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必修)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必修)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必修)‎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期间体验中国移动支付,回国后立刻着手对本国的公共网络进行革新。文在寅之所以被中国手机支付圈粉,是因为手机支付能更好地实现 A. 支付手段职能 B. 流通手段职能 C. 价值尺度职能 D. 世界货币职能 ‎【答案】B ‎【解析】‎ 手机支付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货币职能都不是手机支付可以执行的,均不合题意。答案选B。‎ ‎【点睛】从关键词看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汇,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等词汇,贮藏手段多用“保存”等词汇,支付手段多用“赊购、赊销”“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词汇,世界货币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词汇。‎ ‎2.国产电影《无名之辈》预期票价34元,但商家却将票价降至8.8元,结果上映初期各档期该电影票被一抢而空。下列能够正确反映电影票价与公众需求关系的是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价格影响消费。据材料可知,该电影的现实票价比预期票价低很多,所以需求量很大,这体现了价格影响需求,而价格与需求是反相关关系,价格下降,需求增加,A图像符合题意,B图像不合题意;价格与消费是反相关关系,而C、D两项图像是正相关,均不合题意。答案选A。‎ ‎3.随着现代人对家政服务的高品质需求,扬州市场上包括“三利月姨”在内的企业纷纷关注员工培训,呈现出知识化、专业化的趋势。这表明 A. 生产和消费相互决定 B.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生产发展 C.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D. 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升级有导向作用 ‎【答案】D ‎【解析】‎ 现代人对家政服务的高品质需求,使家政行业呈现出知识化、专业化的趋势,表明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有导向作用,D项符合题意;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A项观点错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是双重的,不一定就促进生产发展,B项观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消费的作用,不涉及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点睛】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4.曾经的百元大股——乐视网,由于经营不善,其股价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不少股民损失惨重。这里所说的股票投资风险来源于 ‎①企业盈亏的不确定性 ‎②股票交易次数的不确定性 ‎③股东人数的不确定性 ‎④股栗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乐视网由于经营不善,其股价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不少股民损失惨重。说明股票的价格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而上下波动,其风险源于企业盈亏的不确定性和股栗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①④两项符合题意;股票的交易次数不影响股票价格,②项不合题意;股东人数是法定的,不影响股票价格,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5.国务院出台改革举措,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高层次或紧缺人才。这一举措 A. 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 B. 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C. 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D. 改变了我国高校性质 ‎【答案】B ‎【解析】‎ 国务院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多种分配方式吸引人才,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有利于调动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涉及按劳分配,A项不合题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分配属于初次分配,C项不合题意;采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没有改变我国高校的性质,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点睛】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农工建商运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差距不能过大。‎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全社会)。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再分配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功能,但也要注意效率问题。‎ ‎6.国家斥资450忆的西成高铁通车,将带来中国交通在基础设施和装备服务上的大提升,进一步完善我国交通运输体系。这表明 A.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C. 国家财政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 国家财政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国家斥资建成的西成高铁,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是国家财政的作用,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共同富裕,A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也没有体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B、C两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点睛】如何区分财政的作用?‎ 凡是看到社会保障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凡是看到增加或减少税收、扩大发行国债等一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7.2018年,我国开始运用“数据”辅助税收征管,针对未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高收入网络直播人员,进行税款补缴。上述材料对公民的启示是 A. 通过补缴税款拓宽财政收入渠道 B. 骗税不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C. 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D. 通过不断完善税法规范市场秩序 ‎【答案】C ‎【解析】‎ 国家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网络直播人员进行税款补缴,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公民应该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诚信纳税,C项符合题意;补缴税款没有拓宽财政收入渠道,A项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欠税行为,不是骗税,B项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完善税收的辅助手段,不是完善税法,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这是国家运用调控经济的 A. 法律手段 B. 经济手段 C. 行政手段 D. 政治手段 ‎【答案】B ‎【解析】‎ 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民生等,这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经济手段,不是法律手段,也不是行政手段,A、C两项不合题意;政治手段不是宏观调控政策,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点睛】用关键词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1) 表明经济手段的关键词主要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发展规划、价格杠杆、财政政策(税收、税率、财政支出、国债等)、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2) 表明法律手段的主要关键词有: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法查处、打击等;‎ ‎(3) 表明行政手段的主要关键词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政策、规定等。‎ ‎9.峰谷电价,也称“分时电价”,是一种将高峰(白天)用电和低谷(夜间)用电分别计算电费的电价制度,旨在引导用户合理用电,缓和电力供需矛盾。实行峰谷电价 ‎①发挥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②会使高峰用电量大幅减少 ‎③是基于商品间的替代效应 ‎④体现了供求与价格的相互制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实行峰谷电价,利用价格差价调节用电量,发挥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体现了供求与价格的相互制约关系,①④项符合题意;电是生活必需品,实行峰谷电价并不会使高峰用电量大幅减少,②项说法错误;实行峰谷电价不体现商品间的替代关系,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首先是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是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内在基础和实体,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价格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反作用于价格,成为支配或影响市场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基本因素。因此,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0.下表是2018年上半年我国部分省市居民收支情况比较,从中可以发现 北京 浙江 辽宁 四川 甘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1079‎ ‎24147‎ ‎15337‎ ‎11430‎ ‎8028‎ 人均消费支出(元)‎ ‎19670‎ ‎14444‎ ‎10462‎ ‎7990‎ ‎7131‎ A. 不同区域居民消费观念存在差异 B.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 C.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收入差距密切相关 D. 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2018年上半年我国部分省市居民收支情况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各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发展仍不平衡,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收入状况与消费状况,不体现消费观念问题,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区域经济差距,不体现社会总体消费水平,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年提高,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11.长春长生不合格疫苗事件突破了人的道德底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伤害了人们对国产疫苗的信任。这一事件启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 ‎①提高创新能力 ‎②遵守法律法规 ‎③重视产品质量 ‎④制定准入标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长春长生不合格疫苗事件,启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重视产品质量,诚信经营,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创新能力问题,①项与题意不符;制定准入标准是政府的职责,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能制定准入标准,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措施:①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②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12.海淘,即通过购物网站和代购平台,再经由国际物流购买海外产品。它可以通过信用卡在线付款,也可以通过海外购物平台以支付宝结算。2018年,中国海淘规模达到1万亿元。下列对海淘认识正确的是 A. 这是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B. 这是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 海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D. 这会导致大量资金外流,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海外购物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详解】海淘,即通过购物网站和代购平台,再经由国际物流购买海外产品,这直接体现了贸易全球化,A符合题意;题中不涉及生产全球化,排除B;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排除C;正常的海外贸易,不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排除D。故选A。‎ ‎13.近年来,“共享单车”在更好满足公众出行需求的同时,出现了车辆乱停乱放、扰乱正常交通秩序,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存在风险漏洞,运营企业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日前,交通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规范和有序引导。这说明 ‎①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②良好的市场秩序主要依赖政府来维护 ‎③行政干预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④市场经济需要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知识。交通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规范共享单车的市场,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故选项①④正确。题肢②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4.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教育、医疗、客服、家居、电子商务的深度结合,给传统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有力地促进了各领域产业的蓬勃发展。这表明 ‎①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 ‎②人工智能取代了传统产业,提高了供给质量 ‎ ‎③人工智能的行业融合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 ‎④我国人工智能的创新运用主导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教育、医疗、客服、家居、电子商务的深度结合,给传统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有力地促进了各领域产业的蓬勃发展,这表明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人工智能的行业融合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工智能并未取代传统产业,②说法错误;④错误,错在“领导”;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回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常用角度:‎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5.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7.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5.2018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下列措施中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是:‎ A. 国家缩减国债发行规模 B. 国家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C. 国家增加支农贷款200亿元 D. 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定向减税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积极的财政政策,缩减国债发行规模属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A项不合题意;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增加支农贷款的资金都属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B、C两项不合题意;定向减税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 ‎【点睛】区别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国债等方式进行调节,货币政策的主体是银行,主要是通过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调节。‎ ‎16.对于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该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 A.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B.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 认为自然之根乃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D. 正确地阐释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张衡的观点认为“元”是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把物质具体形态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因此,该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否认世界是神创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故A正确;材料中,张衡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没有夸大意识的作用,也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B错误;C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而张衡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C错误;张衡的观点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没有指出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因此,没有正确地阐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故D错误。故选A。‎ ‎17.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 ‎①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点睛】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8.你坐电梯时,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不在生长;你坐在山巅,望着远处的风景,风景是静止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题中的观点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否认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③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认识到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正确处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否认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③符合题意,“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不在生长”,“风景是静止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些都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表明题中的观点认识到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故选D。‎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如果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静止是诡辩论的观点。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的观点。‎ ‎1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准策驱四运?万物兴取皆自然。”通过李白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 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D ‎【解析】‎ 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项符合题意;AB项均与题意不符;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没有自己的意志,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0.“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纪录片《我的诗篇》用影像记录工人们的艰难生活与诗歌梦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既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工人阶层的百态生活,又反映了古老中国的诗歌传统在小人物身上的精神投影。对于《我的诗篇》的创作过程,下列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作者真正把握了工人阶层百态生活的本质 B. 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作者创作《我的诗篇》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C. 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我的诗篇》真实折射了工人阶层的生活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我的诗篇》源于作者对工人阶层生活的内心感梧 ‎【答案】A ‎【解析】‎ ‎《我的诗篇》的创作过程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作者真正把握了工人阶层百态生活的本质,是成功创作的重要条件,A项符合题意;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作者创作《我的诗篇》最为重要的条件,B项说法错误;意识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而非如实反映,C项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我的诗篇》源于生活实践而不是作者对工人阶层生活的内心感梧,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自生的,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 ‎(1)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具体感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形式。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属性的概括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间接的但又是更为深刻的反映。具体感受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抽象思维与具体感受的区别只是反映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 ‎(3)无论是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映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根源于过去、现在的客观存在。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它能够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作出某种想象,进行“超前”反映。‎ ‎21.朱评漫学斩龙于支离益,单(通“弹”)千金之家(家产),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技巧)。(《庄子。列御寇)》)。该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而不是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亲身实践),二是间接经验,故A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B错误;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故D错误;朱评漫跟着支离益学习屠龙之术,散尽千金家财,三年后学习到了所有技艺,可是没有适合他发挥的任何地方和领域,可见,该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故C正确。故选C。‎ ‎22.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A. 肯定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B. 肯定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C. 突出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D. 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强调了实践的特点,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将观念性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故D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本身错误。B、C选项没有体现。‎ ‎23.纽芬兰岛等地的鳕鱼,因被过度捕捞而数量急剧下降。科学家发现,对鳕鱼的过度捕捞改变了鳕鱼的进化过程,导致了鳕鱼的早熟,使其形体变小、品质降低。鳕鱼“被早熟”体现了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可违背 ‎②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④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家发现,对鳕鱼的过度捕捞改变了鳕鱼的进化过程,导致了鳕鱼的早熟。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可违背;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②说法错误;④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4.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因奋进,始得辉煌。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决心和信心,勇于面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既要敢予出招又要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这说明 A. 任何事物的最终发展都是通过一个个量变实现的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 勇毅和奋进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故A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故C错误;勇毅和奋进可能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因素,但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故D错误;材料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有决心和信心,勇于面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既要敢予出招又要善于应招,这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B正确。故选B。‎ ‎25.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当前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告诉我们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 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D.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当前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强调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也没体现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故AC不符合题意;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都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可见,材料没体现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请回答下列小题。‎ ‎26. 我们做事情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要求我们学会 A. 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B. 分清主次矛盾 C. 坚持两点论看问题 D. 抓住主要矛盾 ‎27. 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这体现了 A. 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 创新会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C.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 D. 创新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26. D 27.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矛盾、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6题详解】‎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抓重点,可见,材料中,我们做事情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体现了要抓主要矛盾,故D正确;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即分清主流和支流,可见,材料没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没体现要恰当解决好次要矛盾,所以,材料没体现要分清主次矛盾,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坚持重点论,而不是两点论,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题详解】‎ 材料中“使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这体现了创新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正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没体现创新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故排除B;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具有条件性,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故C错误。故选D。‎ ‎【点睛】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区别 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内涵不同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意义不同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一般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实践的方面不同 做题时判断主要矛盾要注意以下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等 做题时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劣”等 联系 ‎①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28.每四年一届的欧洲杯吸引了亿万足球爱好者的眼球,赛场上各球队无不在队员出场顺序和阵型上费尽心思,以争取派遣出最佳阵容,战胜对手。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B. 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C. 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D.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部分以合理较优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才会使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A选项的说法太绝对,错误;B选项属于唯物论道理,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体现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赛场上各球队无不在队员出场顺序和阵型上费尽心思,以争取派遣出最佳阵容,战胜对手”,体现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故D正确。故选D。‎ ‎29.下列选项中观点与其蕴含哲理不相符的是 A.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B.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 C. 党领导人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C ‎【解析】‎ 党领导人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是指做事情要全方位考虑、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同时展开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钢琴中黑白键子是强调哪是重点,哪个是次要。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抓住重点,处理好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并未体现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故C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区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做到“三看” 一、看矛盾的数量 如果题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一般就属于矛盾主次关系,如果题中只涉及一个矛盾,则属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二、看所用字词 一般情况下,如果题中带有:关键、中心、主题、重点、重心、主线、核心、重中之重、首要、突出、第一、第一要务、要害、突破口、归根结底等字眼,就是强调抓主要矛盾。 如果题中带有: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绝大多数、总体上说、形势等字眼,就是强调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看方法和要求 主次矛盾侧重于强调讲工作方法,强调怎么做,要求处理问题时抓重点,主要矛盾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矛盾的主次方面侧重于认识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认清本质,把握主流,强调对人对事的评价、认识、看法,涉及事物的性质。‎ ‎30.“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首诗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A. 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B. 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C. 价值观决定着人的行为选择 D. 取决于我们个人素质的高低 ‎【答案】B ‎【解析】‎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故B符合题意;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错误,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但不起决定作用;D错误,个人素质的高低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 ‎3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答案为:正确。‎ ‎32.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答案】正确 ‎【解析】‎ 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33.商品价格的下降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答案】错误 ‎【解析】‎ 此题考查价值量的有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调动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知识间的关系。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则商品价值量大,反之则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商品价格的下降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格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故此题错误。‎ ‎34.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 ‎【答案】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债券。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题中观点正确。‎ ‎35.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风险全球化”。‎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见,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风险全球化”。故题目观点正确。‎ ‎36.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 ‎【答案】错误 ‎【解析】‎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并不一定是科学化的世界观,因为哲学也有正误之分。‎ ‎37.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认识运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循环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说法错误,答案为B。‎ 考点:认识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认识的特点,需要把握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38.万事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可见,万事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故题目观点正确。‎ ‎【点睛】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正确理解该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这一点上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某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是否有联系,则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 ‎(2)联系的普遍性不仅指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还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 ‎(3)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等同于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联系的特征之一,另外,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多样性特征。 ‎ ‎(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39.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答案】正确 ‎【解析】‎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40.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错误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因此,题中观点错误。‎ 三、简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41题8分,42题10分。‎ ‎41.南京市主城区某中学高一的学生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之后,开展了一次以“我身边的经济现象”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请根据下表中左边各栏所列的经济现象,在右边相应的空格内填写其所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调查的材料 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与以往相比,很多毕业大学生选择了村官、保洁员、一线工人等职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工作,都能有所作为。‎ 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谈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强调,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关键是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再次重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做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答案】①劳动者应树立职业平等观。‎ ‎ ②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 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 ④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解析】‎ 本题以一次高中生关于经济现象的社会调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劳动与就业、效率与公平、资源配置、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结合材料,考生可从“很多毕业大学生选择了村官、保洁员、一线工人等职业”这体现了劳动者应树立职业平等观;“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体现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体现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做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2.材料一: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决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近代以来,由于西医的冲击,以及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人们对中医的一些误解,使部分人从迷信中医的疗效变为怀疑中医的价值,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挖掘,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为材料中的部分人释疑。‎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应该如何挖掘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价值?‎ ‎【答案】(1)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中医药成果的科学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中医药理论及其成果也有其适用的范围,不能迷信。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医药事业在实践中必将不断的发展进步。‎ ‎(2)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②传统中医药学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传统中医药学中积极的部分,应该保留并不断发扬光大;对于其中糟粕,应该予以改造或剔除。‎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医药”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辩证否定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知识”,设问是“为材料中的部分人释疑”。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决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使部分人从迷信中医的疗效变为怀疑中医的价值,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等关键信息,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角度回答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设问是“分析应该如何挖掘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价值”。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挖掘,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等关键信息,从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的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四、探究题:本题12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 ‎43.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某省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一方面,适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另一方面,促进公平、振兴乡村、协调区域,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制度的落实、政策的出台、方案的践行,使得该省人民对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更加迫切。‎ ‎(1)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哪些?(列举两点)‎ ‎(2)请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角度,说明该省相关举措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谈谈该省政府的作为蕴含的哲学智慧。‎ ‎【答案】(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优美环境的需要。更优质教育的需要。更高水平医疗的需要。更好工作和收入的需要。更舒适居住的需要。更多文化生活的需要。‎ ‎(2)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该省采取措施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就体现了这一要求。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该省通过相关举措促进公平、振兴乡村体现了这一要求。③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该省通过相关举措促进区域协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某省政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方案.②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某省政府一系列制度的落实、政策的出台、方案的践行,使得该省人民对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更加迫切。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某省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保障人民利益。‎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的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哪些”。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在回答“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根据课本知识可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回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哪些”这一开放性问题时,可从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更优美环境的需要;更优质教育的需要;更高水平医疗的需要;更好工作和收入的需要;更舒适居住的需要;更多文化生活的需要。‎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设问是“说明该省相关举措的合理性”。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采取措施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 促进公平、振兴乡村、协调区域,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等关键信息,从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的角度回答即可。‎ ‎(3)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设问是“谈谈该省政府的作为蕴含的哲学智慧”。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某省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该省人民对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更加迫切”等关键信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阅读全部材料,并带着问题研究材料,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