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自觉弘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表明 A.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 B.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 C. 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D.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自觉弘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C适合题意;本题并未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排除A、B;本题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不是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排除D;故本题答案选C。 2.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这些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这说明 A.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 B.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 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发展文化,不是说文化是经济的反映。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C符合题意,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材料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这些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体现了这一点。D表述错误,这种说法否定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故选C。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2、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学技术、教育等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素养,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等)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极尽天伦之乐。可见,民族节日是 ①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由此可见,①③适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错误;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4.2018年起,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等陆续向民众免费开放。之所以开放这些公园遗址是因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对人有积极影响 ③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主动的,积极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对人有积极影响,因此,免费开放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等,以让人们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故①②正确;优秀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作用,同时,不是起决定作用,故③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而不是积极的,主动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积极的,主动的,故④错误。故选A。 5.“要想剪除狂野的杂草,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启示我们 A. 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标志 B. 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物质载体 C. 应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D. 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受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要想剪除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他”,因为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启示我们应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故本题答案为C。 6.《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下列说法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③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昔孟母,择邻处”强调的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而多次迁居,体现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可见,二者都体现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与题干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故②④正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可见,二者都没体现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故①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7.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精髓。“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在城市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精神力量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③精神力量可以增强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国际竞争力 ④北京精神体现了首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选项“直接转化”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北京精神”的作用,未涉及北京精神体现了首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在城市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精神力量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精神力量可以增强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国际竞争力。②③选项入选。选C。 8.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举办文化、教育、体育等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全面带动了“一带一路”重点领域的合作,促进了民心相通,增强了政治互信。可见() A.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多彩 C. 文化提升了综合国力 D.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举办文化、教育、体育等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全面带动了“一带一路”重点领域的合作,促进了民心相通,增强了政治互信,这表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D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9.2018年9月8日,备受关注的2018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袁隆平等科学家获奖。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作为中国第一个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强调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完成,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科研工作。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设立未来科学大奖 ①是基于科技进步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②有利于营造氛围,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有利于传播科学精神抵制各种形式的落后文化 ④有利于引导科学工作者注重实践,提高创新水平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设立未来科学大奖有利于营造筑围,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引导科学工作者注重实践,提高创新水平,②④符合题意;设立未来科学大奖是基于科技进步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①错误;材料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没有涉及抵制各种形式的落后文化,排除③。故选B。 10.进行文化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文化更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材料反映的道理是 A.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适应实践的变化 B. 文化创新要适应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C. 文化创新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 D.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文化创新, 是为了使文化更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适应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B正确;A说法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说法错误,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创新要为实践服务,D体现的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B。 11.“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沉淀千百年的经典看似很遥远,却在自然亲切的歌词中浮现在听众面前。《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在于其 ①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②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③首次实现了诗和歌的结合,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让观众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是传承经典最合适的方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沉淀千百年的经典看似很遥远,却在自然亲切的歌词中浮现在听众面前”,这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之处,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①②符合题意;《经典咏流传》以创新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③说法错误;“最合适的方式”的说法太绝对,④不选。所以本题选A。 12.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的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生活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 ) ①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都市文化和乡镇文化的不同特点,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环境而未涉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排除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 13.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书店都是最能将文化与城市完美结合的所在。当我们评判某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时,是否有一家可视为地标的书店往往是最柔软的指标。这意味着 ①评判文化的品格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优秀文化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方向 ④文化影响城市的品味和精神追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书店能够将文化与城市完美融合,评判某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可将书店作为指标,体现了评判文化的品格离不开物质载体,同时意味着文化影响城市的品味和精神追求,①④项符合题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项说法错误;优秀文化推动城市发展,但并不能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14.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而在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上,必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A. 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B.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 D. 市场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故 A 正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强调的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不是亦步亦趋的,可见,这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故C错误;市场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不一定起促进作用,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文化生活的可喜变化和存在问题: 可喜变化 存在问题 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对策 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15.2018年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主场城市活动在天津市举行。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它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展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它对于展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排除②。故本题答案选D。 16.2018年9月23日,我们迎来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凝重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期许和重托。设立这个节日旨在 A. 回归传统农耕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B. 树立鲜明的文化符号,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助力农村振兴 C. 促进文化创新,推动农民成为文化创造主体 D. 以节为媒,扩大农耕文化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凝重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期许和重托。设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树立鲜明的文化符号,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助力农村振兴,B正确且符合题意;设立这个节日有利于传承传统农耕文化而不是回归,A错误;人民群众而不是农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C错误;D不是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7.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造成这一变化最根本原因是 A. 科学技术进步 B. 教育事业发展 C. 社会制度更替 D. 思想运动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的相关知识。文化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原有的封建主义制度,C项正确;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发展都会影响文化发展,但均不是根本性因素,A、B、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将华阴老腔与摇滚乐融合在一起的节目给了人们不一样的视听感受,也让这种极为地方的且区域性极强的表演形式,经过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为世界华人所熟知,让大家都关注和了解了这样一种文化形式。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媒是继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③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华阴老腔经过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为世界华人所熟知,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③说法错误; “这个将华阴老腔与摇滚乐融合在一起的节目给了人们不一样的视听感受”,说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发展,④符合题意。本题选B。 【点睛】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传播媒介,简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出现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3)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4)大众传媒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9.“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用对话协商拆解国家间的猜忌与戒备,用共建共享卸下以邻为壑的“篱笆”,用合作共赢拧开世界经济动力的“阀门”,用交流互鉴疏通世界文化差异的“沟壑”。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 ①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尊重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平等交流,全面吸收对方文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②符合题意,需要在交流借鉴融合时求同存异。故选A。③不合题意,不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④表述错误,吸收优秀文化不是全盘吸收。故选A。 20.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概括了世界文化的共性 ②我国应加强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③中华文化的个性中包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 ④中华文化会同化世界其它文化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①说法错误;中华文化与世界其它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不会同化世界其它文化,④说法错误;题中观点说明我国应加强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个性中包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②③符合题意。本题选A。 【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区别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开来 联系 (1)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存在了 (2)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21.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在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领域,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启示我们要 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复兴的营养 ②面向世界引进吸收外国文化 ③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④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选项选项表述本身错误,对外来文化要进行是非鉴别。④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素养。中国在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领域,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启示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复兴的营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反对民族虚无主义。①③选项入选。选C。 22.“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体现了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强调的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这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涉及到经济效益,②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本题选A。 23.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音乐人喜欢在音乐里加入多种元素,热闹的唐人街出现了油纸伞红灯笼;中国水墨画旁边金发碧眼的歌手柔声演唱......中西元素的融合,让音乐的世界绚烂多姿。这表明 A. 不同民族文化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推动文化的趋同 C. 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D. 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民族特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D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B选项“文化的趋同”的表述否认了文化多样性原则。中西元素的融合,让音乐的世界绚烂多姿,这表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C选项入选。 2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一切成果 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④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有利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④说法错误,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所以本题选B。 【点睛】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5.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段话告诉我们 A.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B.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 D.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B不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精神对中国的作用。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D符合题意,材料指出唯有民魂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故选D。 26.《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家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这体现了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史书典籍记载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①④符合题意。本题选C。 27.近年来,我国大力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如高山族的拉手舞,布朗族的弹唱、蜂桶鼓舞,怒族的达比亚舞、仙女节,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花竹帽编织技艺、肥套……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发展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我国大力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呈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应该得到保护,不体现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①与材料无关;③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所以本题选C。 28.改革开放40年孕育而成的改革开放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内涵的体现。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换其核心内涵 ③核心随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④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内涵的体现”,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其核心内涵是不会变的,②③说法错误。本题选B。 29.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句话表明() A. 文艺创作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B. 艺术创作靠想象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 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艺创作源于社会实践,故A错误;艺术创作需要深入社会实践,不仅仅依靠想象,故B错误;材料没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故C不符合题意;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说明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故D正确。故选D。 30.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其文化角度的重要原因是 A.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B.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 D. 日益增强的精神生活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B不合题意,不是文化角度的原因。C不合题意,不是原因。D不合题意,不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的原因。故选A。 二、主观题(共40分) 31.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答案】经典诗歌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经典诗歌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经典诗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根据材料的解读,本题主要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以及文化对人影响表现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即一方面,说明经典诗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说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点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国家开展某项文化活动的依据: 解答此类问题,可围绕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和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点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联合国第25个“国际家庭日”之际,首届世界家风大会于2018年5月15日上午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大会以“从家出发,拥抱世界”为主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以“美美与共,天下一家”为愿景,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为核心价值观,用新理念、新方式,促进构建新家风。大会坚持“尊重多元、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求同存异”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欢迎全球朋友的到来。届时,中外嘉宾将以“家风”为主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为“天下一家,人类大同”的伟大目标做出贡献。世界家风大会的举办旨在贯彻落实“天下一家”理念,弘扬优良传统家风,推动世界家风建设,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增添正能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办好世界家风大会,搞好家风建设,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增添正能量。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场“良好家风”主题班会,请你从“文化与生活”角度列出两条宣传语。 【答案】 (1)举办世界家风大会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文化交流。②文化交流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搞好家风建设归根到底还要立足我国实际,辩证取舍,择善而从。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办好世界家风大会,搞好家风建设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家风,又要把握时代脉搏,为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正能量。 (2)答案示例:传承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良好家风,提升国际影响,营造良好家风,为个人成长奠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首届世界家风大会成功举办,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增添正能量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办好世界家风大会,搞好家风建设,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增添正能量。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要进行充分解读,从材料的表述中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坚持的原则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即可。 (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列举两条宣传标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传承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良好家风,提升国际影响,营造良好家风,为个人成长奠基等。 【点睛】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 文化传播既表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横向间的相互交流,又表现为同一民族和国家文化纵向上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文化继承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基础和前提 文化传播、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33.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此,纪录片《记住乡愁》应运而生。该片通过100个村落故事,提出了100个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清单。镜头讲述的都是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祖训,寻找传统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可能就隐藏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楹联上,隐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是通过村落、楹联、传统故事、祖训家谱等方式,世代相传保留至今。因此,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②乡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唤起人们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祖训,寻找传统文化的基因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其原因。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根据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复兴号”风驰电掣,到国产大飞机直上九霄,从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到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一个个梦想成真的故事背后,都流淌着实干苦干的汗水。无论是在更高起点持续深化改革,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抑或是补齐发展短板、防范化解风险,无不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实干的作为去回答时代之问、破解发展之困,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推动事业发展,让梦想照进现实。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指出材料蕴含的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及推动中国发展的作用。 【答案】①材料中,从“复兴号”风驰电掣,到国产大飞机直上九霄,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②材料中,无论是在更高起点持续深化改革,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抑或是补齐发展短板、防范化解风险,无不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推动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③材料中,让梦想照进现实,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心怀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不断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指出材料蕴含的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及推动中国发展的作用。根据材料的表述,从“复兴号”风驰电掣,到国产大飞机直上九霄,故可以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无论是在更高起点持续深化改革,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抑或是补齐发展短板等都需要巨大的付出,故可以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破解发展之困,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推动事业发展,让梦想照进现实,故可以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分别说明这三种精神的作用即可。 【点睛】提高主观题审题能力“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 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 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