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段教学质量监测政治试题
2018-2019 学年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段 教学质量监测政治试题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 2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6 分 1. 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 部精神上补了“钙”,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自己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 宗旨意识。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 ④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国家、民族的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 泰国人会见客人行“合十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材料说明了( )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3.合作共赢的主张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贵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为贵” 的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说明( ) A.文化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决定人们的世界观 4. “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事 实上,公益广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 ) A.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总能促人奋进 D.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 5.2017 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 的自信。第四节课“文以载道”带领大家学习古典文化之美。文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 怀和志向,字里行间,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翻开一本书、 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说明( ) ①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③优秀文化能 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五月的端午,一个传统悠久的音符,促使我想起——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情愫;五 月的端午,粽香的回味,香包的驱毒,唤醒我想起——“举贤若能,修明法度”是屈原美政 理想的倾诉;五月的端午,一场龙舟竞技的角逐,激励我想起——一个不屈不挠、追逐梦想、 东方醒狮的民族……由端午节的相关事物我们可以推断出(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 的集中展示 ③透过端午文化,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 物质精神生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2018 年 6 月 9 日是我国第十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 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 代、新生活、新传承”。我们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 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 的演进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8. 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 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 “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之 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B. 尊重差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 特征越明显的文化越有推广价值 D.重视文化共性是保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10.第 31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2016 年 8 月 5 日~21 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奥林匹克崇尚“更快、更高、更强”,鼓励人们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向极限挑战。伟大的 奥林匹克以其不可阻挡的魅力,让全人类拥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激情。作为 人类共同拥有的奥林匹克精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B.世界各国人民有着共同的人性,有相同的理想 C.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具有相似点,有共同的需要 D.世界各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11. 《习近平用典》热销全国,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望中法关系的未来。这告诉我们处理中法关系要( ) ①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包容 ③增强自信,彰显 文化优越地位 ④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2. 2018 年 2 月,英国首相夫妇访问上海期间,倒举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福” 字向大家展示。有英媒嘲讽道:“你们福字拿倒了!”孰不知中文“倒”和“到”是谐音,将 “福”字倒贴,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事件表明( ) ①人们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②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各民族都应学习中华文化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④应加强交 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 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 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②是满足两国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 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媒体指出,这也必然带来城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是因为( ) A.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B.农村人移居城市,会入乡随俗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5. 由文化部主办、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 2018 年“欢乐春节”活动在 13 个国家开展, 让各国人民领略了极富中原特色的文化大餐,其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令各国人民纷纷点赞。 这表明( ) A.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B.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6.全国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公园——贵阳国家高新区,推出“数”林大会、 “数”说生活、“数”治社会三个主题活动,让市民近距离体验和感受大数据的魅力。 这表明( ) A. 推广信息技术防止传媒的商业化 B. 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 B.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 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17. “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 的是( ) ①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文化交流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网 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④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8. 自唐朝初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便成为固定的节日,历经 1000 多年,吃月饼、中秋 祭月等习俗得以保留至今。这说明( )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 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性的习俗 D. 传统文化的内涵始终不变 19.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生前曾强调:一个国家应该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 和传承。之所以要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因为( ) ①本民族传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②没有文化的继承,就 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发展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 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 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 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 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 这说明( ) ①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②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 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③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④ 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失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1.江苏省徐州窑湾古镇,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该镇有 1 300 多年历史, “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鼎盛时期有古建筑一万多间,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 “小上海”之称。但由于人为破坏,千年古镇遗存缺失,致使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徐州无缘运 河遗产名录。这启示我们(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保护文化遗产目的在于发挥其经济价 值 ③保护传统文化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要处理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 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教育部在北京、江苏、甘肃等 10 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今后还将在 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江苏省已确定了 8 个市作为试点。这说明( ) A.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B.传统文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弘扬传统文化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D.继承传统文化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34 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胜利开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进一步凸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法治文化 是现代国家的必需品,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 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法治文化的 氛围。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法治 文化建设对公民个人的意义。(16 分) 24.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 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 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 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 对待文化交流。(18 分) 18-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政治学科第三学段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2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 66 分) 1-5、 ADCBD 6-10、ACCBA 11-15、BDACA 16-20、DCABB 21.C 22.A 二、非选择题(共 34 分) 23.(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环境。开展法治文化 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对人民的重要影响作用。(4 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法治内化 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4 分)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营造法治文化的氛围,有助于 人民理解、接受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4 分) (4)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 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分) 24.(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 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5 分)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 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5 分) (3)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 各国的文化交流。(3 分) (4)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 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5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