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能力提升练: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能力提升练: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温馨提示:‎ ‎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能力提升练(八)‎ ‎(45分钟 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2小题,共48分)‎ ‎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其合理性在于(  )‎ A.政治、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B.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C.只要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就能促进社会发展 D.文化发展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提升 ‎【解析】选A。材料强调经济体制、政策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符合题意;B混淆了文化与经济的地位;落后和腐朽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不利于社会发展,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综合国力对文化发展的作用,D与材料无关。‎ ‎【加固训练】‎ ‎(2017·湖北调研)最美莫过乡愁,最亲就在家乡。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人们惆怅的主要原因在于 (  )‎ ‎①古村落是乡愁之源,古村落的消失带走了人们的乡愁 ‎②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 ‎③古村落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承载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④古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基本物质载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文化遗产。古村落的消失,使其承载的文化遗产消失,使人们的精神寄托无处安放,②③符合题意;文化的源泉是实践,排除①;古村落只是承载了部分传统文化,且承载的也未必全部是优秀文化,排除④。‎ ‎2.(2017·南充二诊)当前,“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升级到产业互联网,数据的作用要从促进消费形态的变化,转向驱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业态的诞生,真正成为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数据将打破原有产业、地域的界限,搭建起产业综合创新的平台,全球经济必然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创新发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材料表明 (  )‎ ‎①先进文化能够驱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②文化通过消费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 ‎③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④先进科技成果能够与经济深度融合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数据”属于文化内容,“互联网+”及数据对经济的作用,‎ 体现了文化影响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②与材料无关;文化全球化不全属于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排除③。【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3.(2017·绵阳三诊)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这是基于 (  )‎ ‎①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材料强调人们共建共享精神,体现了文化对人的作用,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建设,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改造世界,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文化素养,排除④。‎ ‎4.(2017·渭南二模)“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  )‎ ‎①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我国文化现象得到相关国际组织认可,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③符合题意;①对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认识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排除④。‎ ‎【知识拓展】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对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5.(2017·全国卷Ⅲ)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时代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我国的长征文化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材料中“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说明长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长征虽然是发生在80多年前,但许多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说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②入选;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实践中确定的,而非“交流过程中确定”,③表述错误;革命文化的价值是本身具有的,大众传媒为其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所以④表述错误。‎ ‎6.(2017·宜春二模)2017年3月,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从中可以看出 (  )‎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④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传播。大英博物馆文物在中国展出,让观众感知文明的互补、互动、交融,①③符合题意;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而非认同,排除②;④混淆了“文化”与“优秀文化”。‎ ‎7.(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中俄两国红色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俄两国红色旅游文化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由此判断②③正确。红色文化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①表述错误。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是由各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是红色文化规定的,④表述错误。‎ ‎8.(2017·衡阳二模)2017年2月7日,‎ 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了帷幕,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被量化的“知识点”,还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 (  )‎ ‎①古诗文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可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③古诗文教学应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④古诗文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古诗文进课堂,应该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所发展,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综合素质”“终身发展”“深远持久的影响”,①与材料无关;④夸大了古诗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9.(2017·南昌二模)《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在湖南卫视开播即登上收视冠军。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多次到监狱与腐败官员面对面交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作家必须保持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写政治小说的作家,更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启示我们 (  )‎ ‎①文学创作要从社会现实出发,不能有虚构成分 ‎②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文学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 ‎④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要求。借助大众传媒促进廉政文化传播,受到人民的好评,可见采取了喜闻乐见的形式,②正确;通过实地采访,可见立足社会实践,③正确;文艺创作可以虚构,排除①;材料强调文化创新的要求,没有涉及文化创新的目的,排除④。‎ ‎10.(2017·湛江二模)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下列表述与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 (  )‎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②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要脚踏实地 ‎③优秀作品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 ‎④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与根本途径。材料强调文化创作要“扎根生活”,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内容的多样性,③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④与材料无关。‎ ‎11.(2017·江苏高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  )‎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创作的要求。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创作时要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更真实,B正确;材料未体现改变社会的问题,排除A;精品力作不一定非要满足大众,排除C;D材料未体现。‎ ‎【易错提醒】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二是博采众长,进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12.(2017·泰安二模)“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彩纷呈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因此,电视剧一播出便收获众多粉丝。这告诉我们 (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②只有现实题材的文化产品,才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正确方向。《人民的名义》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所以取得成功。这启示我们要立足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①④符合题意;②忽视了人们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材料没有强调科技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影响,③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2017·韶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扶贫脱贫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经济贫困的背后隐藏着文化贫困。贫困地区长期固有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把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 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 ‎【解析】本题从“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切入,要求分析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解答时要结合信息,围绕“先扶精气神”,调动和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对人的影响等主干知识,扣住材料,展开阐释。‎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扶贫先扶精气神,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为脱贫致富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扶贫先扶精气神,消除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扶精气神解决文化贫困,转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实现脱贫致富。‎ ‎14.(26分)(2017·德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月25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提出“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延续城市文脉”的思想。‎ 近代以来,全盘西化思潮在华夏大地上此起彼伏,深度解构和扭曲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严重破坏和污染了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土壤和生态。展眼时下,“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逆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市场领域,也集中体现在“以他乡为故乡”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中。【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但作为西方城市管理、生产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载体和表达,这类设计和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中国城市发展和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这是很多“大手笔”的城市设计一再以闹剧收场以及一些城市地标建成不久即被夷为平地的主要原因。‎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思想、价值的地位不断提升,相关活动日益增多,社会影响不断拓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以他乡为故乡”的做法加以评判。‎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件限定为“以他乡为故乡”的做法,角度限定为“评判”。对于辨析类试题,既要分析其合理性,又要分析其不合理性。首先,应看到其做法中重视文化的交流借鉴,这是有道理的。其次,要从吸收外域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等角度,指出其错误实质和错误倾向。‎ 答案:(1)文化具有多样性,借鉴“他乡”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2)在文化交流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而不能“全盘西化”,不能解构和扭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破坏和污染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土壤和生态。(3)立足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外来优秀文化要为我所用,不应吸收“不适合中国城市发展和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的外来文化。(4)‎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关注“他乡”不能忘记“故乡”,避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