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A版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5课时求索真理的历程提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A版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5课时求索真理的历程提能作业

第35课时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2017陕西汉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20)2017年央视春晚小品《天山情》演绎发生在格库铁路修到南疆段的真实故事。小品中有一个细节是小毛驴向帮助新疆建设的铁路工人鞠躬又握手,看似简单,但训练很难。毛驴脾气倔强,不好驯化,演员尚大庆每天跑到北京四环的农家院,给驴喂东西,和驴联络感情,常跪在地上练习和驴“握手”,最终有了舞台上的那一精彩瞬间。材料表明(  )‎ ‎①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毛驴之善和人之善归根结底都源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依据事物的自身性质建立新的必然联系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8吉林长春一模,20)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浙江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2016年12月15日正式进入性能测试的最后阶段,这也是该机组在装入核燃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按照计划该核电机组预计2017年上半年并网发电。这表明 (  )‎ ‎①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人类的计划能够准确预测未来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规律使世界呈现“人化”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15)下面漫画所揭示的哲理是(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更胜于头脑中的智慧 ‎②亲身的实践经验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③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提升自己的认知 ‎④好的策略只有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20)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是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上天后,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人们能改变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有利联系 ‎③借助新的认识工具,人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 ‎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内容水平会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7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20)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 ‎①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18江西南昌摸底调研,17)“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很有效地指导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 ‎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 ‎④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7湖北咸丰一中诊断,21)2016年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对此有人疑问: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怎么办?还有人冷嘲热讽,认为中央推广的街区制是“拍脑袋决定”。也有人认为,此举对促进土地节约、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环有着显著意义。对这一举措产生不同看法,说明 (  )‎ A.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人们的实践水平不同,对街区制的认识深度也不同 B.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每一社会层面对街区制的看法都打上其实践的烙印 C.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不同群体的利益立场不同,对街区制的认识也不同 D.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人们对街区制的意象不同 ‎8.(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初考,27)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观点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2017湖北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10)鉴于人口激增、社会压力过大的事实,20世纪70年代我国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2013年我国通过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又进一步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动态调整表明(  )‎ ‎①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真理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17安徽教育研究会第一次联考,2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干脆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比师生二人的观点,可见(  )‎ A.没有否定哲学会停滞不前 B.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发展 C.真理多走一步会变成谬误 D.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 ‎11.(2018吉林长春一模,24)鉴于“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将大中小学教材中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改变对于全面认识“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中小学教材修订表明(  )‎ ‎①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历史教育应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 ‎②历史教育具有自觉选择性,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重新书写历史 ‎③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必受制于历史原貌 ‎④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具有反复性,探寻历史之真的过程是曲折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七月联考,16)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硫醇一直以来被视为消除生命体有害物质的“清道夫”。日前,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除了具有清除毒害的保护性功能,还具备“导演”抗生素精密合成的建设性功能。该发现揭示了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改变了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说明了(  )‎ ‎①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在无限实践发展中被推翻 ‎②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③人类可以在对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 ‎④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8海南八校新起点联盟考试,25(1)]自‎201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制定的国家法律,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今天,中医“治未病”,彰显其独特的优势,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中国处方”。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因中药超剂量使用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将中医药“妖魔化”。殊不知,中医典籍中提出“中病即止”,用药过量就会出现毒性反应。‎ 中医药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突破学科的成见和偏见,勇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批驳将中医药“妖魔化”的看法。(12分)‎ ‎14.(2018四川成都七中零诊模拟,2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正确性。(12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B 舞台上的那一精彩瞬间表明演员们经过努力驯化,使脾气倔强的毛驴变得温顺,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时也表明了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动物的活动不能称为实践活动,因此②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依据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③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2.B 依据材料可知,核电站工作既可以体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能反映出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类的计划虽能预测未来,但不一定“准确”,排除②;规律是客观的,不能使世界呈现“人化”特点,④表述错误。‎ ‎3.D 从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即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可看出,漫画主要是为了突出实践的重要性,③和④均体现了这一意思,故可选。头脑中的智慧归根结底也是来自于实践,无论是亲身实践的经验还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谁更胜于谁,①不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亲身的实践经验也是一种认识,不能构成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故②不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4.D 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①②均是错误的,排除。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上天后,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这进一步佐证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5.C 通过研究黄粉虫治理“白色污染”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符合题意。塑料被广泛使用后的双重作用和人们发现黄粉虫可以降解塑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科学实验仅是实践的一种形式,①说法错误。题干不体现实践通过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认识发展,④不合题意。故选C。‎ ‎6.B ①说法错误,“二十四节气”属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自然规律;②说法正确,“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对自然界时令和气候等方面的科学认识,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说法正确,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来自于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故正确答案是B。‎ ‎7.B A项表述不严密,排除;材料涉及的问题是认识的差异性,不是实践和认识的差异问题,C与题意无关;“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人们对街区制的意象不同”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没有体现一致性,D不选。故选B。‎ ‎8.D ②说法错误,故排除;③说法错误,因为“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自己主观因素的改变,不是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故排除。①④正确切题,故本题答案选D。‎ ‎9.C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说明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说明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符合,是真理,具有客观性,①④正确切题。真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意味着原来的真理变成了谬误,排除②。题干不体现追求真理的曲折性,③不合题意。故选C。‎ ‎10.C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与第一次的不一样了,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事物不存在相对静止状态,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夸大了绝对运动,这说明真理多走一步会变成谬误,C符合题意。真理变成谬误不是认识的发展、创新、升华,排除A、B、D。故选C。‎ ‎11.B 历史教育应追求立足于客观历史事实,追求真理,而不能“根据需要”书写历史,①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对“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必须尊重历史的实际情况,③表述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12.B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一种新的认识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对传统认识的推翻,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①错误,②正确;认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对物质的研究有指导作用,③正确;认识奠定物质基础,很明显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在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验证了中医药成果的科学性。(4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中药超量使用与“中病即止”的中医理论是相冲突的,因超量使用而发生中毒事件与中医药本身是没有关系的。(4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应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将其“妖魔化”。(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设问指向批驳将中医药“妖魔化”的看法,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及其特征,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具体知识,结合将中医药“妖魔化”的看法进行批驳。‎ ‎14.答案 ①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十四年抗战”概念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抗战史实。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这种修改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证明,“十四年抗战”的表述正确反映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解析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真理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分析我们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正确性,属于原因、意义类试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