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家风,是隐藏在家族发展中的文化基因。纵使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家风、家训就像精神脐带一样,为后世供应着营养。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 D.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答案 A 解析 家风隐藏在家族发展与文化传承中,为后世供应着营养,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则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故D本身错误。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 )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要“求同存异,吸收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传统文化的要求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③正确;②④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 12 -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百家争鸣”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而“百家争鸣”属于思想运动,故选C;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古老的故宫博物院也将引进5G技术,为游客和网络观众提供全方位数字服务,世界各地的文物医生和考古学家可以远程开展文物修复的会诊或考古调查。打造“5G智慧故宫”( ) ①表明新技术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②在实践中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③发挥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④有利于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古老的故宫博物院也将引进5G技术,为游客和网络观众提供全方位数字服务。打造“5G智慧故宫”发挥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③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排除①;材料未涉及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②。 5.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题中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题中强调体现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观点是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并没有涉及纵向上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同时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②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6.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近日微信朋友圈中一则“济南老家规知多少”的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 ) 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 - 12 - 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④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对待传统的家风,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①②正确;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全面继承,也不能全面摒弃,③④排除。 [题组二 高考小题] 7.(2019·江苏高考)某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十百千万”传统工艺人才培育工程以来,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从苗族蜡染手机套到苗绣小书包,各种非遗技艺贴合生活需求,让游客爱不释手。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 ) ①推进了民族共同繁荣 ②传承发展了民族文化 ③凸显了地域文化差异 ④实现了民族文化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承。从材料可以看出,某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利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互交融,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共同繁荣,传承发展民族文化,①②正确;材料不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③不符合题意;我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是因为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得以实现的,④说法错误。 8.(2019·江苏高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书籍的印刷、传播、保存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老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现在的激光照排、电子存储,书籍走进了千家万户,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书籍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B.文化发展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史书典籍见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科技进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进步对文化的影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书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现在的激光照排、电子存储使书籍走进了千家万户,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说明科技进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D正确;材料强调在书籍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发生的,A、B、C均不符合题意。 9.(2019·浙江高考)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实守信”。时至今日,“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 ) - 12 -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和气”“诚信”等商业伦理文化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①正确;我国传统的诚信文化在当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了文化具有传承性,②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③排除;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④排除。 10.(2018·全国卷Ⅲ)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目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的,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④排除。“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11.(2018·江苏高考)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答案 D 解析 - 12 -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乐器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B本身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材料中未体现“民族生存和发展”,C不符合题意。 12.(2018·全国卷Ⅰ)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可见③正确。中医药产业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故④正确。中医药产业没有改变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排除①。②夸大了中医药产业的意义,排除。 13.(2016·江苏高考)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 B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但“礼”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指文化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A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既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C说法错误。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B。 14.(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 12 - “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体现了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也说明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③④正确;材料强调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与传统艺术元素的交融,而非取代,②错误;材料不涉及现代传媒,①排除。故答案选D。 15.(2017·江苏高考)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旨没有涉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平等、借鉴与包容关系,也没有体现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A、C、D排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二十四节气”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否定“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和意义的观点,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当今生活的影响,我们要正视这种影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文化自信,B正确。故答案选B。 16.(2016·北京高考)“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文物保护部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①错误,②正确。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正确。④夸大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的作用,应排除。 [题组三 模拟小题] 17.(2019·辽宁葫芦岛二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与广泛传播。这体现了(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容易引发国民共鸣 ② - 12 - 与大众传媒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文化传播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要全盘承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经典名句为切入点,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容易引发国民共鸣,①符合题意;②表述过于绝对,与大众传媒结合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而不能说实现了创造性转化;该电视节目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与广泛传播,这体现了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文化传播,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优有劣,不能全盘承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封建主义文化形态,是根植于“天人合一”信念之上的自然主义和偏重人伦实践的伦理文化。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①移风易俗、改造剔除 ②吸收借鉴、洋为中用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强调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④正确。对落后文化应该是改造剔除,①不符合题意。吸收借鉴、洋为中用指的是对待外来文化,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9.(2020·重庆八中月考)中国动画电影曾经有过全面学习好莱坞和日本的时期,然而《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的成功则证明,中国动画电影不能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坚定地举起中国动画学派大旗,走自己的民族之路,才能真正激发中国观众的共鸣,这是因为( ) A.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B.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独特标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 C.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该因时而变 答案 B 解析 - 12 -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A错误。中国动画电影不能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坚定地举起中国动画学派大旗,走自己的民族之路,才能真正激发中国观众的共鸣,这是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独特标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也就没有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是反映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0.(2020·重庆渝高中学月考)2019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 ①得益于其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 ②为文化遗产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 ④意味着其经济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得益于其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①③符合题意。我国在遗址保护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这些成功经验不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为文化遗产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排除②。正因其深厚历史和独特价值,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其经济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挥,④错误。故选B。 21.(2020·福建泉州南安一中月考)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先贤们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有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提出“祖宗之制不可变”,在对“中学”“西学”的论争中,先贤们在文化冲突中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的重担,最终选择了“德先生”“赛先生”,引领国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这说明( ) 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②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认同中西各种文化 ④要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来同化一切西方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在对“中学”“西学”的论争中,先贤们在文化冲突中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的重担,最终选择了“德先生”“赛先生”,引领国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这说明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③错误;④错误,错在“同化”。 - 12 - 22.(2019·江苏清江月考)“中华有大美,布上绽青花。”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赋予蓝印花布以新的活力。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体现了(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错误;“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这个发展历程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②正确;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并借鉴中国剪纸、苏绣、木刻等表现手法,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正确;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不是根本动力,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23.(2020·吉林实验中学期中)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分别命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它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 ①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③传统文化是推动本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 ④传统文化应因时而变,不断注入时代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具有反作用,①②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本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③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不体现传统文化应因时而变,不断注入时代内容,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24.(2019·甘肃天水一中三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基于( ) ①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根本任务 ③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④教育能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创造活力 - 12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因为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能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创造活力,①④正确;②中的“党的根本任务”说法错误;③“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措施,不是原因,排除。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中国大地上的脱贫攻坚战轰轰烈烈,战果丰硕。扶贫成效及其经验引起世界关注。目前,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识贫”是前提。因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没有资金和技术,有的因居住在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有的因存在“等靠要”思想……针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各地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生动的可供借鉴的模式:甘肃省成功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四川省积极采取措施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难题;云南省通过补齐短板夯实教育脱贫根基,聚焦特殊地区实行重点倾斜,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和就业率;青海省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行文化惠民、厚植特色文化产业根基实行文化富民、引导先进观念意识传播实行文化教民等举措,实现了“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同步。 有人认为,“发展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发展教育,能够转变落后思想,激发人们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脱贫致富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寄传递,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解析 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考生需要结合材料与设问圈定知识角度,设问给了提示“发展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因此要回顾文化生活中与试题有关的教育的主要论述,并结合设问进行筛选。“合理性”主要思考发展教育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作用或者影响,注意要结合材料进行阐述,同时也要注意,有些“作用”“影响”,往往是理论依据的转化。 [题组二 高考大题] 26.(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 12 -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联系文化生活知识,可结合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特点(物质载体)等知识。题目类型为评析类,回答时可分析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否定其不合理之处,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题组三 模拟大题] 27.(2020·广西贺州平桂高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电影版京剧《龙凤呈祥》在保留原汁原味京剧唱腔的同时,将舞台演出和电影拍摄两大手段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京剧剧场艺术的本质特点,又通过电影艺术片的拍摄与创造留存经典,产生了比舞台欣赏更全面生动的京剧表演美、艺术美。特别是通过电影的广泛受众和传播辐射优势,能够起到宣传普及京剧艺术的更大效果。 - 12 - 材料二 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曾诞生了一出出精品剧目,一代代艺术大家,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然而近年来,京剧的发展渐缓,并出现了老年人喜爱、青年人敬而远之的现象。电影版的京剧《龙凤呈祥》秉承马连良大师的锐意创新精神,通过种种新的尝试,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萌生出对京剧艺术的兴趣,这是走出京剧发展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 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分析电影版《龙凤呈祥》是宣传普及京剧艺术的一种有益尝试。 答案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电影版《龙凤呈祥》实现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腔等京剧核心文化元素,又在表现形式和手段上大胆创新,从而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③离开继承谈发展,或离开发展谈继承,都不利于宣传普及京剧艺术。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电影版《龙凤呈祥》实现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腔等京剧核心文化元素,又在表现形式和手段上大胆创新,从而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可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离开继承谈发展,或离开发展谈继承,都不利于宣传普及京剧艺术等方面,分析电影版《龙凤呈祥》是宣传普及京剧艺术的一种有益尝试。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