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综合学案
[核心素养·系统知识] 一、从政治认同角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而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角度 阐释 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现实价值和意义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对点训练] 1.被誉为“国民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国学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这启示我们要( ) ①大力发展大众传媒,创造传统文化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 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 ④动员全民参与听写,弘扬民族精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①错在“创造传统文化”;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②③符合题意;④观点不具有可行性。 2.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至今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都( ) A.看到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传统文化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 C.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违背了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的原则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两种观点,其一看到的全是优点,其二看到的全是缺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正确评价。 二、从公共参与的角度分析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从文化发展的层面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就要做到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为什么要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角度 阐释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②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怎样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角度 阐释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手段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对点训练] 3.好的艺术不分国界,传统京剧曲目《杨门女将》与《锁麟囊》最近在法国和瑞士顶尖剧院创下连演7场的纪录,打动了诸多海外观众,被世界所称颂,为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走出国门提供了一种“欧洲样本”。由此可见( ) ①发展文化事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②我国文化产业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③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传统京剧走出国门,并被世界所称颂,这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③④正确。以市场为导向的应该是文化产业,故①错误。②错误,我国文化产业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现实情况不符。 4.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 ) 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 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体现了①;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是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③入选;②说法错误,排除;④错在“趋于同一”。 [十九大报告·进补知识] 一、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十九大报告与教材知识的更新点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原教材表述 (第48~49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点训练] 1.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观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①③正确;②中“全盘西化”、④中“全面继承”均说法错误,排除。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告诉我们(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实践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A项符合题意。 3.有学者在评论《战狼2》的成功时指出,文艺太注重于照搬传统,容易被形式拘束,更局限了当代人的视野格局,唯有立足于精神内核,着眼于时代大局,中国的文艺文化才能发扬传统、超越传统,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拓。材料启示我们(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发展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的文化创新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唯有立足于精神内核,着眼于时代大局,中国的文艺文化才能发扬传统、超越传统,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拓”体现了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在批判中继承,③④正确;①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材料强调创新,不选;②不选,因为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材料中没有强调学习外来文化。 失分点(一) 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例1] 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 ) 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挥作用 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选D 旧传媒的作用依然存在,故①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故③错误;②④正确反映了题干中文化传播与新传媒的关系,符合题意。 [走出误区] 文化传播既需要一定的途径或渠道,又需要一定的手段或媒介,但这二者是不能混同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渠道,而大众传媒等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或媒介。 失分点(二) 不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 [例2] 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B 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它产生于西汉时期,至今仍流传着,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 [走出误区]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失分点(三) 错误理解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例3] 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B 材料强调《中国古建筑》纪录片的成功,主要在于现代数码摄影技术的使用,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及现代传媒手段的推广,因此强调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说法错误,排除;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因此③说法错误,排除。 [走出误区]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失分点(四) 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区分不清 [例4]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 选C “偏爱画马”是情感因素,“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是生活感悟,因此C项当选;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均否定了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走出误区] 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分不开,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主观题常考点——文化创新 [必备知能掌握牢] 命题角度 1 文化创新的作用 设问方式 为什么重视文化创新(利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答题要点 创新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创新对社会和民族的作用 [答题术语]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这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命题角度 2 文化创新的途径 设问方式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答题要点 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正确方向+人民群众+其他 [答题术语]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6)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 [解题流程应用好] [典例] (2017·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应用流程·稳准答题]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设问方式 原因类 内容限定 《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分值定点 本题10分,一般可回答4~5个要点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第一自然段 第2层 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到“大胆创新” 第3层 从“比赛诗词涵盖”到“外国留学生” 第4层 从“嘉宾现场点评”到“历史故事” 第5层 从“赛会设置竞猜”到“文化盛宴” 第6层 从“节目的播出”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 对于设问的问题来说属于无效信息 第2层关键词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创新 由关键词→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第3层关键词句: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 由关键词→选择的诗词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集中展示了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第4层关键词句:嘉宾分析诗词内涵、发掘诗词价值 由关键词→重视挖掘诗词的深刻内涵和道德价值→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第5层关键词句:设置竞猜、“飞花令”,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 由关键词“竞猜”“飞花令”→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由关键词“应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第6层关键词句:强烈反响,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 由关键词“强烈反响”→民众内心的诗词文化情结被激发、被调动 由关键词“超过11亿人次”→民众参与广泛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先写出自己的答案,再与下面的答案比对,收获更多) [对比感悟·规范用语] 解题 流程 推导 出的 答案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②《中国诗词大会》选择了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内容,集中展示了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③嘉宾重视挖掘诗词的深刻内涵和道德价值,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④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注重节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通过应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⑤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民众内心的诗词文化情结,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 命题 人给 出的 答案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收获 感悟 以上两个答案相比较,流程答案除了具备命题人答案中的内容,还答到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这一要点既是对《中国诗词大会》取得成功原因的高度概括,又对下面要点的答出起到引领作用,呈现出“总——分”的答题模式,所以流程答案更加全面。再观命题人的答案,确实高大上,一看就是专家几经揣摩润色的答案,绝不是考场能答出的答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能做到要点全、用语规范、逻辑条理就完全可以取得高分,不必过多纠结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影响自己的自信心。 [对点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在孙中山诞辰151周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着“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既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 解析:设问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等,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及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文化具有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中山装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山装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 ③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新中山装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广泛吸收欧美服饰并糅合中国传统意识,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了中式服装文化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