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南安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第一次阶段考 政治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五四运动是20世纪深刻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 2019年,值此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北京大学将于4月26日起举办展览“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展示北京大学百年传统的历史生成过程。下图是展览的部分宣传海报。北大举办纪念五四专题展览表明了 ‎①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文化思想随五四运动的深入而发展 ‎②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在民主科学领域发挥着思想启蒙的功能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展览可以透视新文化时期北大学者的精神世界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阅读五四时期作品可以认清民国文化的全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五四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要发扬五四精神,是因为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的社会发展 ‎③五四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 ‎④五四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C 2.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特点、作用等。第(1)小题可结合材料,说明北大举办纪念五四专题展览表明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文化思想随五四运动的深入而发展,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展览可以透视新文化时期北大学者的精神世界。并指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第(2)小题可从五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进行判断,并注意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1题详解】‎ 北大举办纪念五四专题展览表明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文化思想随五四运动的深入而发展,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展览可以透视新文化时期北大学者的精神世界,①③符合题意;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说法错误;阅读五四时期作品可以了解民国文化的情况,但不能认清民国文化的全貌,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2题详解】‎ 要发扬五四精神,是因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五四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①④符合题意;优秀文化促进的社会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社会发展,②说法错误;五四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非根本力量,③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庆祝活动既是一次成就展,更是一次精神展,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A. 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B. 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 C. 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 D.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4. 香港邮政于2019年10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套4枚纪念邮票。这套邮票以象征团结、吉祥、和谐的中国结作为设计亮点,构图精巧细致,寓意70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及环境各方面取得的卓越发展与成就,这套邮票 ‎①在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贯通 ‎②新颖独特的设计说明设计者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说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在传承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④促进了香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 D 4. B ‎【解析】‎ 本题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题详解】‎ A:材料不是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A不合题意。 ‎ B: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B错误。‎ C:人们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庆祝活动既是一次成就展,更是一次精神展,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题详解】‎ ‎①③:这套邮票以象征团结、吉祥、和谐的中国结作为设计亮点,构图精巧细致,寓意70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及环境各方面取得的卓越发展与成就,这套邮票说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在传承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贯通,①③符合题意。‎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 ‎④:这套邮票是对香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成就的反映和体现,④夸大了邮票的重要性,排除。‎ 故本题选B。‎ ‎5.2019年的两会,人工智能被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智能+”。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两会期间,新华社启用了AI主播,主持人白岩松有了分身机器人,人民网推AI机器人助力两会报道……这些新变化 ‎①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②彰显了科技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独特作用 ‎③证明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④激发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的活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工智能、大数据、AI等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果,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的表现,①不选;新华社、主持人白岩松、人民网作为大众传媒都利用AI传播文化,体现了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入选;材料说明了我国对AI的运用,但不能证明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面领先地位,③不选;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可以“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入选。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全面理解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科技本身就属于文化,科技的发展就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2)科技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改变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和文化创新;三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同时要看到文化对科技的反作用,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人对科技的态度和使用有很大的区别。从性质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6.中国和西方国家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对比 中国 西方国家 讲究“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作共赢、计利当计天下利。‎ 信奉人性自私、权利制衡、利益博弈,‎ 宣扬文明冲突、历史终结论、“修昔底德陷阱”论 对表中信息的正确认识是 ‎①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西方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经济政治根源 ‎③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传承了崇德向善的中华文化基因 ‎④西方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印证了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①与题意不符;从中国和西方国家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上看,西方信奉人性自私,利益至上,权力制衡,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经济政治根源,②符合题意;中国人历来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作共赢,计利当天下利。其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是由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决定,传承了崇德向善的中华文化基因。③符合题意;西方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有其经济政治根源,但并不体现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④与题意不符。故选 C。‎ ‎【点睛】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7.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将人工智能专业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首批建设资格。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生活意义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重视科技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硬实力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重视发展科技,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 ‎④文化影响人,重视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文化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重视发展科技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①③符合题意。‎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重视科技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②错误。‎ ‎④:本题着重强调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不是对人的影响,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当社会发展将人们卷入追逐物质享受和技术体验的浪潮后,人们津津乐道于其中,但是,越来越多人的却发现自己的生命与心灵和自然渐行渐远。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人们的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 ‎①取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程度 ‎②是在人与社会互动的实践中形成的 ‎③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④是好是坏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变化是在人与社会互动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也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题肢②和③说法正确。实践决定人们的认识,人的认识的发展程度不能决定人的认识,题肢①说法错误;是好是坏有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题肢④说法错误。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从“三个统一”角度理解真理的内涵 ‎1、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 ‎(1)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 ‎(2)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时,原来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3、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表现在检验认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9.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和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有网友发现看似截然不同的中法文化竟然这样“合拍”:从建筑、小吃到文学艺术……古老又现代的两大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吸引。中法文化的“合拍”体现了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永葆生命力 B.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C. 不约而同,包容互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 融汇中西,纵贯古今,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从建筑、小吃到文学艺术……古老又现代的两大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吸引。中法文化的“合拍”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法文化相互交流借鉴,A项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民族特性,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也未体现中法文化纵贯古今,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10.2019年4月29日,以“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为办会理念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本次园会将以园艺为载体,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同时,园博会也将汇聚世界各地独特的园艺特色和地域文化,促进国际园艺合作。这说明本次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将有利于 ‎①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②丰富文化传播的手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④加强对话交流,增进各国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多样性。①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入选。③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魅力,入选。②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不是手段,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本次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加强对话交流,增进各国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但并不能认同,每个民族都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排除。故本题选B。‎ ‎11.2019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①得益于其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 ‎ ‎②为文化遗产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 ‎ ‎④意味着其经济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得益于其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①③符合题意。‎ ‎②:我国在遗址保护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这些成功经验而不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为文化遗产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排除②。‎ ‎④:正因其深厚历史和独特价值,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其经济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挥,④错误。‎ 故选B。‎ ‎12.2019年9月23日,中国迎来了第二个“农民丰收节”。“我的丰收我的节——70地庆丰收全媒体联动直播”活动在人民网一号演播厅举行,直播活动中通过专线、5G、5G+VR、 5G+无人机等多种方式,多形态、立体式展示了各地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千姿百态的丰收美景,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该活动的推出表明 ‎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展现新时代精神 ‎ ‎②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④要善于推陈出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直播活动中通过专线、5G、5G+VR、 5G+无人机等多种方式,多形态、立体式展示了各地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千姿百态的丰收美景,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该活动的推出表明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要善于推陈出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①错误。‎ ‎②: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具有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错误。‎ 故本题选D。‎ ‎13.中宣部倾力打造的“学习强国”平台,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和学习平台,依托手机客户端和PC客户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全媒体形式,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说明媒体融合发展 ‎①关键在于加快各类媒体叠加实现一体化发展 ‎②通过新兴媒体代替传统媒体实现传播技术更新 ‎③能够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④通过媒介资源的联动与整合实现了资源集约效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是各类媒体的简单叠加,①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代替传统媒体”的说法是错误的,②错误;题目中强调“学习强国”平台,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和学习平台,依托手机客户端和PC客户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全媒体形式,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能够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通过媒介资源的联动与整合实现了资源集约效应,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14.千百年来,家书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好的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家书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是因为它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③具有传承性,一直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 ‎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材料中,好的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说明家书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一直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①③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表述错误;家书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④表述错误;故选D。‎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5.“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也是“礼制”的内容,主要供祭祀之用。在坛上举行的重大仪式有取得天地作证的意思。北京有天坛、地坛、社稷坛、祈谷坛、先农坛、太岁坛、天神坛、日坛、月坛、先蚕坛等,明清皇家在这些地方举行祭祀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坛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坛文化中渗透着人定胜天的朴素自然观念 ‎③坛文化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 ‎④坛文化通过消解自然的神秘性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建筑相关知识。“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反映了“坛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①符合题意;人定胜天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属于朴素自然观念,②错误,排除;明清皇家在这些地方举行祭祀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坛文化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③符合题意;“在坛上举行的重大仪式有取得天地作证的意思。”不是在消解自然的神秘性而是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性,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16.美丽的汉中盆地,天空中有通往全国各大城市的飞机,铁路上有横贯秦巴的高速列车,高速公路上有蜿蜒飞奔的大小汽车。素来封闭落后的汉中盆地,如今被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与全国紧密连结在一起,成为-座开放的发展中城市。在修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过程中为避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采用高架桥和穿山隧道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高铁、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成高铁与高速公路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②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建没者们的文化创新有力推动了汉中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 ‎④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修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过程中为避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采用高架桥和穿山隧道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高铁、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说明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建没者们的文化创新有力推动了汉中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本题②③符合题意;西成高铁与高速公路是并列的和谐共存关系,并不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因此①观点错误,排除;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观点错误,排除;本题选B。‎ ‎17.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先贤们开始探索救国教民的道路,有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提出“祖宗之制不可变”,在对“中学”“西学”的论争中,先贤们在文化冲突中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的重担,最终选择了“德先生”、“赛先生”,引领国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这说明 ‎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②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认同中西各种文化 ‎④要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来同化一切西方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对“中学”“西学”的论争中,先贤们在文化冲突中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的重担,最终选择了“德先生”、“赛先生”,引领国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这说明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③错误;④错误,错在“同化”。故本题答案选A。‎ ‎18.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然而关于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从未终止:有人坚持应该简化,有人认为应回归繁体,有人主张用简识繁。下列说法正确且对应关系恰当的是 ‎①包容繁体——彰显出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承认简体——适应汉字使用中的实际需要 ‎③采用西文——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 ‎④用简识繁——尊重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繁体字能体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应采取包容的态度。②符合题意,健体能适应汉字使用中的实际需要。③不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简繁之争。④对应错误,简繁都是汉字,没有涉及尊重文化多样性,而且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选A。‎ ‎19.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由此可见 ‎①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人心相交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③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决定了两岸必须统一 ‎④历史实践是两岸同胞渴望统一情感产生的深层基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与题意不符。③本身说法错误,该观点过于夸大了对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由此可见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历史实践是两岸同胞渴望统一情感产生的深层基因。②④选项入选。选C。‎ ‎20.在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城与黄河流城不同艺术特征的文化并行发展,形成了南北文化各自的艺术风格。正如北方民歌产生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南方的神话产生了《楚辞》的浪漫主义一样、可见,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②不同地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③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各不相同 ‎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题肢①和②说法正确。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而非各不相同,题肢③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多样化,没有强调共性和普遍规律,题肢④排除。本题选A选项。‎ ‎【点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1.月球地理实体命名,通常是谁先探测,谁有优先命名权。2019年2月15日,我国发布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名称“天河基地”“织女”“河鼓”“天津”“泰山”为国内外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位置标准和基础数据。这些命名 ‎①传承了中国古代天文科技文化 ‎②扩大了我国科技成就的国际影响力 ‎③表明天文科技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体现了我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我国发布了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名称“天河基地”“织女”“河鼓”“天津”“泰山”,为国内外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位置标准和基础数据,可见,这些命名传承了中国古代天文科技文化,扩大了我国科技成就的国际影响力,故①②正确;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③错误;我国科技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故④错误。故选A。‎ ‎22.2018年清明节前夕,民政部发出通知,为永远铭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雄烈士,大力弘扬烈士精神,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民政部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铭记.2018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上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 ‎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 ‎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彰显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③发挥教育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更好地传承英烈精神 ‎④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中华各民族共同繁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而不是强调时代精神。④选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民政部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铭记.2018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该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发挥教育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更好地传承英烈精神;故①③选项入选。故本题选B。‎ ‎2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不论是在哪里,每当这首优美的乐曲响起,各族人民都会共情共鸣,跟着乐声一同吟唱,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这种激荡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情感 ‎①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找们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体现了我们共同价值追求 ‎④深深植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心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④:由材料可知,这种爱国情感深深植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心中,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体现了我们共同价值追求,排除①③。‎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整体精神风貌。‎ ‎24.娄山关红军小学里,红色元素随处可见。学校充分挖掘娄山关红色文化,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中,除了常规课程的学习,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每周固定组织的学习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诗词等特色课程。红色文化进课堂旨在:‎ ‎①进一步丰富师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②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③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④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师生书写人生华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除了常规课程的学习,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每周固定组织的学习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诗词等特色课程。红色文化进课堂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师生书写人生华章,②④符合题意。‎ ‎①:红色文化进课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师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不是目的,①排除。‎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题强调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不是教育的功能,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25.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的同时,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旧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利益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开辟了经济全球化新境界。实践愈发展,人们就愈发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的国际合作平台,必将成为解决旧的经济全球化弊病的制胜之道,其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 根据材料,用“文化与生活”知识说明,“丝路精神”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 ‎【答案】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丝路精神”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各国人民对普惠经济的期盼,开辟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境界,促进国际合作朝着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发展。‎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丝路精神”是解决旧的经济全球化弊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一带一路”建设与丝路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作用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涉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分析设问,本题题型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理论限定范围是“文化与生活”知识,答题指向是“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关系。分析材料,材料中“‘一带一路’倡议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开辟了经济全球化新境界”可知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材料中“‘一带一路’倡议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旧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利益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可知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2018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意大利庞贝古城出土文物,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举办了四川古蜀文明展。2019年1月,“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参展法国艺术家将中国元素巧妙地揉进创作,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各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开展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答案】①博物馆是促进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②博物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传承人类文明。‎ ‎③举办文物展,有利于丰富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传播。‎ ‎④展示不同文化的特色,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推动文化创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开展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特点、文化遗产的作用、文化交流传播、文化创新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开展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通常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所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的特点、文化遗产的作用、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文化创新等知识分析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执着、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人们经过长期的专业磨炼,提升自身素质,在技艺和流程上追求完美和极致,达到精湛的水平。金川集团公司贵金属精烁工潘从明,被称为“滴水掘金”的工业传奇。他所在的车间是“百里镍都”最神秘的车间。整整21年,从普通工人到高级工人技师,潘从明畅游在贵金属世界中,痴心不悔,砥砺精进。白天辗转在各生产流程之间,晚上在台灯下反复咀嚼贵金属冶炼的专业书籍,凭借不断增长的理论知识和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主持实施了一个又一个岗位技术创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公司级重点科研项目11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36亿元。目前,潘从明已经拥有国家级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公司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11篇,为企业培养了35名贵金属精炼人才,成为国内贵金属精炼工匠的杰出代表。‎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执着敬业、精盐求精的精神。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大国工匠精神对做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有何启示。‎ ‎【答案】①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坚持文化创新,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 ‎③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弘扬“工匠精神”,要有不畏失败、努力钻研的顽强拼搏精神。‎ ‎④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将引导、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和进步。‎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工匠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是“谈谈大国工匠精神对做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有何启示”。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 材料中,工人们经过长期的专业磨炼,提升自身素质,在技艺和流程上追求完美和极致,达到精湛的水平,凭借不断增长的理论知识和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潘从明主持实施了一个又一个岗位技术创新,这说明了必须坚持文化创新,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材料中,潘从明畅游在贵金属世界中,痴心不悔,砥砺精进,反复咀嚼贵金属冶炼的专业书籍,并承担多项课题,这说明了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素质;也说明了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弘扬“工匠精神”,要有不畏失败、努力钻研的顽强拼搏精神。‎ 材料中,“工匠精神”是对工作执着、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为企业培养了35名贵金属精炼人才,成为国内贵金属精炼工匠的杰出代表,这说明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将引导、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和进步。‎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汴绣,中国传统利纷工艺之一,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稚、色彩秀丽而著称。汴绣源于北宋都城汴京,当时皇宫设有文绣院,专为立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2008年,汴绣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的非遗传人为了传承汴绣技艺,做足了功课:走访汴绣非遗传承人,整理传统针法;搜集老绣片,重绣中国古代名画……‎ 传统绣品与现代生活不接轨,非遗传人让汴绣“跨界”,触入现代生活。他们以针为笔,以线为鉴,十指春风下,传统汴绣在羊绒围巾、手拿包乃至小音响等现代生活用品上,流淌出千年汴京的柳暗花明;刻画动漫人物“绣儿”,传统汴绣被赋予现代气息;把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中的传统色彩和图案提炼处理,绣在室内挂画、沙发背景墙等现代家装上,装饰风格别具一格;把汴绣与书画相结合,以汴绣针法临攀中国名画佳作。如今,汴绣企业已经走出国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汴绣作品精品迭出。‎ ‎“文化遗产应该保持其原貌,不应创新。”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评析。‎ ‎【答案】(1)文化遗产保持其原貌有其合理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②保留原貌有利于展示历史文化成就,研究文化的演进。(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等观点说明保持其原貌也可得分)‎ ‎(2)文化遗产应该创新。‎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②对文化遗产创新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汴绣企业已经走出国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汴绣作品精品迭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创新的意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文化遗产应该保持其原貌,不应创新。”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评析。本题属于辨析型题目,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 文化遗产保持其原貌有其合理性。因为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也应该创新。因为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点睛】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首过去,新中国70年的历程沉淀下怎样的发展智慧、凝聚起怎样的精神力量?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我们还曾遭遇封锁与遏制,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面对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的挑战,但愈是艰险愈向前,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一路行进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在建设人类历史上规模最浩大、气势最雄伟的现代化事业。‎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这样一种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经过70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道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激荡着战胜前进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涉深水者得蛟龙”,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在70年的坐标中接续奋斗,我们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遇见更好的明天。‎ ‎(1)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斗争精神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 ‎(2)新中国70年历程表明,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3)我们要接续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请你就新时代如何弘扬奋斗精神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支撑新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斗争精神为新中国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斗争精神是新中国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保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③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维系着中华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新中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新中国70年历程有风有雨,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也塑造了风雨无阻、愈是艰险愈向前的心态。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的斗争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风雨无阻的心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风雨兼程的状态中前行,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3)在学习上要顽强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上要勇于攻坚克难,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担当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奋斗精神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为背景材料,考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斗争精神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第(3)问可从学习培养自己奋斗精神的斗志和践行奋斗精神的行动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斗争精神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 从材料可以看出,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经过70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道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可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从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支撑新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新中国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斗争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保证;斗争精神维系着中华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新中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等方面,分析斗争精神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 ‎(2)新中国70年历程表明,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本题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70年历程有风有雨,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也塑造了风雨无阻、愈是艰险愈向前的心态。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的斗争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风雨无阻的心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风雨兼程的状态中前行,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可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3)我们要接续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本题要求请你就新时代如何弘扬奋斗精神提两条建议。‎ 要抓住新时代所面临的任务。从学习奋斗者的品质、培养奋斗者的素质、践行奋斗者的行动等方面,提出新时代如何弘扬奋斗精神的建议。‎ ‎【点睛】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 C.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