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展示]‎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 课前八分钟记忆 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 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 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 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 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独特 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 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 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区 别 概 念 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 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 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联系 ‎①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 ‎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问 题 中华文化两大基本特征比较(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早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诸般书体的变化。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从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汉字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尝试解答](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总结提升] 比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 侧重 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联系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材料未体现出来,排除C项;A、B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②不符合题意,“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的说法夸大了箸文化的作用;③符合题意,“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符合题意,“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这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题组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①观点正确;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②观点正确;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时代的文化,③观点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融合统一”,④观点错误。‎ 答案:A ‎4.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急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能构成本题的原因,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项。‎ 答案:B ‎[方法技巧] 区分判断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方法 源远流长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题组三 重视汉字书写 传承中华文化 ‎2018年1月8日—9日,汉阴县第三届“新华书店杯”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全县的27支代表队108位选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展开角逐,在汉字书写大较量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邃。‎ ‎5.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长期使用数码产品,许多人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面对这一文化现象,我们要(  )‎ ‎①开展汉字保卫战,因为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重视文字书写,因为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③加强汉字保护,因为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 ④注重汉字传承,因为它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不符合题意,重视文字书写不等于重视汉字书写,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6.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象形的灵动、狂草的飘逸、小楷的娟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加上五千年传承的积淀,其内涵和底蕴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都无法企及的。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光大的载体。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加上五千年传承的积淀,其内涵和底蕴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都无法企及的,因此,汉字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③正确;④错误,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答案:B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 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兼收 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问 题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广东省开平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开平碉楼现存1 833座,其建筑艺术和装饰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开平碉楼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筑艺术长廊”。‎ 开平碉楼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这种文化特征有何意义?‎ ‎[尝试解答]‎ 开平碉楼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总结提升]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明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适用范围,应该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关系。‎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内涵、意义。运用这一知识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分析回答。如图所示:‎ ‎(3)注意包容性的内涵有层次递进的特点。第一层次是指求同存异,即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能够和睦相处;第二层次,兼收并蓄,在和睦相处的前提下,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能够交流、借鉴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即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在运用这一道理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这种逻辑层次上的递进性特点。‎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上述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运用这三个知识点综合论证问题。‎ ‎(6)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又存在共性,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说法错误,错在“趋同”。故选A项。‎ 答案:A ‎2.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选。‎ 答案:B 题组二 天津市举办“翰墨书经典”书法作品展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9月,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天津市南开区举办“翰墨书经典”书法作品展。本次展览共60幅作品,生动展现了区文联和区书法家协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良好风貌。书法家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讲话、著作中所运用的典故为内容,以书法创作的形式,表达了学习新思想、讴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共同心声。‎ ‎3.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 C.②③ D.①④‎ 解析:题干强调了国画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说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博大精深,②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4.汉字形体优美,表义性强,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某校开展以“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倡议活动。下列选项能支持这一活动的是(  )‎ ‎①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解析:“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化”的依据为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④说法错误,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项。‎ 答案:B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 ‎1.(2018·高考全国卷Ⅱ)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题以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为背景材料,考查传播中华文化的意义。“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这有利于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②④符合题意;①体现的是经济意义,不符合题意;③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本题选C 。‎ 答案:C ‎2.(2018·江苏卷)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考题感悟] ‎ ‎1.关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多通过提供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某种文化形式(如台湾文化、徽文化、书画艺术等),或以引文形式从宏观上表述中华文化的特质,设置说明类、体现类试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的判断与区分;或者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高考中多以具体的选项形式考查,主要通过提供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素材,设置试题。‎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285页 一、选择题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由此可见,汉字(  )‎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错误,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表明汉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故选D项。‎ 答案:D ‎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绝对。‎ 答案:C ‎3.“孝”的字形从老,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意谓顺从、侍奉长辈。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可以领悟到(  )‎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解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厚,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既可以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可以领悟到其博大精深,D项当选;A、B、C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答案:D ‎4.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这些特点体现了(  )‎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 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 ④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的意义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冀南和晋、陕、豫等地,院子南北窄长,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 ‎,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①正确;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所以②正确;“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表明文化的差异,所以排除③;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遗产的知识,所以排除④。答案为A项。‎ 答案:A ‎5.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最近几年“中为洋用”成新趋势,过去不少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词,开始直接被汉语拼音替代,例如“孔子”“春节”“饺子”“中秋”“少林”“功夫”等。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 ②中国文化在和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才逐渐丰富发展 ‎③世界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④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必要一环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这说明中华文化彰显着特有的风格和魅力,①正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但是不能说“才”,②错误;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故③错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这说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必要一环,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答案:C ‎6.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 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把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这启示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所以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错误,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④错误,当前我国工作的重心依然是经济建设。故选A项。‎ 答案:A ‎7.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形成的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自成群。门前潮汐家家海,檐际榕棉寺寺云。”(注:估舶意为商船)这说明珠江文化(  )‎ 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他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C.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性 解析:这首诗是对珠江文化形成的生动描述,珠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的,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理解。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 答案:B ‎8.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③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④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特性完全相同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③‎ 解析: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②③说法正确。①中“决定”说法错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④说法错误。‎ 答案:D ‎9.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 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汉语言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体会了开放性和包容性,B正确;题目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化在吸收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非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A错误;题目没有体现推广普通话的相关内容,C错误;D表述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能被消除。‎ 答案:B ‎10.“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华文化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上述材料最能够体现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而有时代性 B.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 C.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 D.具有地域性,多元一体而各有特色 解析: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因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故B项当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B ‎11.2018年8月11日至1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 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材料也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故本题答案选A项。‎ 答案:A ‎1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故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mǐ)字夺人眼球,剧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的看法存在差异。甲方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乙方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追求的是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于生僻字的上述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理由。‎ 答案:(1)赞成甲方观点,支持“使用生僻字”。‎ ‎①‎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生僻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③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2)赞成乙方观点,反对“使用生僻字”。‎ ‎①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③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专家鉴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纪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材料二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这使他们能够把大量的事实记载下来。‎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什么特点?‎ ‎(2)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案:(1)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