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文”的精神内涵 ‎②“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③透过“文”可以悟“道”,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文”属于文化的范畴,“道”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与“道”体现了物质和文化的关系,“文”是“道”的载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即“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透过“文”可以悟“道”,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故答案①③正确,故选A。“文”是物质范畴,“道”是意识的范畴,②选项说反了,④选项表述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A。‎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电商将青花面盆销往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强调现代技术的发展促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不体现大众传媒的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3.‎ 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这表明:‎ ‎①文化首先需要传承才能创新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④先进思想可以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这表明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④错误,先进思想并不能直接改造世界,而是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故本题答案为C。‎ ‎4.在互联网上奔涌的信息中,英语信息约占90%,法语信息约占5%,中文信息不足1%。正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所言:“当今世界上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我国应掀起学英语的热潮 B. 应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C.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D. 加强网络管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在互联网上奔涌的信息中,中文信息不足1%,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威胁,这说明我们应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故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我国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威胁,这与ACD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畅销海外。海外读者在阅读中逐渐感受到习近平所表述的思想、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哲学思想的深度。这主要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②经济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体现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故①不符合题意;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海外畅销,使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传播到海外,这主要说明经济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故②正确;海外读者在阅读中逐渐感受到习近平所表述的思想、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哲学思想的深度,这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③正确;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材料没体现,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D。‎ ‎6.2018年是农历狗年,我国常常以狗眼看人低比作一个人自高自大,看不起人。而西方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英国人甚至敢用上帝来开狗的玩笑,说狗是上帝的倒立(GOD与DOG),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拥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对“狗”的看法有所不同,这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也说明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①③正确;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故②错误;材料没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D。‎ ‎7.“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可看看电影《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如果你自卑失落,可瞧瞧电影《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果你厌倦生活,可欣赏电影《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搏击俱乐部》。”上述说法是基于 A.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 优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 D. 影视音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答案】B ‎【解析】‎ ‎“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可看看……;如果自卑失落,可看看……;如果你厌倦生活,可看看……”这是基于优秀电影即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并不是基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项不选;优秀电影不属于物质力量,C项错误;影视音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材料中的做法没有关联,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点睛】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两个知识点极易混淆。在区分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只停留在主观领域,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往往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8.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纪念会时发表演讲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诗句中与习近平强调的观点一致的是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习近平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文化创新,故排除。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故排除。‎ ‎【考点定位】尊重文化多样性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开来。‎ ‎(3)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存在了。‎ ‎9.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目前已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 ‎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①②项符合题意;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③项说法错误;④项不是文化意义;正确选项为A。‎ ‎【点睛】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10.感恩节虽然是个“西洋节”,但其中蕴含的感恩精神呼应了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精神。这一事例表明 A. 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B.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正逐步消失、走向融合 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感情的表达是相同的 D. 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感恩节虽然是个“西洋节” 呼应了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精神,这说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世界各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借鉴中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而不是走向消亡,故B错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感情的表达会有所不同,故C错误。故选D。‎ ‎11.‎ 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编纂、修订《诗》、《书》、《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开创诸子学派。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 A.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能动作用 B. 思想文化的交锋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C. 文化发展要建立由对立到逐渐统一的过程 D. 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根源于文化的争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思想文化的交锋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错误,文化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不能说由对立到逐渐统一;D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故本题答案为B。‎ ‎12.“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人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孝”,则强调晚辈在平等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要因时而变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但古人与今人在孝行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这既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也体现了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①③正确,②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糟粕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④错误。故答案选A项。‎ ‎13.2018平昌冬奥会除了有赛场上的竞争外,还有体育媒体的比拼。虽然电视媒体仍占据首选位置,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风头正劲,PC、手机、PAD、IPTV等各类终端以其及时性、便捷性争夺受众的眼球,成为主流。据此可知 ‎①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播 ‎④新媒体渐成主流,意味着电视传统媒体即将退出历史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播,②③项符合题意;大众传媒具有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①项说法错误;新媒体渐成主流,并不意味着电视传统媒体即将退出历史舞台,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大众传媒的作用:‎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4.4月5日是2018年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竞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如今,更是我国的法定传统节日。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都是落后文化的表现 ‎④民族节日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影响最深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也有落后的,不一定都是落后文化,故③错误;传统文化中对我国人民影响最深远的是传统思想,故④错误;清明节历史久远,影响到今天,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故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从传统文化 作用 自身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从个人角度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5.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周易》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 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C. 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毫无保留地继承 D. 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A错误;中国传统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说中国传统思想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思想也不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思想,故B错误;中国传统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继承,故C错误;材料强调“忧患意识”作为我国的传统思想,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故D正确。故选D。‎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16.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 ‎①教育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我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①③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源泉,②错误;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7.2018年2月1日,石家庄市新华区举办非遗展演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包括永年太极拳、定州缂丝、武强年画、手工剪纸、脸谱制作、木刻等项目。文化节采取展览、展示和展销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非遗展演文化节的举办 ‎①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②坚持了经济效益优先 ‎③展示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①正确;材料强调,在非遗展演文化节上,人们可以欣赏到永年太极拳、定州缂丝、武强年画、手工剪纸、脸谱制作、木刻等项目,可见,举办非遗展演文化节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故④正确;非遗展演文化节的举办应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故②错误;材料不涉及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故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文化遗产:‎ ‎(1)含义 文化遗产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2)地位和价值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保护文化遗产 为了使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3)多角度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从民族文化角度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文化创新角度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18.小王为撰写《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论文,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 A. 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 B.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 C. 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D. 2017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 ‎【答案】C ‎【解析】‎ 本题解答时要把握关键词“大众传媒”对“现代公民素养”,A、B、D三项只谈到了大众传媒,没有涉及对现代公民素养的作用,故与题意不符;选项C既谈到大众传媒,高中生形象的塑造又指向公民素养,适合题意,故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大众传媒的作用 ‎1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一诗句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下列与这一思想最接近的是 A. 居要好邻,同要好伴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A ‎【解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一诗句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居要好邻,同要好伴”体现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A项正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说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千里,也像近邻一样,这里没有体现出“潜移默化”的观点,B项不选;“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关,C项不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并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过程,是表明这种影响过程是不为人所明显察觉的,渐进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是强调文化影响人的结果,强调这种结果一直延续到今天。‎ ‎20.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 A.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 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D. 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根据题意“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A符合题意入选;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排除D。故选A。‎ ‎21.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为人的。”“人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甚至枯萎败亡。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反映生活的需要 ‎④文化创新要适应生活的需要,为生活服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甚至枯萎败亡,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①正确;“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这说明文化创新要适应生活的需要,为生活服务,故④正确;②错误,因为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③错误,因为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践。故选D。‎ ‎22.对漫画《唐“尸”三百首》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新要敢于大胆摒弃一切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③该做法违背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该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继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选项①中“摒弃一切传统文化”的说法太绝对,故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搞,②选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②不符合题意;漫画中的《唐“尸”三百首》,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继承,不利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违背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故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23.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 C.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故A错误;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故B错误;材料没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故D不符题意;通过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4.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写道:“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它蕴含的文化道理是 A.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B.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D.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其意思是折断三次胳膊,便会积累治病的经验,能够当好医生,意在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故蕴含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的文化生活道理,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两项在不符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而不是手段,故D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故选B。‎ ‎【点睛】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2)对本民族文化批判继承,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25.某校话剧社排演话剧《糖人世家》,再现小张一家祖孙三代与吹糖人传统手艺之间的故事。该剧前两幕讲述了吹糖人这一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小张希望从爷爷手中传承这一手艺但却遭到父亲的反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该剧后一幕主题的是 A. 树立文化自信,传统手艺在固守传统中生存发展 B. 顺应时代要求,传统手艺在继承创新中焕发活力 C. 面向大众要求,传统手艺在传播中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 D. 追求经典高雅,传统手艺成为展现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传统手艺作为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生存发展,故A错误;该剧前两幕讲述了吹糖人这一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小张希望从爷爷手中传承这一手艺但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因此,该剧最后一幕应该是顺应时代要求,传统手艺在继承创新中焕发活力,故B 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传统手艺在创新中发展,这与C选项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04月15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任性军事干预害处多多”文章,指出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三国发射100多枚导弹,对叙利亚政府军事、民用设施发动空袭。给久拖不决的叙利亚危机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 站在废墟上,叙利亚女孩安萨姆催人泪下的歌声“在战火和摧毁中,我们的伤口很深。”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传向世界各地。某些西方大国依仗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唯我独尊的文化思维影响着世界和平进程,漠视理性和道义的准则给叙利亚民众带来伤害。‎ 请运用文化对社会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人类对和平的渴盼,怎样才能变为现实?‎ ‎【答案】①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大国思维阻碍和平变为现实。②叙利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和平的实现。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唯我独尊的错误理念有利于使某些大国置人类共同利益于不顾,国际社会应坚决反对。④叙利亚女孩安萨姆催人泪下的歌声唱出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我们要用和平的文化氛围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类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征程中做出努力。‎ ‎【解析】‎ 本题以美、英、法三国发射100多枚导弹,对叙利亚政府军事、民用设施发动空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对社会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分析人类对和平的渴盼,怎样才能变为现实,实际是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④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 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 本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和媒介、文化交流传播的任务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设问指向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调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和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和媒介、文化交流传播的任务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新一届政府的施政重点。专家认为,过去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破坏文物、损坏传统建筑,造成大批传统村落消失,而许多新村片面追求花园、格调和洋气。如今稳步推进城镇化,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顺势而为,不应当是“千镇一面”;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和田园特色保持,让城镇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切忌“贪大求洋”。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城镇化过程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才能焕发人们强烈认同感。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④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特征、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设问是“结合材料谈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进一步强化任务落实,加大对文化扶贫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某地制定《“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材料一《方案》强调以人为本,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障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着力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材料二精准扶贫,关键在人,为了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该地政府与社会、企业联合主办“精准扶贫文化助力——新时代名家进校园”活动。‎ ‎(1)运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人民群众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 ‎(2)文化扶贫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请就教育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为文化扶贫工作设计两条标语。‎ ‎【答案】(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文化在扶贫工作中不可能发挥价值。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扶贫必须适应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关注贫困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脱贫。‎ ‎(2)①书香引领文明、教育助推发展。②增文化之底蕴、促经济之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制定《“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知识”,设问是“结合材料一谈谈人民群众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2)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设问是“请就教育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为文化扶贫工作设计两条标语”,其次,结合材料、课本知识和实际,围绕“教育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这一关键信息,进行作答即可。答案要简洁,朗朗上口,言之成理即可。如:书香引领文明、教育助推发展;增文化之底蕴、促经济之发展。‎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 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