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一个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一个女生反驳道:“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 )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维的争辩 ③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思维的出发点不同 ④生活处处有哲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①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人们关于公平问题的哲学争论是因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遇到了困惑,哲学源于生活,③是错误的,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是B。 考点:哲学的产生 2.动漫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画家熊顿身患癌症,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仍积极奋争,用顽强乐观的心态坚持创作了《滚蛋吧!肿瘤君》.这体现了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生活实践 C. 世界观决定实践结果 D. 世界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仍积极奋争,用顽强乐观的心态坚持创作了《滚蛋吧!肿瘤君》”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选项错误,世界观影响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决定作用;D选项错误,世界观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世界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3.“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 ①哲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 ③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④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研究对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选项错误,哲学从特殊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一般规律。③选项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是错误的。题目中,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说明了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研究,①④选项入选。选D。 4.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哲学思考非常必要。哲学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少具有澄清问题、勾画领域、提炼视角、分析评价等几方面的作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学的发展在深刻影响人类的同时,也对哲学领域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些新观点不断推动着相关理论的变革与创新。上述材料表明 ①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对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选项错误,该观点将具体科学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故排除。④选项错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对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学的发展在深刻影响人类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着相关理论的变革与创新,这说明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正确。哲学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少具有澄清问题、勾画领域、提炼视角、分析评价等几方面的作用,说明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正确。选C。 5.从先秦到宋、元、明、清,中国哲学家一直在讨论:“名与实”、“ 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 谁在先、谁更根本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 “名与实”、“ 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 谁在先、谁更根本的问题,实质上是物质与意识谁在先、谁更根本的问题,这是在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项正确;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不是材料中所思考的问题,A、D项不选;材料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物质与意识有没有同一性;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则研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哲学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者我们的身体:人在月缺时气血较虚,月圆时气血比较旺盛,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养生时一定要利用好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主观能动性是养生质量的依据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养生时一定要利用好月亮的圆缺变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表明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主观能动性是养生质量的依据”表述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答案为A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从哲学的角度看,与掩耳盗铃的行为相符的是 ①理在气先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我思故我在 ④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掩耳盗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以及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两项均认为自己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源,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④与题意相符。①选项将存在于意识之外的“理”作为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②选项将“气”这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属于唯物主义,排除。选C。 8.“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是仓央嘉措诗集经典句子。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提纲挈领,举纲目张 ④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目中,“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①选项将“气”这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属于唯物主义,符合题意。②选项体现了静与动作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排除。③选项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辩证法思想,排除。④选项认为“道”离不开“器”,属于唯物主义思想,符合题意。选B。 9.2018年月13日至20日,以“学以成人”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是东西方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届大会的5个分主题,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 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支配时代发展的有力工具 ③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④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故①错误;哲学对时代发展不起支配作用,“哲学是是支配时代发展的有力工具”的说法,夸大了哲学的作用,故②错误;材料中,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可见,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故③④正确。故选D。 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样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在科学基础上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③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故①④不符合题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样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故②③正确。故选B。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 A. 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 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 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 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物质。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于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D符合题意。 12.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的,故不具有物质性。”下列能反驳该观点的是() A.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 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C.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人类的活动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尽管打上了人的烙印,但由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因此,人类社会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应排除;社会运动的载体是生产方式,C错误;D不能反驳题干中的观点,也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⑴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从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3.2018年1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了给跨境电商企业一个稳定预期,继续扩大开放,更大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延续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政策并扩大适用范围。这表明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B. 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上升之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给跨境电商企业一个稳定预期,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等都体现了这一点,C项符合题意;促进事物的发展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A项说法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B项说法错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而不是都处于发展上升之中,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4.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认为物生下来就死,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既承认绝对运动,又承认相对静止。故本题选C项。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学生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运用哲学道理分析问题。难易程度较难。解答要分析四个题肢,明确四句成语的含义和体现的哲学道理。本题难度适中 1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哲理与白居易观点相似的是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D.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论、规律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白居易的诗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A项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与题意不符;C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意不符;D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也与题意不符;B项指画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在哲学试题中比较常见,对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的理解把握要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努力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还要求对哲学的原理熟练理解与把握。 解答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解答时,考生需综合提炼题干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宁依据此主旨,对接题肢中国的基本理论点,选择相符合的题肢。 排除错误选项,就是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或绝对化臆想的题肢加以排除。 1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科学家对细胞生长规律的最新发现表明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①正确;人是不可以改变规律的,②不选;材料表明,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③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④错误。 点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不能人为地改变。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里,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因素。 17.最新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异常的蛋白质聚集成斑块,乱成一团,逐步损伤大脑,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 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假如过多的糖分的摄入会使我们的大脑乱成一团,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故A选项入选。B选项错误,实践是意识的源泉。C、D选项与题意无关。 点睛: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客观对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18.“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不仅表达了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而且呈现出南宋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这表明 ①诗歌是对现实的写照,此词真实折射了当时国家危亡的现实情况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的伟大价值推动了当时社会、历史的进步 ③诗歌的形式是主观的,该词中蕴含着作者的“再造”现实的创造力 ④诗歌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当时国家命运的忧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岳飞的《满江红》不仅表达了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而且呈现出南宋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这表明诗歌是对现实的写照,此词真实折射了当时国家危亡的现实情况,也说明了诗歌的形式是主观的,该词中蕴含着作者的“再造”现实的创造力,故①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没体现意识的反作用,故②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的社会实践,故④错误。故选B。 19.从下列诗词对秋的不同描写中,我们可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①人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活动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诗句的不同描写源于人的主观认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不同的诗人对秋的描述不同,这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①③适合题意;本题强调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②不适合题意;诗句的不同描写源于客观实在,受到人的主观认知的影响,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20.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比如,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就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有的甚至还平安地渡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A.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 发挥主体因素的调适功能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方面 C.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 物质世界总会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 【答案】B 【解析】 A选项说法错误,精神的力量不能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排除。从材料: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可知B选项说法正确,应选。C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选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 21.2018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①人民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 ③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④中非合作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习近平主席这一诊断表明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人民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③与材料无关,排除;中非合作必须坚持从中非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是从中非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世界都是联系的。 要求(方法论) :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自在事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建筑,一经建成便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多样性: 有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表面) 、必然和偶然、长远与眼前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2.过去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这表明 ①人们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规律,建立新的有利规律 ②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人们能摆脱条件制约,把握事物的规律 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选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规律。③选项“摆脱条件制约”的表述错误。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说明了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②正确。过去,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而现在则可以,说明了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正确。选D。 23.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非常有效。但在全球互联网时代,这个理论早已破产。把桶倾斜,你会发现长板(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木桶能装多少水。这说明() A. 真理性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B.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被推翻 C.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 真理与谬误没有明显界限 【答案】C 【解析】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非常有效。但在全球互联网时代,这个理论早已破产。把桶倾斜,你会发现长板(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木桶能装多少水。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C适合题意,D是错误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是错误的;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B是错误的。 24. 宇宙中是否还存在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长期以来一直是未解之谜。日前,美国科学家用太空望远镜发现了第一个围绕超冷矮星运行的7颗地球大小行星的系统,创造了太阳系外单恒星周围拥有宜居区行星数量的新纪录。上述发现佐证了 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②认识工具进步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终极认识 ④认识通过超越历史条件会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终极认识”的表述错误。④选项“超越历史条件”的表述错误。美国科学家用太空望远镜发现了第一个围绕超冷矮星运行的7颗地球大小行星的系统,创造了太阳系外单恒星周围拥有宜居区行星数量的新纪录,该发现佐证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①②选项入选。选A。 25.古代认为蜾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发现,蜾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蝶的认识表明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②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们对蜾的认识表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①④项符合题意;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②项说法错误;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正确认识才具有真理性,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6.2018年11月7日至9日,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必将进一步刺激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说明 ①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人类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联系是自在事物联系的产物 ④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表述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则是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建立的新的联系,但这不能说明人为事物联系是自在事物联系的产物。④选项错误,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建立联系。我国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刺激了产业创新,促进了跨界融合,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说明了我们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根据事物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①②选项入选。选A。 27. 义乌某旗帜工厂的老板在美国大选公布结果之前,根据竞选双方旗帜订单量,预测特朗普将在美国大选中胜出:无独有偶,金华某面具厂家老板依据特朗普与希拉里面具的订单数量做出同样的预测,甚至主动加大了特朗普的面具生产,果然也大赚一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超越条件的限制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固有联系 ④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竞选双方旗帜订单量和面具的订单量来预测美国大选结果,并在商业动作上获得了成功,这表明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①正确;超越条件的限制观点是错误的,②不选;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固有联系,③错误;材料表明浙江的商业与美国大选之间发生了一定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点睛】联系是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存在的条件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和利用条件,而不能超越条件的限制。 28.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为背景,考查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系统整体功能存在于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并非各要素功能的机械相加,①表述不科学;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②表述错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③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29.一片靠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蚂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 ②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③部分居于主导地位,部分统率着整体 ④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目中,蚂蚁通过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的方式,最终成功穿越火海,使大多数同伴绝处逢生,从哲学上来看,体现了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同时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④选项入选。②选项错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必须搞好局部,因此搞好局部只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而已。③选项错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选D。 3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普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上述论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是 ①系统具有有序性,乡村治理要坚持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②系统具有客观性,乡村治理要发挥创新思维改造世界的作用 ③系统具有整体性,乡村治理要注重整体、坚持综合的思维方式 ④系统内部结构具有优化趋向,整体功能必然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表明要遵循系统内部的结构的有序性,故①符合题意;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表明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故③符合题意;②错误,客观性不是系统的特点,思维不能直接改造世界,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④错误,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故本题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妇女经济生活的独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国人生育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对子女数量的追求由多变少,对孩子质量的追求提高了。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1971年,“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3年12月,提出,“晚、稀、少”的政策。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问题等开始显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结合上述材料,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有何启示?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未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也必须从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2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正确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来应对人口问题。(2分)【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作答也可酌情给分。】③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人口政策需要根据变化着的 实际而不断调整。(2分)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制定人口政策应考虑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我国形成了对人口政策的认识。(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口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人口政策。(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唯一标准。当人口政策与我国客观实际不相适应时就需要适当作出调整。(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目的是为了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分)⑤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人口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错误的人口政策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根据客观实际不断调整人口政策。(2分) 【解析】 (1)本题要求学生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有何启示,属于启示类的解答题。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精心组织答案。解答时首先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的观点,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然后从答题的指向看,题干要求分析上述材料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有何启示,答题时结合上述原理围绕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的范围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然后可结合材料展开分析即可,组织答案时注意知识和材料相结合,切忌知识和材料两张皮。 【考点定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归纳总结】 《生活与哲学》重要观点总结 一.基础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理基础分别是物质的反应特性、人脑 3.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7.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8.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 9.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二.根本、基本、重要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基本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6.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8.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9.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三.途径、方式、形式 1.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辩证的否定 3.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或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四.本质、实质、性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5.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7.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8.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校园环境是最生动和形象的绿色教材。某校针对水、电、纸等用能用量过大、白色污染和废物利用率低等实际,制定了《建设绿色校园管理办法》,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推进节电、节水和节纸设备的改进和更新;逐步完善校园用能用量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污染源的识别,有效控制学校的各种污染源,拒绝白色污染增强垃圾分类意识,进行垃圾分类指导,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课堂讨论中,萌萌同学向同学们提出《你的“微贡献”,就是绿色校园的成绩单》的倡议。 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来谈谈我们应如何响应这一倡议。 【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要增强建设绿色校园的目的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要增强对校园建设实际的认识,创新绿色校园创建方式,为建设绿色校园出谋划策。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绿色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校针对水、电、纸等用能用量过大、白色污染和废物利用率低等实际,制定了《建设绿色校园管理办法》,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知识来谈谈我们应如何响应这一倡议。根据题目答题知识范围的限定,一方面,可以从意识活动的特点的角度,分析说明要增强建设绿色校园的目的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要增强对校园建设实际的认识,创新绿色校园创建方式,为建设绿色校园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可以从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绿色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即可。 【点睛】正确理解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2)主动创造性 ①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开自然界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其曾经是水草丰美之地,200年前,因战事频繁,开荒无节制,土地荒漠化严重,终成不毛之地。1988年,库布其生态恢复项目由中国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 面对困境,亿利人不抱怨、不讲条件,研究治理沙漠的科学方法,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他们建立了“可持续公益的商业治沙模式”,构筑起了一个融生态修复、农牧业、旅游、制药、光伏、清洁能源等为一体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之路。比如,亿利资源集团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种植的传统认识,摸索出了用秸秆、沙柳扎成网格沙障,在网格中种上沙柳或沙蒿的固沙方法和立体绿化模式。亿利集团利用沙漠光热等资源,发展“治沙十发电十种植十养殖十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如今,库布其治沙模式已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 【答案】①亿利集团从沙漠光热等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光伏产业;②亿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种植的传统认识,用科学的治沙方法指导实践;③亿利人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沙漠治理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治沙热情同科学的治沙方法结合起来,走平衡驱动的可持续之路;④亿利人没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无所作为,而是不抱怨、不讲条件,大胆实践,发展沙谟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取得了沙漠治理的成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库布其治沙模式已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分析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要进行充分解读,从材料的表述中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根据材料的表述,主要可以从亿利集团从沙漠光热等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光伏产业、用科学的治沙方法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沙漠治理规律相结合以及大胆实践,发展沙谟生态循环经济体系等角度说明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即可。 【点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 别 含义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规律客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该课题,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所蕴含的哲理。材料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可以从真理的特点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故可以从认识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认识过程的特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意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意见》强调,要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过程中应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各地的发展现状和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②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要求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分析和把握各地发展的不同条件,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妥善处理不利条件。③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制定规划要加强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④部分制约着整体,要搞好局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乡村振兴规划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过程中应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材料中,根据各地的发展现状和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故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分析和把握各地发展的不同条件,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妥善处理不利条件,故可以从联系的条件性和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制定规划要加强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故可以从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故可以从部分制约着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着眼于乡村振兴规划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趋向,故可以从系统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以外,还强调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系统的部分。因此,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当作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