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带解析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属于文化生活现象的是 A. 2017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成交额达1682.69亿元 B.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玩具总动员”园区于2018年开幕 C. 2018年底快递收发将全面实名制,用“超级飞侠”寄件将成为历史 D.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在北京召开 ‎【答案】B ‎【解析】‎ 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成交额达1682.69亿元属于经济现象,A项不选;上海迪士尼乐园将开幕属于文化现象,B项正确;快递收发将全面实名制属于经济现象,C项不选;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属于政治现象,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2.《我爱汉字美》节目乍看是一批中学生参加汉字听写、读音释义、规范使用等方面的竞赛,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大家熟悉了许多汉字,了解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意义价值,感受汉字的奥妙,体验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种文化传播是媒体正能量的坚守。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②说法错误,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排除;《我爱汉字美》节目让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大家熟悉了许多汉字,了解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意义价值,感受汉字的奥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①③符合题意,当入选。题中并不能体现出深远持久的影响,故④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上述材料说明 A. 经济和政治的作用在不断下降 B. 文化决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C.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文化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D.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相关知识。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这表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D项正确;A项中的“作用在不断下降”说法错误,排除;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B项说法错误,排除;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C项中的“以经济和文化实力为基础”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累计投入数亿元,全国已建成多个专题资源库,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服务基层群众数亿人次。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使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发展公益性事业的相关知识。我国投入数亿元,在全国建成多个专题资源库,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服务基层群众数亿人次。这表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①②正确;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只有优秀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说法错误,排除;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5.“数字时代”让过年多了一份穿越感,也有了更宽广的共享空间。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的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为我们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这表明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④传统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众传媒、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数字时代,人们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享用文化,激发更多欢乐,这也得益于互联网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③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④说法错误;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6.桃红又见一年春,捎来的是花红柳绿,姹紫嫣红。自古以来,人们都用大红的颜色来体现喜悦的心情,逢年过节,婚嫁喜事,挂红灯笼、贴红对联、放红炮仗。喜悦的心情也就从这红色中散发了出来。这体现了 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中华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C. 大众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D. 传统文化相对稳定且有民族特色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材料主要思想是自古至今我国人民的民族节日、风俗习惯喜欢用红色来衬托,A是指人际关系问题,与题干无关;材料表明的是一种文化常态,既可能以红来表达喜悦,也可能用红来表达其他,不能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B不选;在群众文化生活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C不选;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故答案选D。‎ ‎7.‎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下列对教育的文化力量认识正确的(  )‎ ‎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 ‎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 ‎④教育具传递、收集、存储文化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①正确;教育并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②不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③正确;教育并没有收集、存储文化的强大功能,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一系列有趣、有料的活动让龙袍亮起来、让建筑动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引爆网络,获得网友纷纷点赞;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公众号,使孔子的形象生动可感……这些方式,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就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①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的途径。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新“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而就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里”,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以漫画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公众号”体现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创新,②④正确,选D;①强调了文化创新对实践的作用,③强调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均与材料无关。‎ ‎9.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梁》《大宅门》等经典之作,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可以从判断题肢①③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方法的创新是主观的,应取决于实践,故排除。题肢④强调创新的作用,与材料强调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不一致,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 ‎【名师点睛】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防止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2)坚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3)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4)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5)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6)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10.为了让艺术更加深入地走进百姓生活,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提出了“让大众走进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艺术8小时”公益计划。为落实这一计划,该中心推出了“惠民票价政策”,降低观看“门槛”,吸引普通百姓走进剧场,感受表演艺术的精彩与魅力。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利于 ‎①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扩大高雅文化的影响力 ‎④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这一计划是公益计划,并不是为了经济效益和发展文化产业,①不选;这一公益计划有利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②正确;这一计划是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不是为了扩大高雅文化的影响力,③不选;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丰富市民文化生活,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不同:一般来说,文化事业是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机构。而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性质看,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文化产业具有经营性,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11.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开放多元,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差异化,国人的各种区别对立也在增多。但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而悖逆国家和民族的人,总是要被唾弃和淘汰的。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①选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表述错误,该观点缩小了主体范围,故排除。题目中,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而悖逆国家和民族的人,总是要被唾弃和淘汰的。这体现了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故②③入选。选B。‎ ‎12.‎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仅是建议。我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们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以贴近民生的视角,为您带来生产生活第一线最鲜活的报道。这说明 ‎①文艺工作者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文艺作品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③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真正同人民群众生活相贴近的文化产品,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没有说明文艺工作者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①不选;“深入基层,以贴近民生的视角”说明文艺作品应面对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③不选;“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说明真正同人民群众生活相贴近的文化产品,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13.巴西地质调查局在里约热内卢附近海底打捞出一些岩石样品,其中的一些花岗岩样品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他们认为这些岩石有可能是一块大约1亿年前非洲和南美大陆逐渐分开漂移时沉没在海底的古老大陆的残骸。上述材料说明 ‎①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③只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能正确认识世界 ‎④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专家们对打捞的岩石样品有一定的了解,认为这些岩石有可能是一块大约1亿年前非洲和南美大陆逐渐分开漂移时沉没在海底的古老大陆的残骸,这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世界,②体现的是改造世界,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发挥错误意识的作用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所以本题选D。‎ ‎14.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世时回答公众提出的“您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哪里去了?”问题时说,“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从意识的角度看,霍金的回答反映了 ‎①一切物质的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意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物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这句话体现了人脑与意识之间的关系,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说法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所以本题选C。‎ ‎【点睛】做好本题注意理解意识的产生: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15.人具有看见的能力。所谓看见,是从毛毛虫里看到蝴蝶,从蛋中看到雄鹰,从死亡中看见生命,从分裂里看见统一。这体现了意识具有 A. 目的性 B. 主动创造性 C. 自觉选择性 D. 直接现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B符合题意;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说法正确,但材料没体现,A、C不选;D是实践的特点,不选。所以本题选B。‎ ‎【点睛】理解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6.党的十九大一致同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一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的过程 ‎③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被推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这体现了认识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②③符合题意;①是辩证法的范围,不符合题目要求;④说法错误,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本题选B。‎ ‎17.微博,有时是公民向国家表达意愿的途径,微博,有时是公民向国家表达意愿的途径,有时是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桥梁,有时是推动各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从哲学上看,这主要反映了 A. 联系的规律性 B. 联系的客观性 C. 联系的多样性 D. 联系的可知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微博的不同作用说明了联系的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正确;A说法错误,联系没有规律性;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与题意无关;联系没有可知性,D不选。所以本题选C。‎ ‎18.现代家居设计中,最能体现设计感的往往是部分而非整体,一个“点睛之笔”的创意设计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这表明 A. 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整体 B. 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C.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D. 部分的作用往往大于整体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一个“点睛之笔”的创意设计能让人眼前一亮,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这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B正确;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作用,A、C体现的是整体的作用,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整体处于统率地位,所以部分的作用不可能大于整体的作用。所以本题选B。‎ ‎19.莫言在他的《檀香刑》里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 事物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B. 必须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 D.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体现了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即矛盾具有普遍性,C正确;A说法错误,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B强调的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与题意不符;D体现的是联系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 ‎20.在完成顶层设计、法律授权的基础上,我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从辩证法角度,体现了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B.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 任何事物间都存在联系 D.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等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A正确;B是认识论范围,不符合题目要求;C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条件性,不是任何事物间都存在联系;D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所以本题选A。‎ ‎【点睛】‎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会相互转化。‎ ‎21.有人问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你那幅成功的作品是怎样拍摄出来的?他回答说: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是43年又1/30秒!他43年来对摄影的追求,成就1/30秒的成功。从中我们认识到 ‎①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②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他43年来对摄影的追求,成就1/30秒的成功”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④正确;材料未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内容,①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加强量的积累,没有强调坚持适度原则,②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D。‎ ‎22.“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朗读者》这一经典台词蕴含的哲理有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③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④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无条件的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这表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①③正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说法错误,排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23.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一位禅师说:“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这启示我们 A. 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 B. 要做好量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C. 要善于避开无法解决的矛盾才能使我们顺利地实现目标 D. 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相关知识。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这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状态,A、B项强调的事物发展的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不可能回避矛盾,C项中“避开无法解决的矛盾”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24.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振兴实体经济,必须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因为 A.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D. 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振兴实体经济,必须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因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相关内容,A、B、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是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在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但没有过时,相反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制造强国的必要支撑,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遵循。‎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独具匠心”、“技进乎道”等成语典故,体现的正是匠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也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但一段时期内,由于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传承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基础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为让更多“大国工匠”用智慧和汗水擎起发展大旗,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国家呼吁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奏响华丽的时代乐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完美与极致能够推动社会持续发展。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培育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工人劳动技能有利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培育弘扬工匠精神能够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推动社会持续发展。④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将工匠精神作为基本价值遵循能够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工匠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一观点的理解。”属于认识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分别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精神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认识(评价)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或观点),然后要求考生利用发散思维,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判断评价这一现象(或观点)。具体设问形式有“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或观点)”,“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或观点)”,“谈谈你对某一现象(或观点)的看法”,“评析某一现象(或观点)等”。‎ ‎2.解题规律 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是什么)”——“阐述道理(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办)”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评价。‎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 ‎(1)依据——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哲学、政治与文化生活的理论依据。‎ ‎(2)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3)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4)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成为可能。‎ ‎(5)危害性——是说做或不做这件事以及持或不持这种观点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第三步:明确做法(怎么办)——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准备怎样做或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南宁一名青年录制了一段视频,说自己“难受”“想哭”,却因口音之故,听起来像“蓝瘦香菇”。结果,这两个“新词”一夜爆红,在很多新媒体上刷了屏。‎ 网络热词,折射网络时代对语言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就曾使用“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汇。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对于“野蛮生长”的网络热词,可以一意纵容、乃至培土助长。有不少词汇起源低俗、意义恶俗、表达粗俗,已经可说是“网络脏话”了。对于这类新词、热词,就不能听之任之了。‎ 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不排斥不同的溪流汇入,才能保持了它旺盛的活力。但一木标新立异、忽视汉语传统的所谓“时尚热词”,那种传播奇词怪语乃至低俗语汇的“流行风潮”,只是河流里激起的污浊。新词汇的形成,需要对既往的古典进行再认识,让更多的新词古色古香充满中国独有韵味;需要沉淀和研磨,大浪淘沙,时间洗礼,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如何让新词汇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2)请就如何文明规范地使用汉语提出两条倡议,每条倡议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文化创新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新词汇的形成需要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检验,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新词汇才能研磨得“信达雅”。②文化创新需要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要对中国经典进行新的挖掘利用,赋予旧词新意义,涌现一-批有古典韵味的新词。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新词汇不排斥外来优秀文化的成分才能发展壮大,实现“信达雅”。④文化创新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不良文化,才能扬清激浊,摆脱低俗恶俗,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其他写到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反对四种错误倾向亦可)‎ ‎(2)例如:语言承载文明,使用不可任性:净化语言环境,你我皆有责任等。‎ ‎【解析】‎ ‎【分析】‎ 此题以网络新词的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如何让新词汇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创新”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分别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要求“请就如何文明规范地使用汉语提出两条倡议,每条倡议不超过15个字。”属于开放性探究类试题。此类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考生只需围绕主题和其他相关要求任意提出两条倡议即可。‎ ‎【点睛】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层出不穷。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日趋成熟,2018年无人超市引发社会关注。无人超市的突出特点就是没有销售员和收银员。消费者拿出手机打开手机淘宝或支付宝,扫描门口的二维码即可进店。无人超市在资本、技术、经营等角度都有吸引人的优势。无人超市的快速出现,打破了原有的零售模式,是一种创新,也是零售方式即将进入的下一个风口。当然,无人超市同样有劣势,如用户的购物体验感降低、商品品种相对单一。‎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看待无人超市。‎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无人超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互联网行业发展、移动支付的发展,线下支付场景的拓宽等因素紧紧相联系的,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 ‎②发展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永恒变化和不断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无人超市的出现符合事物是发展的原理,也是一种创新的体现。我们应该肯定、支持它的产生、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分析无人超市的优劣,同时要坚信只要给他创造足够的条件,它就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 ‎④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有保留,它的实质是“扬弃”。因而我们要坚持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无人超市的发展创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关于辩证法的主要知识点有: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等。其次,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无人超市的出现: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才会出现无人超市(体现了联系);无人超市在资本、技术、经营等角度有优势,但也有劣势(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无人超市的快速出现,打破了原有的零售模式(辩证的否定观);无人超市的出现是一种创新(体现了发展)等。运用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