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辽宁省凤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凤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75分) 1.19世纪,非洲的布须曼人围猎巨兽时,总是全体出动,男子当猎手,妇女、儿童、老人从旁呐喊助威、围截。这说明 A. 他们在劳动中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的 B. 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 C. 他们平均分配消费品 D. 生产资料归集体共同所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劳动关系。A:材料表明,布须曼人围猎巨兽时,男女老幼都出动且各有分工,表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劳动关系,A项符合题意。 B:材料表明布须曼人生活的时代是原始社会,不是奴隶社会,B项不合题意。 C:材料表明布须曼人共同围捕猎物,没有体现平均分配消费品,C项不合题意。 D:材料表明布须曼人共同围捕猎物,共同劳动,没有体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项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本题可排除BCD;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2.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其显著特点是 A. 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地位 B. 奴隶阶级处于剥削地位 C.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D. 奴隶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制的显著特点。C:“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体现了野蛮的剥削,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显著特点,C项符合题意。 AB: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地位,努力阶级处于被剥削地位,这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阶级地位不同,不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显著特点,A项不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 D:没有体现奴隶主占有奴隶,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的正确选项是 A. 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 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 D. 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国家的产生。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所以其内在联系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贫富差距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出现了阶级,为维护阶级利益,建立了暴力机关,国家产生了,据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对其内在联系的分析均存在错误,ACD排除。 故本题选B。 4.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矛盾 B. 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C.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C: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C项符合题意。 A: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矛盾是奴隶社会诸多矛盾之一,但不是主要矛盾,A项不合题意。 B:奴隶社会没有地主阶级,B项观点错误。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根本矛盾,D项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商业和城市日益繁荣。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化表明 ①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③奴制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①:一种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就说明这种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也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项符合题意。 ②:城市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项不合题意。 ③:奴隶社会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材料没有体现奴隶社会的剥削与压迫,③项不合题意。 ④: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变革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标准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④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A. 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因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 是以私有制代替了公有制,因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的进步 D. 出现了剥削,因而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原因及结果。C: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变革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标准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错误的,AB排除。 D:奴隶社会出现了剥削,这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之一,出现了剥削不是社会进步的理由,D项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C。 7.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一发展中,属于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是 ①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 ②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④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阶级社会的更替。①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这属于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①②符合题意。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属于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无剥削制度,③不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属于用无剥削制度代替剥削制度,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8.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使农业发展到新水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也有较大的发展。这表明 ①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比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 ④当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②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①②:据材料可知,封建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城市等的发展,从生产力角度看,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看,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①②两项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社会农民的处境比奴隶社会的奴隶处境有所改善,③项不合题意。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④项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9.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农民的反抗斗争,经常暴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但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 A. 农民起义没有优秀的领导者 B. 农民起义军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 C. 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建立一种比封建制更进步的社会制度 D. 农民没有什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C: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之所以会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是因为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他们不可能建立一种比封建制更进步的社会制度,C项符合题意。 A:农民起义有很多优秀的领导者,但领导者也是小农意识浓厚,A项不合题意。 B:农民起义军往往都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不是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B项不合题意。 D:农民并不是都没有科学文化知识,D项错误。 故本题选C。 10.我国封建社会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进监狱”。这首民谣反映了 ①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 ②地主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 ③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下,没有生活出路 ④封建统治的特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封建社会。①:材料的民谣反映了农民阶级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三把刀”指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多样,①项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体现地主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②项不合题意。 ③:农民的三条路都不是生路,指的是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下,没有生活出路,③项符合题意。 ④:封建统治的特点是等级森严,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④项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1.下列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认识错误的是 A. 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出现的 B. 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萌芽 C.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 是由行会中封建师徒关系演变而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AB: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来自于封建社会内部,A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B项观点正确,不合题意。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C项不合题意。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来行会中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的封建师徒关系,逐渐演变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项观点正确,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2.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之间的所有者手里的”。“看不见的线”是指 A. 资本主义私有制 B.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C. 雇佣工人与资本家订立的合同 D.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私有制。A:“看不见的线”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这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雇佣关系形成后,资本家就成了工人劳动力的所有者,工人永远无法摆脱被资本家雇佣的命运,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符合“看不见的线”的寓意,BC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引文型选择题。此类题的题干一般是名言名句、成语典故、古文或者重要文件的某一个论述等,选项也从理解、分析、评价等角度设置,要求考生在弄明白引言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政治学原理对引言进行分析、理解、评价。解答引言式选择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引言,弄清其含义和中心意思;其次要分析引言所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引言所要说明的道理,并把题干和选项联合起来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再次,分析引言时还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3.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血迹斑斑的奴隶贸易、对印第安人的奴役、对亚洲进行的鸦片贸易等罪恶的历史事实说明了 ①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②对外掠夺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开始就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和掠夺实现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圈地运动。①④:“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血迹斑斑的奴隶贸易、对印第安人的奴役、对亚洲进行的鸦片贸易等罪恶的历史事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和残酷,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和掠夺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①④两项符合题意。 ②:材料表明对外掠夺是资本家发财致富重要手段之一,②项不合题意。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③项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选C。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时缓时急的特点,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十分尖锐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又会强制地使种种矛盾暂时趋于缓和。但各种矛盾随后进一步深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又会引起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呈现出周期性,B正确。 AC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原因,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5.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下面一则当时美国一对母子的对话反映了哪方面的原因?( ) A.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B. 许多部门的生产严重过剩 C. 证券市场的资金并没有投入生产领域 D. 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低下,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无力购买市场上的产品,从而形成了恶性的循环。故选B。 A: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贫富分化严重,材料没有体现,A排除。 C:材料未涉及证券市场,C排除。 D:“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但材料没有体现,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这一对矛盾就无法解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16.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①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结果 ②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 ④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①②:依据材料时间1931年可知,当时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结合所学,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危机,所以解决危机的一种途径就是鼓励消费,扩大国内市场,以便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所以说,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但他没有看到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①②项符合题意。 ③④:两项在凯恩斯的观点中没有体现,③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7.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 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C.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D. 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危机。C: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中包含机会,这里的机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趁此调整供求矛盾,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经济重新获得活力,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不是对资本主义危机中“机会”的正确解读,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④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①项符合题意。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②项不合题意。 ③: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③项不合题意。 ④:在生产社会化方面,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④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选D。 【点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所在。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市场的无序竞争;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雇佣者与被雇佣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方面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方向,制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政策措施和阶级矛盾运动都起着重要作用,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19.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 资本主义各国间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关税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影响。A:提高“关税”和“关税大战”应是国与国之间采取的措施,影响的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是经济危机对各国社会状况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0.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因为 A.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D.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需要大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走到尽头,通过对社会主义取长补短,仍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空间,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没有体现“复杂”和“长期”,ABD排除。 故本题选C。 21.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 资本主义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A项不合题意。 B:空想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故表述“开始尝试建立政权”的表述错误,排除B。 C: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 故表述“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错误的。C错误。 D: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人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新和谐公社”的出现就表明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D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新和谐公社是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的理想模型。“新和谐公社”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家们,毕竟在资本主义统治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尝试及其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22.《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实践”,排除A。 B: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综上可知,B项符合题意,正确。 C: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C D: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工人运动”,排除D。 故本题答案选B。 23.在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问:“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①无产阶级开始形成 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③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④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无产阶级的产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①项不合题意。 ②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两个历史前提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②④两项符合题意。 ③:该项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不是历史前提,不合题意。排除③。 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持续不断地斗争的结果,是科学社会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4.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两个“发现”是指 A.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D. 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A:材料中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是在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典型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说是马克思的另一个发现,所以这里的两个“发现”是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A选项正确。 BC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均不是两个“发现”,故排除B、C、D三项。 本题正确答案选A。 2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据是 A.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以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内容,不是依据,排除A、B、C三项。 D: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故D正确。 故本题选D。 26.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共产党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A. 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 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 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 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这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故排除A。 B:该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 C:《共产党宣言》因其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C项错误。 D:依据材料中“1892年”、“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可见,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工人运动得到发展,《共产党宣言》以其科学性、革命性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D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 A. 消灭资本主义社会 B. 建设社会主义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的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不是最终目标,A、B、C三项不合题意。 D: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8.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观点中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 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 开创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 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 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以及“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B:毛泽东肯定十月革命在世界史上的作用,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使人类历史上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阶段,B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9.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 能否认识阶级间的矛盾对立 B. 能否对未来社会提出天才设想 C. 能否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D. 能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二者都能认识到阶级间的矛盾对立,A不是二者区别,故错误。 B: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二者都能提出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B不是二者区别,故错误。 C: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二者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C不是二者区别,故错误。 D: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对未来社会进行理想化的设想,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规律角度进行阐释,D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30.从生产关系的特点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 B. 所有制基础不一样 C.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 D. 意识形态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项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二者的区别,不合题意,排除A。 B: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以,从生产关系的特点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一样,B项符合题意。 CD:这两项都不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区别,不合题意。排除C、D。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3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是近代中国_______决定的 A. 基本国情 B. 共产党 C. 农民阶级 D. 帝国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A正确。 B: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才登上历史舞台,B不符合题意。 C:农民阶级不会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才会进行民主革命,C排除。 D:帝国主义不会对中国革命道路起决定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A。 32.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是 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裕和人民富裕 ③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 ④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①②: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①②正确。 ③④: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两项均不符合题意,③④排除。 故本题选A。 33.为实现由民族主义像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历史前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件大事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新民族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C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要依据是 A. 完成了新民主革命的任务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C. 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 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世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就是指民主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主要标志,B正确。 A:题目要寻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共同点,A只是从新民民主义革命角度来谈,A不符合题意。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不属于新民民主义革命,C不符合题意。 D: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世纪,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角度来谈,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5.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认识正确的 A. 它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 B. 使人们认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准备 D. 使人们认识中国必须模仿欧美发展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列宁主义。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认识正确它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A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本题选A。 36.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件大事是 A.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A: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A正确。 BC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都不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BCD错误。 故本题选A。 37.中国近代史上,为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 ①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 ②唤起民族觉醒意识,建立民主共和国 ③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④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①③:中国近代史上,为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既未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①③正确。 ②:辛亥革命唤起民族觉醒意识,建立民主共和国,②错误。 ④: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8.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A: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A正确。 BCD:试题强调“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都不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BCD排除。 故本题选A。 39.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的标志是 A. 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B.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C.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D. 革命的前途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ABD: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革命的前途不同都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的延伸,不是根本标志,ABD,排除。 C: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C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有: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④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中,因为领导阶级的不同引申了其它的不同,因此根本区别应该是领导阶级的不同。 40.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内的主要任务是 A.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 B. 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压迫,求得人民解放 C. 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D. 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AB: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任务,其中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对内任务,反对帝国主义是对外任务,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二步任务,C不符合题意。 D: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这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1.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_______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A. 中国革命和建设 B. 社会主义革命 C. 社会主义建设 D. 党的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A: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A正确。 BC:毛泽东时期历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时期,BC只是阐述其中的一个时段,BC不符合题意。 D:党的建设只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方面,D排除。 故本题选A。 4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C: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C正确。 ABD:新中国的成立、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都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1953-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増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4%。上述成就的取得证明 A.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帆风顺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D. 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A:1953-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増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4%,这些成就的取得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A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帆风顺,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C不符合题意。 D:材料未提及只有共产党,而且材料也不是反映中国革命的,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4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 A. 从新中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 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阶全国人大召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大改造。C: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正确。 AB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也不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5.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A.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 D.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B: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B正确。 A: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此时已经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A不符合题意。 C:195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至1952年底,我国顺利完成了土改,C排除。 D:1951年12月,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6.“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国共产党哪一次路线的内容 A. 经济恢复时期总路线 B. 过渡时期总路线 C. 经济调整时期总路线 D.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党的总路线。AC:经济恢复时期总路线,经济调整时期总路线,两项均与题意不符,AC排除。 B:1952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 D: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排除。 故本题选B。 4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借鉴苏联经验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B. 结合中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确立了以“一化三改”为中心的总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艰辛探索。A:借鉴苏联经验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说法错误,A排除。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正确。 C: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事件,C排除。 D:确立了以“一化三改”为中心的总路线,这是1952年的事件,D排除。 故本题选B。 4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较快发展 ③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变 ④形成并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①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较快发展,①②正确。 ③:试题指向经济领域,“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变”这不属于经济领域,③排除。 ④:试题指向经济领域,“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不属于经济领域,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9.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A. 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 B. 回答了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课题 C. 提出了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认识。A:1956年秋召开的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A正确。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课题,是崭新的课题。B不符合题意。 C:1955年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不符合题意。 D: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5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③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有四点,其中两点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①②正确。 ③④: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些不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二、主观试题(25分) 5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答案】(1)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的历史前提;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2)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进程影响深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为试题情境,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回答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教材有明确的阐释,考生可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作答, 【点睛】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德也相继进入工业革命阶段。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1825年以后,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固有矛盾日益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宏观可能性。(2)无产阶级独立运动的兴起。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19世纪30、40年代发生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19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有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进化论,这客观地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辩证唯物论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4)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人相比,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有强烈的实践愿望,正是在他们进行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书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和途径。 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路径,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921年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影响(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生主义革命道路。 (3)历经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阶段,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为材料,组织1个设问,检测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材第23页有完整的表述,考生需记忆准确,直接默写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简答题,是纯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试题设问,不需分析材料,试题难度较低。考生直接默写,回答即可。作答时,要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不能拖泥带水。 5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基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2)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基本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试题情境,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基本原因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回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基本原因是什么?关于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基本原因,教材有明确的阐释,考生可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作答, 【点睛】本题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为主,对材料的解读落实在思维的过程中,组织答案时可以不写或者少写。统编教材也是侧重于常识的考查,考生需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记牢,考查的问题基本是对课本知识的呈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