调整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必须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舍过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得京津冀的协同长远发展,体现了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故①②③选项入选。选A。‎ ‎51.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能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唯物论,又能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辩证法,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唯物论,但没有涉及辩证法,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联系的观点,体现辩证法,但没有涉及唯物论,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强调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体现唯物论,但没有涉及辩证法,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唯物论与辩证法 ‎52.下面这则材料表明 A.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会有许多真理 B.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其性质根本无法确定 C.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会不同 D.价值判断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主观因素。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A错误;事物虽是丰富多彩的,其性质是可以确定的,B错误;价值判断是多样的,但有统一的衡量尺度,D错误;C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答题效率,但前提是对教材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53.40多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以此为主题筹办“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展”,你认为最切合主题的展览副标题是 A.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 B.量变引起质变,变化推动发展 C.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 D.系统决定要素,部分影响整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社会意识的作用、改革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巨大成就,这表明思想引领实践发展,改革开放促进发展,C项正确;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A项中的“主观决定客观”说法错误,排除;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变化不同于质变,B项中的“变化推动发展”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54.观察下面漫画,下列对其评价恰当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C.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D.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漫画中的文字“不要抱怨机遇太多,而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其寓意是我们在确定自己的目标是时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蕴含的哲理是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蕴含的哲理是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蕴含的哲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选D。‎ ‎55.下列说法中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A.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B.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C.水滴石穿,铁杵成针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辩证否定观是事物对自身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D选项入选。A选项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选项体现了认识需要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选项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故本题选D。‎ 考点:辩证否定观 ‎56.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人的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的成败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社会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相关内容,A、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精神的力量再大也是第二位的,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B项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关系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 ‎3.二者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会先(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57.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这里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 A.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C.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因为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排除;B说法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排除;D说法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精神贡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不计个人得失,以生死赴国体现了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因此①③正确入选。②选项表述错误,人生价值不排除个人利益。④选项表述错误,一个人的贡献既可以看他的精神贡献也可以看他的物质贡献,二者没有主次之分,故②④错误。本题选B。‎ 考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59.过去我国政府管理部门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大部制改革,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完全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D.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政府机构设置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我们进行大部制改革,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B项正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观点,且“完全做到了”说法绝对化,A项排除;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和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分别属于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观点,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和关系 ‎1.经济基础: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总过程中的关系 ‎2.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 ‎3.二者关系: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变革,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以利于自己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反之则起束缚和阻碍作用。‎ ‎60.“袋儿淋”是上世纪80年代畅销的冰淇淋。时隔多年,“袋儿淋”重新回归,吸引许多“70后”“80后”到店抢购,重温童年回忆。不少网友都发表了对“袋儿淋”口感的点评:‎ 网友 点评 周二哈(80后)‎ 早就盼着“袋儿淋”上市呢,今天一尝,草莓味挺足,味道像是小时候那个味儿……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情怀。‎ 盟康(00后)‎ 特意买来尝了一口,没什么特别的,没有其他冰淇淋好吃。‎ 从哲学角度看,不同年代的消费者对新版“袋儿淋”评价不同是因为 A.社会观念的变化决定着价值判断的变化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知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从哲学角度看,不同年代的消费者对新版“袋儿淋”评价不同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但不起决定作用,A项中“决定”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的相关内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知识构成对人们认识的影响,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因人而异。‎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①基本标准: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最高标准: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6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是皇家猎苑。后来,开垦伐木,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黄沙荡荡,看不到尽头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坚守——昔日的漫天黄沙、穷山恶水,如今的满目苍翠、绿水青山,塞罕坝上生态逆转,美丽高岭失而复得。‎ 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生态环境的变迁,印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弘扬塞罕坝精神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就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塞罕坝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塞罕坝精神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2)示例: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 ‎【解析】‎ 本题以塞罕坝精神为背景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等知识。‎ 第(1)问要求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以,说明弘扬塞罕坝精神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并把握意识能动作用所涵盖的知识点,然后一一分析材料作答。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表明人能把握规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说明人能利用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规律的利用,能更好的造福人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可考虑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第(2)问就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解答本题注意要从推进生态良好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考生可考虑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等知识点。‎ ‎【点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62.如何获得真知?明朝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根据材料提示,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论证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必要性。‎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书本知识来自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大课堂产生的需要推动书本知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检验了书本知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更好为社会实践大课堂服务。‎ 就人类认识的整体而言,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就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而言,有直接和间接经验之分。在社会大课堂学习,有助于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深化所学检验所学,学以致用;有助于克服“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了解社会,增长本领。‎ ‎【解析】‎ ‎【分析】‎ 此题以读书的作用为话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 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提示,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论证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分别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63.“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达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 ‎【答案】(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每点4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因此考生可以从联系的观点的角度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发展的观点的角度进分析说明转型升级;然后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提出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说明要树立创新意识,推动自主创新即可。‎ 考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据分析、创新意识 ‎64.旅游是行走的文化体验,旅游是对自然和人文的认知,旅游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中国人到欧美一些城市旅游,当地人会骄傲地说:“看,这里的建筑和200前一样,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外国人到中国一些历史名城旅游,当地人会骄傲地说:“看,这里都是新建筑,20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样都是介绍当地建筑,同样都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但为什么骄傲地内容却有很大不同?请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人们的需求不同,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不同,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国人与外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认知的差异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 设问要求“同样都是介绍当地建筑,同样都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但为什么骄傲地内容却有很大不同?请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 ‎“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原因”类问答题高考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简要说明理由”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规律 解答此类试题具体有三种方案:  ‎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1‎ ‎)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 ‎(2)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的重视。‎ ‎(3)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4)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不要只盯问题内容而忽视了对主体的分析,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不全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