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二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二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月考一试卷 高二文化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年伊始,某校开学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政教处在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了宣誓活动 ‎②总务处集中为全校教职工学生购置新的课桌椅 ‎③学校组织绿化工人美化花草树木 ‎④体育处组织了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此政教处在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了宣誓活动、学校组织绿化工人美化花草树木、体育处组织了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作为文化活动,都属于文化现象,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总务处集中为全校教职工学生购置新的课桌椅属于经济活动,不是文化现象,②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每年进入12月,中国渐浓的圣诞氛围,给喜爱西洋文化的国人带来了欣喜。不少商家借此推出系列活动,亦可赚得盆满钵满。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在交流中借鉴、融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不少商家借西洋文化推出系列活动,亦可赚得盆满钵满,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不合题意,题目只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没有涉及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③不合题意,题目主旨没有涉及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④符合题意,“中国渐浓的圣诞氛围给喜爱西洋文化的国人带来了欣喜”,表明文化在交流中借鉴、融合。‎ 故选B。‎ ‎3.“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挽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游子吟》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不涉及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①不合题意。 ②:材料不涉及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不合题意。 ③:材料中“枫桥月,灞桥柳”等,表明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的种种景象体现了家乡的景物对游子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文化的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天津港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众多专家从对事故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安全生产,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要加强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使员工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自救互救安全意识和环境氛围。这说明 ‎①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促进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有决定性作用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①: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给予经济以重大促进作用,①错误。‎ ‎②④:安全生产,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形成自救互救安全意识和环境氛围,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也说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方式,②④符合题意。‎ ‎③:一定的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有重要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文化与经济:(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1‎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3)特点: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5.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①我们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产品 ‎②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我们对于文化的领悟能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说法错误,我们祖先创造优秀文化产品、我们对于文化的领悟能力,都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②③符合题意,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故选:B。‎ ‎6.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看一看鲁迅,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必须要觉醒;听一听《黄河大合唱》,就会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觉醒与力量。以上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引导国民精神前进,说明了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正确;‎ ‎②题目没有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③国民觉醒和民族力量需要通过鲁迅和黄河大合唱表现出来,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正确;‎ ‎④优秀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选项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B。‎ ‎【点睛】本题选项中涉及到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知识点,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两个知识点极易混淆。在区分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只停留在主观领域,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往往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7.国产动漫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摈弃说教式的灌输,采用“你懂的”的隐喻手法阐述历史事件,赢得网友赞赏,迅速在网上“走红”。于是,国内动漫界中,有一种爱国主义叫“幸福并感激着”;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生代青少年在现实中成为努力奋斗的“兔子军”。由此,可以感悟到 ‎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②文化对人的成长有巨大影响力,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完美的人 ‎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④流行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看欣赏国产动漫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使得越来越多的网生代青少年在现实中成为努力奋斗的“兔子军”,这表明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文化有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优秀文化有利于塑造着完美的人生;④错误,文化有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优秀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故本题答案为B。‎ ‎8.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未体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题肢①与题意不符。巴金先生的散文创作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这表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题肢②正确。巴金先生儿时背诵的散文对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有影响,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题肢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未体现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故题肢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9.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①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优秀文化能够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能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类的精神家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对社会的影响。①④:“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即散落的人)串起来成为社会”说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始终是维系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①④正确。‎ ‎②:题中主要强调的是文化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②排除。‎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题目强调的是文化将人们连结起来的作用,而非强调文化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0.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出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四达时代影视译制基地落户非洲……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这表明 ‎①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③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得到丰富,①项与题意不符;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1.李玉刚应邀为国际友人献唱《梨花颂》、《莲花》等东方唯美歌曲。他的妆容歌舞和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诠释令中外嘉宾赞叹不已。这表明 A.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 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日益创新 C.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D.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待外来文化,A项不选;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有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B项不符合题意;李玉刚的妆容歌舞和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诠释令中外嘉宾赞叹不已,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C项正确;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说法不妥当,材料中中外嘉宾共同赞叹应体现他们的共同价值追求,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12.2015年7月4日,中国土司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所以要重视对中国土司遗产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让文化的记忆得以传承 ‎②对展现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③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必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之所以要重视对中国土司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让文化的记忆得以传承;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故选A。‎ ‎13.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举行的欢迎晚宴并致辞。习主席表示,中国和英国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一直相互影响。中英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表明 ‎①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推动着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英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表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4.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上述观点( )‎ A. 否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 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C. 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 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肯定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不合题意,材料观点否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C不合题意,材料观点没有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符合题意,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上述观点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故选:D。‎ ‎15.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下面漫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 )‎ ‎①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 ‎③要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 ‎④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漫画强调对书本知识要发展而不是继承,①不合题意。 ②:对于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符合题意。 ③:对于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发展,即辩证地对待,③符合题意。 ④: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实践,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16.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对于如何实现“碎片化阅读”由浅到深的转化,有学者提出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说明 ‎①文化传播方式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②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 ‎③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只有“深阅读”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专家提出要“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说明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③符合题意,故入选;‎ ‎①表述错误,文化传播方式影响而不能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④表述错误,阅读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故选B。‎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有着丰富的形式,除了这三种主要途径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呈现多样化。‎ ‎17.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 ‎③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通过央视新闻节目可以大家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①③正确。‎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②错误。‎ ‎④:“逐渐趋同”的表述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B。‎ ‎【点睛】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大众传媒 地位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意义 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侧重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传播途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18.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①:教育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 ‎②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更是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3)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9.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该书从文化角度阐述和传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表明( )‎ ‎①传统思想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应该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①说法错误。 ②:典故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典故,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涉及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不合题意。 ④:“《习近平用典》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读书从文化角度阐述和传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这表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0.莆仙戏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艺术人才、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莆仙戏,使这一传统艺术展现出新的魅力。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 ‎①拓展戏曲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通过推陈出新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④推动戏曲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政府扶持莆仙戏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实现经济效益不是扶持的目的, ①不符合题意;政府扶持莆仙戏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扶持的目的是实现文化的效益,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②③符合题意;推动消费方式的变革不是扶持莆仙戏的目的,④不选。所以本题选C。‎ ‎【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1.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启示我们 A. 要推动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B. 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C. 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 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不合题意,说法都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B符合题意,“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强调了本民族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表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故选:B。‎ ‎【点睛】文化的多样性并不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22.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遗产。①:“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开发侧重经济效益,活化侧重文化的传承,①符合题意.‎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交融,活化并没有割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错误。‎ ‎③:开发并不是虚无的,活化也不是复古的,③错误。‎ ‎④:开发有可能会破坏文化遗产,注重经济效益,活化有利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考点定位】考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 ‎【易混比较】正确区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 ‎(1)二者内涵及表现的形式不同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2)二者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不同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保存有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民族成员间团结,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凝聚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2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说明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下列与这一思想相同的是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D.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体现文化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没有体现文化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 C:“不约而同,不谋而合”意思是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没有体现文化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表明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强调尊重各自的文化特点,体现尊重文化多样性,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4.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技和艺术是不可能实现融合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 ‎③科技的进步也是文化发展的表现 ‎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①:科技和艺术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实现融合的,①错误。‎ ‎②④:“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强调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也说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②④符合题意。‎ ‎③:科技的进步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表现,但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对艺术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用排误排异法解答。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③。‎ ‎25.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 A. 高尚的道德 B. 积极进取的精神 C. 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D.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D: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D正确。‎ ABC: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D。‎ ‎26.“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 鲜明的民族性 B. 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C. 潜移默化的特点 D. 深远持久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宫”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说法,以该称呼命名“天宫一号”,引起中国人的共鸣,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正确符合题意;以“天宫”命名,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强调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排除B;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潜移默化的特点,排除C;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的特点,排除D。故选A。‎ ‎27.文化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包括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②科学技术 ‎③思想运动 ‎④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外在因素;‎ ‎②③符合题意,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也在影响文化的发展;‎ ‎④不合题意,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故选C。‎ ‎28.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了 A.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 世界各民族间必须形成统一的普遍认同的文化 C.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D.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发展好自己民族的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A:“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才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A符合题意。‎ B: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因此说世界各民族间必须形成统一的普遍认同的文化的说法是错误的,B错误。‎ C:题中诗句不是强调发展本民族文化,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不符合题意,C排除。‎ D: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因此,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与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无先后之分,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4)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29.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下列做法符合上述主张的是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推销本国价值观 ‎③防止经济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习近平的讲话强调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故①④正确;②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是一种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错误行为;③错误,经济决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传统文化。故本题选D。‎ ‎30.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请你确定一组最能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 )‎ A.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 B. 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 C. 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 D. 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题干中“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故A正确。‎ B: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同,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故B错误。‎ C:加强文化交流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汲取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不是对各国文化不加区别地汲取,故C错误。‎ D: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不能舍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故D错误。‎ 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回答,清晰呈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建设也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建设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进入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素材,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建设意义。‎ 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着设问审材料,进一步锁定答题要素。“文化建设也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说明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说明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说明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说明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月7日晚,由央视综艺频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迎来新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专场。70年前,辽博人的前辈在硝烟尚未散尽,局势依旧动荡时不畏艰险奔波忙碌,将散落在东北区域的历代书法名画、善本古籍、玉器瓷器等数以万计的藏品收集起来。之后,新一代辽博人又随着共和国发展的节奏,开始探索辽河流域的文明源头,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丰富了辽博馆藏。本期节目中,著名演员宁静、陈晓、关晓彤通过他们精彩的演绎带来《万岁通天帖》、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和铜鎏金木芯马镫三件千年国宝的前世传奇,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演员们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应如何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演员们可通过其精彩演绎讲述千年国宝的前世传奇,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演员们在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时,应传承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自觉改造和剔除其落后的消极的东西。‎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时,演员们应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演员们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演绎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⑤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演员们应利用好《国家宝藏》节目这个教育平台,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走过的历史进程,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由央视综艺频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迎来新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专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设问指向演员们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应如何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双重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33.材料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文化“走出去”无疑是一条“捷径”。“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既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话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一定要注意消解对立思维,在尊重和理解不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开展对外传播,找到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尽最大程度表达开展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善意。如此,传播效益才能得以最大化。‎ 材料二讲好中国故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形式传播出去。中国故事,顾名思义,既要有“中国”,又要有“故事”。如果缺乏让外国人理解的叙事方式、一味强调“中国”特色,便成了自说自话;而如果光讲“故事”而忽略传播国家观念,则会让对外传播迷失方向。只有将“中国”与“故事”两者紧密结合,对外传播才能达到积极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展现中华文化的个性与特征,同时有利于遵循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③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这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意义。‎ 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