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思想政治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非网上阅卷的,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网上阅卷的,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有24道题,每题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 ) ①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最高 ②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 ③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大 ④生产的商品比其他生产者的产品科技含量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价值量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不取决于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属于个别劳动生产率),①错误。 ②:商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②入选。 ③: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从而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也就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大,③入选。 ④:劳动生产率高既可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也可能是加强管理带来的,劳动生产率高并不意味着科技含量高,④不选。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难点剖析: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要注意区分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一定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一定时间内的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2)正确理解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要注意理解和把握几对关系 (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产生物丰价廉的效果;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该生产者因生产成本降低而获得主动,可以降价抢夺市场空间,也可以原价销售。 2.假如你准备买一件商品,这件商品在四家商店标价均为258元,但各店促销方式不同:甲店满100元送50元现金;乙店买一送一(随机送一件不高于同价位的其他商品);丙店全场五折优惠;丁店满100元送100元指定商品购物券。忽略其它因素,你的最佳选择应该是( ) A. 甲店 B. 乙店 C. 丙店 D. 丁店 【答案】C 【解析】 【详解】A:满100元送50元现金,意味着共需消费258-(50×2)=158元购买该商品,比丙店全场五折优惠多支付29元,不选A。 B:买一送一(随机送一件不高于同价位的其他商品),意味着购买该商品大于129元(258÷2),不如丙店全场五折优惠129元更合算,不选B。 C:全场五折优惠,即购买该商品实际支付258÷2=129元,C是程先生的最佳选择。 D:满100元送100元指定商品购物券,即购买该商品实际支付258元的同时可以得到200元的指定商品,大约购买本商品需要(258+200)÷2=229元,且失去附加商品的选择权,明显不如丙店全场五折优惠129元更合适,不选D。 故本题选C。 3. 为促进绿色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这必将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销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燃油汽车价格的变化(S、D分别为燃油车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S’、D’表示变化后的曲线;E、E’分别为变化前后的供求交叉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下列曲线能够正确反映这一经济现象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图示表示传统燃油车供给减少、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上涨,与材料中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导致传统燃油车需求减少、市场均衡价格下跌的情况不符,①不选。 ②:图示表示传统燃油车供给增加、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下跌,与材料中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导致传统燃油车需求减少、市场均衡价格下跌的情况不符,②不选。 ③:图示表示传统燃油车供给减少、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跌,与材料中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导致传统燃油车需求减少、市场均衡价格下跌的情况相一致,③入选。 ④:图示表示传统燃油车供给增加、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涨,与材料中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导致传统燃油车需求减少、市场均衡价格下跌的情况不符,④不选。 故本题选C。 4.在便利店、餐厅、银行网点等场景,刷脸支付已悄然出现。随着5G商用的来临,人脸识别、语音指令等多种应用在使用上更加“无缝衔接”,这也让刷脸支付变得更为便捷。这种支付方式( ) ①扩大了货币职能,实现直接交易 ②减少了现金使用量,但未改变货币本质 ③创新了服务模式,方便购物消费 ④增加了货币供给量,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在刷脸支付条件下,货币仍然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和三种非基本职能,货币职能没有发生变化,且交易仍然以电子货币为媒介,并非直接交换,①错误。 ②:刷脸支付减少了现金使用量,但仍然用电子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没有改变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②入选。 ③:“这也让刷脸支付变得更为便捷”说明刷脸支付创新了服务模式,方便购物消费,③入选。 ④:货币供给量包括国家发行的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总量,与支付方式无关,刷脸支付只是支付方式的改变,④不选。 故本题选B。 5.甲商品与乙商品是互为替代品,丙商品与甲商品是互补商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甲商品价格降低引起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会下降 ②丙商品价格必然降低 ③乙商品的价格一定提高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从而减少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甲商品价格降低,其替代品乙商品的需求量会下降、因而乙商品的价格会降低,①入选、③不选。 ②④:可以互补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会增加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甲商品价格降低,其互补品丙商品的需求量会上升降、因而丙商品的价格会上升,④入选、②不选。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难点剖析:商品的需求量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相关商品 A商品价格 B商品需求量 A、B互为替代品 上升 增加 与A商品价格变化同向; 与A商品需求量变化反向 下降 减少 A、B是互补商品 上升 减少 与A商品价格变化反向; 与A商品需求量变化同向 下降 增加 6.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购买这类产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表明 A.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B.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C. 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 D. 消费方式调节着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购买这类产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表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没有智能手机的生产,就没有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热情,不体现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消费的反作用,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例如,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没有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没有足不出户、快捷方便的网络教育,就没有网络医疗、网络购物。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普遍需求。 7.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一些民营企业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解决上述问题需要( ) ①继续优化市场环境,切实打破市场隐性壁垒 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③提高政府履职水平,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管理 ④加快企业优胜劣汰,从供给侧化解过剩产能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从“市场的冰山”可推知继续优化市场环境,切实打破市场隐性壁垒,是解决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要求,①入选。 ②:从“融资的高山”可推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是解决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要求,②入选。 ③: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不能参与企业内部管理,③错误。 ④:加快企业优胜劣汰并不能解决题中民企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④不选。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①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和依法监管。 ②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2)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①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的体制机制。 ②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 (3)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持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8.环境保护税是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而征收的税。国家对一些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 ①减少企业成本,提高消费水平 ②促进企业实现低排放,提升发展质量 ③增加企业利润,发展循环经济 ④让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促进环境保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国家对一些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会提高该企业的制度性成本,①错误。 ②:根据材料中环境保护税的内涵,环境保护税可以引导企业保护环境,提高发展的质量,②入选。 ③:企业以利润为目的,国家征收环境保护税则以实施绿色发展理念为目的,③表述不当。 ④:环境保护税是国家通过税收的手段让企业间接地把利润的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④入选。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税收的作用 角度 作用 生产 ①调节生产要素合理配置;②促进企业科技进步;③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④督促企业节能减排 分配 ①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②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③筹集财政收入 交换 ①调节物价;②调节购物负担 消费 ①引导消费选择;②引导消费观念 调控 ①促进经济平稳运行;②促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③国家进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政权 ①国家政权运行的物质条件;②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 9.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 ) ①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决定性因素 ②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③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必然选择 ④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企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决定性因素” 夸大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作用,①错误。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改变在核心技术上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②入选。 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③错误。 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引领我国经济发展中高速、高质量发展,增加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④入选。 故本题选C。 10.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服务消费高速增长、个性定制消费受到追捧、创新型耐用消费品增长迅猛、生态文明消费高增长的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 ①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升高 ②居民收入差距比以往明显扩大 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取得成效 ④经济发展带来居民收入的增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恩格尔系数升高是消费水平下降的表现,①不选。 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下降,②不选。 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可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③入选。 ④: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因素,经济发展带来居民收入的增长,决定了居民消费的升级,④入选。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影响消费的因素 因 素 关 系 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生产决定消费 居民收入(直接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可支配收入 未来收入预期 社会收入差距 商品因素 价格 价格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引起需求量变动 使用价值 商品性能、质量 消费心理(主观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 其他因素 市场环境、市场秩序等 11.“用工荒”和“就业难”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两种分割现象,而是同一个现象的两种表现,目前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常态。劳动力市场虽然存在空缺,但求职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由于信息传递不畅通和市场功能的局限,劳动者与岗位之间的衔接有时间上的滞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 ①实行有计划的就业政策,减少就业市场流动性 ②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缓解就业压力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供求双方匹配程度 ④强化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使其获得适应就业形势的技能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从材料中“信息传递不畅通”可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正是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所致,不是要减少市场对劳动力的调节,而是增强市场对劳动力的调节,①不选。 ②:一般来说,科技创新型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会减少,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总体上会增加就业压力,②错误。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提高供求双方匹配程度才能解决结构性就业、用工问题,③入选。 ④:强化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才能解决求职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问题,④入选。 故本题答案为B。 12.老张准备用10万元进行投资理财,亲朋好友纷纷给他出主意。以下建议推理逻辑正确,可以作为参考意见的是( ) ①买入M股票,因为近期此股票涨势凶猛,买进必赚钱 ②买进美元,相同面值的美元比人民币购买力强,美元不会贬值 ③将钱以定期方式存入银行,这样的话比活期储蓄获得利息多 ④购买国债,因为国债利率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股票属于高收益、同时高风险的投资方式,“买进必赚钱”说法忽视了股票的高风险,①不选。 ②:汇率有涨有跌,美元的人民价格有升有降,“美元不会贬值”的说法错误,②不选。 ③:定期存款可以给国家筹集更稳定的资金发展生产,因而其利率比与活期存款要高,收益要多,将钱以定期方式存入银行比活期储蓄收益要好,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国债以国家财政为保障,往往安全性强,同时其利率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D。 13.2019年6月16日,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技术工人待遇的通知》,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和技能津贴,引导企业依据工资价位合理确定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完善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此举( ) ①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激发技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③是体现公平分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④保障了按劳分配在所有企业中得以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根据材料中“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工资单元和技能津贴”可知这里体现了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原则,①入选。 ②:从关键词“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可知该做法的目的是提高技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②入选。 ③:“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主要着眼点是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效率的提高,不是公平的保障,③不选。 ④:按劳分配仅仅选用于公有制企业,不会在所有企业中实现,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4.据统计,全国已有包括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北京等在内的14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提升幅度,从最低的12.2%到最高的33.3%,平均涨幅接近20%。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旨在( ) ①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水平 ②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③减少企业利润,协调国家、企业与个人利益关系 ④兼顾效率与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在初次分配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使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①入选。 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会缩小收入差距、不是拉开收入差距,②错误。 ③: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维护社会公平,可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总体上创造更多财富,企业的利润将水涨船高,“减少企业利润”的说法太绝对,③不选。 ④: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差距,着眼点是维护社会公平,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入选。 故本题答案为C。 15.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实际增长6.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实际增长6.5%,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据此可以推断我国( ) ①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更趋于公平合理 ②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更趋消费拉动 ③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格局已经形成 ④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分析材料,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6.6%,不难看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说明分配更加公平,①入选。 ②:中等收人群体已超过4亿人,说明社会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②入选。 ③: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格局的形成材料未体现,且与事实不符,③不选。 ④:在GDP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既受居民收入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影响,居民收入增加不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降低;事实上GDP在增加,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可能同时增加,④说法不当。 故本题答案为A。 16.某市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这充分体现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 ) ①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③通过财政支持,促进社会公平 ④调节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材料未涉及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①可排除。 ②:“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说明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入选。 ③:“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说明财政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作用,③入选。 ④:财政维护社会公平涉及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涉及经济的发展,两者不是同一领域,④材料未体现,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财政的三大作用 作用 发生作用的必要性 发生作用的机理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发生作用。比如,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少征税、免征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低收入人群等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向和数量的调整,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或支持某些行业、地区的发展等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财政可以避免社会总供求出现大起大落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收支数量和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 17.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总额近两万亿元的一揽子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系列措施,立减制造业、小微企业的负担。贯彻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经济意义在于( ) ①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②增加财政资金支持,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③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④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从材料中一揽子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系列措施“立减制造业、小微企业的负担”可知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①入选。 ②:减税降费减轻了企业经营的制度性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但未必扩大企业的规模,②不选。 ③:减税降费会增加企业利润,从而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因而不是抑制社会总需求,③错误。 ④:制造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物质财富,促进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经济活力,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④入选。 故本题答案为D。 18.我国“税收法定原则”规定,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作前提,国家则不能征税,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这一规定( ) A. 表明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 B. 说明税收具有无偿性的基本特征 C. 明确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D. 体现纳税人享有权利但不需要履行义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材料中征税与纳税都要有相应法律作前提,可知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A入选。 B C:。材料既未涉及国家无偿取得税收、无须返还,也未涉及税收对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性,BC不选。 D:纳税人既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D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A。 19.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仍是201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此,我国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②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③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④持续加强对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的投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从材料中“稳增长”可知国家应该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收刺激经济增长,①错误。 ②: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稳增长,②不选。 ③: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需要增加投资、扩大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③入选。 ④:持续加强对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的“投资”也会扩大社会总需求,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及其质量的提升,④入选。 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本题难点剖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比较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 别 含义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内容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调整税收、发行国债等 由银行系统发布并执行,如利率的调整、纸币的发行、准备金率调整等 政策制定者 财政部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央银行直接制定 联系 都是经济政策,都实行逆风调节,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运用 20.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立案调查涉嫌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32件,结案15件;积极查办医疗、交通、建筑、公章刻制等行业领域行政性垄断案件,纠正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54起。上述举措有利于( ) ①实现企业利润的平均化 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③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④消除市场自发性弊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些举措可以保护市场竞争,但不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平均化,①错误。 ②:垄断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目的是排斥竞争、获取非法利润、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述举措则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入选。 ③: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可以打击垄断、鼓励竞争、给市场带来活力,②入选。 ④:市场自发性弊端是客观的,上述举措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不能消除市场弊端,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B。 21.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由市场来调节的。( ) ①价格的涨落 ②供求的变化 ③财政政策的调整 ④经济手段的运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价格的涨落与供求的变化都属于市场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引导市场主体处理好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①②入选。 ③④:这里的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表现,不是市场调节的表现,③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本题难点剖析:三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原理 (1)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反之,则会减少供给,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2)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4)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强调“要让人名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下列措施中能直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是( ) ①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③稳定就业,稳步提高家庭收入 ④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人民群众“获得感”是社会公平的表现,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是维护公平的内在要求,①入选。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可以间接的、不是直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②不选。 ③:稳定就业,稳步提高家庭收入,这是提高消费水平与质量的前提,可以直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③入选。 ④: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间接的、不是直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C。 2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风向标”,理想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政府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政府( ) ①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②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 ③与市场协调共进,决定资源配置 ④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①入选。 ②:市场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国家只有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才能防止经济波动、资源浪费和社会两极分化的消极现象,弥补市场缺陷,②入选。 ③:决定资源配置的,只能是市场,③错误。 ④:科技创新主体企业,④表述不当。 故本题答案为A。 24.2019年5月,以“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为主题的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芜湖市举行。论坛期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相关部门共同签署了10项打破分割、加速一体化协议,筹划取消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推进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探索实施公安便民服务“全域通办”……这样做能够推动长三角各地实现( ) ①协调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②绿色发展,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③共享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④趋同发展,注重区域内外经济政策的一致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从材料中“打破分割、加速一体化协议”可以推动长三角各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①入选。 ②:材料未体现以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信息,②不选。 ③:取消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推进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探索实施公安便民服务“全域通办”,可以方便群众,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共享发展理念,③入选。 ④:长三角各地发展应从本地优势发展,不能追求趋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五大发展理念 理念 注重问题 措施 创新发展 发展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 发展不平衡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开放发展 发展内外联动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共享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有4道大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贸易战”正式爆发以来,美国不断挑起事端,致使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由美方挑起的贸易战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加征关税”,即提高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的关税。例如,2018年9月24日,美国正式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0%的关税;2019年5月10日,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征收的关税从10%提高到25%。加征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最终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中国早就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中国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坚决打赢中美贸易战。 (1)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角度,说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对中国输美商品以及美国消费者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2)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 【答案】(1)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输美商品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不得不提高,竞争力下降,销售量减少。中国输美商品市场价格提高,美国消费者负担加重,消费质量及水平受到影响。 (2)①开拓国内市场,减少外贸依存度。②加大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和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③调整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美贸易战”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价格、税收、企业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涉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 )①分析设问,理论限定范围是经济生活中“价格与需求的关系”,题型为影响类主观题(消极影响),指向是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对中国输美商品的不利影响,二是对美国消费者的不利影响。 ②分析材料,“加征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最终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明确这是一种双输行为。 ③形成答案,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输美商品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价格必然提高(制度性成本增加)→中国输美商品竞争力下降,销售量减少(价格影响消费);另一方面,中国输美商品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价格提高→美国消费者生活负担加重(在收入不变情况下消费与价格成反比)→消费水平减少、消费质量下降。 (2)①分析设问,理论限定范围是经济生活知识(知识切口大),题型为措施类主观题,主体是出口企业,指向是企业经营的策略选择。 ②分析材料,“加征关税”对我国(向美国市场)出口的企业会产生不利影响;“迎难而上,化危为机”,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也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③形成答案,美国市场竞争加剧→开拓国内市场,减少外贸依存度;加征关税导致价格优势减少→加大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增加竞争新优势;对部分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调整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美国市场缩小→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 (1)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调整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3)要提高产品质量,坚持以质取胜,防止低价倾销。 (4)学习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5)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对某一特定国家市场的依赖。 (6)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9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管, 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明确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即在投资准入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 商务部在全国推进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口办理”,推动其他部门一起出台了外籍人才出入境的相关便利措施,推动了将境外投资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的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外商投资企业,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外商投资的自由便利,提高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有专家表示,新的投资必将促进国内市场良性竞争,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外资也会从中受益,放宽市场准入是双赢之举。 (1)依据材料,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说明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什么是双赢之举。 (2)运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依据。 【答案】(1)①能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②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优化国际间的资源配置,外国企业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可观的回报。 (2)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提高投资便利化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中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涉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①分析设问,理论限定范围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题型为原因依据类主观题,指向是放宽市场准入是双赢之举。 ②分析材料,“有力地促进了外商投资的自由便利”说明这一系列措施对外商投资有利;新的投资必将“促进国内市场良性竞争,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说明了引入竞争可以提高经济活力、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总之这是一种双赢之举。 ③形成答案,一是从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明确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能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二是从有利于为国际资本合理配置的角度,明确外国企业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可观的回报。 (2)①分析设问,理论限定范围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题型为原因依据类主观题,主体是国家,指向是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意义。 ②分析材料,一是从材料中明确“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内涵,即在投资准入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由此推出我国在投资方面对内资和外资一视同仁,鼓励平等竞争,调动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形成答案,首先要明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再回答给予外资经济以国际待遇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个人所得税从1980年确立至今,起征点经历了多次调整:由最初的800元依次调整为1600元、2000元、3500元。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迈出关键一步,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 1月1日起首次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0月个人所得税改革实施的首月,全国个人所得税减税316亿元,有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2019年1至4月,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增减税2143亿元,累计人均减税1026元。其中,第一步个税改革,即提高起征点和调整税率翘尾新增减税1945亿元;第二步个税改革,即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新增减税198亿元,累计有5049万纳税人享受该项政策。两步税改因素叠加,累计有9900万人的工薪所得无需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增加专项附加扣除是如何促进我国消费水平提高的。除上述政策外,还有哪些经济措施也可以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请列举两项。 【答案】(1)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增加专项附加扣除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并使人们对预期收入持乐观态度,激发消费潜力。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增加专项附加扣除有利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2)示例: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实施消费品下乡补贴;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等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涉及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关于第一个小问题: ①分析设问,本题的理论限定范围为经济生活知识,实际是影响消费的知识;本题题型为措施建议类主观题,需要分析不同因素促进消费的内在机制;本题答题指向为促进我国消费水平提高。 ②分析材料,各项“专项附加扣除”说明通过再分配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这为提高消费水平提供了前提条件;“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说明人们这些后顾之忧得到解决、增强了对未来的向好预期,可能增加当前消费;“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说明个人收入差距减少,会提高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 ③形成答案,结合材料中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增加专项附加扣除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信息,以及解决后顾之忧使人们对预期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信息,明确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材料中6000多万低收入者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信息,明确社会收入差距的缩小,从而得出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的结论。 (2)关于第二个小问题: 一是明确限定条件: ①明确主题是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②明确理论范围是经济生活的知识,即经济措施。 ③明确措施的数量是两个。 二是符合条件的角度: ①初次分配方面,可从增加收入渠道、提高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角度考虑。 ②再分配方面,可从财政支出(如各种补贴)与财政收入(如各种税收)等角度考虑。 ③在流通领域可从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秩序等角度考虑。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9. 8%,跃居世界第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018年制造业创造的GDP为264820亿元,同比增长6.2%。然而,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可是规模上的辉煌难以掩盖品质上的缺憾、品种上的缺失,以及品位上的缺乏。 材料二 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2015年5月,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19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形势,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的重要依托,瞄准痛点难点,对症下药。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成果应用转化入手,推进制造业技术先进化;坚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三管齐下”,加快制造业结构高端化;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制造业发展环境优质化。 (1)揭示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新时代我国应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答案】(1)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产品质量不高,知名品牌不多,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 (2)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制造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增加有效供给;制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学生答案只要文意正确,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进一步的发展要求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中新发展理念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涉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①题型特点,本题是一道信息获取与解读类经济主观题。 ②设问要求,从材料一中揭示蕴含的经济信息,需要从现象到本质,找到经济的规律与发展趋势。明确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明确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条件。 ③思维要求,必须做到一分为二,既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①分析设问,本题的理论限定范围为经济生活知识,本题题型为措施建议类主观题,本题答题指向为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体是国家。 ②分析材料,从“强化资金投入”可联系财政的作用;从“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可联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联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从“强化成果应用转化”可联系创新理念的引领;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可联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可联系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作用;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可联系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③组织答案,一是注意政府的角度、非企业的角度,二是抓住关键词“新时代”、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展开,三是准确联系材料并阐释结论,重视论证的过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