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政治试题(衔接班、实验班)‎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侯(一侯为5天)“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坯户;三侯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三侯”现象表明 A.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表述错误。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三候”现象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B符合题意。认识事物应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C错误。“三候”现象不能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过去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城进行实时观制。这表明(  )‎ ‎①人们能改变事物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有利联系 ‎②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会不同 ‎④人们能摆脱条件制约,把握事物本质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震的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会不同,而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②③项符合题意;事物固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改变,①项说法错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摆脱,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这说明 ‎①现实联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具体联系加以研究 ‎②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立足人的能动认识,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 ‎④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对人们作出正确决定有重要意义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联系的多样性。①大量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现实联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具体联系加以研究,①符合题意。‎ ‎②: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错误。‎ ‎③: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而不是立足“人的能动认识”,③错误。‎ ‎④:材料从海量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这说明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对人们作出正确决定有重要意义,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体积不变的木桶,先放满小砾石,大石块很难再搁下;如果换个顺序,小砾石就能填满石块间的缝隙。实验有力地证明 ‎①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 ‎②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使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转变 ‎ ‎③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 ‎④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事物的特性满足人们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根据题中实验,体积不变的木桶里,放大石块和小砾石的先后顺序不同,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有力地证明了人们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甚至可以使事物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关键部分对事物性质和状态根本转变的决定作用,事物的特性是客观的,②排除,④错误。故本题选C。‎ ‎5.‎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总则》遵循了编纂民法典基本原则:一是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又尊重立法规律,讲法理、讲体系;二是既尊重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又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一遵循体现了( )‎ ‎①顺应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趋势 ‎ ‎②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③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 ‎④着眼于事物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优化设计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又尊重立法规律,讲法理、讲体系,这体现了矛盾具有客观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适合题意;既尊重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又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②适合题意;①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A。‎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当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诗词中,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②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蕴涵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观点。①符合题意,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蕴涵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入选。②符合题意,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蕴涵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入选。③不符合题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体恤之情,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入选。④不符合题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坚持正确价值对人生的导向作用,不入选。故答案为A。‎ ‎7.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①③说法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不是总特征。④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8.2019年以来,‎5G相关消息层出不穷。纵然国内多位通讯行业专家表示,‎5G不会在短期内面向普通大众进行普及,但“‎5G元年”的到来,依然让每一个普通人对‎5G时代满怀期待。下列对‎5G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5G技术远未成熟,不会在现实中普及 ‎②‎5G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5G作为新事物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④‎5G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5G技术属于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作为新事物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5G技术虽未成熟,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普及,①错误;‎ ‎④: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根本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不是以发展速度的快慢为标准的,④错误。‎ 故选D。‎ ‎9.2016年1月,在访问中东三国时,习近平强调“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中阿两个民族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这体现了中阿双方( )‎ ‎①在统一中消除矛盾,实现互利共赢 ‎ ‎②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拓展利益汇合点 ‎③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在矛盾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增进互利互信 ‎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矛盾特殊性中选择普遍性,寻找共同利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矛盾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除,故①说法错误;出入相友、同甘共苦、守望相助体现了中阿双方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对立中把握统一,故②④正确;③混淆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0.对下图漫画《成功靠四人》(四人是指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找茬,个人奋斗)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高人指点”强调了客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②“贵人相助”强调了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 ‎③“个人奋斗,强调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小人找茬”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高人指点”强调了客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①适合题意;“贵人相助”强调了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作用,②错误;“个人奋斗”,强调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③适合题意;“小人找茬”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 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 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11.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框架》批示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是基于 (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必须要坚持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题干中,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应从实际出发,这是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故①符合题意;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是基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③符合题意;必须要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故②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两点论与重点论,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 C.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2.‎ ‎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重要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重要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这句名言体现了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这句名言说明既要学习学问和本领又要加强道德,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正确且符合题意;A B C说法正确但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引文型选择题,它是依据引文作为背景设置。此类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领悟的能力,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上的要求却较高。解答引文型选选择题应注意准确获取引文的有效信息,认真读懂引文的中心意思或主旨。 第二步要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迁移。第三步利用做选择题的常规方法,对照干肢关系来解题。‎ ‎13.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并运用现代提纯技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由此可见,新事物的产生(  ) ‎ ‎①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②必须抛弃与旧事物的一切联系 ‎ ‎③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④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的知识。题肢①说法错误,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新事物的产生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排除;题肢②说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违背了辩证否定观,故排除。题肢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4. 考虑到一些色盲驾驶者无法识别红绿灯,某设计师将圆形的红绿灯进行了一下小的修改,在保持原有颜色的基础上,改变指示灯的形状,将红灯变成三角形,绿灯变成方形,黄灯则保持圆形不变。这样,只要能识别出亮着的灯的形状,色盲人群即可判断此时是停是走了。这一事例说明 ‎①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 ‎②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③专业知识和辩证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④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虑到一些色盲驾驶者无法识别红绿灯,某设计师指示灯的形状,以方便盲人出行,这一事例说明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同时也说明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①②符合题意;专业知识和辩证思维对于创新非常重要,但创新源于社会实践,③错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创新,不是必然促进创新,④错误。故本题选A。‎ ‎15.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国家”的要求,农业部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经费继续推进该项工作。与传统培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育、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转变 ‎①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 ‎②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④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我国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教育培育、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新型农民培训是对传统农民培训的辩证否定,①正确;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事物在不同的阶段矛盾不同,又要求我们分析矛盾特殊性,③正确;②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B。‎ ‎【点晴】辩证的否定观、革命的创新精神在高考中多与系统优化方法、发展观点、意识的能动性结合在一起考查。应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应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反对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极端化行为。‎ ‎(2)树立正确的权威观,既不可无视权威,也不能迷信权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16.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量子通信技术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在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保密通信等领域初步进入产业化阶段。未来五到十年,实用化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有望走向大规模应用,在政务、金融、国防军事等领域大显身手,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市场空间巨大。这表明 ‎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②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科技创新更新了劳动工具,扩大了劳动对象④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①:我国量子通信技术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在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保密通信等领域初步进入产业化阶段,说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①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未体现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未体现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②④不符合题意。‎ ‎③:未来五到十年,实用化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有望走向大规模应用,在政务、金融、国防军事等领域大显身手,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市场空间巨大,这表明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劳动工具,扩大了劳动对象,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7.新的形势下,“外资三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是新形势下国家关于外商投资活动全面的、基本的法律规范,是外商投资领域起龙头作用、具有统领性质的法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该法律的出台是因为 ‎①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事物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打破生产力束缚生产关系调整的桎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为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这是因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故①④正确。‎ ‎②:材料不涉及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也没体现着眼于整体性,②排除。‎ ‎③: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没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同时,要打破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桎梏,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8.‎2019年1月1日,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生效。这从法律上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给广大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吃下了“定心丸”,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的依据是 ‎①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生产力状况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社会意识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①说法错误。‎ ‎②:应该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说法错误。‎ ‎③:“《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给广大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吃下了‘定心丸’,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农村土地承包法》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③符合题意。‎ ‎④:《农村土地承包法》作为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其修改的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9.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互联网”、“两保障三不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新官不理旧账”等时尚新词。这表明 A. 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B. 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C.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A: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错误。‎ B:材料未涉及阶级性,也就体现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B排除。‎ C:“互联网”、“两保障三不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新官不理旧账”等时尚新词都集中反映了社会现象,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正确。‎ D:材料不是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019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了“牛鼻子”,即把握住了矛盾问题的精髓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③④符合题意。‎ ‎①: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说法错误。‎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1.‎ 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为找回那一撇,“我”问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么?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工人说是工资,学生说是分数……最后“生活”告诉我是:健康和快乐,没有它们,什么都是浮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这体现了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②价值观不同会影响人们作出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①②:材料中的商人、政客等由于受不同的价值观的导向,作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价值观不同会影响人们作出不同的认识和评价,①②符合题意。‎ ‎③:试题限定“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属于认识论范畴,不符合试题规定性,③排除。‎ ‎④: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22.被追授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回祖国。7年多来,他不计得失、只争朝夕,带领科研团队辛勤奉献、顽强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 作出了突出贡献。黄大年的感人事迹启示我们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③卓越的个人能力是成就有价值人生的前提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大年的感人事迹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④项符合题意;价值观不能起决定作用,②项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③项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主观条件)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主观条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40多年执着于低温与超导研究。在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说:“自己做研究从来没想过要得什么奖,能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这辈子很值。”这启示我们(   )‎ ‎①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②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社会发展 ‎③要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不求社会对自我价值的承认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人的价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赵忠贤院士认为能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这辈子很值,了启示我们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社会发展,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①说法错误;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4.2017年2月,国家旅游局发文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建设。“第三卫生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特殊群体人厕不便的问题,比如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共同外出,其中一人的行动无法自理,主要是指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如果没有公认的“第三卫生间”难免彼此尴尬。这表明 ‎①人们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源自对事物的认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三卫生间”的推出是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的需要,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项正确;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第三卫生间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②项正确;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③项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源自人们的生活实践,④项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属于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25.近代中国的火药技术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几十年来,王泽山院士怀揣“有国才有家”的理念,甘坐“冷”板凳,研究“热”学问,终于使我国的火药技术迈进世界前列。这表明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③人生的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创造。①③:几十年来,王泽山院士怀揣“有国才有家”的理念,甘坐“冷”板凳,研究“热”学问,终于使我国的火药技术迈进世界前列,这表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提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也就未体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②排除。‎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6. 现代都市的人们悄然改变度假的方式,逛书市,听歌剧,参加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这说明了()‎ A.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B. 文化是人类的特有的精神现象 C. 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人们参加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这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D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文化的创造和发展,A不选,B不能完整的体现材料的主旨,C的说法不符合社会现实。故本题选D。‎ ‎27.文化必定有其物质载体来见证它对后世人文社会的影响。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 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A:文化必定有其物质载体来见证它对后世人文社会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符合题意。‎ B:材料这句话主要强调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B与题意不符。‎ C: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对文化的理解错误。‎ D:物质不依赖于精神,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并对物质活动产生影响,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2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 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D.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却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说明了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C适合题意;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A 说法错误;B、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C。‎ ‎29.2017年3月,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 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一成就 ‎①表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 ‎②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③标志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④确立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文化”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成为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标志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③正确;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并非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①说法错误;④中“确立了……话语主导权”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30.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这体现了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故①②正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③错误。‎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材料也没有指出科学技术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关系,所以④不选。‎ 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有的地方农村建设出现了农村城镇化,出现集中连片打造统一的风貌,形成“农村中的城市社区”的倾向。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就是要让城市人群到农村,体验乡愁享受田园生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留得住乡愁”的理念。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最大限度保留农村古朴风貌的同时,因地制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设施改善,不仅改善生活条件,而且具备接待城市人群的能力。除最基本的道路交通条件、饮食条件外,还要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相结合,要解决好通讯与网络的接入问题,实现享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同时,又能建立外界有效联通。‎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点有关知识,说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如何贯彻“留得住乡愁”的理念。‎ ‎【答案】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乡村振兴要记得住乡愁就必须将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目标等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发展态势。‎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在乡村振兴中我们根据乡村固有的特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求,抓住乡村振兴与记住乡愁的本质联系,而不能主观随意。‎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乡村振兴解决好通讯网络接入,建立新的有效沟通,建成既有古朴风貌“留住乡愁”又有利于满足现代需要的乡村。‎ ‎④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有条件的。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乡村振兴要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处理好乡村自身发展与外界沟通的关系,适应时代要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农村建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举措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点有关知识,说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如何贯彻“留得住乡愁”的理念。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联系的特点的相关知识,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联系条件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联系普遍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乡村振兴要记得住乡愁就必须将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目标等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发展态势。‎ ‎②联系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乡村振兴中我们根据乡村固有的特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求,抓住乡村振兴与记住乡愁的本质联系,而不能主观随意。‎ ‎③联系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乡村振兴解决好通讯网络接入,建立新的有效沟通,建成既有古朴风貌“留住乡愁”又有利于满足现代需要的乡村。‎ ‎④联系多样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有条件的。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乡村振兴要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处理好乡村自身发展与外界沟通的关系,适应时代要求。‎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加强法治建设、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建设法治中国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答案】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要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法治和德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的,其地位和功能不同,法治治身,治标,德治治心,治本,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 ‎③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法治与德治是统一的,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德法相济,协同发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法治与德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与德治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知识,分析建设法治中国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又涉及斗争性、同一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要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法治和德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矛盾的斗争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的,其地位和功能不同,法治治身,治标,德治治心,治本,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法治与德治是统一的,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德法相济,协同发力。‎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2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论证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基于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任意一点即可)‎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录)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知识材料整合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论证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社会、人民群众、价值,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基于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解题的知识要点,考生可从试题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细化知识要点,考生从“唯物史观”构建知识块,再结合试题情境确定,再逐一分析作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站在了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颁奖舞台上。她叫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36年来,支月英坚守岗位,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她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个孩子,做一棵大树,守望这片深山,为这片贫瘠带来希望。‎ 她是大山的女儿,像一支燃烧的蜡烛,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照亮了深山孩子的梦想,她和千千万万山村教师一道,努力实践着中国山村的教育梦。‎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支月英的事迹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支月英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实践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支月英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③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实现,支月英正确处理好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砥砺自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支月英在教育活动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支月英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支月英扎根大山深处教育36年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研读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支月英的事迹对我们的启示。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人生价值的内涵、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创造。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人生价值的内涵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支月英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实践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支月英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实现,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支月英正确处理好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现人生价值要砥砺自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支月英正确处理好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点睛】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理论启示,还是行为启示,若是理论启示,一般提出理论依据;若是行为启示,侧重于应该怎么办层面,要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若设问比较笼统,需理论启示和行为启示均要思考,可按理论依据+具体做法模式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