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文化生活》中所讲“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就是艺术、戏剧、文学作品 ‎④文化只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①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正确;文化就是艺术、戏剧、文学产品的说法绝对,缩小了文化的范围,③错误;文化不只包含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还包括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点睛】从内容上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内容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是文化内容中具有非意识形成的部分。‎ ‎2.“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 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 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答案】C ‎【解析】‎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是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A错误,文化不是基础,夸大了文化的作用;B错误,经济是基础;D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选C。‎ ‎【考点定位】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名师点晴】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特别提示: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始终同步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这种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可以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3.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影响。这表明文化( )‎ A. 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B. 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C. 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D. 决定人们的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B:我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影响。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B符合题意。‎ AD:错在“决定”,文化不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而是影响,AD错误。‎ C:选项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B。‎ ‎4.如图,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质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把牛和鸡分在一组;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这说明 A. 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的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C. 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 D. 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交往方式; ‎ B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价值选择; ‎ C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 ‎ D符合题意,“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这说明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 故选D。‎ ‎【点晴】文化对人的影响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时通常是作为答案要点来考查的。因此,考生要对这一考点加强理解和运用,同时,重点把握文化塑造人生这一知识点。‎ ‎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这说明( )‎ A.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B.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C. 任何性质的文化都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 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D: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这说明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D符合题意。‎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A错误。‎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不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错误。‎ C: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 故本题选D。‎ ‎6.歌曲《中国话》广为流传,歌中唱道:“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人的话让全世界都认真听话。”这种“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体现了( )‎ 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 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答案】A ‎【解析】‎ 这种“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体现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是什么,也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及文化的反作用,故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表现: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7.全国剪纸艺术之乡河北蔚县,积极利用剪纸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使以往人们仅仅用来贴窗花、自娱自乐的小小剪纸,成长为产值数亿元的当地支柱产业。这表明 A. 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B. 科技带动文化发展 C. 文化能推动经济发展 D. 经济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B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科技推动文化的发展;‎ C符合题意,河北蔚县剪纸艺术成长为当地产值数亿元的支柱产业。这表明文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D不合题意,材料注重的是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不是经济促进文化。‎ 故选C。‎ ‎【点睛】‎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8.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 受教育程度和学历 B. 科学文化水平 C. 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D: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9.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越来越广泛、深入。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会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这说明( )‎ A.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 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 C. 文化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D. 政治活动就是文化活动 ‎【答案】A ‎【解析】‎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不是说明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A项正确,B项不选;优秀文化可以促进政治发展,C项不准确;政治活动就是文化活动说法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10.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是写女子像男儿一样,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凸显“忠、孝、勇”以及男女平等、国家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而美国版的《花木兰》故事则突出爱情,强调个人的成就与自我实现。这种差异表明 A. 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 文化差异是由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的 C.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 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答案】C ‎【解析】‎ 中国的《花木兰》和美国版的《花木兰》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表明文化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项符合题意;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但不能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A项说法错误;文化差异是由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由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的,B项说法错误;文化的差异并能完全阻碍人们的交往,并不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 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1.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受到人们的欢迎,前来参观的观众逾十万,其中八千多人当场注册了实名志愿者。这表明( )‎ A. 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B. 优秀文化对人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C.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D. 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会对人产生影响,“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深深感染了前来参观的观众,其中八千多人当场注册了实名志愿者,说明优秀文化对人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C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实践对文化推动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 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12.‎ ‎ 一个城市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品质,不仅关系到市民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人的生活品质 ‎ ‎②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人的知识水平 ‎ ‎④文化作为重要资源,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②说法错误;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而不能决定人的知识水平,③说法错误;一个城市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品质,不仅关系到市民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人的生活品质,文化作为重要资源,经济功能越来越强,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答题效率,但前提是对教材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 ‎13.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品质要通过城市雕塑体现,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在于可以显示城市的一定的文化底蕴,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选A;②不是其主要文化价值;④不选,因为城市雕塑需要人才来制造,而不是培养优秀人才。‎ ‎【考点定位】文化的特征、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总结】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14.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B.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 C. 优秀的文化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文化素养决定人们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试题材料,读史、读诗等学习活动可以使人明智,提升人的文化修养。这就是说,文化可以塑造人,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C项符合题意;培根的观点不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项不合题意;培根的观点没有论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B项不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正确选项为C。‎ ‎15.物理学名词“正能量”,现在常用来比喻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个体情感或社会行为。充满“正能量”的文化()‎ ‎①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②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③能够发挥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增强精神力量。正能量是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个体情感,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能够发挥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故①③正确;②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提供物质保障;④错误,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的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的表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阅读材料,回答第下列小题。‎ ‎16. 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 )‎ A. 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 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D. 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17. 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 )‎ A.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 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 D. 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18. 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 )‎ A. 同一性 B. 稳定性 C. 多样性 D. 持久性 ‎【答案】16. A 17. A 18. C ‎【解析】‎ 本题以春节为话题,考查考生有关民族节日以及传统文化的知识。‎ ‎【16题详解】‎ ‎. A ‎: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A合题意。‎ B:选项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C错误。 ‎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D错误。‎ 故本题选A ‎【17题详解】‎ A: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表明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A符合题意。‎ 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B不符合题意。‎ C: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不符合题意。‎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8题详解】‎ C: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多样性,C符合题意。‎ ABD:选项ABD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19.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B.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材料中的话主要阐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153项。这些文化遗产( )‎ ‎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些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①②③正确。‎ ‎④: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1.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调,“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应当(   )‎ ‎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  ②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反对民族虚无 ‎③批判借鉴,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文化复古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良镛先生的话强调了要进行文化创新,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既要吸收借鉴其积极成份,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所以我们文化的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批判借鉴,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强调了古为今用,与题意无关;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正确选项为B。‎ ‎【点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22.有人说,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尝试一下咖啡的味道,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A. 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 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 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D. 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尝试一下咖啡的味道,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品茶的韵味”,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未涉及不同文化的融合,B不合题意。‎ C:材料主旨与推陈出新无关,C不合题意。‎ D:材料强调的是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3.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 B.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C.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D.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符合题意。‎ ABD:选项ABD都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4.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论语》,使传统文化回归大众,满足了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迅速“红”遍全国,形成了文化上的“于丹现象”。“于丹现象”启示我们(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②弘扬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 ‎③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的需求 ‎④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于丹以白话诠释《论语》,使传统文化回归大众,满足了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迅速“红”遍全国,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弘扬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的需求,①②③正确。‎ ‎④: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5.京剧因其凝重、洗练、端庄、大气的美学品位和精致细腻、声情并茂的表现力被称为“国剧”,成功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申遗成功有利于(     )‎ ‎①保护、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   ②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京剧的文化价值 ‎③促使国人自觉抵制落后文化   ④增强国人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京剧申遗成功有利于保护、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京剧的文化价值,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①②④符合京剧申遗的意义;③项与材料主旨没有关系;正确选项为B。‎ ‎【点睛】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6.光盘行动,节俭消费新时尚;反思雾霾,鞭炮少放呼吸畅;声情并茂,微博微信拜年忙。节俭、环保、微过年,成为蛇年春节流行的三个“关键词”。蛇年春节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蛇年春节的变化表明(     )‎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 C.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 传统习俗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节俭、环保、微过年,成为蛇年春节流行的三个“关键词”。蛇年春节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表明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传承和发展。C项符合题意;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B项没有回答了问题;正确选项为C。‎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7.苏州博物馆,既有现代感,又极具中国传统建筑韵味。从院落的组织,院落与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到观赏路线的布置,幽然僻静与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无处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中而新”的建筑特色。这一建筑特色蕴含的理念是( )‎ A. 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D.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A:批判传统的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的继承,A错误。‎ B: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中而新”的建筑特色,这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符合题意。‎ C: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强调中外文化之间的学习、交流、借鉴,与材料不符,C不符合题意。‎ 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强调继承性,材料中,形成了“中而新”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了继承性,还体现了创新,D不全面,不选。‎ 故本题选B。‎ ‎28.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 ‎ ‎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 ‎④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涉及人口迁徙,故①不符合题意;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而不是完全超越时空局限,故②错误;材料中的“火、烟”、“钟、鼓”、“梅花”、“鸿雁”,都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因此,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也可以看出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故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点睛】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 ‎(1)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 A. 继承传统 B. 社会实践 C. 借鉴他人 D. 灵感和直觉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30.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 ‎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①④适合题意;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③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紧扣题意,适当分析。‎ ‎31.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1)“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 美人之美就要等理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话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各美其美”说明文化各有自己的特色,强调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本题实际是问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考生可从文化多样性的地位、作用以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角度作答。‎ ‎(2) 本题要求回答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实际本题是问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解答本题,考生可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角度作答。‎ ‎(3) 本题要求回答“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解答本题,考生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角度作答。‎ ‎【点睛】(1)“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 美人之美就要等理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2.博物馆是我们分享群体记忆的地方。走进首都博物馆,“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让我们找到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中秋节拜“兔儿爷”、冬至日的“九九消寒图”、过小年“糖瓜祭灶”……人们赞叹之余,也不禁惋惜传统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逝。‎ 有人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能丢掉我们的“根”,应当把这些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 你赞同把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①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武,传统文化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一些传统民俗逐渐消失是正常的,不必都恢复。一味的恢复反而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保留传承传统民俗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内容传统民俗的具体内涵或形式则可以因时而变。对待传统民俗,应在继承中发展,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传统民俗为话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对“把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这一观点看法。‎ 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传统民俗是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因此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首先,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应该恢复。其次,点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即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应恢复以发挥其作用。‎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33.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情谊深厚。中俄决定2012年和2013年互办“旅游年”。通过这一活动,旅游者可以深入碰触到中俄文化的脉动,促进两国人民的交往,进一步拉近两国及两国人民的关系。‎ ‎ 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俄互办“旅游年”的意义。‎ ‎【答案】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俄互办“旅游年”将促进两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俄互办“旅游年”将展示各自民族文化的魅力,促进中俄人民对两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两国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中俄文化的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俄互办“旅游年”的意义。‎ 中俄互办“旅游年”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中俄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说明。‎ ‎34.材料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下的名言。‎ 材料二 194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次由英文翻译成中文,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这部小说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读一本好书,能够获得知识、增广见闻、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②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读一本好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解析】‎ 本题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名言以及其对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充分调动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这需要考生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二是要对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要熟悉,这样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才能够不遗漏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首先,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角度说明一本好书,能够获得知识、增广见闻、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的角度说明一本好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