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 2018年12月,全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温度骤降,开启了速冻模式。围绕南方供暖的话题,有人感慨:“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该感慨体现了( ) ①世界本原是物质的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物质运动是相对的 ④真理是无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状、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水稻长得比人高的事实( ) ①强调人类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②没有摆脱水稻自身固有的内在属性 ③是无法否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的 ④证明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上述的观点各体现了(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C.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 D. 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 2. 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3. 2018年上半年,我国科研人员从针灸治疗哮喘中获得灵感,首次发现并验证了一个支气管哮喘治疗靶标,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思路,相关成果已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在国际学术杂志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的成功取决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尊重医学规律是新药研发思路发现的前提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所谓“黑色思维”,就是一些人用消极的、极端的观点看问题,只看黑暗面不看光明面,只看支流不看主流,只看问题不看成绩,满眼都是社会的不良现象,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灰色的、黑暗的而不是光明的、进步的。这种 “黑色思维” 是( ) A. 唯意志主义的 B.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人脑主观自生的 D. 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1. 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在世时回答公众提出的“您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哪里去了?”问题时说,“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从意识的角度看,霍金的回答反映了:( ) ①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人的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意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物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下列名句与漫画蕴涵的,这里一致的是( ) ①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解自然 ②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④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着才知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聚光灯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哪里没做好,就会放大自己的缺点,感觉自己站在聚光灯下,害怕所有人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外表和行为的关注程度,导致自怨自艾。“聚光灯效应”表明了( ) ①个人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感觉这种意识形式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③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④人的意识会依据个人活动自觉选择反映的对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某村本来比较落后,村支书王某想到一个创业的“点子”,希望把该村打造成3D壁画村。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认为没有什么用。但后来随着计划的实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老人们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由此可见( )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认识具有普遍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党的十九大一致同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的过程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间,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旦进入宏观高速运动领域,它就不再适用了,必须让位于相对论力学。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玻尔、海森堡等一些年轻学者,又发现在微观领域内,牛顿定律必须让位于量子力学。这表明( ) ①真理和谬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④真理是相对的,已有真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推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上“政务微信”异军突起,国家各部委办局、各省市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纷纷涉足,“政务微信”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这表明( )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D.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 明代作家吴承恩有一首咏夜景的诗:“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诗中数字从大到小,把夜色写得精美无比,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的位置随意调换,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启示我们要( ) A. 分析条件,实现主次矛盾的转化 B. 解放思想,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C. 注重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 D. 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2. 有人做关于跳蚤的听力实验,他把跳蚤放在玻璃瓶里,大叫:“跳,跳,跳!”跳蚤跳得很高。然后,他切去跳蚤的腿,再叫:“跳,跳,跳!”跳蚤却再也不跳了。于是,他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跳蚤切去腿后,失去了听力。”从哲学上看,该实验者结论的荒谬,主要是因为不懂得( ) A. 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唯一来源 B. 人脑是认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客观的 D.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3. 关于建立“京津翼地区城乡中小学图书流动机制”的建议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中小学生图书占有情况的调研,本研究小组发现三地的人均图书占有数量和种类存在差距。为此,我们建议建立“京津冀地区城乡中小学图书流动机制”。鼓励市民捐赠闲置图书,免费借阅,让图书在城乡。地区之间流动。具体方案如下:…… 某校中学生提出的图书流动机制建议( ) ①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量,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发挥市场在优化图书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③着眼整体,共享文化资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④体现了中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担当社会责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018年初,由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指导,共青团中央权益部和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同组织实施了“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示范项目”活动。专家指出,目前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帮教网。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③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④从整体着眼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1981年至今有关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这一认识的变化体现了( ) ①对主要矛盾的正确把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在复杂事物发展中找到正确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漫画《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启示我们( )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事物发展始终 ②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③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④承认矛盾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 2017年12月,世界最大自动化智能码头上海洋山港第四期码头开港运行,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发出的指令控制着整个码头的智能设备高效运转。自动化码头也改变了传统码头的作业方式,新一代吊车司机可以坐在电脑前,管理着几百米外的码头设备,甚至一名司机就能管理六台轨道吊。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②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③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 ④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 2018年3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探索启动“租房落户”政策,不再仪限“购房落户”。这对促进创新企业引进人才、稳定住房价格、完善市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依据在于( ) ①辩证否定和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 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下列有关雄安新区的说法与哲学道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要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③推动京津冀区域改革和发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坚持辩证否定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6.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读漫画,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 ) ①作为生产关系的调整,简政放权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简政放权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③简政放权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 ④简政放权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7.“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 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从哲学上看,其理论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9.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0. 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从唯物史观看,这一改革( ) ①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②是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重大变革 ③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整体上不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共三题,共40分) 31.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 “厉害了,我的国!”成为2018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当之无愧的热词。许多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了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某校高二同学开展了一场为祖国点赞的活动,请你加入他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智慧。 材料一:近五年,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正在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例如,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1)请结合材料一,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哪些道理。 (8分) 材料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8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这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其也将给我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一些国家之间还有存在矛盾等。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评析“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8分) 32.推动文化繁荣,引领文化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推出的又一现代级节目,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光明日报》评论说,《朗读者》不是一台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节目,它是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的文艺表现形式打造的一档全新的“慢综艺”节目。《朗读者》每期节目以一个主题词作为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真实故事,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震撼心灵,不仅是“我读你听”,更多的是一起分享,是情感的互动。《朗读者》节目里,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人生故事激发的正能量,以及朗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理想和美好道德。《朗读者》能够赢得观众,归根到底靠的还是节目的高品质和思想内涵。 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这两年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高质量和新颖的文化类节目,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担当。 (1)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朗读者》节目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8分) (2)请你就综艺节目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33.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不仅仅是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等讯息的“记录者”,更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肩膀”,更重要的是,文物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堪称民族与国家的“根”与“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的原因。(共12分) 参考答案 1. A 2. D 3. C 4. B 5. D 6. D 7. B 8. C 9. D 10. B 11. A 12. C 13. D 14. C 15. B 16. D 17. D 18. D 19. D 20. D 21. C 22. A 23. C 24. B 25. D 26.C 27. C 28. B 29.B 30. B 31.(1)①联系具有普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旨在加强地区、区域间的联系,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而且带动了中南、西南的发展,并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南亚。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从整体的经济布局发出,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 (2)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认识某一矛盾时候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既要看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又要看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对立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酌情给分) (1)此题考查唯物辩证法联系观,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限定明确,要求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哪些道理,体现说明类题型。归纳材料信息调动联系观的知识进行对应说明即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体现 了联系具有普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体现了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2)此题考查矛盾观,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指向明确,考查的是矛盾观,但要求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评析“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考生必须准确理解材料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的描述。材料表明,“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其也将给我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并且能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因此,最恰当的矛盾观原理应该是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然后分别从抓主流、不忽视支流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2..(1)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朗读者》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②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密切变化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观念,又要敢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朗读者》打破了传统综艺类节目固有形式,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的互动赢得观众青睐。 ③创新促进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央视系列节目的推出,展现了主流媒体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担当,增强了文化自觉和自信。 (2)示范: ①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②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承接。 (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朗读者》节目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根据知识限定“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通过分析材料,可联系以下知识点解答: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 革命批判精神及其方法论要求;创新促进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等等。答案呈现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本题要求就综艺节目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属于建议类试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知识限定不明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紧紧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抓住知识限定两条方法论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针对现在经济领域中存在诚信缺失等现状,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析】本题以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分析“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明确知识范围,结合材料,可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进行分析。注意解答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