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兰州市联片办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政治(文)试卷 (考试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区域,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哲学有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团圆。由此可见( ) ①中国哲学引领世界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选项①与题意不符,题干并未强调哲学的作用,①不选。 ②:中国哲学有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团圆,这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符合题意。 ③: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正确的科学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③错误。 ④: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这表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知廉明耻。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盖不廉则吾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 A.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 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C. 先知后行重在知 D. 意识决定行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是指大凡不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拿, 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什么事不做,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符合题意。 B:联系是有条件的,B错误。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错误。 D:意识不起决定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A。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芒,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真正的哲学,是不同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只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④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而不是不同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①错误。 ②:只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芒,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 200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中学生相信星座与命运有关的占70%,教师占50%。从哲学上看相信星座和命运有关的思想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从哲学上看相信星座和命运,是客观唯心主义,故D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相信星座和命运有关的思想不是朴素唯物主义,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相信星座和命运有关的思想不是机械唯物主义,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相信星座和命运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客观唯心主义,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5. 从哲学基本派别的角度对下列观点进行分类,正确的是 ①万物皆备于我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 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④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②④同属于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关知识 6.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下列与此观点哲理一致的是 A.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 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C. 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D. 道虽迩,不行不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B不符合题意;“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体现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不符合题意; “道虽迩,不行不至”体现了事物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答案为A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关知识 7.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的分歧 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元者,即元气,是自然之根,是世界的本原,故张衡的观点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万物都没有了,但理在这里,朱熹把理念看做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正确。BCD没有正确判断二人观点,错误。 考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和应用,对题目中的观点要准确理解和判断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要求,难度适中。 8. 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符合题意。 9.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D不符合题意,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故选A。 10.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正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说明( ) A.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决定生态文明 B.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C.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 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决定生态文明的说法错误,A错误。 B: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活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正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B正确。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错误。 D: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D错误。 故本题选B。 11. 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准确把握材料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京沪高铁的投资可以带动钢材、水泥的需求,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沿线地方的各种消费,体现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且具有客观性,故①④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②错误;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故③说法错误。故选C。 12.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规律的普遍性; 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强调规律是客观的; D符合题意,“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都强调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故选D。 【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3.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先后在英国、德国四次评选“千年人物”、“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中,马克思都名列前茅,受到广泛的赞扬和尊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的旧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伟大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 ) 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它是凌驾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③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④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③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紧密联系,把哲学看着“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凌驾”错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不可能统一,④错误。该题选B。 考点: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4.随着能源消耗的剧增,科学家们都在竭力发展、制造新的能源,世界各国政府也都纷纷投入到新能源的发掘之中。这说明( ) A.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具有主观随意性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由于能源消耗的剧增,对新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才促使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和发展新能源,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符合题意。 AD:选项AD与题意不符,不选。 C:实践具有主观随意性的说法错误,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把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需要注意三点: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15.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 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由物质派生而来,而不是意识派生物质,故A排除。 B:病人由悲观心理到看到生命的希望战胜病魔奇迹般活下来,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的发挥,B符合题意。 C: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是割断不利联系,故C排除。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根据题意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显然是改造世界,而不是认识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本题病人由悲观心理到看到生命的希望战胜病魔奇迹般活下来,显然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的发挥,故排除D。 故本题选B。 16. 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A. 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 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正确且适合题意;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不一定都是相同的,A说法太绝对,应排除;科学理论是真理,真理不一定是科学理论。C说法错误;参加实践不一定就能获得真理。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1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主观臆断 D.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要深入实践才能获得认识,体现了认识在实践中产生,D符合题意。 AB:选项AB不符合题意,不选。 C:实践是认识的主观臆断的说法错误,C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体现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1)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 (2)通常选用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事例创设情境,这些事例一般是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 (3)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的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抓好关键词、明确重点。 (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 (3)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采取归纳法,联系所学知识,正确地指出事例揭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道理。 18. 以下各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⑧美、英、法、日、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A. ①②⑤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④⑥⑧⑩ D. ②⑥⑦⑧⑨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三种基本形式,所以①②⑤⑧⑨选项观点正确。③大学生辩论赛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④大猩猩的行为不是人类的活动,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属于认识不是实践活动,⑦学生听课改造的是主观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⑩小行星撞击地球,行为主体不是人,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 19. 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道茶叶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自觉反映特性 ③人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 ④人为事物联系在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说法符合题意,茶叶的味道和产区具有特殊性,这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②说法错误,客观事物不能自觉反映。只有人才具有自我反映的特性。③说法正确,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才能根据茶的味道品出茶叶的产区,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原理。④说法错误,不合题意。“不在人的意识之外”就是在人的意识之中。客观事物的联系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主观联系是人主观臆造的。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和认识的上升性 20.“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①: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认识经过发展可能会达到真理,①错误。 ②: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②错误。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具体性,因而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③正确。 ④:“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启示我们要不断丰富发展认识,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第Ⅱ卷(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性思潮,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共产主义实践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一条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客观形势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往往同一定的哲学思维相联系,缺乏哲学思维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握时代脉搏、描绘建设蓝图、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都需要哲学智慧。我们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色。他先后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现了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他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充满实践精神、人民情怀、问题意识、世界眼光。这种哲学不是在书斋或学院里构筑的“体系哲学”,而是回应时代、扎根实践、关注人民的哲学。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哲学思想,无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依据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简要描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简述哲学基本派别观点 (3)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4)请简述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二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三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二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3)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其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思想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其思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思想要求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离不开艰苦的主观努力。 (4)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阻碍。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简要描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本题考查考生对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理解。 教材是从真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两个角度讲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 针对材料他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充满实践精神、人民情怀、问题意识、世界眼光。这种哲学不是在书斋或学院里构筑的“体系哲学”,而是回应时代、扎根实践、关注人民的哲学。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哲学思想,考生可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把握时代脉搏、描绘建设蓝图、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都需要哲学智慧。我们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考生可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观点。 本题属于简答题,试题比较简单。考生可依据教材所学,回答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的根本观点,并且要分别简述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和唯心主义两种形态的观点。 (3)本题要求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本题限定运用唯物论的知识作答。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理解并把握唯物论所包含的知识点。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其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思想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体现了把握了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等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研究把握规律,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4)本题要求简述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本题属于简答题,试题比较简单 简述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际就是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依据教材所学,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阻碍,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两个方面简述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