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1月份测考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上学期1月份高二政治测考卷 1. 手机、平板电脑与互联网联手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具有更高效率的媒介形式。以QQ、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特征,逐步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新媒体将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②QQ、微博、微信等已不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 ③新媒体进一步丰富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 ④传统媒体必须主动创新,吸纳新媒体的优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传媒,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②是错误的,③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大众传媒 【名师点睛】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消失吗? (1)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媒叫大众传媒。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但是,旧的传媒并没有消失,仍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反馈及时等特点。 2. 《我是歌手》是中国首档歌手音乐对决电视节目。作为湖南卫视“领SHOW2014”的开篇之作,集结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和新生代佼佼者,打造独一无二的顶级豪华音乐盛宴。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推高了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也令人重燃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热情。其成功之处在于 ①将专业的视听盛宴与商业运作有机联系起来 ②其新颖的演绎形式符合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 ③参赛歌手的激烈对抗制约了观众的欣赏需要 ④独特的节目定位完全颠覆了从前的选秀节目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 21 - 【解析】试题分析:从哲学上看,《我是歌手》的成功在于使节目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而提升了节目的价值,故题肢①②说法正确。题肢③说法错误,参赛歌手的激烈对抗并没有制约了观众的欣赏需要,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任何节目的成功都应该是对已有同类节目的辩证否定过程,故“完全颠覆”的说法不合理,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创新 历史街区是古城风貌的精华所在。回答下列小题。 3. 自2016年7月13日起,《烟台日报》推出“寻味历史老街区”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对烟台市五大历史街区堪忧现状的热切关注,街区的未来也成为热议话题。某市民提出一个保护我市五大历史街区的方案,他可以 ①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递交方案 ②向新闻媒体投寄方案 ③向所在社区居委会递交方案 ④向市人代会提出议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五大历史街区是我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丰富文化的形式和内涵 ②直接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积淀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 A 4. B 【解析】 3. 题目中,烟台某市民针对烟台市城市街区保护问题提出自己的方案,他可以通过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递交方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向新闻媒体投寄方案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都是可以的。③不能入选。题目中不涉及城市居民自治的问题。④选项是人大代表的权利。故故本题答案选A、 4. 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义。历史文化遗产其传承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其保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积淀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故③④入选。①题肢②说法与题意无直接关系。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民主决策、文化遗产 - 21 - 【名师点睛】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其意义可以从对决策者和对公民两个角度来分析。谈意义型题目,一定要阐明对谁有意义,有何意义,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个别到一般运用发散思维来分析。 5. 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体现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说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说书法妙道,如果不注重字外工夫修炼,即使闷头练的用坏的笔堆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想要写出真正的好作品,非多读书不可,舍此无良方,②③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睛】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大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阅读理解题好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6. 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和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游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 ①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 21 - ②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③百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因为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手段;②正确,材料中的微博是大众传媒的一种新式,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③正确, 材料中通过各种微博引起人们的热议,体现了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④过于绝对化。选B。 【考点定位】文化传播的手段 【高考警示】高考中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考查会集中在大众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上,其中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将被淘汰,各种传媒形式在文化传播中都将发挥自己的作用。 (2)文化交流活动不只是为了传播本民族文化,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 7. 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②符合题意入选;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说法错误排除;④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文化的含义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正确把握文化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 21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 ③文化有意识形 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 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拾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一观点说明 A.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我国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C. 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D. 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C 【解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A、B、C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名师点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 9. 某中学不唯分数论英雄,秉承“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的校园文化,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 21 - 高三某班同学小华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 小华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中强调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让“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体现了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选B;②不选, 因为文化对人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10. 目前,湖州市已建成320多个乡村文化礼堂。这些礼堂承担着仪式、娱乐、宣教等功能,已成为湖州农村文化集聚地和传承历史文脉、文化基因的重要平台,构建了乡村生活新样式。建设文化礼堂有利于 A.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B. 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C. 摒弃农村不良习气 D. 承袭农村传统文化 【答案】B - 21 - 【解析】建设文化礼堂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发展文化产业,A项不选;建设文化礼堂,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农民文化权益,B项正确;只是建设文化礼堂,并不能起到摒弃农村不良习气的作用。摒弃农村不良习气,还需要对农民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C项不选;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承袭农村传统文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我们辩证对待,批判继承。认为对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承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1. 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座“和平尊”。“和平尊”以景泰蓝工艺制成。尊体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这一工艺源于古代西域文化,在中国得到发展完善。这体现了 A. 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逐渐趋同 B. 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C.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D. 不同文化可以交流互鉴、兼容并蓄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交流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中逐渐趋同说法错误,故排除A;题干未涉及时代精神问题,故排除B;景泰蓝工艺源于古代西域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故排除C;景泰蓝工艺源于古代西域文化,在中国得到完善发展体现了不同文化可以交流互鉴、兼容并蓄,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台的关系(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融泣出新的过程。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2. 在古人的心目中,鸡每天准时鸣叫,提醒人们新一天的开始,让我们体会到勤奋、守信的意义所在。鸡的形象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勇敢、坚韧、奋发图强的精神寄托,又因与“吉”谱音,更成为广受全球华人喜爱的生肖形象之一。可见,我国的生肖文化 ①体现中华文化独领风骚 ②承载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③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21 - ④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生肖文化赋予了“鸡”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故③④可选;中华文化独领风骚,主要说明的是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故①与题意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故②不选。故答案选D。 13. VR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及传感器技术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让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近年来,VR技术正在逐渐走进教学,通过该设备学生可以在罗马竞技场和乘坐宇宙飞船到太阳系探索之间灵活切换,VR技术的使用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革新。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科学技术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③科学技术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④科学技术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VR技术的使用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革新,这表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正确;材料并不能表明科学技术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②不选;VR技术的使用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革新,这表明科学技术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③正确;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它包括( ) ①我国的社会制度 ②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 ③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④党的性质宗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 21 -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决定的,是我国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和题意无关,排除;答案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5. 国家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风尚,更多的人开始加入阅读行列。倡导全民阅读 A. 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 B.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 C. 能够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 D. 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全民阅读,能够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C正确且符合题意;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A说法错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B说法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6. 2017年5月l8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为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观众搭建一座知识桥梁。数字博物馆的上线 ①使文化资源推广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②为文化资源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 ②体现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④有利于增强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和社会效益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为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观众搭建一座知识桥梁。数字博物馆的上线为文化资源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有利于增强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和社会效益。故②④入选。①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B。 17. - 21 - 2016年1月1日至2月23日,国内电影票房累计达100.37亿,相当于2010年全年的票房,平均每天1.86亿,其中《美人鱼》贡献了28.84亿,占比近29%,相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可见: 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 经济效益是文化的最大价值 C.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 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内电影票房累计达100.37亿,相当于2010年全年的票房”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C选项正确;A不正确,排除;B说法错误,解决社会问题是文化的最大价值,排除;D说法错误,文化具有两面性,优秀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名师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8. 《河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指出,要以文化惠民为目的,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和街道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上逑要求 A.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B. 文化发展应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C.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D. 党政机关要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B选项错误,题目中,河北省大力完善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涉及经济利益。D选项与题意无关。题目中,要实现上述要求需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故C选项入选。 19.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迪士尼公司与中国合作的首部以国际地域为范围的自然题材电影,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独树一帜的丰富地貌和特有的神奇物种,让美国及世界观众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清晰而完整。下列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 21 - A. 通过中美文化的合作,有利于借美国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 B. 作为文化遗产,影片中的大熊猫等动物展示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特点 C.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特色题材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色彩 D. 电影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观众在丰富认知的同时深受感染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遗产的知识。本题为反选,大熊猫等动物并非文化遗产,也不能称其为有民族性特点,故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20. 美国的一位专家评论说:“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因为 ①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我国的首要任务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的程度不断加深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强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升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是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②③符合题意;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是我国的首要任务,①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而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此题考查文化竞争力。 21. “低头族”,反映了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读者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报纸、刊物和书籍等日渐萎缩。这意味着: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变革了文化传播手段 ②手机式阅读开拓了现代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③要全面看待大众传媒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 ④阅读方式的变化对人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 21 - 【解析】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读者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报纸、刊物和书籍等日渐萎缩。这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变革了文化传播手段,我们要全面看待大众传媒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①③适合题意;手机式阅读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不是新途径,②错误,排除;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2. 201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俞正声在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 ①文艺创作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 ③文艺创作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要求文艺创作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3. 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入驻企业从273户增至1053户,营业收入翻了近两番,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这表明 ①文化创意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方向性保证 ②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选项错误,夸大了文化创意的作用。④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吸引了大量的入驻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这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②③入选。选C。 24. - 21 -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伦理。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或决定人的一生。这是因为 ①家风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家风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③家风总是以优良的家教家训等方式作为传播载体 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说法错误,家风是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②家风是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正确,③家风不一定都是优良的,说法错误,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说法正确,答案为D。 考点:文化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需要考生明确家风是一种文化,有双重性。 25. 韩国版权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在国内卫视热播,针对大量引进韩国节目的现象,某论坛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值得提倡,反方则认为应该反对。下列观点能支持正方观点的是( )。 ①国内电视节目制作应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电视节目的发展应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融合 ④文化对观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持久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针对大量引进韩国节目的现象,某论坛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值得提倡,其所以支持,这是基于电视节目的发展应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融合。故②③入选。①选项是反方观点的的论据。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C。 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 21 -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26. 《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居要好邻,行要好伴 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往往发生在不自觉之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不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②④体现了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答案为D 【点睛】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侧重于文化影响的过程和无形性,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的文化影响,侧重影响的效果和持久性,具有行对稳定性,短期内一般不会改变,文化对人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文艺、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之所以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 ①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是我国民族身份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21 - ③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印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趋同的历史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我国之所以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身份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夸大了文化遗产的作用。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B。 28.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 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 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C. 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 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答案】D 【解析】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并没有指明大众传媒的最大优势所在,A项不选;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未必都是真实的,B项错误;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C项错误;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因而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29. 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文化自信,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表明( ) A.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C.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D.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 【答案】C - 21 - 【解析】材料强调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本身并不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A项不选;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表明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更深沉,更持久”,C项正确;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0.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国将每年的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其目的在于: ①将中华民族精神转化为时代精神 ②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③提升学生素质,培育“四有”公民 ④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我们将每年的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其目的在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素质,铸就民族之魂,选D。①错误,我们为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而不是把民族精神转化为时代精神;②错误,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弘扬民族精神 【高考警示】高考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侧重对其措施的准确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1)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是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是错误的。二者并不矛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1. - 21 -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微信以其强大的信息转播机制也渐为新型的政治传播工具。J市政府有关部门利用微信这一工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括中的“接地气”做法,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一价值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乐意接受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要求,同时,J政府利用微信发布权威信息,辟清社会生活中的“谣言”,听取公民意见与建议,依法、规范地行使权力,自觉接受来自网民的监督,也提升了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通过微信“接地气”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日常生活化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微信日常生活化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特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文化塑造人生。通过微信日常生活化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考察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要求说明政府通过微信“接地气”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即考察文化对人具有的作用。回答本题学生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所具有的具体作用即可。 【考点定位】文化的作用。 【名师点晴】回答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审题。从知识范围上看,要求运用“文化与社会”知识,考察的是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知识,即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要求说明政府通过微信“接地气”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即作为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所以,学生可以分别从文化对人影响的几个角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分别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作用即可。 32. 某校高二(7)班在学习文化生活知识时,围绕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方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另一方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 21 - 结合“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相关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的评析。 【答案】(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 (2)一方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一面,但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财富则不科学。 (3)另一方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保守的因素,有不合理的因素是正确的,但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则是不科学的。 (4)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解析】本题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先评述两方的观点,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二方的观点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对待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其次要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才是正确的,可从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角度进行说明。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顾炎武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文须有益于天下”。为什么?“文可以变风俗”也。所用,顾老先生特别告诫说,文章千古事,下笔须谨慎,要“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要“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顾老先生为什么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同。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是因为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②文化的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因此,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必须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顾老先生为什么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老先生为什么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道出了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应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 - 21 - 34. 在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的背景下,《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制作人遵循“极致思维十匠人精神”的创作态度,创新模式,精耕内容,开发原创;深情关怀与回望民族历史文化,突出情感元素和人文关怀;坚守社会责任,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打造出了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这些文化类栏目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等实现双赢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答案】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奏响文化发展主旋律,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以《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 点睛: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创新 - 21 -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原因、意义、要求等方面思考。具体包括:(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4)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5.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首先,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有了这些节日,村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其次,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秩序。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第三,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通过文化建设,将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既跟得上发展,又留得住乡愁。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②乡村文化建设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乡村节日让村民的乡村生活更有意义,促进乡村振兴。④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尊老爱幼的文明风尚。 【解析】本题以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原因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多角度发散思维,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塑造人生、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全面理解文化的作用 - 21 - ⑴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⑵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个人而言,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