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人民银行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陆续发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币一套,共7枚。下列对该套纪念币认识正确的是 A. 从本质上看,其是一般等价物 B. 具有收藏价值,但不能自由流通 C. 其市场购买力是由国家规定的 D. 其价值最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货币的相关知识。‎ A:纪念币是一个国家为纪念国际或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珍稀动植物、体育赛事等而发行的法定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A正确。‎ B:纪念币具有较高的收藏,同时纪念币作为一国的法定货币,除贵金属纪念币外,普通纪念币是可以与现行货币等值流通的,B项中的“不能自由流通”说法绝对,排除。‎ C:国家作为货币的发行主体,有权决定货币的面额,决定一定时期货币的具体的发行量,但不能决定货币的购买力,C项说法错误,排除。‎ D: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能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D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进入2019年5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弱。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对这一变化及其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出口企业获利可能会减少 B.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成本可能减少 C. 中国进口商品数量可能会增多 D. 中国吸引美到华投资可能会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进入2019年5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弱,这表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下降,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升值,美元汇率上升。‎ A:人民币贬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上升,获利可能会增加,A项中的“可能减少”错误,排除。‎ B:人民币贬值,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将增加,B项错误。‎ C:人民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可能减少,C项错误。‎ D:美元升值,美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成本降低,中国吸引美到华投资可能会增多,D项正确。‎ 故本题选D。‎ ‎3.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从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能够正确反映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调整(D1代表政策实施前,D2代表政策实施后)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的相关知识。‎ A:A项反映的是商品价格下降刺激居民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与材料不符,排除。‎ B:B项反映的是商品价格上涨抑制居民对该商品的需求,其需求量减少,与材料不符,排除。‎ C: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会刺激居民扩大当前的消费需求,需求曲线应整体向右侧移动,C项符合题意,正确。‎ D:D项反映的是人们的需求量在减少,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C。‎ ‎4.2019年3月份,我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在连续3个月低于临界点后重返扩张区间,升至50.5%。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1.6%,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的上升表明 ‎①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企业投资信心减弱 ‎②消费需求回暖,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③世界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进出口动力仍显不足 ‎④企业采购意愿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出现向好态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的表述,3月份,我国制造业PMI在连续3个月低于临界点后重返扩张区间,升至50.5%,其中,新订单指数比上月高出1.0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的上升表明消费需求回暖,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采购意愿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出现向好态势,②④选项正确。①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表述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③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我国制造业的情况,而选项表述的是世界经济的情况,故排除。选C。‎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5.在传统电视开机率不断降低的环境下,极果与TCL合作打造XESS浮窗全场景TV,让电视加持艺术鉴赏功能,锁定中高端消费者,为用户从视觉、听觉感官上呈现盛宴极致感受,带来炸裂式体验。这体现了 ‎①生产能够为消费创造动力 ‎ ‎②企业要靠创新形成市场优势 ‎③生产调整终究取决于需求 ‎ ‎④消费热点能带动产业的成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错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的调整不取决于需求。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在传统电视开机率不断降低的环境下,极果与TCL合作打造浮窗全场景TV,该策略的调整使企业赢得了市场,说明了企业要靠创新形成市场优势,生产能够为消费创造动力,①②选项入选。选A。‎ ‎【点睛】正确区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性质 决定作用 反作用 表现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下降,刺激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生产改进商品性能等,刺激消费欲望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生产发展使得收入增加,提高消费水平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作用结果 消费水平提高 生产发展,经济增长 ‎6.一直以来,“她经济”备受重视。双十一购物节,女性总会贡献大半消费金额。而现在,“他经济”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他经济”崛起 A. 说明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B. 警示我们要克服从众心理 C. 表明人们更注重享受资料消费 D. 有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消费的反作用的相关知识。‎ A:材料未涉及人们收入差距缩小的相关信息,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B:盲目从众不可取,但不意味着一定不能从众,B项中的“克服从众心理”说法不妥,排除。‎ C:“她经济”和“他经济”崛起,并不代表着人们的消费就一定是享受资料消费,C项错误,排除。‎ D:“他经济”的崛起将会掀起新的消费热点,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D项正确。‎ 故本题选D。‎ ‎7.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能够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B. 能够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 C. 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有利于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 A: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A项说法错误,排除。‎ B: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律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才是平等的,B项错误,排除。‎ C: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项正确。‎ D: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需要保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8.《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要求,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保持一致。这表明 ‎①国家有效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②国家对民营企业给予了坚实的财税保障 ‎③各种所有制经济可依法平等使用资本要素 ‎④金融机构重点转向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知识。‎ ‎①③:国家相关部门发文要求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要求,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保持一致。这有利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本要素,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①③正确。‎ ‎②:材料强调的是对民营企业加大金融支持,②强调的是财税保障,与材料不符,排除。‎ ‎④:材料未涉及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内容,④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A。‎ ‎9.小高将10万元存为2年定期储蓄,年利率为2.25%;将10万元以每股5元的价格购买某股票,该股票在当年年底跌到每股4元,第二年年底涨到每股6元时,小高把它卖了出去。若忽略其它费用,小高两年投资总收益是 A. 22250 B. 24500 C. 42250 D. 44500‎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投资收益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小高将10万元存为2年定期储蓄,年利率为2.25%,因此其两年后的收益为100000元×2.25%×2=4500元。同时,小高将10万元以每股5元的价格购买某股票,第二年年底涨到每股6元时卖出,其获得的收益为(100000元÷5元/股)×(6元/股-5元/股)=20000元。因此,小高两年投资总收益为4500元+20000元=24500元,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本题选B。‎ ‎10.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于2018年12月17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并面向合格投资者交易。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①债券上市交易可使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 ‎②该公司债券具有较好流动性 ‎③投资者可赚取债券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④该公司债券不需要还本付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公司债券的相关知识。‎ ‎②③:公司债券能够上市交易,这表明该公司债券具有较好流动性,②正确;投资者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卖债券,这表明投资者可赚取债券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③正确。‎ ‎①:公司债券以公司的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是一种风险较大的债券。债券上市交易是不能规避投资风险的,①说法错误,排除。‎ ‎④:债券作为一种债务凭证,到期后,债务人必须要还本付息,④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11.201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部电子商务领域的综合性法律,针对舆论关注的个人代购、刷单、大数据杀熟、捆绑搭售等都做了相关规定。这表明国家致力于 ‎①依法经营管理,打造电子商务品牌 ‎②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③运用行政手段,实施科学宏观调控 ‎④完善市场规则,规范网购市场交易行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 ‎②④:我国出台首部电子商务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对电子商务领域的活动主体进行规范。这表明国家积极致力于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网购市场交易行为,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秩序,②④正确。‎ ‎①:国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①错误,排除。‎ ‎③:材料体现的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③强调的是行政手段,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C。‎ ‎1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措施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是 ‎①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②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③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倡导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协调发展的相关知识。‎ ‎①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①正确。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解决不同区域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③正确。‎ ‎②: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②不符合题意,排除。‎ ‎④:倡导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13.某地对农业科技转化收益按比例进行分配,即30%由市农业科学院统筹用于奖励技术支撑人员,60%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10%用于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经费。这样分配大幅度提高了科技人员收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这说明 A. 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C.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目的是实现公平 D. 再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A:某地对农业科技转化收益按比例进行分配,大幅度提高了科技人员收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这说明合理的公平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效率,A项正确。‎ B:材料强调的是分配公平对提高效率的作用,B项强调的是效率对公平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C: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目的,C项错误,排除。‎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D项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A。‎ ‎14.2019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列举措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A. 适度提高财政赤字幅度 B. 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 C. 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财政政策的相关知识。‎ A:适度提高财政赤字幅度,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发展,这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 B: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属于货币政策的内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C: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货币政策的内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A。‎ ‎15.从2018年7月1日起,我国再次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不断开大中国市场大门。此举有助于 A.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日用消费品行业发展 B. 丰富国内市场供应,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C. 降低日用消费品生产成本,激发居民购买欲望 D. 进一步扩大我国贸易顺差,有效增加外汇储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A: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间没有必然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有利于扩大日用消费品进口,增加国内消费品市场上日用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消费需求,B项正确。‎ C: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会使居民的消费成本降低,但不意味着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成本降低,C项错误,排除。‎ D: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会增加我国日用消费品的进口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也会消耗更多的外汇储备,D项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16.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部法律强调外资与内资公平对待、同等保护,尤其突出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将强化执法追责措施,明确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的情况发生。该法的出台 ‎①将会制约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 ‎②可以扩大进出口贸易 ‎③有利于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 ‎④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③④: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强调外资与内资公平对待、同等保护,这有利于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③正确。同时,该法还突出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将强化执法追责措施,明确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的情况发生。这有利于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④正确。‎ ‎①:该法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①说法错误,排除。‎ ‎②: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与扩大进出口贸易没有必然联系,②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17.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共议“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类、面向时代的命题,回应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表明哲学 ‎①是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②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④能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产生与作用的相关知识。‎ ‎①④:在哲学大会上,与会学者共议“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类、面向时代的命题,回应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①④正确。‎ ‎②: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②说法错误,排除。‎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且材料未涉及社会变革的相关内容,③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1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下列选项与诗中哲学寓意相对立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的相关知识。‎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意思是指影响人生成败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的种种条件,而是自己的本心,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的本心,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向成功。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①:“气者,理之依也”强调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这是唯物主义观点,①符合题意,正确。‎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意思是指当眼睛睁开,花就开了,眼睛闭上,花就谢了。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意思是指自然界万物以及四时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唯物主义观点,③符合题意,正确。‎ ‎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意思是指万事万物乃至这个宇宙,是因为被我看到、被我听到、被我触摸到或者被我感知到才存在的。我所看到、所听到、所触摸到的或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这个宇宙的全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19.2019年4月10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也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观念的存在能够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识的检验标准的相关知识。‎ ‎①②: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这表明思维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①正确。黑洞照片的公布也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这表明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 ‎③:材料未涉及真理的条件性的相关内容,③与材料无关,排除。‎ ‎④: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从而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但材料未涉及人们将观念的存在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的相关内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20.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精选展现了107个典型的改革故事,挖掘了大量历史素材,用40年来的时代歌曲、影视作品串起一段段改革岁月,激起了观众的共同记忆。这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 ‎③④:该纪录片精选了107个典型的改革故事,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③正确。该纪录片用40年来的时代歌曲、影视作品串起一段段改革岁月,激起了观众的共同记忆。这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正确。‎ ‎①: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错误,排除。‎ ‎②:材料未涉及意识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相关内容,②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D。‎ ‎21.近年来,一家独大的“寡头城市”模式不断遭到质疑乃至摒弃。与此相对,“组团发展”“共生互动”的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并为解决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 A. 一切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 在矛盾双方的统一中把握对立 C. 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 要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A: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A项说法错误,排除。‎ B:“组团发展”“共生互动”强调的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B项强调的是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与材料不符,排除。‎ C:当部分以合理的、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C项说法错误,排除。‎ D:“‘组团发展’‘共生互动’的城市群,成为世界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并为解决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提供了可能”表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共生互动”、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世界城市化和区域发展。这启示我们要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D项正确。‎ 故本题选D。‎ ‎22.如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C.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D. 办事情要善于抓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项中的“必然引起”说法错误,排除。‎ B:漫画内容没有涉及整体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相关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漫画中的文字“先错一粒扣,后歪一张脸”强调的是扣好“第一粒扣”关系到后面一系列“扣”及“脸”的具体状况,即把握好关键的“第一扣”决定着整个事物的发展。这启示我们要要着重把握重点,抓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C项正确。‎ D:漫画未涉及矛盾主要方面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C。‎ ‎23.“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在此基础上,某县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努力建设生态和谐、城乡和谐、乡风和谐、社会和谐的美丽生态乡村。这说明该地 ‎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统一 ‎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 ‎①④:某县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努力建设生态和谐、城乡和谐、乡风和谐、社会和谐的美丽生态乡村。这说明该地自觉遵守自然发展规律,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①④正确。 ②:我们应该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说法错误,排除。‎ ‎③:我们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是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③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24.穿越历史的长河,追寻现代的中国,家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见 A. 家国情怀源于我国人民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主观思考 B. 家国情怀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 弘扬家国情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决定作用 D. 家国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 A: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我国人民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A项中“源于……主观思考”说法错误,排除。‎ B:家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这表明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在精神的主观反映,B项正确。‎ C:弘扬家国情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中的“有决定作用”说法错误,排除。‎ D: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25.曾经“人见人爱”的共享单车,从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美好事物,变成大量破损后在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暴露出我国互联网竞争模式中的哪些弊端?相关管理又存在哪些滞后与不适应?这种对互联网经济热的“冷”思考 A. 承认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 坚持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C. 看到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 D. 认识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的相关知识。‎ A:共享单车从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美好事物,变成大量破损后在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成为城市管理的难题。这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相关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未涉及事物发展趋势的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共享单车从“美好事物”到“垃圾”的转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的斗争性,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26.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 ‎③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也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③④体现的哲理相同,符合题意。‎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与其他原理不同,①不符合题意,排除。‎ ‎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与其他原理不同,②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整体和部分的系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7.在4G技术的基础上,5G技术不仅会使网速快上几倍,而且智能手机将不再是唯一的焦点,汽车、电线杆、路灯等都可能成为智能终端。5G技术的创新过程,告诉我们 A. 事物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扬弃” B.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C. 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D.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辩证否定的相关知识。‎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项说法错误,排除。‎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B项说法错误,排除。‎ C: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能根据自身需要随心所欲的建立新联系,C项说法错误,排除。‎ D:5G技术建立在4G技术的基础上,但其性能和使用前景又优于4G技术。这是5G技术对4G技术辩证否定的结果。这表明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D项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8.当前,国际形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世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单边保护主义不断蔓延,现存国际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大国之间竞争博弈日趋激烈……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断 A. 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导致不可知论 B. 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 表明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 A: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A项错误,排除。‎ B:当前国际形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不确定性”,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对当前世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单边保护主义不断蔓延,现存国际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大国之间竞争博弈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作出的如实反映。这一论断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项正确。‎ C:材料未体现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D:材料未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主体差异性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原因:‎ ‎①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 ‎②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9.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信息,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以最小的偏差做出正确的决定。然而,过多地听取别人的观点,往往导致自己思维混乱、莫衷一是,难以坚持自己的选择。下列选项与材料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A.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B.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矛盾的相关知识。‎ 适当听取别人意见有助于更全面掌握信息,深入分析问题,以最小的偏差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如果过多地听取别人的观点,就会致自己思维混乱、莫衷一是,难以坚持自己的选择。这蕴含的哲理是坚持适度原则。‎ A:在生活中,我们要相信书本知识,但不能过度相信。如果完全相信书本知识,我们就会失去独立的思考,这还不如没有书本。这体现了要坚持适度原则的原理,A项符合题意,正确。‎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蕴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蕴含了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的原理,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蕴含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30.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也将做深度调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表明 ‎①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②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质变、矛盾的特殊性的相关知识。‎ ‎①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也将做深度调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质变的变化,①正确。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后,其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②正确。‎ ‎③:设问要求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进行分析,③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分析,且材料未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相关内容,排除。‎ ‎④:设问要求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进行分析,④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进行分析,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1.步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我国深化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此改革旨在 A. 适应新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 B.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抗性矛盾 D.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A: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没有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A项错误,排除。‎ B: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相关内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项说法错误,排除。‎ D: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相适应,即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D项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某贫困县提出,群众满意度必须达到90%以上。这个硬杠杠,把扶贫工作这张答卷的“判题权”交到老乡手里。这一要求 ‎①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自觉践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自觉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④旨在发挥人民对扶贫工作的引领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人民群众、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 ‎②③:该县把扶贫工作这张答卷的“判题权”交到老乡手里。这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该县党委和政府自觉践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②③正确。‎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说法错误,排除。‎ ‎④:在扶贫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引领作用,④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①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②(角度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可能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两大标准)‎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3.革命年代,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到最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到了晚年,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向组织提要求……60多年来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B.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 C. 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 D. 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的相关知识。‎ A: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A项说法错误,排除。‎ B:60多年来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这表明张富清老人淡薄名利,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B项正确。‎ C: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有利于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不起决定性作用,C项中的“取决于”说法错误,排除。‎ D: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在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过程中就必须放弃个人正当利益,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基础)‎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②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所以,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正确认识和追求个性发展。‎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表1 2008-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及GDP占比情况 材料:近来,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以数字产业化为基础、产业数字化为主题的经济活动,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2数字经济吸纳就业能力 年份 数字经济吸纳就业人数(万人)‎ 占就业人数比重(%)‎ ‎2009‎ ‎6657‎ ‎8.8‎ ‎2012‎ ‎9414‎ ‎12.3‎ ‎2014‎ ‎12087‎ ‎15.6‎ ‎2015‎ ‎13508‎ ‎17.4‎ ‎2016‎ ‎15176‎ ‎19.6‎ ‎2017‎ ‎17149‎ ‎22.1‎ ‎2018‎ ‎19100‎ ‎24.6‎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表1和材料,说明数字经济为何能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分析数字经济将对我国的就业形势造成怎样的影响?‎ ‎【答案】(1)①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②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③数字技术应用可以能够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2)①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提升劳动力资源效率和利用效率。‎ ‎③数字技术的运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 ‎④数字经济的发展还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就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表1和材料,说明数字经济为何能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表1和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根据表1和材料信息“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考生可概括出数字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根据材料信息“以数字产业化为基础、产业数字化为主题的经济活动,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考生可概括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第(2)问要求“分析数字经济将对我国的就业形势造成怎样的影响?”属于影响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就业”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在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人数和比重逐年增加。考生可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自主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睛】“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原因”类问答题高考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简要说明理由”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规律 解答此类试题具体有三种方案:  ‎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1)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 ‎(2)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的重视。‎ ‎(3)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4)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不要只盯问题内容而忽视了对主体的分析,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不全的。‎ ‎35.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设计的核心元素,紧扣庆典活动主题。将“70”巧妙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突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崭新形象,寓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奋力谱写新篇章。“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70年来,我国走出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走向更加美好的前景。中国也由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开放的国家形象正在形成。‎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70周年活动标识的设计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70周年活动标识的设计紧扣活动,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又突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崭新形象体现了这一点。‎ ‎②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70周年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设计的核心元素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70周年活动标识将“70”巧妙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寓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奋力谱写新篇章,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2)①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②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③坚持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解析】‎ ‎【分析】‎ 此题以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分析70周年活动标识的设计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70周年活动标识的设计紧扣活动主题,突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崭新形象,考生可概括出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 根据材料信息“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设计的核心元素,紧扣庆典活动主题。将‘70’巧妙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等信息,考生可概括出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原理。‎ 第(2)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的具体举措的相关信息,考生只需要根据所学的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即可。根据“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的信息,考生可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答案的归纳和组织。‎ ‎【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36.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校外培训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校外培训在满足中小学生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存在违法违规经营、应试超前教育、逐利性过强等问题,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2018年10月29日,江苏出台最严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令”,在全省范围内对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班成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网络直播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善了不少贫困地区中学的教学,但也存在降低当地教师主动创造性、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等弊端。‎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何要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 ‎(2)有人认为:网络直播班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利弊如何,需经历质疑和检验。请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①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等固有的弊端,专项治理行动有利于健全市场规则,规范行业秩序,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②专项治理行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③专项治理行动有利于促使校外培训机构合法经营,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 ‎ ‎(2)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和一定的局限性。质疑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辨明网络直播班的利与弊。‎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网络直播班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何要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校外培训在满足中小学生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存在违法违规经营、应试超前教育、逐利性过强等问题,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考生可分别从市场调节的弊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水平和质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2)问要求“有人认为:网络直播班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利弊如何,需经历质疑和检验。请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属于评析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认识论”的知识,属中观考查。其次,要明确该观点有两层意思,即“网络直播班的利弊需要经历质疑”“网络直播班的利弊需要经历检验”。然后结合认识论相关知识分别对此观点进行评析即可。‎ 关于“质疑”,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实践水平的社会历史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人们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质疑有助于帮助人们辨明网络直播班的利与弊。‎ 关于“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关于网络直播班的利弊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点睛】“认识(评价)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或观点),然后要求考生利用发散思维,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判断评价这一现象(或观点)。具体设问形式有“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或观点)”,“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或观点)”,“谈谈你对某一现象(或观点)的看法”,“评析某一现象(或观点)等”。‎ ‎2.解题规律 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是什么)”——“阐述道理(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办)”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评价。‎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 ‎(1)依据——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哲学、政治与文化生活的理论依据。‎ ‎(2)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3)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4)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成为可能。‎ ‎(5)危害性——是说做或不做这件事以及持或不持这种观点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第三步:明确做法(怎么办)——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准备怎样做或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三、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材料一: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如图:‎ 材料二: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当前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系统优化的思想方法。‎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重视垃圾分类的原因。‎ ‎(3)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参与。‎ ‎【答案】(1)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眼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了这一点。‎ ‎②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注意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遵循“资源-生产-消费-废物再利”的顺序,将废弃物通过化学、生物等手段将其变为新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 ‎(2‎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要进行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需要国家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国家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是国家实施科学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 ‎②实施垃圾分类是贯彻落实了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③实施垃圾分类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建设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现垃圾分类,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让广大人民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 经济生活角度:‎ ‎①垃圾分类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培养全社会的资源环境意识,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全社会参与。‎ ‎②垃圾分类是社会进步标志,是人人均可参与其中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方式,所以需要全社会参与。‎ ‎③垃圾分类也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建设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需要全社会参与。‎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话题,考查《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分析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系统优化的思想方法。”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考生可分别从立足于事物整体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有序性和优势趋向等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进行解读。‎ 第(2)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重视垃圾分类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考生可分析出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但将废弃物转化资源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有效推动垃圾分类,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根据材料信息“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考生可从搞好垃圾分类有利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参与。”属于开放性探究类试题。设置有两个角度,考生需要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此问题,材料中并未提供相关的信息,因此考生只需要根据所学的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生可直接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角度进行直接分析即可。‎ 从经济生活角度,考生可从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探究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探究类材料题立足思维和知识的开放性,凸显了对生活案例的解读,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以生活案例为背景,围绕一定的核心内容,引导考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常采用的设问方式主要有:对上述做法的看法、提出建议、如何参与等。‎ ‎2.解题规律 解答探究型题目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这类题目给出的材料往往较多,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其主题,从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这类题目的重点。组织答案时,要看清题目中有没有对所运用理论的限制,如果有限制,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的理论进行分析;如果没有限制,则需要考生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合适的理论。探究型题目涉及的内容一般跨度较大,甚至有可能在文科综合试卷中会用到政治、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