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导学案: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明晰】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体系构建】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性、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社会实践 【问题引导】 1.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3.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交流的途径有哪些? 5.大众传媒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6.文化交流的意义及要求? 7.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8.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9.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重难解析】 1.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强调优秀文化的传承,有些民族节日也属于文化遗产,比如春节、端午节等。 2.途径≠媒介。文化传播的途径强调文化传播的不同渠道,文化传播媒介强调文化传播所依据的物质载体。大众传媒属于媒介,不属于途径。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引进来”: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走出去”: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特别提示] 文化交流并不是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而是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与原则 5.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成长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6.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7.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把握一个主体,即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两条途径,即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三个方面,即强调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四种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8.主干解读 一个核心:即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两个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三项内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 四种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四种因素,即社会制度变革、科学技术、思想解放运动和教育。 五项要求:即文化创新的五项要求,即根本途径、两条基本途径、主体和反对错误倾向。 【易混易错】 1.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 ×[提示]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必须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世界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合。( ) ×[提示] 世界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性的概括与总结,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合。 3. “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多元特征。( ) ×[提示] 文化多元化强调文化发展方向和性质的不同,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 4.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 ×[提示] 保护文化遗产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5.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 ×[提示]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使文化趋同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6.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 ×[提示] 现代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只是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没有丰富和发展文化的内涵。 7.文化交流加速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同一。( ) ×[提示] 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但是不可能实现同一,这样违背了文化多样性。 8.大众传媒已取代旧的文化传播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形式。( ) ×[提示] 文化传播中大众传媒与旧的传播媒介共同发挥着作用,文化传播呈现多样化。 9.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必须以外来文化改造本民族文化。( ) ×提示]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必须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做到取长补短。 10.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提示]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1.传统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 ×[提示]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 1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基本内涵是恒久不变的。( ) ×[提示] 传统文化基本特征不变,但是其具体内涵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3.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 ×[提示] 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4.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提示]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 15.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16.科学技术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 ×[提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只是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7.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继承的前提和基础。( ) ×[提示]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18.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9.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20.商业贸易促进文化发展。( ) ×[提示]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并不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1.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 ×[提示]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22.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 ×[提示]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果顺应社会的变迁,能够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如果一成不变,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排除文化糟粕。 23.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 ×[提示] 立足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 24.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 ) ×[提示]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精神根基,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根基。 【知识拓展】 ※圣诞节 圣诞节指圣诞日(Christmas Day)或 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 耶稣圣诞基督宗教于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他是上帝的独生子,为圣灵感孕童贞女玛丽娅而降生;他曾行过很多神迹,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但是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复活第40天后升天;还会于世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类,审判世界。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卖并受难,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 是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五一起视为凶日。 圣诞树(Christmas tree)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如衫、柏等),或用 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象征耶稣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圣诞老人(Santa Claus/ FatherChristmas) 圣诞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一般认为圣 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 传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鹿拉的满载着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由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和床头上的袜子里。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17世纪荷 兰移民把圣诞老人的传说带到了美国。美国英语中的圣诞老人为“圣塔·克劳斯”(Santa Claus),在荷兰语中原为“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作嫁妆,将一袋金子从烟囱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中。所以在那之后的圣诞夜,不少天真的孩子都会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或床头,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物。 在现代英美等国家,有不少百货商店为吸引和招揽顾客,在圣诞节期间会专门派人扮成圣诞老人,向来商店购物的顾客(尤其是顾客带的孩子)分发糖果和礼品。 ※我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 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 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现称朔望月,即后所述“阴月”)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朔日)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现称回归年或太阳年,即后所述“阳年”)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时(夜半)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其实指导农时的是夏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纪年不用公元纪年法而用民国纪年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民谣 腊七 腊八 粥儿甜 除尘去旧迎新年 二十三 到小年 糖瓜祭在灶王前 二十四 祖院祀 拜早年用香钱 二十五 贴大福 福到门前敬圣贤 二十六 贴春联 春联祝贺幸福年 二十七 备新衣 新衣正装禄寿齐 二十八 贴窗花 寓义吉祥大家发 二十九桌上有 糕点素果心意久 旧年三十侯新年 守岁饺子盛满盘 新年首日大初一 “一元初始”建佳期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化创新在路上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本次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务必尊崇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位列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文化创新作为全社会创新的重要方面与重要动力,需在文化建设的之中找到自己的担当。 一、文化创新的内涵 文化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国家创新这个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是时代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它包括内容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 1、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的核心是内容,内容是文化精神的直观体现,是文化内核的表达形式。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首先,文化内容创新包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青春版《牡丹亭》通过对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演员、舞美等方面的创新,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观众的关注与好评,通过创新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文化内容创新也包含了现代文化的创新。现代社会多元、开放,现代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其创新是用现代文化力促新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原创文化内容的创新力。在海量信息中,内容为王不是一句空话,内容的原创能力,尤其是高质量文化内容的原创能力是文化内容创新的关键。 2、文化体制的创新 不同的文化体制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文化体制的改变就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的改变。文化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因为在文化体制的创新中可以更好地解放其对文化创新主体的作用。首先,这种制约作用体现在对文化创新可能的方向上。文化体制是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掌舵着大众文化之舟的前进方向,从而影响着文化创新中的可深度挖掘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内容。反过来,文化主体的创新引发的观念创新,也将成为文化体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上,西方市场体制的确立,首先是基于文化领域的变革,而同理,文化体制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文化创新的引领,这说明文化体制创新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文化人才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双创”时代中,创新能力可以看作是文化人才的必要素质之一。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强化人才的培养,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振兴经验之一即为培养、造就了一批符合时代需要、适应文化发展、满足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例如日本近年来许多大学都开设了新兴文化专门学科。近年来我国科技、经济发展迅猛,但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排名中仅列第34位。这说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文化创新人才对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的重要性。 4、文化科技的创新 人类文化发展史可以看作是科技进步的前进史。文化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科技创新不仅是“十三五”期间备受关注的问题,也将会是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从造纸术和印刷术到互联网的发明,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而未来科技迅猛的发展速度,则更可能继续对文化传播、文化消费产生颠覆性影响,进而为文化创新添砖加瓦。而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经济时代中,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可能成为加速经济增速的新力量。 二、文化创新的原因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1、文化创新一直是党工作的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争取独立解放繁荣富强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从五四文化到左翼文化,从农村文化到苏区文化,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文化创新的主动践行者,经验教训的汲取者,文化创新自强的推动者。不同阶段的文化创新,均成为我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的不竭精神动力。 2、全球化视阈下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创新的世界性要求也更为明显,而伴随文化创新机遇而来的是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文化的自觉自信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自强,是当下文化理性创新的强劲动力,为新形势下文化创新的所必须。 3、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使然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方面。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日趋旺盛,文化性消费在人们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消费新潮流,这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面对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市场,都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新的需求特点大力创新。 4、文化产业供给端优质产品匮乏的需要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调整。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需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对接。当前,文化产品产能过剩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发挥其关联性、融合性等特征,实现供给创新。 三、如何推动文化创新 1、根植中华文明,主动出击学习 文化要创新,一定是一个承古惠今、博采众长的过程,它即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需要继承中华文明的精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明成果显著,文化的创新必须要着眼于文化继承。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根植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文化创新才不会成为空谈。 世界文化多元共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碰撞,更是文化创新的必经之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信息流通、文化交流早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无论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还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年,抑或是文化市场上流通的各类文化产品,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也在逐渐拓宽,这正是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文化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交流与借鉴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为我所用,方可以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 2、加强顶层设计,更新规划思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理念,其中更是强调应把创新置于“贯彻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前,我国已经迈入 了国民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阶段,与之相匹配的,必须要在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中进行调整,贯彻继续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目标。政府在文化创新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导向性角色,需要在文化创新中发挥引导、规范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当充发挥主动性,通过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更新进行好顶层设计工作,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氛围与发展空间,引导文化产业在市场中明确发展方向,把关文化产业内容创新的核心价值,在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效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政府要从更实际和有效的角度出发,及时转变陈旧的规划思路和方式,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确保支撑文化创新的规划切实落地执行。 3、体制机制创新,盘活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文化管理体制上,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第二,在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第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既要坚定不移地确保公共文化建设普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引入竞争机制,由此催生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不同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第四,在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中,既要支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 此外,文化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反过来推动着文化供给端的不断革新。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础上构建新型文化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4、坚持内容为王,侧重供给发力 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文化内容的创新,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良化,必须要深耕文化内容。既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确保社会主义核心观在文化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以新的时代内涵来提升文化产品的高度,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彰显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新需着眼于市场需求,充分了解不同人群对文化的感知和消费能力,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有的放矢地从供给端发力,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催生出更多新的文化消费形态。 5、紧跟发展新象,拓宽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发展战略提出,着实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极佳的区域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科技创新的革命和发展观念的变革,互联网文化产业、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形态,为文化创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应利用好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地理优势,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和国际影响力,鼓励文创企业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传统文化内容和业态的重塑作用,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文化、艺术、科技、人才、资金的“自由连接”,改造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在良好的文化创新生态体系里,打造泛文化产业生态链,并做好数据挖掘等技术储备,让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6、深化融汇互通,推动业态更新 文化产业已不再是作为单一的产业形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而是以其极强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与金融关联、与旅游融合、与科技嫁接、与互联网共生,不断催生新业态。这些新业态就是文化创新的外在呈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可观的变化。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迎来2.0时代,文化产业“协同作战”、“融合发展”将成为中流砥柱。跨界融合,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正在路上。要让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积极探索促成文化新业态诞生的有效途径,推动形成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新生态体系。对实现文化创意企业资产增值、延伸产业价值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7、把握双创红利,培育人才担当 自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的时代号召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及人才培育。人才是文化创新的第一驱动,无论是“文化创意+”还是“互联网+” 其实质都是要依靠人才的力量。因此,应当将人才的培养当作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石。要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技能的文化创新人才队伍,首先,要对高校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把更多的自主权交换学校,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为其提供更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渠道;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弥补我国在人才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尤其要注重人才创新成果的认定和保护机制的完善;最后,不能忽视全民创新的氛围营造,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的切实落地,让文化创新因子在全社会范围内涌动。 【典例精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纂《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了3505种中草药,附方40 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回答本题,首先分析材料中冯洪钱采取的措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满足社会的需要”“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等,从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角度分析。 【答案】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巩固训练】 1.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莆仙戏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艺术人才、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莆仙戏,使这一传统艺术展现出新的魅力。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 ①拓展戏曲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通过推陈出新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④推动戏曲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7.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 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 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 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 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女子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草,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8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用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建立“智慧学习平台”的文化意义。(8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 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12分) 参考答案:1—5 ADBAC 6—11 BDABC C 12.答案: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的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13.答案: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为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2分)智慧学习平台为全民学习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条件;(2分)有利于人们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2分)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分) 14. 答案: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4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3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15. 答案: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自我反思】 制作人:贾刚 审核人:李军、屈淑兰、史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