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一平“语”近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一平“语”近人

时政热点专题一 平“语”近人 一、【背景材料】‎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于2018年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介绍,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试题跟踪】‎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 ‎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例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启示我们:‎ A.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D.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例2.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种关注人民群众疾苦的情怀给我们政府的启示是:‎ ‎①积极行使权利,扩大政府职能 ②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意见 ‎③坚持问政于民,做到权为民用 ④提高行政效率,我做形象工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例3.《管子·牧民》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尚书·大禹谟》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些传统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于:‎ ①倡导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 ②将增强政府权威作为目的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 ④以满足人民一切意愿与诉求为根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4.下列古语古训与其哲理相一致的是:‎ A.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普遍性 B.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C.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例5.“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下列说法与其一致的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6.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以“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的“习式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其原因是:‎ ①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治国有常民为本 ‎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例7.我国古代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治国理政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列观点中对用法治理念治理国家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 ‎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西汉)刘安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老子 ‎③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北宋)包拯 ‎④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明)张居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8.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下列选项与这句话相吻合的是:‎ ‎①“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②“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③“众而不可欺者,民也”;‎ ‎④“川不可防,言不可弭(消除).下塞上聋,邦其倾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例9.下列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辨证的是:‎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③万物独化,物各自生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例10.管子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时,他又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的观点:‎ ①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肯定全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承认文化对治理国家具有反作用 ‎④否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例11.“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是指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这启示我们:‎ A.做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B.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C.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D.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例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对今天仍然有着深刻启示。下列选项寓意与我国政府宗旨相吻合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④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例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下古语蕴含的思想依次是:‎ ‎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摘自张载《西铭》‎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 ‎③“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摘自《左传》‎ ‎④“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A.民本、仁爱、诚信、正义 B.仁爱、民本、诚信、正义 C.诚信、民本、正义、仁爱 D.正义、仁爱、诚信、民本 三、国无德不兴。‎ ‎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例14.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国家历来“重德”。因为“德”‎ A.蕴含民族文化精华促进民族复兴 B.是科学理论,指导人们创造未来 C.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 D.是促进发展社会意识的全部内容 例15.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道德建设将贯穿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是:‎ ‎①它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②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③有利于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理想 ‎④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16.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一代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B.价值观决定人生观、世界观,直接影响人生选择 C.价值判断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 D.事物本身的价值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2.人而无德,行之不远。‎ 例17.“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下列观点与其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有:‎ ‎①重织德则无不克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③人而无德,行之不远 ‎④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例18.“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足以说明,我国先人认识到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④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19.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和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和导向。这表明:‎ ‎①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例20.《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近的是:‎ ‎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②德不称其位,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 ‎③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陆九渊)‎ ‎④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例21.2016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党员要“讲道德,有品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知名,在止于至善”,包括在校党员也要重品德、做表率。这:‎ ①有利于奏响文化主旋律 ②可以促使党性进一步升华 ‎③是党政建设的又一重举措 ④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例22.“隐性传播”是相对于“显性传播”而言的,是指在特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输出信息,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的过程。下列古语中与“隐性传播”意思一致的是:‎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④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例23.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B.敬天法租、全面继承、守望家园、增强认同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继承发展、不断创新 例24.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7.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例25.中国儒家有一套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办法,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即“格物”,研究万事万物。“致”是“‎ 致知”,在研究中找到规律。其余几个字的含义分别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八个字,不但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还可以治理天下。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B.儒家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C.文化能够决定人际关系 D.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例26.《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表明:‎ ‎①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环节 ‎②系统的性质取决于各要素的组成方式 ‎③人们创造的具体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 ‎④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27.下列名言中,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28.“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乐民之乐者,民亦;忧民之忧者,民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些经典著作中的“忧国忧民”情怀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这表明:‎ ①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③民族精神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 ‎④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勤学、明辨、笃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例30.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②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④价值观是衡量价值判断正确与否的尺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例31.下列选项中与“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③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四、国之本在家 ‎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例32.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孟子》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列古语体现的哲理与材料相一致的是:‎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②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③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33.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中国古语“治国有常,而立民为本“来说明当前我国要着力实现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必要性。下列与此古语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③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例3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建设良好的家风:‎ ‎①能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④有利于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35.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材料说明:‎ ‎①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良好家风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统帅着全社会好风气的形成 ‎④良好家风会促进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例36.与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一致的是:‎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例37.“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下列名句与此诗体现的民族精神相一致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 例38.《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表明:‎ ‎①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环节 ‎②系统的性质取决于各要素的组成方式 ‎③人们创造的具体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 ‎④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39.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例4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代《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顺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例41.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大国工匠能够十年如一日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匠心筑梦的内在原因是:‎ ‎①爱国敬业在生产活动中内化为高度的价值自觉 ‎②利用社会条件,客观的条件是实现价值的前提 ‎③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④重视量的积累,因为量变的发生必然引起质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 例42.“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辈留给我们的良好家风,是心口相传的人生箴言,也是生生不息的治家格言,更是家业兴旺的动力源泉。由此可见:‎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②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家风的助力 ‎③良好家风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④良好家风改变人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五、报得三春晖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例43.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中的线与衣:‎ A.有时是商品有时不是商品 B.有的是商品有的不是商品 C.都是人们的劳动产品 D.是饱含母子亲情的纯自然物品 例44.古时游子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中萱草,希望减轻母亲的思念之苦。唐代孟郊《游子吟》写道:“萱草生附堂,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是借萱草表达思子之情。这表明:‎ A.并非所有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 B.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2.百善孝为先。‎ 例45.“百善孝为先” 《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孝文化的传承,流传着许多关于孝的典型故事,也提出一些“孝”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与当今时代已经不相适应,如“父母在不远游”,今天我们提出“常回家看看”“常和父母聊聊”“常陪父母走走”,这说明:‎ ‎①“孝”的基本内涵要因时而变 ‎②“孝”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孝”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要全面传承 ‎④要传承“孝”的基本精神,而不是具体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例46.“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 ‎①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厚古薄今,古为今用”‎ ‎②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身体力行,事必躬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例47.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依次是:‎ ‎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例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是因为:‎ A.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传统文化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例49.看到一位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如今这问题让入纠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近年来曝光的多起助人为乐反遭讹诈的事件,让这一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上述事实说明价值判断:‎ ‎①具有导向作用,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具有相对性,对同一事物人们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③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作出判断 ‎④要建立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之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例50.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孔子的上述不同答法启示我们:‎ ①认识事物要敢于提问和质疑 ②认识事物不能不分青红皂白 ‎③解决问题要学会“对症下药” ④解决问题要坚守“一心一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例51.“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子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要注重情感赡养和知识赡养。事实证明,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寞空虚。这表明:‎ ①“孝”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孝顺”的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 ‎③对“孝顺”的判断因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不同而不同 ‎ ‎④情感、知识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六、只留清气满乾坤 ‎1.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例5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意为墨梅不以鲜艳的颜色讨好人,只愿将清香留在人间。元代诗人王冕盛赞梅花高风亮节的千古名句富含人生哲理,它启迪我们:‎ ①砥砺自我应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 ‎②运用社会的尺度来评价自己的人生 ‎③按人民群众的意愿去创造社会历史 ‎④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53.在中外记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A.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B.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C.把握规律,富有创造 D.深入调查,重视实践 例54.“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诗人王冕的这句诗,不但表达出梅花独放幽香的高洁品格,也表达出诗人淡泊自守的精神气节。时至今日,这句诗仍被广为传颂,并引发时代共鸣。这种时代共鸣表达的是:‎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和定力 ‎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知和清醒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大同思想 ‎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宽广胸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55.“吾家现研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诗人画家王冕通过为自己所画梅花的赋诗《墨梅》,描写了梅花的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表达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这首《墨梅》可以反映:‎ ‎①梅花的价值源于其自身的功能和属性 ‎②人的喜好对梅花价值的实现并无影响 ‎③现实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自我实现”‎ ‎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例56.我国的许多名言名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名言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视量的积累 ‎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57.《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①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②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④见贤则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例5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下列与王阳明这首诗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天地合而万物生 B.气者,理之依也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例59.《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下列说法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60.我国的古语、古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下列对古语、古训蕴含的哲理分析正确的有:‎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七、绝知此事要躬行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例61.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等。下列说法和上述精神内涵相吻合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④吴越同舟、众心成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62.“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永无止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 ‎①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③描绘乡村振兴战略绘制“三农”发展新蓝图,能为广大农民发出动员令 ‎④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63.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上述材料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 A.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B.物质决定意识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D.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例64.与漫画(如图:生活将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得更远)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D.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例65.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4月11日发表演讲指出“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体现了:‎ ‎①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②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可靠保障 ‎③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④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引领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66.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下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语句,所蕴含的哲理分析正确的是:‎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重视直接经验,又要重视间接经验 ‎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者 ‎③积土为山,积水为海——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价值观有时对行为选择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例6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实干兴邦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联系。之所以要强调实干兴邦,是主要是因为实干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例68.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 ‎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有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从哲学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 ①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③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④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69.“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落实这一要求,政府应该:‎ A.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B.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C.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D.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例70.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例71.下列说法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哲理接近的是:‎ ①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②打铁还需自身硬 ‎③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例72.古语:“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其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例73.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荀子十分强调“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八、腹有诗书气自华 ‎1.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74.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蕴含的道理是:‎ ①精神活动不能脱离物质活动 ②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 ‎③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 ④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例75.中国人一贯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启示我们在生活消费上应该:‎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例76.成语“耳濡目染”体现出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下列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例77.习近平总书记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激励当代广大青年:‎ 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 ②积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③通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④续写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内涵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例7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启示我们,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需要:‎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体味文化,固守经典 ‎③求同存异,独树一帜 ④尊重多样,借鉴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例7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述引文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要把学习与实践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②学习旨在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规律 ‎③不断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虚心学习他人经验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例80.《中庸》五种修养功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辨建立在博学审问慎思之上,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例81.“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下列与此名句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B.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C.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D.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例8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下列选项中与该观点体现的哲理相同的:‎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③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83.下列古语、成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②吐故纳新,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既肯定又否定 ‎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九、恶竹应须斩万竿 ‎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例84.磁悬浮列车因其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给人们带来便利,但人们对其安全性、磁辐射又有一定担心。对此,有关专家解释说,磁悬浮列车的安全性远远高于飞机、汽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其磁辐射比彩电还要低。下列古语蕴含的哲理与材料一致的是:‎ A.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 D.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2.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例8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引用“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据此,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键要:‎ A.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监督 B.将反腐纳入法制的轨道 C.我党巨大的政治优势 D.从严治党,以德治党 例86.“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力量分散等问题,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带来“一加一减一制衡”的综合效应。下列对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有:‎ ‎①监察委员会设立有利于更好的行使最高监督权 ‎②监察体系上下级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③监察委员会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 ‎④监察委员会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属于司法机关的监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例87.2018年3月9日,大型全球高校极客挑战节目《极客出发》第二季第十一期,展示了步态识别科技如何准确地协助刑侦工作,进行身份识别,让嫌疑人无处遁形。步态识别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旨在通过人们走路的姿态进行身份识别。下列与“步态识别”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例88.《论语•子路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5.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例89.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引用包拯的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来阐释“官德”,为广大党员干部“为政以德”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习近平引经据典阐释官德表明:‎ A.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B.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广大党员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 D.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源头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例9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唐代李商隐在《咏史》中对前朝历史进行的非常精确的概括和总结,同样适用于当代以及未来万世。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 ‎①“成”与“破”都由主要矛盾决定的,要抓住重点 ‎②“成”由勤奋和节俭而筑就的,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破”是由奢侈而逐步完成的,要有创新思想 ‎④“成”与“破”都是一面镜子,要全面看问题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例9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A.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积聚财富 B.依然需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 C.要提倡科学消费,注重精神消费 D.要加大物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例92.下列与“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 ‎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②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④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十、天下之治在人才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例9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下列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9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表明:‎ ‎①道德对知识的形成有统帅作用 ‎②知识才华是道德的统帅和灵魂 ‎③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不同的 ‎④思想道德与知识才华是统一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例95.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突出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下列说法能反映这一人才评价要求的是:‎ A.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B.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C.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D.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例96.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而选人用人则“勿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这一选人用人的至理名言体现的哲理是:‎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例97.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下列能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 A.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B.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C.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D.用人以德,唯德是举 ‎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例98.《大学》里记载着这样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说:“日新之谓盛德。”这些名言强调的是:‎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树立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例99.《礼记》中记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文化创新角度,可知:‎ A.文化创新决定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 B.文化创新就是要被动反映环境的变化 C.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文化多出新 D.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例100.改革创新是—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禀赋不可丢。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人决胜期,新常态下经济减速换挡、转型升级压力大,唯有大胆创新,唯有不拘一格,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进取精神,才能把稳舵、撑好帆。这表明:‎ ‎①必须依靠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 ‎②创新驱动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④改革创新割断了事物的过去与未来的联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例101.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观点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人:‎ ①已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认识到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③正确揭示了社会运动的规律 ④初步树立了机械的唯物论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例102.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家将更注重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薪酬向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和作出突出业绩的科研人员倾斜。此项制度改革旨在:‎ ①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缩小收入差距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 ‎③彰显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维护科研人员合法权益,提高其劳动积极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103.“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该观点蕴含的哲理是:‎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104.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28日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奥巴马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例105.《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说法中哲学寓意与之相通的是:‎ A.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B.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C.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例106.习近平主席 2018 年新年贺词鼓舞人心,在展望十九大描绘的今后 30 多年的美好蓝图时,引用老 子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行。下列语句与材料所引古语哲理一致的是:‎ ①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②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1.C2.C3.C4.C5.B6.B7.D8.D9.D10.B11.C12.B13.B14.A15.C16.A17.C18.C19.B20.D21.C22.C23.C24.D25.A26.B27.D28.C29.X30.B31.B32.D33.D34.C35.C36.D37.A38.B39.C40.B41.A42.A43.C44.B45.D46.C47.C48.B49.A50.B51.A52.A53.B54.A55.A56.B57.D58.D59.B60.C61.C62.D63.A64.B65.B66C.67.C68.D69.C70.B71.D72.B73.B74.D75.B76.D77.D78.C79.C80.D81.C82.A83.C84.C85.B86B.87.D88.D89.B90.A91.B92.B93.B94.D95.D96.C97.A98.B99.D100.C101.A102.C103.C104.C 105.A106.B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