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学案
第十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考纲展示]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1.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①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 ②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③审慎行使决策权 c a b 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 ②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③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b b a 考点一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3.政府如何行使决策权?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1.依法行政的意义 角度 内容 对人民 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对政府自身 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 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对社会 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审慎行使决策权 地位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决策权是重要的行政权力 要求 科学决策 要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民主决策 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依法决策 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考向1 依法行政 典例1 同学们在“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的学习讨论中积极发言,举出了大量政府行使权力的实例。其中与“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最相近的是( ) A.某市通过举行价格改革听证会制定天然气价调整方案 B.某环保局规定本地商户必须安装某品牌的油烟净化器 C.某规划局未事先告知居民就将地铁出口设在小区内部 D.某政府给予当地纳税大户以违反交通规则免责的奖励 答案 A 解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政府通过价格听证会进行决策,保障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是依法行政的体现,A正确。B中某环保局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是违法行为,不选。C中某规划局的做法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不选。D中某政府做法违背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不选。 考向2 科学民主决策 典例2 (2017·浙江11月选考)经过走访村民、请教专家、反复论证,某市政府驻高山村扶贫工作组制定了以推动该村发展中药材产业为扶贫工作重心的工作方案,并据此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里,工作组( ) ①健全了专家咨询制度 ②发扬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了科学民主决策 ④落实了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政府工作组走访村民、请教专家、反复论证,体现了工作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②当选;请教专家、走访村民,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③当选;工作组的做法并没有健全专家咨询制度,①排除;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在题中未体现,④排除。故本题选B。 1.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 答案 F。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国家宪法日”设立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宣传、普及宪法知识,维护宪法尊严。维护宪法尊严要求政府( ) ①依法履行职能,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②加强司法监督,努力构建阳光司法机制 ③提升公务员的法治意识,打造法治政府 ④坚持公正廉洁,以党风来引领社会风气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维护宪法尊严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所以政府要依法履行职能,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提升公务员的法治意识,打造法治政府,①③正确;②强调司法监督,不选,因为材料中的指向是政府,是行政机关;④不选,因为材料中强调了政府,不是强调党。故选C。 3.针对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说法,国家卫计委表示,生育政策的调整,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权衡利弊,审慎决策。要积极做好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研究论证工作,依照法定程序,逐步调整完善。这表明我国政府( ) ①立足人民利益依法行使权力 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 ③坚持依法决策,减少决策失误 ④坚持科学决策,保障公民决策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立足人民利益依法行使权力,坚持依法决策,减少决策失误,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材料主旨;公民没有决策权,④是错误的。 考点二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是什么? 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什么?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我国初步建立了怎样的行政监督体系? ①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包括:上级政府的监督、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1.为什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根本 原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确保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必要性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决策利民)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勤政为民)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各种腐败行为。(高效廉洁)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造福于民) 2.区分各种监督的效力和作用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及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具有明显的强制力和法律效力。 (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以通过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制约,并可以向权力机关提出相应建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3)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具有民主监督的职能,公民有监督权,这些监督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但有巨大的影响力。 考向1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典例1 (2016·浙江10月选考)浙江省《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着力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落实这一要求,有利于进一步( ) ①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③缩小政府的公权力 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是为了让公民知晓政府的办事流程,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故④符合题意;公民知晓政府的办事流程就是对政府的一种监督,故②符合题意;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才相信政府的作为,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故①符合题意;政务公开只是让政府行使权力更加规范,不会缩小政府权力,故③说法错误。答案选B。 考向2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典例2 如果下图中的圆代表行政机关,而甲、乙、丙、丁都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甲:新闻媒体 ②乙:审计机关 ③丙:监察机关 ④丁:人民群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要求的是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①④属于社会与公民的监督,正确。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②③不选。 1.(判断)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因而人大监督对政府而言具有内部监督功能。( ) 答案 F。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2.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①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由人大产生的新的监察委员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监察力量,扩大监察覆盖面,目的是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没有涉及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而是人大和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②④不选。 3.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监督体系上看,对国务院具有外部监督职能的中央国家机关有( ) ①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②国家监察部和国家审计署 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不属于国家机关,排除;②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③④不仅是国家机关而且还是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故本题选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