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析版】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政治试题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 政治试题 1. 经济学上有个古老的原理叫“劣币驱逐良币”:在铸币时代,当那些“劣币”(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进入流通领域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良币”(足值货币)收藏起来。结果,市面上“良币”越来越少,“劣币”越来越多。“劣币”之所以能驱逐“良币”,主要是因为( ) 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②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③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不十分了解 ④“劣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考点定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名师点晴】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2. 甲国某商品主要出口到乙国。2014年甲国A企业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该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36元,A企业的年产量为10万件,甲国与乙国的汇率为1∶8。2015年A企业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同时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贬值25%,不考虑其他因素,则2015年A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价值总量用乙国货币单位表示为( ) A.3500万 B.2250万 C.3750万 D.3350万 【答案】B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2014年该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36元,2015年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所以2015年的价值量为36÷(1+20%)=30元;同时2014年A企业的年产量为10万件,2015年A企业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则2015年该企业生产的数量为12.5万件,同时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贬值25%,即两国的汇率为1∶8×(1-25%)=1:6,所以2015年A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价值总量用乙国货币单位表示为30×12.5×6=2250万,选B。 【考点定位】商品的价值量的计算、汇率 【名师点睛】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即生产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可以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2)要注意区分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一定时间内的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3)正确理解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要注意理解和把握几对关系。①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别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增加单位时间的商品价值总量。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KS5U 3. 在我国古代,每逢丰年谷贱,官府就出钱收购粮食储存起来;每逢灾年谷贵,官府就开仓平价卖粮,做到“物价常平,公私两利”。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 ①供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④价格变动是由政府决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影响价格的因素 【名师点睛】引起价格变动的多种因素 (1)商品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2)市场供求影响价格。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提高。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商品供求关系引起的。 (3)纸币的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一般说来,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 (5)引起价格涨跌的还有其他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4. 根据下图得出的合理结论有( ) ①如果高档耐用品在N点,呈现买方市场,其替代产品需求量增加 ②如果生活必需品在M点,呈现卖方市场,其互补产品需求量增加 ③单个交换过程看,Q点处于等价交换,M、N点处于涨落状态,但不能无限涨落 ④农副产品在M、N、Q点弹性需求均不大[KS5UKS5U.Com]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B 【考点定位】价格变动的影响 【解题技巧】曲线试题关键在确定数量关系,借助辅助线分析判断。第一,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即正相关还是反相关,有的曲线在临界点前成正向变化,在临界点后成反向变化,抑或相反。第二,确定不同数量关系对应的图象,注意曲线的变化规律。要读懂曲线,仔细观察随着横轴(自变量)的变化,纵轴(因变量)的变化。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除外,这些曲线的纵坐标是自变量,横坐标是因变量。一般正相关图象曲线走向向上,反相关图象曲线走向向下。第三,数形对照,看其是否一致。把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与曲线对照,直接排除不一致的误项,再对剩余选项进行分析,确定正确选项。第四,如果曲线发生平移,可添加辅助线,分析引起平移的因素,借助辅助线比较判断。 经济曲线尽管形式新颖、灵活,但其考查的基本观点却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基本理论知识是解读经济学曲线的基本支撑元素,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的感受愈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断事物则愈准确,所以,要特别重视对理论知识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经济学曲线试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变通”、“整合”、“创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旧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知”。 5. “5W”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常用的思考模式(见下图)。这一模式启示我们,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时( ) Who are you? 你是谁? What do you want? 你想干什么? What can you do? 你能干什么? What can support you? 环境支持或允许你干什么? What can you be in the end? 你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①应明确自身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②外部因素的支持或干扰具有根本影响 ③愿望、动机和现实结果之间是一致的 ④要在权衡理想和现实的过程中确立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劳动与就业 【名师点睛】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1)从国家角度 ①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量。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统筹处理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③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政策,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解决就业困难。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2)从企业角度:制定合理的用人政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从劳动者个人角度 ①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②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实现自主创业;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诚实守信、奉献社会。KS5U 6. 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将针对消费者关注度高的空气净化器、智能手机、电饭煲、智能马桶盖、家具、厨具等10种重点消费品展开质量提升行动,提出“十三五”期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要稳定在92%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84.5。质量提升行动能够 ①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②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③提升国民生活品质 ④增加国民预期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知识归纳】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的意义在于( ) ①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收益 ②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农村进一步发展 ④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农民增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定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名师点睛】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或劳动群众集体占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地利用。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还应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经济形式。 8. 爆红于欧美的改良版“Ospop”解放鞋,在保持我国本土解放鞋的胶头、帆布鞋帮和“工”字的同时,对鞋子的制作原料、外观乃至颜色进行改良,解决了本土解放鞋透气性差、橡胶味浓、颜色单一的弊端,售价高达76美元一双,是我国出口鞋平均价格的25倍。“Ospop”解放鞋的热销启示企业要( )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低价竞争 ②加强品牌建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③调整经营理念,关注产品设计细节 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对鞋子的制作原料、外观乃至颜色进行了改良”体现了调整经营理念,关注产品设计细节;“对老品牌进行加工改造,并解决了本土解放鞋透气性差、橡胶味浓、颜色单一的弊端”体现了要加强品牌建设,满足消费者地需求,选D;①强调了低价竞争优势,不选;④强调了调整产业机构,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名师点晴】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长远的、总体的策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这些优势的取得,或是由于企业掌握了独特的技术和技能,或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或是由于企业采取了较好的经营策略,或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因此,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新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面向市场,坚持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 ⑤公司抓住时机做好兼并和强强联合。 ⑥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9. 债券利率受到风险的影响,当风险下降时,债券利率降低。小华准备购买某企业新发行的债券,通过查询该企业近几期债券的利率,绘制了下图。相对于稳定的国债利率,该企业债券利率从第2期到第3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企业运输成本上升 B.面临高额关税,企业国际市场份额下滑 C.海外投资失误,企业债务负担大幅增加 D.新产品受市场欢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答案】D 【考点定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方法技巧】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 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 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 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 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10. 假设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为630,美元存款年利率为3%,人民币一年期储蓄利率2.5%,一年期限国债利率为3.7%。不考虑其他因素,分别用10000元人民币进行一年的投资,其收益对比正确的是( ) A.人民币储蓄存款大于购买国债 B.购买国债大于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 C.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等于购买国债 D.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小于人民币储蓄存款【来 【答案】B 【考点定位】居民的投资理财 【名师点睛】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原则 ① 正确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既要注意投资的收益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应该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 ②要注意投资多元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根据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选择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这样可以分散风险,给自己带来较好的收益。 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投入大的投资方式,如购买企业债券、炒股、投资房地产等。 ④投资理财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11.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以下改革措施与其带来的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①把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调节产品结构——引导居民消费方向 ②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③健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使公民依法纳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宏观调控、税收的作用 【名师点睛】宏观调控 本考点历年来都是高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上。既出选择题,也出主观题。复习备考应重点掌握教材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高考中对国家宏观调控知识的考查会集中在地位、必要性和手段上,其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1)宏观调控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它是建立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之上的。 (2)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有效、更强有力。 (3)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KS5U 12. 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这是继2012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第二次跑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这表明在我国( ) A.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 B.收入分配实现公平 C.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D.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消除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体现了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选C;A强调了劳动报酬,与材料无关;B不选,我国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D不选, 因为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消除。 【考点定位】实现收入公平 【名师点睛】关于“收入分配公平”存在下列认识误区 (1)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2)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借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 13. 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含了农、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 ①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③满足居民合理住房要求 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落实科学发展观 【方法技巧】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 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 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 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 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14. 中国2015年财政赤字增至1.62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12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增至2.3%。财政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可以( ) ①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②减轻企业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③增加货币流通量,引发通货膨胀 ④带动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财政赤字 【名师点晴】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区别 原因 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 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 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通胀和通缩迹象 对策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联系 采取哪种财政政策,都必须依据客观的经济运行状况 15. 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支持此规定的经济理由有( )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④商品的有用性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KS5UKS5U]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我们要注重商品的质量,①正确;②正确, 因为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某些商家会为了追逐利润不择手段,所以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③与材料无关;④不选, 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考点定位】商品的基本属性、市场调节 【知识归纳】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16.(共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至2013年我国GDP增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累计同比) 注:我国基尼系数2008年为0.491,2009年为0.490,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2013年为0.473。(注: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系数大则收入差距大。) 材料二:2014年中国GDP增速降为7.4%,是1990年以来最低,中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经济“新常态”存在以下阶段性特征: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形势看,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1)描述材料一的经济信息。(6分)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解决我国基尼系数过高问题提出政策建议。(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企业应如何面对经济“新常态”。(6分) 【答案】16. (1)A.经济信息: ①2012年至2013年我国GDP增速稳定,经济稳健发展;(2分)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趋缓,且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2分)③农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收入和GDP增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我国总体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分) B.政策建议: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分)②继续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分)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2分(答出三条,即可满分) (2)①面向市场,通过创新供给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2分) ②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创新投融资方式,善于把握投资方向。(2分)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或: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2分) (2)本题考查经济就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说明企业应如何面对经济“新常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考生要注意分析材料中的新常态,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等, 所以企业要面向市场,通过创新供给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善于把握投资方向;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考点定位】实现社会公平、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名师点睛】最近两年,图表题的考查越来越复杂,难度有所加大。考生对于较复杂的图表题或图表和材料混杂的试题,更是感到棘手。部分考生在高考中显得逻辑零乱,不能准确把握图表与图表、图表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出现答案层次不清,答非所问的现象,因而造成丢分。 1.对于“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答案不仅写出图表表明的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性问题。 2.对于“表格(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制度或理论的高度。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也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 3.对于“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这类问题,要从这一现象是什么(包括揭示出其本质)、为什么会出现(或要解决)这一现象(或问题)、怎么办(怎样处理或对待这一现象,即措施)。视问题不同,回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17.(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跌破8%,中国经济由短缺向过剩时代转变。以钢铁业为例,过去只要炼出钢,都能卖出厂,现在产品质量要好,否则项目就不能投产。另一方面,包括工人工资在内的要素价格“变贵”,调查显示,中国工人的成本2000年只有美国的3%,2016年,美国与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之差将收窄至7美分每小时,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将消失殆尽。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企业的环境成本将内在化,以往靠牺牲环境的低环境成本道路已经行不通。中国企业的这些传统优势正不断被削弱。 材料二 据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介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税收贡献率超过50%,就业贡献率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率达90%,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月23日,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 材料三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坚持试点先行,在取得经验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分别面临着怎样的挑战。(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8分) 【答案】17.(1)需求影响供给,中国经济增速趋缓,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产销不畅;(2分)成本上升,利润下降,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逐渐上升,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日益萎缩,国际竞争力减弱;(2分)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的低环境成本优势不可持续。(2分) (2)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发展生产、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3分)③ 非公有制经济在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必须对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引导、依法监督和管理,以促进其健康发展。(2分) (3)①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分)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利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分)③发展混合所有制,也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2分)④探索、试点实行混合所有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初次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2分) (2)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考生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 (3)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考生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即可,如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有利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初次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等。 【考点定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方法锦囊】 有关“原因类”设问的一般解法 解此类题一般是要理论结合现实来回答。具体地说,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或某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的还要从影响意义来说明,对负面的消极的要说危害,对正面的积极的要说意义。最后还要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需要说明的是,阐述的原因要根据材料又不能拘泥于材料。对于原因类设问的解答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