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东海县二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政治学科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6分)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世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 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自生的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哲学的产生、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相关知识。C:题干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可见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符合题意。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A错误。 B:题目阐释的是哲学的产生,不是阐释“认识世界需要智慧”,B不符合题意。 D:题目阐释的是哲学的产生,不是阐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况且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错误且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1.哲学的产生: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更加强了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体现了 A. 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 人的世界观决定其方法论 C. 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世界存在 D.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实践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并不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B符合题意,“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体现的是世界观,“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体现的是方法论,所以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体现了人的世界观决定其方法论; C说法错误,客观世界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主观世界存在; D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芝术. 故选:B。 【点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是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下列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和④的观点只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不符合题目要求,可以排除。①说法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②说法体现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这其中既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包含辩证法的思想。所以答案只能是A。 4.知名华裔天文学家林潮最近向大家分享了他的推测——未来几十年,人类很可能会发现地外生命迹象。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看,这主要体现了 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等相关知识。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两个方面,林潮的推测只是体现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A排除。 B:材料不是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体现,即材料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错误。 C:题目指向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指向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不符合题意。 D:林潮推测,未来几十年,人类很可能会发现地外生命迹象,这反映的是思维对存在的反映问题,体现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注意: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不等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不等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下列观点中,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的是 A. 物是观念的集合 B.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C. 气者,理之依也 D. 死生有命,富贵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物是观念的集合“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不合题意,“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C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不合题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把上帝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故选:C。 6.英国管理学家克霍,德金森说:“哲学的任务在于他必须先于行动,倘若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是哲学家。”“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的原因是 A. 管理科学与哲学具有联结的一面 B. 管理科学与哲学具有排斥的一面 C. 管理科学与哲学无法转化 D. 管理哲学与哲学截然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相关知识。B:管理科学属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与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强调二者的不同,相互排斥,B正确。 A:题目强调的是管理科学与哲学的排斥而不是联结,A不符合题意。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无法转化”说法错误,C排除。 D:“截然不同”忽视了二者的联系,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7.“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看到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承认了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 C. 强调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D. 坚持了朴素的辩证法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看到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B不合题意,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C不合题意,“强调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D 符合题意,“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否认了世界是神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且两种观点中的“燃烧的活火”、“万物生”都认识到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因此都坚持了朴素的辩证法。 故选:D。 8.有人说股市瞬息万变,变幻莫测,想把握住股市的变化是徒劳的。以下对此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属于不可知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等相关知识。①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股市的变化是人们能够认识的,网友的观点否认了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否认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①④正确。 ②:网友的观点是不可知论,②不符合题意。 ③:网友的观点没有正确地分析社会现实,没有体现物质决定意识,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伤不起”,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A. 物质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自然界是客观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等相关知识。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物质最基本的属性是运动,A错误。 B :试题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考证人类社会是否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B排除。 C:试题不是指向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否是客观实在性,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D:自然界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本题可排除A;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本题可排除BC;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10.“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符合题意,材料中“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强调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说法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不合题意,该选项强调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1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A.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B. 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 C.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一回事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AB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A正确。 B: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B正确。 C: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各种各样具体的物质,是个性,因此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不是一回事,C错误。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D正确。 故本题选ABD。 12.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新陈代谢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⑩水往低处流 A. ①②⑤⑨ B. ③④⑤⑧ C. ①⑦⑧⑩ D. ②④⑥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②④⑥⑦: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新陈代谢,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规律,②④⑥⑦正确。 ①③⑤⑧⑨⑩:月亮绕地球转、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苹果落地、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水往低处流都是规律的现象,①③⑤⑧⑨⑩错误, 故本题选D。 13.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 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 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该项,材料主旨不是在讲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而是在强调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心理活动的区别; B正确,人能够对月亮抒发情感,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不合题意,人能反映事物,并且能够能动的反映,动物也能反映,但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 D不合题意,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而材料不体现该观点; 故选:B。 【点睛】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而意识的反作用仅仅是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14.现在的星空,“昨夜星辰”又添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然转动运行;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这些事实说明 A. 人的意识能够直接改变客观事物 B. 人的意识能够与任何事物相互作用 C. 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 人的意识能够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任何意志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错误,“直接改变”说法错误,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改变客观事物; B错误,“任何事物”说法错误; C正确,材料所述的现在的星空、现在的地面的一系列的变化的事实,说明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错误,“按照人的任何意志”说法错误; 故选:C。 15. 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日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里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事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正确,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000o C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说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正确,“纸包不住火”、从此“纸里也能包住火”,体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③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④错误,夸大意识的作用。 故选:A。 16.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和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由于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人生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你的心态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总是统一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①:“心态”属于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①错误。 ②:“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和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由于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这反映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总是统一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阻碍作用。方法论:学习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和反对错误的认识。 17.倒洗澡水,是—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麻省理工学院—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同时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实验。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出 ①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基础 ②真理与怀疑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题中材料“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既说明了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主观能够符合客观;也说明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④符合题意。 ①: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①项表述错误。 ②:真理和怀疑是相伴而行的,但“二者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的表述错误,排除②。 故本题选D。 18.在量子力学理论提出之后,科学界始终存在着争论;量子力学是否仅仅是定域实在论存在隐变量时的一种不完备的表达方式。直至1964年,科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可以区分量子力学与定域实在论的测试方法即贝尔不等式,并在随后的实验中证实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后,争论才告一段落。由此可见 A. 争论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 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 C. 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 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最基本属性。A: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A错误。 B: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B错误。 C:直至1964年,科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可以区分量子力学与定域实在论的测试方法即贝尔不等式,并在随后的实验中证实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后,争论才告一段落,由此可见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符合题意。 D: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能够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材料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9.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应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 ④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①④:“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这一自白告诉我们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①④符合题意。 ②:谬误转化为真理是需要一定条件下的,因此不是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②错误。 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说法过于绝对化,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真理与谬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20.2019年1月30日20时39分,嫦娥四号着陆器接受光照自主唤醒。此前,玉兔二号巡视器于1月29日20时许完成自主唤醒。两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经受极低温环境考验,在第一个月昼里,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圆满完成工程任务,由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这表明 A. 人类的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深化提供新的条件 D.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来源、实践和认识、真理。A:“人类的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阐释的是意识的产生,材料没有反映,A排除。 B:材料反映随着人类物质技术条件的提高,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在深化,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B不符合题意。 C:材料反映的是,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经受极低温环境考验,在第一个月昼里,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圆满完成工程任务,由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深化提供新的条件,C符合题意。 D: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一是间接经验,D错误。 故本题选C。 21.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因此,认清流言 ①要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 ②必须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统一 ③坚持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④要发挥意识能动性揭示事物本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认清流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说法错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而不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坚持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④符合题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故选:D。 22.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大数据技术允许中小学和大学分析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考试分数到职业规划等所有重要的信息,这对革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与方法具有深刻影响。材料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即使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 ②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 ③符合题意,“大数据技术允许中小学和大学分析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考试分数到职业规划等所有重要的信息,这对革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与方法具有深刻影响”说明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④符合题意,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故选:D。 【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之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2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①办事情要立足局部,统筹全局 ②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④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①:办事情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而不是立足局部,①错误。 ②:材料没有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②排除。 ③:题中的“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启示我们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③符合题意。 ④: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作用,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4.某镇大力推广“稻虾共生”产业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小龙虾要脱壳10多次,壳和排泄物成为禾苗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料,代替了化肥;小龙虾还能除掉田里的害虫,避免了使用农药。“稻虾共生”产业模式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发展新型农业 ②把握事物联系多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绿色农业 ③尊重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创造自在事物联系,推动农业发展 ④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养殖过程中,小龙虾要脱壳 10多次,壳和排泄物成为禾苗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料,代替了化肥;小龙虾还能除掉田里的害虫,避免了使用农药,这表明了把握事物联系多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绿色农业, 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③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没有人的参与的,人不能创造自在事物联系。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二二式”组合选择题解题方法 “二二式”组合选择题是目前高考命题中出现较多的一种选择题命题形式,特别是课标卷,组合选择题一般以“二二式”形式出现。 解答“二二式”组合选择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缩小范围”,在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干指向的基础上,从自己最熟悉的题肢入手,在①②③④四个题肢中,确定一个明显不选的题肢或明显应该选择的题肢,据此对A、B、C、D四个选项进行初步排除或初步断定,从而缩小选择范围;第二步,“比较判断”,经初步排除或初步判断后,一般剩下两个选项,认定两个选项中的相同题肢为应选题肢,再对相异题肢进行比较和判断,看哪一个题肢更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25.过去的2018年,可谓中美关系的多事之秋。几十年来,中美关系从未如此阴晴不定、跌宕起伏。这主要说明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B.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C. 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着 D.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去的2018年,可谓中美关系的多事之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行,B不符合题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着,C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6.“倘若你真的对扁担存在着爱怜,就不要卸去它的另一头重物。”短诗《扁担》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矛盾双方相互分离 ③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生活充满信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①③:题中扁担两头的重物是矛盾双方,二者相互依赖,同时题中语句对扁担存在着爱怜就不要卸去另一头重物,说明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题中只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相互分离,②不符合题意。 ④:漫画的寓意不涉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生活充满信心,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27.“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论诗绝句》中诗句。下列选项中与其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 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考查学生再现课本基础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是说敢用平常的语言作诗谈何容易,只有千锤百炼,工夫纯熟,才能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则说写诗作画,其实都是和做人一样,到了能够删繁就简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故A符合题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故排除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了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春天树木的新叶催换旧叶,奔流的河水,前面的波浪让后面的波浪前行,体现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故排除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必须要亲自实践,故排除D。故选A。 【点睛】古诗词 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大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阅读理解题好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汲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28.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律二次全会上总结了管党治党的“八条经验”,“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好‘绝大多数’相统一”是其中一条。这条经验,既抓住了重头,也管住了大头;既看到了“树木”,也看到了“森林”,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深化以上经验体现的辩证法原理有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②部分和整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④“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好‘绝大多数’相统一的这一经验,既抓住了重头,也管住了大头;既看到了“树木”,也看到了“森林”,这一经验体现了部分和整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主、次矛盾的关系,①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题意不符;③强调的是事物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材料没涉及到,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①。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9.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高速公路作为地方的交通条件之一,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善道路拥堵状况,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大量修建高速公路又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和货币资金的占用。下列古语中与上述材料的哲学依据相同的是( ) ①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潜夫论·明暗》) ④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抱朴子·博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高速公路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大量修建高速公路又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和货币资金的占用”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强调了一分为二,选D;①强调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②强调了联系的观点,不选。 【考点定位】矛盾的普遍性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2)“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3)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30.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宏观调控目标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测结构性改革深人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问题。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②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相关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主要矛盾,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问题。”说明经济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面临严峻形势,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矛盾双方转化,③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问题,但2018年宏观调控目标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说明我国着重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点睛】关于矛盾,注意解题技巧,题中出现反义词或者相反的两层意思,可考虑矛盾;对矛盾双方进行比较,可考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题目是认识事物,可考虑矛盾的主要方面,题目是解决问题,可考虑主要矛盾;题中是一种矛盾,一般不考虑主要矛盾。题中同时出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或者同时出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考虑两点论与重点论。 3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很多人希望去全世界享受“更好”的服务,为个人与家庭获得“幸福感”。这种变化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有其物质原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①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属于社会存在,人们的希望属于社会意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很多人希望去全世界享受“更好”的服务,为个人与家庭获得“幸福感”说明了社会意识的变化有其物质原因,也说明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不涉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也不涉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2.改革开放40年来,贯穿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工业化。我国工业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基本遵循了一个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共性规律,同时又尊重了自己的独特国情背景。而且将二者进行了有效结合。这一经验的哲学依据是 ①承认矛盾的特味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普遍适用的真理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④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性”“独特国情”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③符合题意;我国工业化遵循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共性规律,说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④符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①不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领域的规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②不选;正确选项为D。 【点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33.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材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重视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 ③正确认识到挫折和失败是人生成功的必要前提 ④砥砺自我,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④:材料中三个“不是……而是……”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砥砺自我,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因素,不是强调重视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②不符合题意。 ③:正确认识到挫折和失败有利于人生成功,但不是人生成功的必要前提,③错误。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3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系列骄人的成果。 材料一:2018年10月23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为了加强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大桥建设中,建设者们克服了气象水文、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责任体系等一系列的困难。同时为不影响白海豚的生长环境,施工前以及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观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材料二:2018年5月,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将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大口径伞状天线是“鹊桥”最关键的部分,为了让其能够克服-200℃左右的严酷环境,设计者们做了不计其数的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将大口径伞状天线应用于深空探测的成功案例。“鹊桥”的升空'迈出了我国月球背面着陆与探测的第一步,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有力尝试., (1)结合材料一和唯物沦的知识,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鹊桥”是如何顺利实现升空目标的。 【答案】(1)①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充分考虑了地缘交通状况和各种环境条件,这启示我们科技创新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大桥建设者们克服了自然、社会、生态等多重困难,从而成功建设,这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③大桥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白海豚的生活环境以及复杂的地质和水文条件,这启示我们进行科技创新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鹊桥”的研发与升空是根据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克服困难,反复实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鹊桥”的顺利升空为月球探测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大进步,这是我国科研人员敢于突破、永攀科学高峰的结果。 ③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创新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2018 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果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推理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此题考查唯物论的知识,考查调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指向唯物论,问题指向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启示,强调方法论的考查。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唯物论的知识体系。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2)问,此题考查追求真理的知识,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指向“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问题指向“鹊桥”是如何实现顺利升空目标的。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追求真理的知识体系,然后归纳分析材料中“鹊桥”实现顺利升空目标的过程,将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组织答案。涉及的知识主要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启示型”主观题,以“……的启示”的形式呈现。启示型主观题的解答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尽可能做到一材料一理论依据。 第(2)问,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以“如何……”的形式呈现。可采用回归教材法,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可采用挖掘材料法,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对材料分层,概括层意。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 35.分享经济,就是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分享经济可以划分为以下种类:出行(滴滴出行/Uber)、住宿(Airbnb/小猪短租)、吃饭(回家吃饭/妈妈的味道)、穿衣(Rent the Runway/那衣服)、贷款(Lending Club/ 人人贷)、学习(Coursera/MOOC 中国)、就医(春雨医生/名医主刀)、旅行(蚂蜂窝/百度旅游)、生产(Applestore/淘工厂)等。然而,在对分享经济的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分享经济的利弊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经济从业人士认为,分享经济是绝对有利的。其理由是:第一,从分享经济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看,它的确是一个创意产业,推动了“互联网+”,开创了经济新业态,促进了就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第二,当前还没有发现其破坏了产业秩序,是不稳定生产者的经济。 (1)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评价材料中,上述经济从业人士陈述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2)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人们对分享经济不同看法的原因。 【答案】(1)①不能充分支持。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此经济从业人士认为分享经济是绝对有利的,是从目前中国分享经济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可能会得出对分享经济利弊的不同看法。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会不断产生新问题,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可以在分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其弊端。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分享经济作为一个新的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可能会在实践中发现分享经济新的问题和弊端。 (2)社会意识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地位、立场、能力、知识水平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可能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所以人们对待分享经济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分享经济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分享经济的介绍以及从业者对分享经济的看法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评价材料中,上述经济从业人士陈述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试题分为两步,第一步,判断是否支持,第二步,分析判断理由。 第一步,判断:不能支持。 第二步,分析判断理由。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可以考虑来源、动力,实践的特点,其中可以考虑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来源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分享经济从业人士认为分享经济是绝对有利的,是从目前中国分享经济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实践会不断产生新问题,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可以在分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其弊端。 ③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可能会得出对分享经济利弊的不同看法。 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分享经济作为一个新的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可能会在实践中发现分享经济新的问题和弊端。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人们对分享经济不同看法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和认识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对分享经济不同看法的原因,考生反复研究“不同看法”,可知“看法”属于社会意识,“不同”指的是不同主体、不同反映过程、不同的反映结果,于是可以界定回答本题主要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因人而异。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对社会加以分析:每个人的地位、立场、能力、知识水平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可能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最后形成结论:人们对待分享经济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第(2)问,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解题知识角度的确定,考生可从材料中确定,也可从试题设问中确定,抓住关键词,联想相关知识,确定下来知识角度,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36.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 材料一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困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长期的贫困文化积淀,又反过来成为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 材料二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的冲刺期,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淮脱贫,要研究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把握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尸,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指施,做到措施精准;要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扶贫可以解决影响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收入。③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决文化贫困,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实现精准状贫,精准脱。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国家政策和当地实际相结合。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改变以在状贫工作中不分主次的做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精准扶贫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等知识。第(1)问首先要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其次结合材料,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方面,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第(2)问可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从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方面,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文化扶贫可以解决影响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收入。解决文化贫困,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关知识,从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多样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方面,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淮脱贫,要研究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把握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指施,做到措施精准;要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运用矛盾的观点,从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国家政策和当地实际相结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改变以往在状贫工作中不分主次的做法等方面,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点睛】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 法 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 法 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哲的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对此,有学者指出,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我们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化解当下人们对于道德精神层面的困惑,这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 (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该学者观点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从价值观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转型期中国,当下人们对于道德精神层面的困惑,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聚共识,引领精神,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 (2)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人们辨别是非,排除外界的干扰,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们思想活动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该学者观点的正确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两个层面,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转型期中国,当下人们对于道德精神层面的困惑,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聚共识,引领精神,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价值观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价值观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中包含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人生价值实现的价值观因素。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认识世界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②改造世界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③人生价值实现的价值观因素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人们辨别是非,排除外界的干扰,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或者细化试题给出的知识角度的内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