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

‎2019-2020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思想政治(文)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对立和斗争。下列最能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种对立和斗争的是 A.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 “气者.理之依也”和“水是万物的始基”‎ C. “物是观念的集合”和“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D.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和“我思故我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气者.理之依也” 和“水是万物的始基”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不符合题意,排除;“物是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不符合题意,排除;“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我思故我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和斗争,D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2.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反思”,他曾经用“密涅瓦的猫头鹰”(象征智慧与理性)在黄昏中起飞来说明哲学“反思”的特点。在黄昏中起弋的猫头鹰,可以看到整个自天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自天自由翱翔的足迹。该观点认为 ‎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的使命就是认识“思想”,认识“认识”‎ ‎③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反思”的对象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黑格尔的观点认为哲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反思,哲学的“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但他把反思的对象看作是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思想”,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③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哲学的产生。‎ ‎【名师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对象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精神和思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3.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内经》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体现了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人们的活动应遵循规律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材料说明人应根据对季节的变化的认识进行不同的生息,说明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①符合题意。‎ ‎②:“气之常”、“人亦应之”等说明人们的活动应遵循规律,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相对静止,也就没有体现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的主旨不是自然界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③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4.下列对哲学与世界观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哲学是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的概括和总结 B. 哲学是所有科学关于世界看法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是世界观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哲学就是哲学家们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对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的概括和总结,A错误。‎ B:哲学是所有科学关于世界看法的概括和总结,这阐释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排除。‎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正确。‎ D: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但不能说哲学就是哲学家们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这一观点( )‎ ‎①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对物质的认识属于主观猜测 ‎③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 ‎④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局限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这一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对物质的认识属于主观猜测,本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②不合题意。‎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在庄子看来,万物总是处于刚肯定即否定,即“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状态。由此,他得出了“无需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这里庄子集中阐述了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庄子认为“无需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是不可知论者,集中阐述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项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庄子则集中阐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因你看见,所以存在”是新版微信开屏画面的清新话语,出自王阳明心学“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下列观点与王阳明观点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 ‎②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 ‎③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张载)‎ ‎④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题目中,王阳明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可以看出其观点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唯心主义。①②选项均属于唯心主义,与题意相符。③选项认为“气”属于世界的本源,④选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总的来看,二者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故排除。选A。‎ ‎8.一位哲学家说:“你须注意: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 ‎②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③夸大了人的品格本性和人的精神人格的内在力量,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把物质生活条件和道德的条件完全划上等号,是绝对化的观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哲学家认为“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②项符合题意;该观点把物质生活条件和道德的条件完全划上等号,是绝对化的观点,④项符合题意;该观点把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有合理之处,①项观点错误;材料观点把物质生活条件和道德的条件完全划上等号,是绝对化的观点,并没有夸大人的品格本性和人的精神人格的内在力量,而且该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9.当人们接受了“人类社会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天赋皇权”“天命所归”自然就会在农民起义中瓦解;当人们认识到“世界是经常变化着、发展着的过程”,反对不公平现象的斗争也就顺理成章了,“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就会在“祖宗之法不足守”中打破。由此可见(  )‎ ‎①哲学能够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哲学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④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当人们接受了“人类社会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天赋皇权”“天命所归”自然就会在农民起义中瓦解;当人们认识到“世界是经常变化着、发展着的过程”,反对不公平现象的斗争也就顺理成章了,“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就会在“祖宗之法不足守”中打破,说明哲学能够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能够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而没有涉及哲学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③表述错误,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故选C。‎ ‎10.2019年3月15日山西乡宁发生严重山体滑拔事故。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 )‎ ‎①改善生产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 ‎④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 ‎①:斗争性是绝对的,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说法错误,排除①。‎ ‎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④错误。‎ 故本题选D。‎ ‎11.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B. 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C. 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 D. 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A: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从千千万万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从内涵上揭示了物质的特点,A符合题意。 ‎ BC:“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这两种说法都割裂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C错误。‎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材料未涉及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2.下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是世界的本原,表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哲学观点。‎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指江水滚滚而去是重重青山不能阻挡的,表明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的意思是,上天的运行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的运动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的行为有经久不变的规矩,也就是说,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与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相对应顺序是①②④③。‎ 故本题选A。‎ ‎13.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这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这表明 A. 人们能够改造自然及其运动规律 B. 创造条件、利用规律能造福于民 C.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控制自然 D.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世界的物质性。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A错误。‎ B: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这说明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利用规律能造福于民,B正确且符合题意。‎ C: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控制自然,说法错误,人不能控制自然,C排除。‎ D:材料阐释的是规律的客观性,不是阐释自然界的物质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4.面对九个情性各异的子女,梁启超因材施教,坚守原则又兼顾包容,孕育了一家俊秀,九个儿女各放异彩。这主要蕴含的哲理是 A. 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科学理论促进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 精神力量可以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答案】A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梁启超因材施教,坚守原则又兼顾包容,孕育了一家俊秀,九个儿女各放异彩。这体现了人才培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绝提问题具体分析,A适合题意;科学理论促进了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C、D错误,排除。‎ ‎15.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他们虽为人,但由于生长环境与人类社会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 人脑是形成意识的物质器官 B.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离开社会实践不会产生意识 D. 意识是的内容是客观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ABD: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实践对意识的作用,不是阐释人脑是形成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的内容是客观的,ABD不符合题意。‎ C:“狼孩”“熊孩”,由于生长环境与人类社会脱离,所以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说明离开社会实践不会产生意识,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意识的本质:(1‎ ‎)从意识的起源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6.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魂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辞职情怀叫“世界那么大”。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A. 意识具有可知性 B. 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意识是物质的如实反映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D: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是对物质的反映,D符合题意。‎ A: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够反映物质,A说法错误。‎ B: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说法错误。‎ C: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不是所有的意识都如实反映了客观存在,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⑶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内容)‎ 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③:“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意思是德行不足以适应所承担的重任,遇到的祸患必定是严酷的,这句话意在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说明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对改造世界的作用,未强调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也未涉及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18.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据此推断出: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是因为社会生活发生了改变,因此题肢①观点错误,不选,由此可以判断题肢④符合题意,应选;中国旧体诗的内容来自于客观生活,没有被反映者自然不会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所以选项②正确;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意识内容,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才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题肢③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答案为B。‎ ‎19.“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的这首《杨柳枝词》既用“金色”和“丝”来作比较,写尽了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娇态和生机,又借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因而不能得到欣赏的境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也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对此从哲学角度理解正确的有( )‎ ‎①荒园孤柳等景观元素是诗人独特审美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 ‎②诗人大胆突破诗词创作固有规律而使该诗艺术力量感人至深 ‎③从枝条着手描写柳树的美姿体现了诗人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④一株垂柳荒凉冷落的处境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活动的特点。①:荒园孤柳等景观元素是诗人独特审美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①正确。‎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大胆突破诗词创作固有规律”表述错误,②排除。‎ ‎③:从枝条着手描写柳树美姿,借用了“金色”和“丝”,借用时间和地点,暗讽怀才不遇,人才选拔机制问题多多,体现了诗人意识的自觉选择性,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一株垂柳荒凉冷落的处境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世界”属于文学的视角,不属于哲学的视角,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0.国家卫计委推出了“5125”(“我要爱我”)健康生活理念,建议市民可以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之余,花几分钟时间发呆,让大脑适当地进入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状态,以缓解疲劳,调整身心。从哲学上看,这反映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③:国家卫计委推出了健康生活理念,让大脑适当地进入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状态,以缓解疲劳,调整身心,这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不符合题意。‎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前提,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1.2019年4月18日,Nature封面重磅发布耶鲁大学最新研究:猪大脑在死亡4小时后成功复活,并维持了至少6小时。用名为“BrainEx”精密仪器,将人造血液通过动脉输进猪脑,持续运作6小时后,实验结果令人震惊,这些大脑恢复基本细胞功能。此次发现,将有助于研发中风、阿兹海默症等新疗法。这体现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耶鲁大学通过研究发现可以恢复大脑基本细胞功能,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 ‎②:思维有正误之分,不一定都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②错误。‎ ‎③: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将有助于研发中风、阿兹海默症等新疗法,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未涉及认识的检验问题,也就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①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②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2.下图没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B.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 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认识的差异性、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漫画寓意是由于塑造者主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同一对象时出现了不同的塑像,说明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A正确。‎ B:漫画的寓意“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关,B排除。‎ C: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错误。‎ D:漫画的寓意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关,D排除。‎ 故本题选A。‎ ‎2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阅读的方式也在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读“书”、读“广播”、读“电视”、读“网络”、读“微信”等。一位网友据此认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该网友的观点 A. 具有不合理性,因为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 B. 具有合理性,因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C. 具有合理性,因为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检验后的真理性认识 D. 具有不合理性,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D: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阅读的方式也在日益多元化。一位网友据此认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该网友的观点具有不合理性,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D符合题意。‎ A: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但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阅读不能够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A不符合题意。‎ B:该观点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具有不合理性,B说法错误。‎ C:间接经验并不都是通过实践检验后的真理性认识,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24.“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句话体现出的哲学道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大意是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才越有方向感,可见,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故①④正确。‎ ‎②: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②错误。‎ ‎③:材料没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5.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诗人汪国真的名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强调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要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下面与该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①“生命原本全是空格,需要你一样样填满。”‎ ‎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③“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④“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选项①强调了需要去做、奋斗,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主旨一致,故①正确;选项②君子致力于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也就有了,可见,没体现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主旨不一致,故②不符合题意;③选项的意思是既然心中有目标,也就是”选择了远方”,就不要总去想能不能成功,或者未来平坦与否,只要”风雨兼程”,也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主旨一致,故③正确;④选项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与题意主旨不一致,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8年,我国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威就和宝青经验。关于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社会主义原则是不能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是不能变的,共产党的领导是必须坚持的;要改的,要变的。是那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妨碍百姓生活幸福的制度障碍。‎ ‎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大,涉及面广,力度空前。配套措施要及时跟上,出台的政策要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绝不能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 ‎(1)结合材料,谈谈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 ‎(2)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阐明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理由。‎ ‎【答案】(1)①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中国的改革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人民生活幸福的体制机制必须要改,要变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0年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实施减税降费,有利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减税降费过程中,需要跟上配套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有利于实现稳增长、稳预期。‎ ‎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019年通过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运动和静止关系;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等的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运动和静止关系。根据材料“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社会主义原则是不能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是不能变的,共产党的领导是必须坚持的;要改的,要变的。是那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妨碍百姓生活幸福的制度障碍。”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阐明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理由。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根据材料“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根据材料“配套措施要及时跟上,出台的政策要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绝不能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点睛】“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月球,俗称月亮,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人类对它充满无限的退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探测。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人类月背软着陆,创进了人类月球探测奇迹。‎ ‎(1)对月球的科学探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 ‎(2)请你为人类探测月球的不断深入提出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方法论建议(共3条)。‎ ‎【答案】(1)①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月球认识的根本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对月球认识的深化。‎ ‎③在实践中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月球的科学探测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最新航天科技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的考查比较具体,考生可先回顾“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需要、工具、能力,考生运用市场机制的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月球认识的根本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对月球认识的深化。③在实践中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为人类探测月球的不断深入提出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方法论建议。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考生可以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阐释。‎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可当做简答题处理,考生根据设问,围绕试题限定的知识角度,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作答即可,试题难度较低。‎ ‎28.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中国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中国人民饱受蹂躏,这时的中国渴望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渴望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渴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起来”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梦”;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梦”是要使中国富强起来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材料二 今天,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的接近。“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把“中国梦”变成现失,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平崛起的烦恼,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发展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迫切要求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迫切要求每一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 ‎(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中国梦”的原因。‎ ‎(2)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时代的客观现实不一样,这决定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国梦”。‎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国情、世情,“中国梦”也在不断地变化。‎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同的时代实践不同,对“中国梦”的认识也在变化。‎ ‎(2)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活动过程和结果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的接近,但要面对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唯有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每个人要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 ‎③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梦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梦引领中国人抗争、发展的历程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中国梦”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物质的决定作用、运动的特点、实践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物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不同时代的客观现实不一样,这决定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国梦”。‎ ‎②运动的特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国情、世情,“中国梦”也在不断地变化。‎ ‎③实践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不同的时代实践不同,对“中国梦”的认识也在变化。‎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的特点”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客观物质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活动过程和结果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的接近,但要面对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唯有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 ‎②主观能动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们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每个人要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 ‎③社会历史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第(2)问,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以“…………的认识”的形式呈现。“认识类”主观题一般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何意义”等角度全面回答。当然根据材料具体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本题可从“为什么”、“怎么办”的层面思考作答,“为什么”即理论观点,“怎么办”即结合材料阐释做法(行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