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月考政治试题(3月份)(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月考政治试题(3月份)(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月考政治试卷(3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 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  )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表明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②符合题意,“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错误,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而不是相反;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 2. 排片票房双双逆增长的背后,是观众的疯狂推荐,甚至因此催生了一个网络新名词“精神股东”。“每天比吴京还紧张,时时刻刻都在查票房,好像自己投资了一样”,不少观众调侃,恨不能推荐所有人去看《战狼Ⅱ ‎》。网络新名词“精神股东”的出现说明(  ) ①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②文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 ③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④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排片票房双双逆增长的背后,是观众的疯狂推荐,甚至因此催生了一个网络新名词“精神股东”。“每天比吴京还紧张,时时刻刻都在查票房,好像自己投资了一样”,不少观众调侃,恨不能推荐所有人去看《战狼Ⅱ》。网络新名词“精神股东”的出现说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④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不表明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 1. ‎“和谐稳定,奔向小康”“扶贫路上,不落一人”,某村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要内容,建成了由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孝道公约等板块组成的文化墙。在农村建设文化墙(  ) ①为提高村民思想认识营造了文化环境 ②全面提升了广大村民良好的科学素养 ③是我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④能促进农村公序良俗和乡村文明建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建设“由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孝道公约等板块组成的文化墙”,为提高村民思想认识营造了文化环境,能促进农村公序良俗和乡村文明建设; ②说法错误,“全面提升了广大村民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说法夸大了农村建设文化墙的作用; ③不合题意,农村建设文化墙是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1)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社会作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及错误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近年来,福州市开展“大手拉小手”“我们的节日”“好故事”“社区主题板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场景有机融合。这些活动可能产生的效果是(  ) ①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       ②在参与过程中影响市民的价值追求 ③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④增强城市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福州市开展“大手拉小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场景有机融合,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可在参与过程中影响市民的价值追求; ③不合题意,材料中的活动是精神文明活动,不属于智力支持; ④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没有涉及对城市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的影响。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修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近年来,经典诗歌渐回公众视野。它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经典诗歌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 鸣,是因为它(  ) 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使人们获得精神享受 ②能主动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使人们获得精神启迪 ③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影响人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经典诗歌本身属于文化,而不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说法错误,经典诗歌本身不能主动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③④符合题意,经典诗歌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影响人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塑造人生 ‎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的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化幸福的生活。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修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中庸》五种修养功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辨建立在博学审问慎思之上,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 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C.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D.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中的这句话没有强调文化具有非常丰富形式; B.不合题意,材料中的这句话没有涉及文化的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C.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文化可以转换为物质力量; D.符合题意,在博学审问慎思的基础上,可以明辨事物,这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 2.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这一励志寄语,寥寥数语萦绕耳边,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人。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这一励志寄语,寥寥数语萦绕耳边,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人”,这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 1. 管子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时,他又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的观点(  ) ①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肯定全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承认文化对治理国家具有反作用 ④否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正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是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这是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不合题意,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管子的观点中没有反应; ③正确,“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这是承认文化对治理国家具有反作用; ④不合题意,管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我们谈哲学不是炫技,也不是做梦,而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包括思想上的现实问题,解决我们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上述观点意在强调(  ) ①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正确对待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②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哲学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 ④哲学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具体方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表述错误,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仅仅是正确对待人生; ②③符合题意,“我们谈哲学不是炫技,也不是做梦,而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包括思想上的现实问题,解决我们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这强调了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哲学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 ④表述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具体方法;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2. 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马克思则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形象地比 作为人类解放报晓的“高卢雄鸡”。对以上两个比喻理解正确的有(  ) ①“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比喻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和引导功能 ②“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沉思 ③“高卢雄鸡”指出真正的哲学可以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 ④真正的哲学既是“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是“高卢雄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②符合题意,“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沉思; ③错误,真正的哲学不能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必须通过实践活动; ④符合题意,真正的哲学既是“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是“高卢雄鸡”。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的功能: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②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人和动物不同,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生活”,而动物仅仅是“生存”。生活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活动,而生存则是无意识的生命适应性活动,所以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的、有明确目标的、有意义的生活。从哲学角度看,人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就需要(  ) ①对世界和生活进行哲学思考 ②用哲学标准来把握人与动物的区别 ③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 ④将哲学作为世界和我们生活的全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从哲学角度看,人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就需要对世界和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 ②错误,是否会思考,是否有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④错误,哲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1、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的功能: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这一思想基于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这一新概括一经党的十九大提出,就立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并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改造世界要从真正的哲学出发 ③真正的哲学反映时代要求,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④时代孕育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②说法错误,认识改造世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真正的哲学出发; ③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反映时代要求,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支配; ‎ ‎④符合题意,这一新概括一经党的十九大提出,就立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并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这进一步佐证了时代孕育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哲学与时代精神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的活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哲学与时代精神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本题以古诗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理解运用,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在中外记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②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③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②③符合题意,题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其意思是指不能不切实际地空想,不付诸行动,去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即强调了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④不合题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部分影响政体,与题中蕴含哲理不一致。 故选:C ‎。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台。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当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诗词中,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②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 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体现的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①符合题意,“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比喻新出现的有一定积淀积累的人事物等推动旧的人事物等的在某方面的发展等情况,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②符合题意,“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③不合题意,“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个小小的下层地方官,老百姓生活中一枝一叶的细小事情,也都引起了我们的关心,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 ④不合题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 故选:A。 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 ①原理:自然界是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向前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②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做这种分析诗句、名言类的题目,要通读材料和题肢,大体上把握住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范围,然后再仔细的品读诗句,领会其中所体现的道理。 ‎ 1. 以下歌词中与朱熹的“理生万物”观点具有相同的哲学倾向的是(  ) ①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 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 ③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 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朱熹的“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 ①符合题意,该项认为他们的相遇是“缘分”和“天意”,缘分是由佛文化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具体实在的东西,即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联系简单地用“缘分”来解释,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天意强调上天主宰人运,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②不合题意,“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强调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符合题意,该项认为有“佛”的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④不合题意,该项否认了“救世主”和“神仙皇帝”的存在,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本题考查考生对题目材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准确解读题意,还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准确解读题目观点的信息,识记和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派别的基本观点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 2. 阴阳学说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人们从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人体不同的部位、组织和生理活动,都可划分为阴阳两类。中医阴阳学说(  ) ①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本质上是错误的 ②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结合 ③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 ④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错误,因为该观点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阴阳学说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体现了该观点据有唯物主义倾向,“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则坚持了矛盾的观点,所以中医阴阳学说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结合,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 ④不合题意,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仅是一种宝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例如:“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自身表述错误的选项。 ‎ 1. 观点1:美学中的“移情”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仿佛觉得太阳在笑,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两种观点(  ) ①同属唯心主义观点 ②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③同属唯物主义观点 ④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①③错误,观点1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观点2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可说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该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紧扣材料中观点1和观点2的信息,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下列各项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不合题意,“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世界是静止的,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符合题意,“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在事先,理生万物”认为理念是世界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 ‎④不合题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万物由道产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派别的区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同时要理解题中观点的含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 1.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时代发展、人民期待的精准把握和呼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下列观点与材料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 存在即被感知 B. 气者,理之依也 C. 物是观念的集合 D.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答案】B ‎【解析】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时代发展、人民期待的精准把握和呼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唯物主义; A不符合题意,存在即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正确,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物主义; C不符合题意,物是观念的集合属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D不符合题意,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故选:B。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派生的,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位的。但仅是一种宝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此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唯物主义,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 2. 天猫精灵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款AI智能产品,它能够听懂中文普通话语音指令,目前可实现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购物、手机充值、叫外卖、音频育乐播放等功能,依靠阿里云的机器学习技术和计算能力,它能够不断进化成长,了解使用者的喜好和习惯,成为人类智能助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天猫精灵”是具备了能动性的人工制造物 ②“天猫精灵”日益成为当今和未来改造世界活动的主体 ③“天猫精灵”的诞生进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天猫精灵”是对人的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天猫精灵”不具有能动性; ②错误,人是改造世界活动的主体,“天猫精灵”并没有成为当今和未来改造世界活动的主体; ‎ ‎③正确,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天猫精灵”的诞生进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正确,“天猫精灵”不同于人的意识,是对人的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故选:D。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1、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这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肯定回答,属于可知论的观点。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全面细致掌握知识点,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包括(  ) ①坚持把科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②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③坚持了科学理论基础上创新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有力地驳斥了一切旧的哲学观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包括坚持把科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③说法错误,坚持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旧的哲学的有益成果。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虽然只有28‎ 个字,但我们从有限的描写中,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娇媚、采莲小舟轻盈的剪影,听见舟行击水的轻响、品出采莲女歌声的悠扬,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  ) ①是诗人对采莲女劳动场面的艺术再现 ②是诗人所生活的世界长期发展的物化场景 ③是诗人对采莲女及其采莲过程的生动反映 ④源自于诗人对采莲女劳动生活场景的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我们从有限的描写中,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娇媚、采莲小舟轻盈的剪影,听见舟行击水的轻响、品出采莲女歌声的悠扬,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由此可见,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是诗人对采莲女劳动场面的艺术再现,是诗人对采莲女及其采莲过程的生动反映; ②表述错误,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的物化场景的再现; ④表述错误,源自于诗人诗人的生活实践;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①符合题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认为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属于不可知论,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②不合题意,“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体现的是要从整体出发; ③符合题意,“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部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就有的,我想有的时候就有,想没有的时候就没有,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④不合题意,“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故选:C ‎。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学观点,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观点与题意相符合。 ‎ 1. 当代唐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友冰在《考槃在涧--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中指出: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说的便是艺术创作的意境。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诗词的意境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B. 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D. 诗词的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答案】B ‎【解析】A表述错误,诗词的意境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符合题意,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这说明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表述错误,诗词的意境是诗人加工改造的结果,而不是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D表述错误,诗词的意境并不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结果。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 2. 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201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运动是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之中,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因此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因此人在红尘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做到“不染其心”; ④说法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不是客观实在性; 故选:A。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 一是含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二是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哲学题经常考查名言警句、谚语、古诗等包含的哲学道理,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题型。做此类题,一是要理解材料的寓意;二是要找准对应点也就是找准材料对应的哲学道理。本题难度适中。 ‎ 1. 近几年,地震活跃频繁。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地球其实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该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不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③符合题意,“‘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故选:C。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都是错误的。 2.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1.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积极乐观,使人奋进,坚信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最终会克服困难,取得胜利,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 ①不符合题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看来已是无路可走的绝境,但突然又出现了柳暗花明,闪出一个新的天地,说明联系是多样的,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不符合题意,“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物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③符合题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比喻具有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与题干主旨相符; ④符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与题意主旨相符;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指导下阻碍事物发展。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 2.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建设者克服了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其建成通车将给香港、珠海、澳门的旅游、贸易等各行业带来新机遇。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表明(  ) ①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 ②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利用和变革规律的基本前提 ③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人类利用规律的客观依据 ④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表明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人类利用规律的客观依据; ②错误,“变革规律”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④错误,“根据自身的需要”说法错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会受到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故选:A。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为素材,考查考生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2018年1月12日,美国通用汽车(GM)发布了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CruiseAV,该车辆没有方向盘、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为全自动驾驶的汽车。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得汽车成为驾驶员自己。材料表明(  ) ①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驾驶脑”替代人脑,体现人工智能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 ④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具有主观能动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得汽车成为驾驶员自己。材料表明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 ②错误,人工智能无意识,因而不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错误,“驾驶脑”无意识,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故选:A。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 ‎②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该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的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 ‎ 1. 历经4年努力攻关,2018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宣布利用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研究成果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时空表达的传统观念,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这表明(  ) ①人们可以利用生命运动的规律,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②原核细菌“人造生命”经不起实践检验,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破解“人造生命”奥秘的重要条件 ④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的本质伴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化而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材料所说的“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时空表达的传统观念,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说明人们可以利用生命运动的规律,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破解“人造生命”奥秘的重要条件; ②错误,原核细菌“人造生命”经得起实践检验,并且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理论是对其的进一步发展; ④错误,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的本质不会伴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化而改变; 故选:B。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 ‎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本题用“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为案例,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阐释事理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应相关选择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 1. 中国人探月被评为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科技事件之一。从赏月到探月,中国人走过数千年历程。在古人的诗句里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描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古人对月亮的多样化吟咏反映出(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形式的多样性是其反映内容客观性的集中体现 ③意识反映事物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加深人对事物的认识 ④意识反映形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反映形式的多样性是其反映形式主观性的表现,而不是内容客观性的集中体现; ③④符合题意,古人对月亮的多样化吟咏说明意识反映事物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加深人对事物的认识;同时说明意识反映形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 2. 中国科学家选择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样本,将它们的种子和虫卵通过嫦娥四号带到月球上进行培育。最新传回的图片显示,棉花的嫩芽长势良好,这是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就会产生新的认识成果 ③人们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④意识能够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创造新事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选择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样本”和“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们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②表述错误,“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就会产生新的认识成果”说法太绝对; ④表述错误,人们可以利用客观条件,但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本题以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要上进、民族要上进,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正处于速度换挡、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正处于利益诉求多元的新时期。如果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就会信念迷失,精神缺钙;如果不主动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难以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只有爱学习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学习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正确性。‎ ‎【答案】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学习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正确性,属于原因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文化与经济,切入点小,需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作答。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看,“如果不主动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难以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说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要的影响,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角度看,“只有爱学习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 2.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去产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更要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自动出清。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措施推动“去产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去产能终须“市场主导、政策联动”。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说明如何科学“去产能”。‎ ‎【答案】(1)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去产能”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决定作用。 (2)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去产能”还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科学“去产能”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联动”相结合。‎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说明如何科学“去产能”。属于措施类试题。回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科学“去产能”分析具体做法,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该题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畴界定明确清晰,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紧扣知识范围“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从话题“去产能”出发,从如何科学“去产能”角度、分层次写出举措。考查学生整合知识、调动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举措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影《战狼2》以中国海外撤侨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中国退伍军人冷锋在非洲战乱地区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同胞和异国难民的英雄故事。上映以来,几乎场场爆满,获得巨大成功。 材料一影片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爱国主义深埋在中国人心中,《战狼 2》只是一个小小的火种。”冷锋的扮演者吴京这样说,“首先它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它对空中、吊臂、水下各种运动镜头的运用相当纯熟,枪战、打斗、爆炸等场景设计出自好莱坞著名执导萨姆•哈格雷夫斯和中国同行之手,非常精彩。”电影最后出现了这样一行字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每到这个画面,影院里就会掌声雷动,很多人在大银幕上找到了归属感。“它符合、呼应了国势和民心,成为中国崛起的时代隐喻,也是中国梦的集体表达。”“中国英雄的魅力,正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材料二吴京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 2011年的北非大撤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撤侨行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英雄为了同胞、侨胞的安危,义无反顾,走进动荡与暴乱、硝烟与战火的异域中。“冷锋”是现实中无数中国英雄的集合与代表。 有人说,电影故事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请你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分析这种说法。‎ ‎【答案】①电影故事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战狼2》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它来自于北非大撤侨。 ②它的缺陷一是没有看到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带有主观色彩,受人的知识、立场、知识构成等因素影响,《战狼2》的构思、拍摄与演员和导演的思想、素质、演技、能力等有很大关系。二是没有看到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战狼2》突出了爱国主义色彩,是其自觉选择性;主人公“冷锋是现实中无数中国英雄的集合与代表”体现了其主动创造性。‎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电影故事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这种说法的缺陷。该题属于评析类试题,知识范围是“意识的相关知识”,辩题是“电影故事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因此,首先指出电影故事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有其真实的一面,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出“电影故事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的缺陷,并从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带有主观色彩,受人的知识、立场、知识构成等因素影响、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角度说明理由。 本题试题类型为“评析类”试题,答题时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指出观点的正确之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也要指出观点的错误之处是什么,也要说明理由。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月5日,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旨的话剧《国魂》在成都上演。话剧《国魂》主要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于敏、孙家栋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们投身“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为主线,演员们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英雄事迹的感染下,以真情的投入,配合逼真的舞台效果,创造性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们在艰苦复杂条件下,带领科学家们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英雄事迹。 材料二:话剧《国魂》集合了四川省和全国优秀的专业戏剧创作人员,整个舞台运用了光电多媒体影像技术,无论是戈壁沙漠,还是研究场景都展现了历史的逼真与简约。创作期间,主创团队也先后多次到两弹城采风,穿越时光,感受“两弹一星”科学巨匠们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更加深入刻画了人物形象。‎ 结合材料,说明话剧《国魂》的创作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请你就如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答案】【小题1】(1)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话剧《国魂》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旨,体现这一点。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从剧本的创作,舞台技术及道具的选择,到演员的真情演出,话剧《国魂》无不体现。 ③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话剧《国魂》的演员在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深入刻画了人物形象,这是正确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话剧《国魂》主创团队先后多次到两弹城采风,感受“两弹一星”科学巨匠们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体现了这一点。 (2) ①通过电视或网络的公益广告宣传。 ②通过微信、网络等手段进行互动、交流。 ③通过报告会演讲团等活动宣传。‎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话剧《国魂》的创作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属于体现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切入点小,需要提炼材料信息对应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作答。“话剧《国魂》主要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于敏、孙家栋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们投身‘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为主线”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整个舞台运用了光电多媒体影像技术”等说明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以真情的投入,配合逼真的舞台效果,创造性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们在艰苦复杂条件下,带领科学家们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主创团队也先后多次到两弹城采风”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本题要求就如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提两条可行性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手段和途径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比如:通过电视或网络的公益广告宣传;通过微信、网络等手段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报告会演讲团等活动宣传。 (1‎ ‎)本题为体现类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2)试题相对开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问题的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