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国访问发表演讲时,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言警句,提到了不少文学家、哲学家及其著作,展现出醇厚的人文情怀与深邃的思想。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  )‎ A. 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B. 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 C. 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 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B错误,不能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等同起来,不能认为哲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 C错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对人的作用,没有体现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的功能: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科学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 A. 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科学的统一 B.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对具体科学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 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科学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说法错误,哲学并不都是科学的,哲学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C符合题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学科 1、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2、哲学与具体学科 ‎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 1. 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 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体现的是世界观的变化发展,表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没有涉及哲学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内容; C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对哲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哲学对科学的影响; D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中的地位。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特别强调的是科学发展对哲学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朱熹认为“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这两种观点回答的都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 世界的本原问题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题中观点都属于世界观,没有涉及方法论; B不合题意,题中观点没有体现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不合题意,题中观点涉及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没有正确回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 符合题意,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观点,承认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回答的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故选: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 1.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典故中的许多成语简短精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下列能够同时体现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是(  )‎ A. 理在事先与断章取义,瑕不掩瑜与本末倒置 B. 实事求是与掩耳盗铃,沧海桑田与刻舟求剑 C. 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盲人摸象与鬼使神差 D. 返璞归真与审时度势,唇齿相依与乐极生悲 ‎ ‎【答案】B ‎【解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A不合题意,理在事先与断章取义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观点与形而上学; B符合题意,实事求是与掩耳盗铃,沧海桑田与刻舟求剑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不合题意,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体现的都是辩证法思想,盲人摸象与鬼使神差体现了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观点; D不合题意,返璞归真与审时度势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观点,唇齿相依与乐极生悲均体现了辩证法思想; 故选:B。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基础题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考生加强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高考虽然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能力必然来源于基础知识。 ‎ 2.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意识反作于存在 C. 存在决定思维 D.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答案】C ‎【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反作用于存在,不涉及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符合题意,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主观映象,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主要说明人的梦的内容还是来自客观事物,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即存在决定思维; D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在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本题考查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和错误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 1. 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答案】A ‎【解析】材料选用的是《吕氏春秋•自知》中关于掩耳盗铃典故的表述,在于揭示“钟有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A项中“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直接了当地表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与题意相符,应选; B项“心外无物”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故不选; C项由“不知”可推出该观点属于不可知论,与题意不相符,故不选; D项观点“未有此物先有此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不选;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如下: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中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以文言材料设置的哲学题一直是学生的失分题,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文字材料,其次找准相切合的知识点迎刃而解。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C. “改变世界”、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D. 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答案】C ‎【解析】ABD不合题意,均排除; C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故选:C。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 (2)基本特征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统一于实践。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 1. 我们每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或李四,这表明了(  )‎ A. 静止是绝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 C. 事物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D.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答案】D ‎【解析】A表述错误,静止是相对的; B表述错误,运动是绝对的; C说法错误,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说法是错误的; D符合题意,“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或李四”体现的是相对静止,因此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故选:D。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佛系青年,是指那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都行”“可以“随它去”“没关系”。这些“佛系”观念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借助“佛系”舒缓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找寻力量温暖内心。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答案】D ‎【解析】A表述错误,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B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D符合题意,这些“佛系”观念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借助“佛系”舒缓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找寻力量温暖内心。这主要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体现):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如图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该标识简洁明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这说明(  )‎ ‎ A. 意识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 意识来源于创作家的思维 C.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答案】C ‎【解析】A错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错误,意识来源于物质; C符合题意,材料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的设计理念及内容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该项,故不选。 故选:C ‎。 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本题考查了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的设计理念”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先生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 A.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B.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C. 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答案】B ‎【解析】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符合题意,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先生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C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错误,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但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 ‎ 2. 善用诗词古语来表情达意,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他曾在两会期间,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当地企业龙煤集团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时代课题。对这场改革生存攻坚战,习近平强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下列语句与之寓意一致的是(  )‎ A.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风声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 A不符合题意,“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风声”桐花盛开在万里丹山路上,刚出生的凤凰要比年老的凤凰的声音更加清脆。意思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题意体现的哲理不一致; B不符合题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重视量的积累,这与题意体现的哲理不一致; C符合题意,“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发掘人才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还要经过长期的考察和锻炼,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与题意主旨体现的哲理具有一致性; D不符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体现了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这与题意体现的哲理不一致; 故选:C。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本题一方面需要考生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抽象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古诗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材料的解读;二是对古诗的准确解读。 ‎ 1.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依托互联网,它能跨越“千山万水”,让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由此可见(  )‎ A. 事物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B. 事物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 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辩证否定 D. 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事物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B错误,事物发展是自己否定自己的结果; C符合题意,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依托互联网,它能跨越“千山万水”,让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由此可见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辩证否定; D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①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或变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发展的含义和实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下列符合辩证的否定观的是(  )‎ A. 我把虫子踩死,就是我否定了虫子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焚书坑儒 D. 破茧成蝶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虫子被踩死属于外力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BC不合题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都属于外力的否定,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是辩证否定观; D符合题意,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破茧成蝶属于辩证的否定。 故选:D。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此类试题属于简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含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在准确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解答。 ‎ 1. 如图漫画《总结的时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 勇于创新,促成事物质变 B. 抓住主流,认识事物性质 C. 实事求是,坚持全面观点 D. 坚持真理,反对静止观点 ‎【答案】C ‎【解析】ABD不合题意,勇于创新,促成事物质变,抓住主流,认识事物性质,坚持真理,反对静止观点,都与漫画内容无关; C符合题意,漫画中虚报成绩,掩饰缺点,这启示我们汇报总结时要实事求是,坚持全面观点。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2.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华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下体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诗句有(  ) ①山该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不合题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现的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③不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符合题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体现的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故选:B。 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 ①原理:自然界是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向前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②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做这种分析诗句、名言类的题目,要通读材料和题肢,大体上把握住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范围,然后再仔细的品读诗句,领会其中所体现的道理。 ‎ 1. 浙江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到2035年,努力将以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的大湾区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世界级大湾区。这说明(  )‎ A.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和制约 B. 人们总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 联系是线性的,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答案】C ‎【解析】A表述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B错误,“根据自己的需要”说法错误,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C正确,将以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的大湾区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世界级大湾区。这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表述错误,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故选:C。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观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解答该题需准确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 2. 能把群众平日里的不便、投诉甚至是牢骚最终汇集成改进政府工作的“金点子”,这背后靠的是推行多  年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仅2017年,上海市信访办就以摘报形式上报重要人民建议事项139件,市领导共批示183条,职能部门采纳率达92.7%.用制度保障问计于民(  )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是通过人民群众改变社会关系 ③是通过完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④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问计于民”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说法错误,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改变社会关系; ③符合题意,“制度保障”属于上层建筑,用制度保障问计于民是通过完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故选:A。 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达康书记”“freestyle”“共享单车”“混改提速”“智能制造”等十大新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7年。这体现了(  )‎ A. 语言的变化决定着意识的变化 B.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关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语言不能决定意识; B符合题意,“达康书记”“freestyle”“共享单车”“混改提速”“智能制造”等十大新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7年。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说法错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材料分析型选择题,这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即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为背景而设置的材料,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2. 深化和国家机构改革,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制度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深化。哲学上来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体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顺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符合题意,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从哲学上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体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符合题意,哲学上来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不合题意,材料中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关;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民的需要与生产发展的矛盾不可调和 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随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变化发展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人民的需要与生产发展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②④符合题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说法错误,应该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随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变化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 ‎ 1. 崔永元爆料大戏愈演愈烈。2018年6月《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今天,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国家精神究竟是什么?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这说明(  )‎ A. 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这说明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B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D不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未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故选:A。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准确解读题意,还要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加强对题肢的本身正误的筛选。 ‎ 2. 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不合题意,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③不合题意,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④符合题意,制定的《纲要》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故选:C。 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2018年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17年12月“中国好人榜”。18年热心捐助贫困儿童的“豆芽奶奶”刘运英、风雨13载义务摆渡接送上学孩子的好党员郭罗恩、捐肾救夫的好妻子王阴霞等106人被广大网友推举为“中国好人”。这些好人的共同特点是(  ) ①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社会、他人的需要 ③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④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中国好人”的共同特点是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社会、他人的需要; ③不符合题意,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而不是这些好人的共同特点; ④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不是这些好人的共同特点, 故选:A。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 1、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2、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是什么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最根本的价值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价值的创造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价值的享受者。 (2)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怎么办?)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题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17年12月“中国好人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选项。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8.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速自 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倒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 这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制,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 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答案】‎ ‎【小题1】(1)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供需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当前实际提出的正确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尊重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小题2】‎ ‎【解析】(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该题知识范围“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涉及知识点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等。题型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该题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入手进行分析,阐释其理论依据。如:“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供需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的现状提出的,其合理性在于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当前实际提出的正确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其合理性在于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仿照此思路进行解答。 (2)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该题知识范围“规律”,涉及知识点有: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等。题型属于措施类试题。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运用这些知识对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一核心话题,指出举措就可。 (1‎ ‎)本题属原因类的题型,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阐释事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题中。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知识”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2)本题属措施类如何做的题型,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结合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材料中找答案,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题中。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知识”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倡导文明乡风的理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请你为乡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活动建议。‎ ‎【答案】‎ ‎【小题1】(1)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能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引领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好转,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倡导文明乡风,振兴乡村,能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2) 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纽带作用。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 ④坚持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答案示例: ①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家规”展示活动。 ②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幸福家庭”评选表彰活动。 ③组织开展农村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活动。 ④向群众免费开放乡村综合文化站、村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倡导文明乡风的理由。本题答题范围十分明确,要求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回答本题,考生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这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可运用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3)本题为建议类试题,请你为乡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活动建议。回答本题,可以建议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家规”展示活动,组织开展各种表彰活动、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免费开放各种公共文化实施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就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和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本题为措施类试题,“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此类设问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作法,如有,也可资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 (3)本题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②注重层次性;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货膨胀的上限,必须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区间调控”。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喷灌”“滴灌”;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行通盘考虑。“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世轮的新舵盘。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分析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认识当前经济发展取得成绩兼顾存在的系列问题。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坚持定向调控。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宏观调控抓住经济领域的关键领域或薄弱环节,“喷灌”和“滴灌”。‎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分析新常态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所蕴含的哲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为矛盾观,切入口较小。审读材料,材料中“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信息,说明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中“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的信息,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的信息,体现了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最后哲学道理与材料有机结合,分层作答。 本题为体现类试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模板: 第一步“定”,即定位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 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内容依据材料作出取舍。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内容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