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5月)政治(理)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下)段考政治试卷(理科)(5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下列观点与之吻合的是(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未有此事,已有此理 C. 气者,理之依也 D.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 “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近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这句话意在强调( )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D.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3. 人常常会把一些模糊的、随机的图象感知为一些有意义的图象,例如,看到天上的白云,你会不自觉地将其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看到树洞,想象成鬼怪的口;看到墙上的污迹,想象成人脸之类的图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空想性视错觉”。该现象说明( ) ①人的思维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可以赋予事物一些本来没有的属性 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④事物的复杂性是导致错觉产生的重要原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 过去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这表明( ) ①人们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有利联系 ②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会不同 ④人们能摆脱条件制约,把握亊物的本质联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看似“年年岁岁花相似”,但这种认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在相似中不断前进。由此可见( ) ①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②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真理 ④认识对象的复杂性推动认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三地陆路的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打开了无限可能。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消除客观条件制约 ②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新联系 ③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事物的联系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⑧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走班制”体现了( ) A.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 抓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D. 部分大于整体的思想 9.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这一举措体现了( )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农民的意愿是党的工作的出发点 ③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变革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中华成语言简意赅、意蕴深刻,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下列成语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①坐井观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好高骛远-看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 ③统筹兼顾--既抓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 ④满招损,谦受益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因为( ) ①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绝对运动中保持相对静止 ②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还没有突破生产力的制约 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现阶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④社会主要矛盾的消灭是相对于现实条件而言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2018年9月10日,中国机构编制网公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方案。根据该方案,三个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原内设机构均已撤销,转而变成新的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这一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 B.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D. 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13.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是(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阶级分析法是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14. 最近中宣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闸释与广泛传播。12集精良制作及名家的经典释义和思想解读,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思想相映生辉。对下列习近平引用过的名句所包含哲理揭示正确的是( )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一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③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一要重视实践,求真务实 ④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一一要重视事物的质变,把握机遇促进飞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019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要真诚尊重各种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农村1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要如期完成,还得咬定目标使劲干。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干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这表明( )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平凡的岗位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获得更多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伟大的国家不会丢弃过去的历史,挺立的民族不会忘记自已的英雄。 材料一: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指出,要建立健全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等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制度。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服务和管理工作规范,保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 材料二:英雄是“人民的光荣”。英烈们赴汤路火、舍生忘死,我们的国家、民族才得以昂首走向未来。和平从不是英雄的退场,恰恰是英雄的新生。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一次砥砺使命责任的郑重宣誓。英烈身上的坚毅理想信念、高尚精神境界、忠诚使命担当,最能触发关于生死得失、苦乐安危、奉献索取的价值思考,最能树起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精神坐标。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保护英维烈土纪念设施的意义。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哲学知识,分析我国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的依据。 学习英雄是青年的使命担当,围绕学习英雄,以“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列出两条发言要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不符合题意,选项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唯心主义; B不符合题意,选项未有此事,已有此理属于唯心主义; C符合题意,选项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不符合题意,选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故选:C。 本题考查: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解答此题需要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学原理,然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 2.【答案】D 【解析】 A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C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 D正确,“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这句话意在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3.【答案】A 【解析】 ①正确,根据材料对“空想性视错觉”的解释,可以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表述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属性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识不能赋予事物没有的属性; ③正确,“空想性视错觉”能让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展开想象,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观察者自己的想象导致的错觉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事物的复杂性。 故选:A。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此题通过“空想性视错觉”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题意,同时要能排除错误的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C 【解析】 ①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建立新的联系; ②符合题意,“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体现了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廷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符合题意,从“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到“不受自然灾害的约束”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会不同; ④表述错误,人们不能摆脱历史条件的限制。 故选:C。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 5.【答案】A 【解析】 ①②正确,材料“在相似中不断前进”说明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真理; ④错误,应该是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故选:A。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 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该题遵循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命题原则,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 ①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④符合题意,港珠澳大桥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三地陆路的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打开了无限可能,这说明事物的联系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新联系; ③说法错误,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并不是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知识,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说法错误选项的,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排除错误的关键是夯实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A 【解析】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表明了事物的绝对运动,并且新常态不会立即变化,它会持续一段时期,这又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故①应选;中国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质态,展现的是中国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②应选;材料中没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信息,故③与题意不符,不选;新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批判继承,是″扬弃″,故④说法不对,不选。 故选:A。 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关系及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关系等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此题解题关键在于把知识点与材料信息对接准确。 8.【答案】B 【解析】 AC不合题意,“走班制”并没有体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页未体现抓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 B符合题意,根据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老师。这体现了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情况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说法错误,整体大于部分。 故选:B。 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在矛盾普遍性与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重要性: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9.【答案】B 【解析】 ①符合题意,“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是要在个性中总结出共性的成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说法错误,客观实际是党的工作的出发点; ③符合题意,“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体现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说法错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且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客观依据: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0.【答案】D 【解析】 ①错误,“坐井观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错误,“好高骛远”借以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不是看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 ③符合题意,“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体现的是既抓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 ④符合题意,“满招损,谦受益”是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故选:D。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成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11.【答案】B 【解析】 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发生改变,但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绝对运动中保持相对静止,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现阶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②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故不选; ④表述错误,“消灭”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题意中“已经转化”与“不变”的哲学寓意,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12.【答案】B 【解析】 A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 B符合题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方案调整的机构调整属调整上层建筑,体现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不合题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方案调整的机构调整属调整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 D说法错误,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可综合运用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和排异法(即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即可得出答案,难度中等。 13.【答案】B 【解析】 A错误,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正确,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C不合题意,该项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D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而不是强调“通过阶级分析法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问题; 故选:B。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此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 ①说法正确,“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体现了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②说法错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思是说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但不能说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③说法正确,“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要重视实践,求真务实。 ④说法错误,“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故选:A。 本题考查:树立创新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本题引用经典古语,考查考生的哲学智慧,对考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古诗词 、名人名言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15.【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要真诚尊重各种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表述错误,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平凡的岗位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表述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故选:A。 本题考查:人生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是什么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最根本的价值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价值的创造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价值的享受者。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6.【答案】【小题1】(1)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或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英维烈土纪念设施承载着英维精神,国家对其予以保护有利于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国家保护英雄烈土纪念设施,有利于保持其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保护英雄烈土纪念设施,有利于发挥英雄精神的感召力,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2) ①物质决定意识。弘扬英雄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土保护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弘扬英雄精神能振奋人心鼓舞上气,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弘扬英雄精神能够引领方向,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①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树立崇高理想; ②勤奋学习,提高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③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小题2】 【小题3】 【解析】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保护英维烈土纪念设施的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首先应明确答题范围是《文化与生活》。其次,题干要求回答国家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意义。考生要找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与文化的联系。即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属于物质载体,承载着英雄精神,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属于物质载体,承载着英雄精神。考生可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角度作答。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服务和管理工作规范,保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的角度作答。英雄精神能引领方向、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定信心,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生可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哲学知识,分析我国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的依据。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哲学知识。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作答。英雄精神能引领方向、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定信心,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生可从意识的反作用的角度作答。 (3)本题要求结合设问学习英雄是青年的使命担当,围绕学习英雄,以“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列出两条发言要点。属于开放性主观试题,考生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1)为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2)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发言要点要体现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