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单元质检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单元质检卷

单元质检卷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                ‎ ‎1.湖北以古琴台为代表的“知音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原始农耕祭祀文化为代表的“神农文化”,以土家族生活习俗为代表的“清江文化”等,影响深远,体现了湖北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的发展 ④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2016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以“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写春联、送福字活动,网友互动游戏及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广泛凝聚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打造新民俗品牌。由此可见(  )‎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3.(2017·河南郑州预测)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 ‎①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差异 ②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④决定了各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近年来,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大媒体,专门开辟出“点赞中国”“德耀中华”“志愿服务进行时”“对话核心价值观”等栏目,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点赞凡人善举,褒奖美好、鞭挞丑陋、推介经验。这些栏目的开辟有利于(  )‎ ‎①传递真善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奏响主旋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被称为“不灭的蜡烛、不倒的脊梁”的“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在广西都安高中任教30多年,埋头苦干,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贫困生,并筹集3 000多万元善款,帮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这对我们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启示是(  )‎ ‎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积极传播文明风尚 ②提高辨别文化眼力,坚决取缔落后文化 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民族振兴基石 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2015年戛纳电影节售出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版权,创下中国动画国际销售的最好成绩。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安德鲁·梅森认为,“这是一部属于全世界的合家欢电影,谁都看得懂,而且很中国”。这说明(  )‎ ‎①兼收并蓄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不同国家的人民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 ③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既紧密相连又融为一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乡愁(  )‎ ‎①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反映了文化对个人生活的持久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请问您尊姓大名,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在中国人初次见面惯常俚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这表明“地名”(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延续性、地域性、一元性特征 ③是一种潜在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 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告诉我们(  )‎ ‎①文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文艺的力量 ③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④要勇于创新,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首个绿色中国梦公益广告《中国梦——库布其治沙篇》在央视多频道播出后,库布其人绿化沙漠的奋斗精神使人们深受震撼,沙漠变绿洲的中国梦让全社会的正能量再次积聚。这表明(  )‎ ‎①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②核心价值凝魂聚气,人人践行 ③中华美德源远流长,指引方向 ④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自从仰韶文化带有纵横交错棋盘图形的陶器出土以来,围棋的发展历程已拉伸逾5 000年,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经验。下列对围棋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记载了文化发展的轨迹 ③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下列说法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  )‎ ‎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④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擘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宏伟蓝图。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 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是历史发展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 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延绵5 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欺凌。透过历史风云变幻,可以深切体会到,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1)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性。(18分)‎ ‎(2)结合材料,为习近平、马英九的历史性会面写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传递正能量。每条不超过20字。(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陶瓷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从元代起,中国陶瓷引入波斯青花釉原料和西洋珐琅彩料,借鉴欧洲油画装饰技巧,融合中国文人画的表现技法及艺术特色,逐渐走向辉煌;但传统技艺缺乏量化标准、官窑对新技艺的垄断等因素,又限制了中国陶瓷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采纳现代技术,反映大众审美,满足市场需要,中国陶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陶瓷就是CHINA,CHINA就是中国。西方通过陶瓷认识中国,中国通过陶瓷向世界展示中国。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陶瓷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18分)‎ 参考答案 单元质检卷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A “知音文化”“道家文化”“神农文化”“清江文化”等具有不同特点,说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①符合题意。湖北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影响深远,体现了湖北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②入选。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但不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说法错误。④中“融合统一”说法不妥,且“相互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A ①符合题意,2016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以“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凝聚全球华人参与,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包容性;③符合题意,“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时至今日,春联依然能够“凝聚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④说法错误,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故本题选A项。‎ ‎3.B 受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③符合题意。区域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碍相互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故②排除。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不是决定,故④排除。‎ ‎4.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材料所述有利于传递真善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①正确;材料所述做法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故排除②;材料所述做法与文化产业无关,故排除③;“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点赞凡人善举,褒奖美好、鞭挞丑陋、推介经验”有利于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故④正确。故选C项。‎ ‎5.D ①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因此莫振高的行为启示我们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积极传播文明风尚;②表述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落后文化,且“取缔”落后文化说法错误,应该是“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③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④符合题意,莫振高的行为启示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故本题选D项。‎ ‎6.C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兼收并蓄;②符合题意,“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安德鲁·梅森认为,‘这是一部属于全世界的合家欢电影,谁都看得懂,而且很中国’”说明不同国家的人民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符合题意,“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2015年戛纳电影节售出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版权,创下中国动画国际销售的最好成绩”说明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④说法错误,‎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很难融为一体。故本题选C项。‎ ‎7.B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说明乡愁寄托着人们对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思念,是一种长期的文化沉淀,使人久久不能忘记,不论你走多远,无论你身在何处,乡愁永远对个人的生活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乡愁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③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B项。‎ ‎8.B ①错误,汉字为今天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错误,地名不具有一元性的特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在中国人初次见面惯常俚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表明“地名”是一种潜在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表明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故选B项。‎ ‎9.B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说明文艺是民族精神的展现,①正确。“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体现了文艺的精神力量,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中华民族精神,③正确。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②观点错误。④观点有误,应是用实践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10.C “库布其人绿化沙漠的奋斗精神使人们深受震撼,沙漠变绿洲的中国梦让全社会的正能量再次积聚”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①④符合题意;②中“人人践行”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引方向,③是错误的。故选C项。‎ ‎11.D ①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记载了文化发展的轨迹;③符合题意,围棋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④符合题意,围棋作为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D项。‎ ‎12.C ①不符合题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体现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符合题意,“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强调文化要互相借鉴;③符合题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强调文化要相互交流、融合,才能共同繁荣;④不符合题意,“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强调文化创新要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故本题选C项。‎ ‎13.答案 (1)①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同铸就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是现阶段两岸同胞的正确选择。‎ ‎(2)答案示例:①潮平海天阔,共谋复兴梦;②打断骨头连着筋,习马相会兄弟亲;③凝聚九二共识,共谋中华未来。‎ 解析 第(1)问为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需要回归教材来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教材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4.答案 ①陶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对外交往中,陶瓷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③陶瓷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解析 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在回答时,首先要注意知识的限定是文化生活,在思考时要调用文化的作用;其次要明确设问的指向在于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