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核心专题集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核心专题集锦

专题1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解析版)‎ ‎ ‎ 核心考点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总论 ‎(1)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是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把事物作为一个矛盾体来考察。‎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是因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两大状态。‎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4)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联系的含义 ‎(1)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①从本质上看:联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从结果上看: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会引起相关事物、要素的变化和发展。‎ ‎③从范围上看: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 系,也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 ‎(3)判断某一具体联系究竟是事物之间的,还是事物内部的,关键在于把谁看成是一个事物。‎ ‎3.联系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表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 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偶然联系、必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眼前的联系、长远的联系等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的错误倾向 孤立地看问题 主观臆造世界上并不存在的联系 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认为人在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不注意条件的变化 强调 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名师点拨 ‎1.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 ‎(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条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3)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否矛盾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 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①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方法论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 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名师点拨 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三种情况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构成整体的部分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甚至连自身原有的功能也会丧失,如离开人体的手不再具有手的功能,不能活动,不能抓取。‎ ‎2.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5.系统优化的方法 ‎(1)原理内容。‎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要求。‎ ‎①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②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6.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6)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核心考点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处于水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易混辨析 区分联系、运动、变化、发展 比较 联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区别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变化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联系 ‎①联系构成运动,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和发展。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离不开运动,是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③运动引起变化,变化有前进的,也有后退的,有上升的,也有下降的;而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变化。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会有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三个概念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和僵化的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比较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区别 从新事物自身看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从旧事物来看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从社会历史领域看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联系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发展,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名师点拨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 比较 内容 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这正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曲折、有起伏 途径 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 质变 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呈现 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误区警示 有关量变和质变的认识误区 ‎1.误认为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是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2.误认为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 事物从量的变化进入质的变化,关键在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状态,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 ‎3.误认为只有质变才对事物的发展有实际意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质变而否定量变。‎ ‎4.误认为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 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因为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但同时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质变后,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正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才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本专题知识是近几年全国卷以及地方卷重点考查的对象, 考点多,知识难度大。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系统优化的方法、量变与质变都是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出现,全国卷以选择题为主;试题材料多为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漫画、自然科技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等;试题的难度较大,特别是主观题,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考向1. 考查联系的特点 命题透视:联系的特点是高频考点,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大多以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事例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理解,试题难度不大。‎ 典例:(2017全国1卷.22)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 )‎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答案】B 考向2. 考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命题透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2018年高考中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较,主要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优化的方法。试题往往以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一些地方的新做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典例:(2018全国3卷.21)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依存度”“离不开”“得益,于”充分表明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③④正确。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故①错误。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故②错误。‎ 考向3考查发展观 命题透视:发展观这一知识点在高考题中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一般以时事热点材料为背景,试题难度不大。‎ 典例:(2017全国2卷.2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 ‎①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②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③发展理念变革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1.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入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繁殖能力和捕食能力都很强的巴西龟一旦进入野生环境,就会掠夺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人侵物种之一,呼吁人们警惕。这一警告的依据是 ‎①改造自然界的客观联系,并发挥好主观能动性 ‎②认识生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 ‎ ‎③认识环境的具体联系,尊重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④保护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防备和消灭最危险的入侵物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答案】B ‎【解析】从“繁殖能力和捕食能....严重威胁”可以看出,人们不能人为地改变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要尊重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故②③正确。①④均说法错误。‎ ‎2.“一颗核桃能干什么?”核桃仁可做核桃乳、核桃粉、食用油,核桃青皮可提炼染发剂、除虫剂,核桃壳也能用于开发工艺品,这是某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一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自然物的客观属性是我们利用自然物的前提 ‎ ‎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③创新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 ‎④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从而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3.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信息加密的探索从未停止。但无论是古时候人们在信封上滴蜡盖上火印,还是现代人用电磁波传递秘密,都防不住信息的泄露。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2016年8月我国“墨子号”卫星成功发射,它承载着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对量子通信的科学探索活动进一步佐证了 ‎①加密和解密的矛盾运动推动了量子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②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确保“墨子号”卫星探索使命的圆满完成 ‎ ‎③现代科技手段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推动对信息加密认识的发展 ‎ ‎④量子通信与信息安全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对量子通信进行科学探索是为了实现由以往的不安全通信转向“无条件安全”通信,说明了加密和解密作为矛盾双方,它们的对立统一推动着量子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①入选。“墨子号”卫星承载着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入选。②错在“确保”上。联系是有条件的,④错误。 ‎ ‎4.李克强总理指出,过去,我国GDP每增长1%,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GDP每增长1%,能够拉动130万人,甚至150万人就业。可以说,充分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非但不矛盾,还能互相促进。这表明 ‎①充分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存在斗争性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 ‎③根据事物固有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可以建立新的联系 ‎④事物的发展取决于思维的创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5.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水螅身体片断再生时,它们使用细胞骨架重新排列它们的细胞。但当身体被切或者被撕裂时,细胞骨架类型将幸存下来,变成新身体的一部分。这证实了水螅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可以逃避身体衰老进程。这表明 A.改变、创造条件可以克服规律的必然性 ‎ B.新的具体联系建立在固有联系的基础上 C.若干要素重新组合后产生新事物 ‎ D.离开了整体,部分依然能成其为部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材料中“使用细胞骨架重新排列它们的细胞”体现了B。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必然联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改变、创造条件让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发生改变,故A表述错误。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若干要素重新组合产生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C表述不妥。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D错误。‎ ‎6.科学家发现,气温不断上升给南极洲的苔藓生长带来了巨大影响,南极地区正在变绿,苔藓可能会在一些无冰区域大量生长。不过,南极地区的景象要发生彻底改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告诉我们要 A.根据新需求创造新的联系 ‎ B.关注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 C.改变自然界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 D.利用好客观条件建立主观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有关知识。因为不断上升的气温改变了南极地区的景象,所以我们要关注并研究事物变化发展的各种条件,并利用各种条件改变现状,B符合题意。我们可以改变条件,建立新的联系,但不能创造联系,A错误,排除。联系是客观的,我们不能人为地改变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要尊重客观联系,C错误,排除。联系是客观的,不存在主观联系,D错误,排除。‎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列诗句与其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使用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古语,引发热议。下列选肢中蕴含的哲理与该古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相一致的是 ‎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③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 ‎④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是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重视量的积累,做到善始善终,②④蕴含的哲理与之一致。①认为事情的成败由上天决定,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③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与题意不符。‎ ‎9.有人抱怨电子阅读会造成信息碎片化,主张回归纸质阅读,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这种观点 ‎①坚持两点论,强调阅读载体与内容的统一 ‎ ‎②强调继承传统,倡导系统阅读与深度阅读 ‎ ‎③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对现存的状态进行批判 ‎ ‎④没有全面地看问题,忽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10.我国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展了拟南芥和水稻的培养实验,着重探索在太空环境中控制植物开花结种的技术与方法,为建立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所必需的生命生态支持系统奠定基础。该实验旨在 A.把握植物生长过程中联系的普遍性 ‎ B.改变植物生长规律,创造出新的物种 C.证明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规律的 ‎ D.探索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案】D ‎【解析】该实验着重探索在太空环境中控制植物开花结种的技术与方法,为建立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所必需的生命生态支持系统奠定基础,表明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索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D符合题意。A不是材料中实验的目的,不选。B错误,规律是不能被改变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人们也不能创造新的物种。C错误,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11.下面漫画(作者:刘志永)说明 ‎ ‎ A.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及其变化甚至起决定作用 B.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C.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功能 D.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案】A ‎【解析】漫画反映了“指挥”这个关键部分对集体起着决定性作用,很明显A符合漫画主旨。部分的发展不等于整体的发展,B错误。C不符合漫画主旨。D夸大了部分的作用,排除。‎ ‎12.“一颗核桃能干什么?”核桃仁可做核桃乳、核桃粉、食用油,核桃青皮可提炼染发剂、除虫剂,核桃壳也能用于开发工艺品,这是某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一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自然物的客观属性是我们利用自然物的前提 ‎ ‎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③创新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 ‎④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从而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1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作主旨演讲时指出,葡语中有一句谚语,“人生结交在始终”,中国人也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和葡语国家是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可以倚重的合作伙伴。这体现了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人生结交在始终”,体现了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辩证否定,③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④排除。‎ ‎14.慎微以修身。“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祸患常积于忽微,“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习近平主席指出:“慎微,就是警惕于事物细微之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小过酿成大错,避免‘温水效应’。”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 ‎④事物总处在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之中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A ‎15.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此前我国多项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截止年份。接下来的2021年,自然是未来新一轮中长期规划的起点。因而,历史赋予“十三五”规划以双重任务,既要为此前的中长期规划圆满收官,又必须面向未来,为实现下一轮新的中长期规划做好铺垫。这说明 ‎①不能忽视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 ‎②要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 ‎③应该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 ‎④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C ‎【解析】既要为此前的中长期规划圆满收官,又必须面向未来,说明要把握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①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十三五”规划是一个承先启后的规划,②正确。③④分别说的是联系的客观性与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6.一辆卖冰糖葫芦的车上写着:生活中的一个个挫折,就像冰糖葫芦一样,竹签刺进了身体,却成为了一生的脊梁!下列与此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答案】A ‎【解析】挫折本是人生当中遇到的困难,但却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成为对人成长有益的事,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符合题意;B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排除;C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排除;D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排除。‎ ‎17.《菜根谭》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这告诉我们 A.静与动、苦与乐是没有严格界限的 ‎ B.静与动、苦与乐是相反相成的 C.真静、真乐境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 D.动与苦是绝对的、静与乐是相对的 ‎【答案】B ‎18.“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对接,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也是为第三步即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用行动告诉世界没有“不可能”。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 ‎①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变—质变—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 ‎ ‎②尊重客观规律,就可以把“不可能”转化成“可能” ‎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办事情的必要条件 ‎ ‎④实现既定目标,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答案】B ‎【解析】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用行动告诉世界没有“不可能”,说明办事情要取得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入选。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中国航天人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结果,④入选。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①错误。②表述绝对。‎ ‎19.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 ‎③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 ‎④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20.360智慧防火墙应用了安全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和能力,改变了传统防火墙只能通过规则防御已知威胁的状况,通过云端情报的驱动和云地数据的关联,可以帮助用户精准发现各种外部威胁,并进行快速处置。这表明 ‎①只有突破实际的限制才能发展 ‎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 ‎③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④事物在变化发展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以360智慧防火墙为素材,考查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科技现象的能力,引导考生树立创新意识。360智慧防火墙弥补了传统防火墙的不足,体现了辩证否定观,也体现了事物在变化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②④入选。①表述错误,发展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而不是突破实际限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③表述错误。‎ ‎21.“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这警示我们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 ‎②防微杜渐,防止量的积累引发坏的质变 ‎③抢抓机遇,促成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 ‎④增强预见性,把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22.VR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媒体提供的感官体验,通过创建与真实环境相似的场景,使参与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人预言,“教育+VR”在未来将大有可为。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个预言的依据可能是 ‎①“教育+VR”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 ‎②“教育+VR”实现了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 ‎③“教育+VR”符合教育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 ‎ ‎④“教育+VR”是力量强大的新教育形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VR技术的描述可知,“教育+VR”属于新事物,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教育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①③入选。②不是从哲学角度来说的,排除。新事物在刚刚诞生时力量不一定强大,④排除。‎ ‎23.匈牙利记者比罗某次写稿时不小心划破了稿纸,他想,要是把笔尖换成圆珠就好了。于是,他请教一名化学家,化学家说:“笔尖换成圆珠没问题,可是圆珠的周围能漏出墨水才可以写字呀!”比罗想,如果让圆珠转动的时候控制墨水的流量不就行了吗?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了依靠圆珠的转动送出墨水的圆珠笔。圆珠笔的发明过程进一步印证了 ‎①在实践中敢于突破惯性思维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 ‎ ‎②在批判旧事物的基础上寻找新思路是实现创新的内在要求 ‎ ‎③不断质疑原有的经验是实现创新的根本途径 ‎ ‎④把握偶然联系才能创造出符合现实需要的必然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由笔尖划破稿纸想到用“圆珠”代替笔尖,这是突破惯性思维的表现,①正确;由笔尖划破稿纸进而通过反复试验与改良发明圆珠笔,这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体现,②正确;创新始于质疑,但质疑并非创新之根本途径,③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联系,④观点错误。‎ ‎24.“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新的长征路上,还会有许多“雪山”“草地”等着我们去跨越,还会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我们去征服。这就要求我们 ‎①坚定理想信念,把崇高的精神作为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 ‎②弘扬长征精神,使其成为激励党和人民攻坚克难的决定性力量 ‎ ‎③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征服自然,创造奇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25.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让人们不得不为当时的制俑匠人的精湛技艺感到惊叹。这说明,当时的匠人 ‎①通过共性化的制作使兵马俑千姿百态 ‎ ‎②在立足整体的前提下选择最佳制作方案 ‎ ‎③抓住关键部分把不同的兵马俑区别开来 ‎ ‎④准确找到了制作不同兵马俑的切入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匠人就是抓住装束、表情等关键部分制作出不同类别的兵马俑,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通过个性化的制作使兵马俑千姿百态,而不是共性化,①不选;材料强调抓住关键部分,并没有体现立足整体,②不选。‎ ‎26.一场春雨使大地悄无声息地苏醒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是春雨润物细无声最美的写照。一位教育家指出,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不感到处于被教育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永远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这一教育理念表明 ‎①教育过程具有渐进性,教学要通过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②教育过程具有复杂性,学生成长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③教育过程具有导向性,要在质变基础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教育过程具有阶段性,事物总是处在平衡和不显著的变化过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27.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制度创新是永恒的课题。修订党规党纪不能贪大求全,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遵循正确方向,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这是因为 ‎①要在质变基础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 ‎②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处在平衡和不显著的变化过程中 ‎ ‎④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修订党规党纪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这是因为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故②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说明了量变对质变的意义,没有说明质变对量变的作用;③否定了质变的存在,错误。‎ ‎28.抗菌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有些时候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渡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这种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被称作“安慰剂效应”。这告诉我们 ‎①物质世界总会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 ‎ ‎②必然性作为偶然性的累积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③发挥主体因素的调适功能是疫病治疗的重要方面 ‎ ‎④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是以具体条件为基本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