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ww.ks5u.com 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测试卷(段考)高一政治科试题 一、选择题(各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出现了“天下为公”的局面。这种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 A. 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 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C. 人们有觉悟,互相谦让 D.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答案】D ‎【解析】‎ ‎【详解】D: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关系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D正确。‎ ABC: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D。‎ ‎2.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的基础上形成的。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是 A. 个体劳动逐渐盛行 B.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C. 生产工具和牲畜变成私有 D.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B: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是土地变成私有财产,B正确。‎ ACD: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B。‎ ‎3.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使农业发展到新水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也有较大的发展。这表明 ( )‎ ‎①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比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 ‎④当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①②:材料可知,封建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城市等的发展,从生产力角度看,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看,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社会农民的处境比奴隶社会的奴隶处境有所改善,③不符合题意。‎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A。‎ ‎4.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主要说明 A. 货币资本是肮脏的东西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掠夺的手段准备起来的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B: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主要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掠夺的手段准备起来的,B正确。‎ A:马克思的话形容的知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与野蛮,并不是货币资本是肮脏的东西,A错误。‎ C:选项C与题意不符,不选。‎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严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B。‎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知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A正确;BCD都不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故不选BCD。故选A。‎ ‎6.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你认为下列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特点的是 ‎①批判资本主义 ‎②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 ‎③设计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④主张走革命斗争的道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结合所学可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设计了理想社会的蓝图,故①③是共同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②④: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以及主张走革命斗争的道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特点,故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马克思一生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其中两个重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这两个重大发现是 ‎①唯物史观②资本论③剩余价值学说④《共产党宣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但他作出的两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学说,①③正确。‎ ‎②④: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8.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共产党宣言》通过200多种文字传遍全球,改变世界。《宣言》发表的伟大意义在于 ‎①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③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设想到现实实践转变 ‎④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宣言》发表的伟大意义在于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①②正确。‎ ‎③:十月革命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设想到现实实践转变,③不符合题意。‎ ‎④:《共产党宣言》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的是理论支撑,④不选。‎ 故本题选A。‎ ‎9.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其优越性是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阶级对立在社会中消失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超前提高 ‎④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①④正确。‎ ‎②: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阶级对立,但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排除。‎ ‎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可能低于资本主义社会,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0.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这一基本国情是指 A. 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B. 发达的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A:我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A错误。‎ B:发达的封建社会说法错误,B错误。‎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不是基本国情,C不符合题意。‎ D: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这一基本国情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 A. 它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B. 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 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它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C:1919年5月4日,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所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北京学生爆发了五四运动,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正确。‎ A: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A不选。 ‎ B: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B不选。‎ D: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标志着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D不选。‎ 故本题选C。‎ ‎12.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其中,1840-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 革命的前途不同 D. 革命的对象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但不是根本标志,A不合题意。‎ 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和动力是相同的,它们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B符合题意。‎ C: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但不是区分的根本标志,C不合题意。‎ D: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和动力是相同的,D错误。‎ 故本题选B。‎ ‎13.它与‘城市中心论’,以工人运动为重点,发动和组织工人举行武装暴动,先占领中心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比较,是一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它不是马列主义在中国革命中一般或简单运用,它完全是一种发明,是一种正确的道路。它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指 A. 夺取大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 D. 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B:材料所述的这条正确的道路是指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符合题意。‎ A:夺取大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A说法错误。 ‎ CD: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等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C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14.1953年是我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过渡时期 ‎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1953年前后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当时社会的性质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①:1953年当时社会的性质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①错误。‎ ‎④:过渡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八大对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规定,④错误。‎ 故本题选C项。‎ ‎15.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土地革命完成 C. “一五计划”完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A符合题意。‎ B:土地革命完成不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B不合题意。‎ C:“一五计划”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C不合题意。‎ D:1949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6.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 开展土地改革 B.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 发展高科技 D. 开展“文化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与1956年召开的八大无关,A排除。‎ B: 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B正确。‎ C:中共八大上并未涉及发展高科技的相关知识,我国的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也称“863”计划)始于1986年,C排除。 ‎ D:1966—1976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阶段,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无关,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D排除。‎ 故本题选B。‎ ‎17.我国的改革率先从__________取得突破。‎ A. 城市改革 B. 国有企业改革 C. 农村改革 D. 乡镇企业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C正确。‎ AB: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AB不选。‎ D:选项D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18.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迎来三个“伟大飞跃”,它们是 ‎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④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④: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处于领跑地位,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9.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___________”的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鲜明主题展开。‎ A.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A: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A符合题意。‎ B: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上首次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的,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不符合题意。‎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不是党的十二大的主题,排除D。‎ 故本题选A。‎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不包括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毛泽东思想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不包括毛泽东思想,C正确。‎ ABD:选项ABD均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选。‎ 故本题选C。‎ ‎21.国际形势处于 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不确定因素、不可预见性风险挑战更加复杂严峻;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叠加出现,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牢牢坚持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里的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指 A.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党的基本路线 D. 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C:材料中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指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C符合题意。‎ ABD: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项基本原则等都不是指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AB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党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是因为它抓住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主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规范和秩序,坚持改革开放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动力、活力。它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又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方向、道路,其目的是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党的基本路线是人民的幸福线。以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为实现人民幸福奠定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政治保障,坚持改革开放能为实现人民幸福注入推动力量。‎ ‎22.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 ‎①意味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②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③是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的标志 ‎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十九大报告作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意味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①②符合题意。‎ ‎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③说法错误。‎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材料强调的是这一判断的依据和面临的任务,④说法错误。 ‎ 故本题选A。‎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领导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2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②形成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③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④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各方面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都属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排除。③属于政治文明建设成就,排除。故本题选B。‎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近十四亿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我们应 ‎①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③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④一以贯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①②③入选。‎ ‎④:选项④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A。‎ ‎25.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 ‎①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 ‎②坚持以改革开放为中心,不断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③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不变的真理贯彻好、落实好 ‎④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①④入选。‎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经济高速增长,②错误。‎ ‎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不变的真理说法错误,③错误。‎ 故本题选C。‎ ‎26.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 A.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D. 以人为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A说法正确。‎ B: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B与题意不符。‎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C与题意不符。‎ D: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 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基本内涵: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是民族振兴梦——要是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基本内涵之间的关系: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实现基础,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幸福。只有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民族才会振兴,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27.“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一名共产党人所作的词,他的名字叫焦裕禄。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共产党人就是要像焦裕禄一样,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 (  )‎ A. 实现共同富裕 B.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建设世界第一强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B正确。‎ A;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但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A错误。‎ C:经济建设是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C错误。‎ D:到建国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是建设世界第一强国,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谁能够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谁就能赢得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2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的重大问题是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C.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的重大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项正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重大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重大问题,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的是 ‎①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 ‎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 ‎③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的有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②③④入选。‎ ABC:选项ABC均不全面,不选。‎ 故本题选D。‎ ‎3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C.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四项基本原则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错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B错误。‎ C: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开放,C错误。‎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D正确。‎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 材料二: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婢那样可以被买卖。‎ 比较上述两段材料,说说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异同。‎ ‎【答案】(1)不同点: ①在奴隶社会,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在封建社会,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②在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在封建社会,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③在奴隶社会,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相同点: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尽管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比奴隶有所减轻,但他们仍然受着残酷的剥削。‎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为情境,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比较上述两段材料,说说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异同。‎ 解答本题,考生可依据教材所学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的角度分析二者的不同点,从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都受着残酷的剥削的角度分析相同点。‎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32.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们在举国欢庆的同时不禁回想过去艰难的岁月。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即是屈辱的历史,也是抗争的历史,要解决的问题是独立、民主、富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话题,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识记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试题比较简单,考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本题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解答本题,考生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的角度作答。‎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意义类主观题是高考文综或政治试卷的常考题型,题目一般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常以“运用××知识说明××事情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作用、重要性、积极影响”为设问形式。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整合有效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答题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2.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解答意义类主观题,首先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即运用什么知识分析问题,这是正确答题的前提。题目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意义,若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意义肯定不能得分。有的题目还规定了答题的具体知识,那就更应该围绕限定的知识组织答案。‎ 读懂题意,找出意义的主体。意义的主体是指意义作用的对象或措施实施的对象,即对谁的意义。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明确意义的主体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答题的具体知识和答题的要点。‎ 研读背景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梳理答题要点。有的试题背景材料分几个层次,对背景材料的归纳总结,再融入课本知识可能就是这道意义类主观题的答案要点;有的背景材料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进行阐述,答题时就要围绕材料主题,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组织答案。‎ ‎(4)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地组织答案,恰当使用政治术语。组织答案时,要层次清晰:第一,由小到大,先答对个人的意义,再答对企业、集体的意义,最后答对国家、社会的意义,当然也可以从大到小。第二,由近及远,先答对当前的意义,再答对长远的意义,当然也可以由远到近。第三,由直接到间接,先答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再答间接的、引申的意义。 有人将意义类主观题破题思路和方法概括为:通读材料抓主题,细读材料划层次,研究设问定方向,根据设问找原理,材料知识相统一,层次清晰阐意义。‎ ‎33.习近平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 请你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习近平讲话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可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作答。‎ ‎【点睛】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方法 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也就是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这样做。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还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组织答案时,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分层说明。 3.失分警示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34.办好中国的事情,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关键在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材料体现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共产党人怎么做?‎ ‎【答案】①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共产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②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共产党必须深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共产党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话题,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体现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共产党人怎么做?‎ 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 针对材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考生可从共产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考生可从深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考生可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作答。‎ ‎【点睛】体现类试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1)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 (2)通常选用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事例创设情境,这些事例一般是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 (3)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的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抓好关键词、明确重点。 (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 (3)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采取归纳法,联系所学知识,正确地指出事例揭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道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