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第一部分专题十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讲义
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一 唯物论 [理主干·联系通]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研高考·考法明] 1.(2018·江苏高考)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解析: 选B 传统手工艺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运动的特点。C项排除,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传统手工艺的独特价值,而不是静止的特点。D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2.(2017·江苏高考)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解析:选D 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理论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研究并成功发射了量子通信卫星,说明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认为主观决定客观,说法错误。 3.(2016·江苏高考)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解析:选C 本题的题眼是“适度的紧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适度的紧张指的是精神状态的紧张,此种状态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说明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说明事物是变化的,也没有强调人脑在意识形成中的作用,与物质的内涵也没有关系,故A、B、D三项排除。 [释疑难·认知清]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错 误倾向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系 具体内容 方法论 物质决 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 物质具 有能动 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要增强认识活动的目的性,积极主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是要重视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是要重视精神的力量,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 [题组练·验能力] 1.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解析:选A 专家通过对考古发掘的陶塑人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身份,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够认识现在,还可以追溯过去,揭示社会历史之谜,A项正确;物质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前进性,而C项说的是认识的反复性,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时代、不同主体对陶人价值的判断,排除D项。 2.作家卢新华指出,人们在读“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这两本有字和无字的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经常反复地阅读“自己的心灵”。从中可以看出( )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 ③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要比改造客观世界更加重要 ④意识活动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人们在读“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这两本有字和无字的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经常反复地阅读“自己的心灵”,从中可以看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意识活动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②④正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不一定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①错误;不能说“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哪一个更重要”,③错误。 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房地产市场要有序培育租赁市场,而租赁市场的有序发展和规范,就需要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的立法。通过立法明确租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和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一论断体现的唯物论哲理是(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人的认识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解析:选B C、D两项分别是辩证法、认识论的道理,与题意不符。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的立法是租赁市场的有序发展和规范的需要,体现物质决定意识,B项与题意相符。A项强调意识的反作用,排除。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研高考·考法明] 1.(2017·江苏高考)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风筝艺术在我国形成了以潍坊风筝、北京风筝、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流派,体现了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表明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的题眼是“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②当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④排除。 3.(2014·江苏高考)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解析:选A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细胞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规律的发现有助于人们研发药物治疗疾病,体现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故选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项不选。题干不是讨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也没有涉及物质的唯一特性,C、D两项不选。 [释疑难·认知清] 1.物质、运动、静止的关系 原理内容 反对错误倾向 物质和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既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既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反对错 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反对错 误倾向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办 ①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题组练·验能力] 1.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如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这里的“变易”和“不易”分别表明( ) ①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②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世界是对立统一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变易”指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①入选;“不易”说明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②入选;③④与“变易”和“不易”的含义不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中华文明5 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从唯物论角度看,该论述( ) A.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B.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成果 C.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D.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选B 材料要求从唯物论角度看,因此排除A、D两项;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项表述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项符合题意。 3.近年来,牛蛙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某青年农民抓住商机,大量培育和饲养牛蛙。但起初因不熟悉牛蛙生活习性,导致大量死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牛蛙饲养水平,他日夜蹲守在饲养场,潜心研究牛蛙生活习性,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蛙致富能手。该青年农民的经历启示我们( )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要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④规律的表现复杂多变,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该青年农民的经历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②③正确;①中“总是”表述错误;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④错误。 考点二 认识论 [理主干·联系通]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释疑难·认知清] 1.准确把握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强调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2)能动性: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2.全面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侧重点 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者说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与认识的目的是不同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3)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走出有关实践概念的认识误区 (1)有关主体的误区 ①错误地把动物当作实践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 ②错误地把实践当作纯粹的个人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其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存在绝对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③错误地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具有社会性,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活动可以以集体行动或个体行动出现,个人的实践活动仍然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有关客体的误区 ①错把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当作实践活动,如错误地认为学习、反思等属于个人实践活动。 ②错误地认为只有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题组练·验能力] 1.(2018·江苏高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解析:选B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2018·全国卷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②③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①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社会实践,不是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④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不是完成了这一认识。 3.2017年10月3日,历经50多天,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先后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这一成功说明( ) ①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属于实践活动,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可选;材料信息体现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②正确;材料说的是实践活动,没有涉及真理的特点,③排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观点错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研高考·考法明] 1.(2018·江苏高考)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解析:选C 很多人认为克隆猴技术的突破不大,是因为人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认识世界的目的。B项排除,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D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 2.(2017·江苏高考)某村本来比较落后,村支书王某想到一个创业的“点子”,希望把该村打造成3D壁画村。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认为没有什么用。但后来随着计划的实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老人们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由此可见( )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认识具有普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王某提出的关于创业的“点子”使得村里的收入增加,说明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符合题意。老人们对王某的“点子”从反对到接受的过程,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②符合题意。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普遍性不是认识的特点,④说法错误。 [释疑难·认知清] 1.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真理的 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 理 的 特 点 真理是 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 有条 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 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 展的 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发 展的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图示法展示认识的三个特点 (1)反复性: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对一事物的认识) (2)无限性:实践无限发展(对世界的认识) (3)上升性:实践深化、拓展、向前推移(对一事物或世界的认识) [题组练·验能力] 1.“吃就吃新鲜的”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 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无明显的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题干强调,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要具体分析,说明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②符合题意;③偏离题意指向,排除;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④错误。 2.狼曾经是令人憎恶和害怕的,人们主张把狼赶尽杀绝。但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食草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现在,人们对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国家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以求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事例说明( ) ①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②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纠正谬误、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④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事例说明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②④入选。①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③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④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题干说明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①③符合题意;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中“不断被否定”表述错误;真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排除。 常考点 唯物论 [考情透析] 考什么 怎样考 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推崇工匠精神、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典例]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琢。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互联网时代,创意为王不假,但创意之王,不是出位低俗、投机取巧,而是做到极致的产品。在创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不仅不会过时,还会被真正有责任、有远见的企业请上头等舱。走捷径会取得暂时成功,但只有秉承工匠精神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才能获得长久而更巨大的成功。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如何利用工匠精神促进互联网创意的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如何利用工匠精神促进互联网创意的发展,要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工匠精神是依据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利用工匠精神促进互联网创意的发展就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秉承工匠精神专注敬业,精益求精,使其转化为强大精神力量,从而促进互联网创意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高分指导] 一、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记公式] 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 [背术语]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其他观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二、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记公式]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两个反对+其他角度 [背术语] (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1.正确把握世界的本质 (1)图示物质的含义 (2)归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对比法突破两对关系 ①物质与运动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与静止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两种情形: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点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错误倾向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图示唯物论的常考点 3.全面掌握认识论 (1)图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厘清实践与认识的易错点 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 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4.抓住“标志性”词语,巧解哲学试题 (1)“标志”词组合一 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随着等)实际(现实、问题、现状、特点、形势、情况等),提出(出台、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等)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经验、决定等)。 角度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 矛盾具有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坚持实践第一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社会实际出发 (2)“标志”词组合二 在……主题(理论、观点、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经验等)的指导(引领、启发)下,促进……事业(活动、行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角度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论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认识论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坚持正确认识的指导,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 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标志”词组合三 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天体运动、季节变化、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 角度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论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辩证法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利用或创造条件解决自然、社会、思维问题。 角度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论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证法 联系的客观性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一、选择题 1.中国于2018年8月13日至20日首次承办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100多年来,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一直在不断反思,研讨关于科学、文化、宗教、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的原因是( ) ①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 ②哲学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能够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B 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④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错误;③中“物质力量”表述错误。 2.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相一致的有( ) A.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C.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选B 贝克莱的观点把世间一切万物的存在归结于自己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D两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B项正确。 3.四月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日子。才女林徽因这样写道:“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余光中笔下的四月天却是:“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品味名家笔下的四月天可以( ) ①从作品中感知名家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精神力量,引领前进方向 ③ 认识到天气变化规律因人而异 ④感悟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不同的人对四月天会有不同的感悟,从不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名家不同的精神世界,这体现出人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从中可感悟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①④符合题意;②强调正确意识的作用,与题意不符;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错误。 4.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小时候十分顽皮,在多次管教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他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苏洵教子读书的故事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重视读书这种间接经验的作用 ③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要重视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苏洵教子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入手取得了成功,这说明做事情不能只凭以往的经验,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正确;材料不强调读书的作用,②不选;苏洵教子方法的改变体现了他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③正确;意识有正误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④不选。 5.福建省多年来持之以恒实施生态省战略,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成为了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先行者和改革先行的“试验田”。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态省战略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 ②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④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②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错误;①③正确,符合题意。 6.颜色是物品的一种属性,却被赋予了各种文化含义,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红色很受国人欢迎,代表着吉祥和好运。也有很多人喜欢蓝色,认为这是一个平静又引人幻想的词语,让人联想到天空、大海、爱情、忧伤、无限。人们对颜色的“情感反应”( ) ①意味着颜色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客观性 ②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是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包含着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具有差异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人们对颜色的“情感反应”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符合题意;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颜色,这说明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具有差异性,④符合题意;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客观性,①错误;颜色是物品的一种属性,对人并没有积极意义,是人在对客观属性反映的时候,赋予了它意义,③错误。 7.(2018·苏北四市模拟)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是因为( ) A.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真理有时会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解析:选B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句话表明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实践决定认识,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8.20多年来,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这说明( ) A.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B.认识推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解析:选D 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误之分,A项错误;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B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项错误;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9.(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 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都具有其内在的生物钟。但是它到底如何工作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三位美国科学家使用果蝇作为示范生物,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说明( ) A.揭示生物钟奥秘是三位科学家科学实验的根本目的 B.对生物钟运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在不断地被推翻 C.调控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揭示源于社会实践活动 D.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存在取决于科学家的发现 解析:选C 三位美国科学家使用果蝇作为示范生物,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C项正确;科学实验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A项错误;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B项错误;科学家的发现取决于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存在,D项错误。 10.在生活中,当我们伤风感冒时,医生经常建议多喝水。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却指出,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选B 材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项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项与题意不符;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错误。 11.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病毒基因组的密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这一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病毒,带来了疫苗制备的新思路。这表明( ) ①抓住事物的本质,意识才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正确认识病毒的特点,是战胜病毒的关键 ③科学研究往往是推翻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表明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④符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①错误;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错误。 12.四十多年前,有一句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早一晚的变化( ) ①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 ③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说明原来的耕种规律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一早一晚的变化”是因为近些年气候发生了变化,全球气温上升,源于实践的发展,①错误;耕种的时间要随着气候的变化提前,表明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一直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②正确;因为客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随之变化,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正确;变化的只是气候,耕种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谈谈对“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一观点的认识。 解析:根据设问指向谈谈对“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一观点的认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角度分析回答。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后运用上述观点,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和做法。 答案:①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将改革进行到底” 是对我国40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正确反映,符合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的要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改革是根据我国实际作出的英明决策,在这一决策的指导下,中国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一观点,树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鼓舞斗志克服困难和挑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文化风尚,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展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优良家风。 中华民族创造过世界民族中罕见的奇迹,那就是: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这是“教化”之功,而居功至伟的是中国式的家风建设。因为,完全没有接受过书斋教育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在当代中国,不同的家庭培育着不同的优良家风。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王芳的家庭始终以尊重、包容作为家风,坚守孝道,营造和睦和谐的家庭环境;吴秀芳家庭的家风是,崇尚知识,不惜一切让孩子完成学业,并且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子,用大爱唱响民族团结之歌;阿尼帕家庭的家风是,崇尚分享、互相尊重,即便是一块一个人都吃不饱的饼也要大家分着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各具特色的优良家风,支撑起了全社会的好风气,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优良家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的原因。 解析:第(1)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优良家风是当代中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优良家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第(2)问,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优良家风是当代中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是被千家万户注入时代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家庭,存在着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物质生活状况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家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