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35讲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考查角度及解题策略讲义
第35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考查角度及解题策略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的意义等知识点。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顾,非选择题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串联整合要求比较高,依托古今中外的各种素材切入对知识的考查,题目都突出对材料信息的准确分析和解读能力。 (2017·全国卷Ⅰ,19)(2017·全国卷Ⅰ,40) (2017·全国卷Ⅱ,19)(2017·全国卷Ⅱ,20) (2017·全国卷Ⅲ,19)(2017·全国卷Ⅲ,38) (2017·北京卷,41)(2017·江苏卷,20) (2016·全国卷Ⅰ,19)(2016·全国卷Ⅱ,19) (2016·全国卷Ⅲ,19)(2016·全国卷Ⅲ,39) (2016·北京卷,41)(2016·天津卷,11) (2016·天津卷,14)(2016·海南卷,25) (2015·天津卷,14) 2019年高考主要会结合“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和文化创新的典例等考查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等知识;结合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的形势,应重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健康文化对国家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影响作用的知识。 分值:4~16分 1.图示 2.文化创新的途径和要求 根本 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古今 (纵向)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要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中外 (横向)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方向 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改革 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把握好四对关系 (1)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同文化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竞争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4)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角度一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分析应用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通常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背景, 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常设置一些与题干无关或错误的说法作为干扰项,加大思考难度。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通常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单独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或推进文化交流的措施,即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背景,要求分析其意义或要求回答推进文化交流的措施。二是综合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借鉴、融合(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通常涉及的考查角度是怎么办。 角度二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涉及知识点时,往往以科技、教育、思想运动等影响文化发展的素材为背景,涉及说明类、体现类选择题,要求区分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几年,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频次呈上升趋势,这类题往往以科技运用于某一特定文化为背景,考查对科技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的分析、判断和应用,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角度三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一般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些想法、做法为背景,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继承整合为“文化传承”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涉及体现类、原因类、依据类、措施类等题型。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继承与传承的关系,主要从区别与联系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二者的区别主要从原因、态度和做法的角度展开分析。 (2)“文化传承”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广义的文化传承还可以扩展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知识。 角度四 文化创新的考查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时,多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背景,强调实践活动对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推动作用,通常设置体现类和启示类试题。解题时要注意分清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主体、根基和渊源等易混淆知识。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时,通常以某种具体文化产品在内容或形式上创新取得良好效果为背景,设置体现类和说明类选择题。解题时应注意理解和区分文化创新的作用。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一般以特定的文化产品创新的过程和做法为背景,设置体现类、启示类和措施类试题,涉及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意义和措施等知识。解题时要注意辨别文化创新的途径。 角度五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分析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多以人们进行文化产品创新时如何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背景,设置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试题,并常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选项,以增加思考难度。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常与文化创新的其他途径综合考查,涉及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评析类试题。 角度六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考查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多以人们进行文化产品创新时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为背景,设置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试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此知识点时,通常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和融合时存在的问题为背景,设置措施类试题;也会以某种文化创新的过程为背景,综合考查其与文化创新的其他途径,设置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试题。 [例1] (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祠堂是崇宗祀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们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题目类型为体现类,问题指向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题中材料信息很明确地提出了礼堂文化的前身——祠堂文化本身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故在推进礼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挥祠堂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 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2]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 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解析 第(1)问,解题时要结合材料中《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的做法组织答案。“比赛诗词涵盖《诗经》……”说明该节目选材广泛,所选诗词代表性强;“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说明该节目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应用新媒体互动……”说明该节目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说明该节目引导民众广泛参与。第(2)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提建议。 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1.(2016·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拥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建立“智慧学习平台”的文化意义。 解析 本题可先从科学技术对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角度进行说明,之后再从科技进步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为改进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智慧学习平台为全民学习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条件;有利于人们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 《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朗读者》倡导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 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做到“高而不冷”。 (2)目前娱乐类综艺节目不但充斥荧屏,且存在相互抄袭复制、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请就国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解析 解答第(1)问可以分解设问,即分析该节目能做到“高”的原因和“不冷”的原因。该节目之所以能做到“高”,是因为节目中朗读的美文均属中外优秀文化,满足了观众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之所以能做到“不冷”,是因为该节目“接地气”,即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其中。第(2)问为开放性探究题,解题时要注意设问的主体是国家。 答案 (1)依托大众传媒朗读经典美文,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给予和满足了观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创新节目内容和模式,让观众在共享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和享用文化;设立场外朗读亭,丰富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途径与方式,发展真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增强了文化自觉与自信。(若从“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2)示例:加强节目版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完善娱乐节目管理规章,在内容、形式和数量上加以规范;严格控制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类型,鼓励和支持播出原创综艺节目。 课时达标 第35讲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多档文学类电视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到《朗读者》,引发了一股全民文化热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在中国娱乐综艺类节目热衷于购买国外版权或者直接复制海外模式的大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选题、嘉宾、主持人影响力,又或是制作水准上都秉承了高规格。这些本土原创综艺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敢于摒弃“拿来主义”,独具匠心地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创造新模式。《中国诗词大会》在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时,有专家认为,学习国学,既要忠于经典原著,又不能拘泥于原著。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类节目能够成功的原因。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该节目内容、形式、平台和人民的文化需求几个角度分析,然后结合以上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该类节目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创造新模式。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该类节目敢于摒弃“拿来主义”,独具匠心地通过知识比拼及赏析等形式创新中华文化传播形式。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该类节目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扩大文学影响力,引发读者共鸣。 2.(2018·安徽合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是党和政府推动城镇化的良性之策。但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及“商业旅游性破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纵横”两方面考虑发展文化的“比较优势”:一是“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同时中国也有对外开放的传统。二是“横”,中华文化特色明显,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如何通过“文化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城镇化”,广泛调查,深入论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和影响力,在做大特色的同时,把其推向周边市外,推向全省全国全球。这是城镇化建设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是实现城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文化的“比较优势”的原因。 (2)请你谈谈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护地方文化,写出两条措施。 答案 (1)文化的比较优势是指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促进本地的发展。 原因: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发展本地特色文化,才能吸引人们,带动本地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②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利于文化创新,只有利用文化的“比较优势”,才能使我们更加主动地推动本地文化“走出去”,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促进本地的发展。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保护和发展文化。 (2)示例:建立地方文化博物馆;加大宣传教育;依托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非洲有其独特性,只有理解非洲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才能看懂中非关系,才能理解中非合作发展是“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不幸的是,偏见、传说和想象构建了部分人集体记忆中的非洲,它被矮化和丑化了,让对非合作被误读为“援助”“扶贫”“收买”等。读懂非洲,最需避免的是缺乏“双向思维”,人们热衷于谈论能给予非洲什么、能教会非洲什么,却忽略了能从非洲人的敬畏自然、村社治理和文化包容中学到什么;人们热衷于谈论去非洲投资,却忘了不断崛起的非洲中产阶级也在寻找去域外投资的机会……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双向思维”读懂非洲。 (2)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在中非合作中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 (1)①文化是民族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要读懂非洲,首先必须了解其文化产生的原因,才能真正了解并尊重中非文化的差异。②文化是世界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都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要读懂非洲,从中非文化的共性入手,才能理解双方文化异中有同,求同存异。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其文化精粹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要读懂非洲,在认同和尊重中华文化的同时,必须尊重非洲民族文化。④在中非文化交流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才能共同促进中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示例:①在非洲开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促进非洲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助力中非合作。②互派留学生,为中非合作提供各类人才资源。③中非互派艺术交流团,联合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增进双方互联互通互信,助力中非合作。④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加强中非文化宣传,给中非合作带来积极作用。 4.(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湖北是古人类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荆楚文化是湖北的“中国形象”和世界名片,是湖北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为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省政府深度开发荆楚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着力培育和发展本地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同时组织各种特色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介“革命第一枪的首义文化”“开启农耕的炎帝神农文化”“诗问九天的屈原文化”“群雄逐鹿的三国文化”,以此吸引世界目光聚焦荆楚大地。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推动荆楚文化走向世界对我国的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 的措施,结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知识,从文化传播、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繁荣等角度,说明推动荆楚文化向世界传播对我国的意义即可。 答案 ①推动荆楚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若答“保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酌情给分)。②通过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增强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扩大荆楚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通过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推动荆楚文化走向世界,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④打造一系列特色荆楚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活力,发展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9月4日晚,文艺晚会《扬帆未来》在厦门闽南大戏院拉开帷幕。晚会分为海浪、海天、海韵、海潮、海梦五个篇章,融合了闽南特色民俗文化。晚会以中国古典文化形式与西方交响乐和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祈福金砖和世界,表达出“让我们心手相牵,扬帆未来,共同开启新的‘金色十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的愿景。整台晚会具有鲜明的金砖主题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既有浓浓的“中国范”又充满闽南风情;同时又将许多国际化的表达和中国元素有机统一,凸显了国家品质、闽南特色、厦门风情,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在金砖会议期间举办这样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的重要意义。 解析 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传承,这包括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可以从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自觉和自信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此次晚会中中国古典文化形式与西方交响乐和音乐剧相结合,在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下相互交流、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通过此次晚会,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晚会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④晚会浓浓的“中国范”及闽南风情,凸显了国家品质、闽南特色、厦门风情,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居世界遗产总数领先地位。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见证,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和现代生活品质,体现了现代人居理念和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鼓浪屿的发展是体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现代人居理念的独特示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鼓浪屿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文化交流、传统文化等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角度是分析文化价值,即文化意义。鼓浪屿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具体可从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 答案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鼓浪屿申遗成功,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鼓浪屿申遗成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这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鼓浪屿申遗成功,有利于继承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只有包容并蓄,才有光明的未来。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学习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繁荣与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文化交流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长效热点,常考的命题点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文化意义?为什么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如何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建议。 [典例] (2016·北京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回答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知识限定:文化生活 客体限定:“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 角度限定:意义类 第二步:链教材,列出知识提纲(有多少,列多少) 文化交流的意义:对交流双方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步: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有什么,选什么) 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用术语,加材料) [答案] 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的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速练] (2018·云南昆明一中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进一步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强口岸协作,创新查验模式,实行更高标准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人员往来便利化,鼓励港澳人士赴粤投资、创业就业,为港澳居民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深化粤港澳文化交流,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推进区域旅游发展,建设休闲人文湾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联动发展机制的文化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材料从作用和政策建议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建议必须结合政策来作答。 答案 ①商业贸易、人员交往和教育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③扩大了港澳人员交往,有利于增强港澳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大陆民众了解港澳及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