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3专题4-1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3专题4-1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学案

‎1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学习目标] 1.了解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必然性。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必然性。难点:坚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和支持。‎ ‎[基础·初探]‎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辛亥革命的作用: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没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时期 形式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 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组织基础:1953年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 ‎3.建立标志:‎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4.政权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预习·提升]‎ ‎1.判断 ‎(1)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证明了中国不适合实行民主共和制。(×)‎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4)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到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各地普遍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探索和创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的实践,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1.教材P57探究问题 ‎【提示】 (1)政治上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制度,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意味着专政。由于它采用了貌似民主的形式因而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但最终都未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历史上看,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先后失败,证明了一个道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结论: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 曾经给欧美国家的发展带来进步;但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对于中国来说,留下的只是悲怆和梦想的破灭。‎ ‎2.教材P58探究问题 ‎【提示】 (1)表达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拥有了民主权利的喜悦之情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广大人民对党的热爱之情。‎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四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其经历四个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教材P59探究问题 ‎【提示】 只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从而建立起维护人民利益的国家政权。‎ ‎4.教材P60探究问题 ‎【提示】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大代表是人民权利和利益的代表者,广大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因此对选举有很高的热情。‎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 解惑:                                    ‎ 疑问2:                                    ‎ 解惑:                                    ‎ 疑问3:                                    ‎ 解惑:                                    ‎ 学生分组探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1步背景——鲜活材料,审清细节 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半个多世纪中,人大制度虽曾经历风雨,仍大步向前,不断完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推进和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第2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请说一说我国这一制度确立的法律基础、组织基础和建立标志是什么。‎ ‎【提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①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组织基础:1953年,我国在第一次普选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③建立标志:‎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表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第3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析。‎ ‎(1)人民的选择:建立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由其自身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建立新型的民主政权并取得胜利。‎ ‎(2)历史的必然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第4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A.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B.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C.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普选 D.‎1954年9月15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记忆。‎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答案】 D ‎2.到2016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62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这一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表明(  )‎ ‎①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②这是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确立的认识,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3.从政体角度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  )‎ A.议会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解析】 首先排除B、C两项。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代议制,不同于西方的议会制,所以A项也不应选。‎ ‎【答案】 D 学生合作绘制概念地图 师生归纳必记核心要点 ‎2个基础、1个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基础和标志。‎ ‎4个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60余个年头,它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后,根据我国人民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长期经验和建国后5年的经验,并参照前苏联和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建立的。‎ 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农民协会、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可以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抗战时期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的人民代表会议,为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埋下了伏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3年下半年起,中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选举热潮,经过一年多的普选,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的大地上从中央到地方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先对接知识]————————————‎ 信息提取 知识对接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后建立的 国体决定政体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农民协会、罢工工人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法律基础 ‎1953年的普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组织基础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 ‎——[再演练应用]————————————‎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  )‎ A.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体现出来 B.政体决定国体,政体具有独立性 C.国体与政体互为前提而存在 D.政体可以巩固国体 ‎ ‎【解析】 本题考查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材料反映了国体决定政体,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适应,故选 A 项。B、C 两项说法错误。D 项观点材料没有反映。‎ ‎【答案】 A ‎2.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分别是(  )‎ A.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单一制 B.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单一制 C.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单一制 D.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联邦制 ‎【解析】 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故选 A。‎ ‎【答案】 A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 A.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B.是中国传统思想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是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资本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D.是各民主党派与广大人民愿望的结合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确立表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故选 A 项。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