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解析版)

合肥六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段考-政治 一、选择题 ‎1.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选项符合唯物主义发展顺序的是 ‎ ‎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①②③ B. ②①④ C. ③①④ D. 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故②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故①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④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故②①④符合题意;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2.“黑与白,直线与斜线,点与面……”绘画中蕴含了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得辩证法的画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这一判断主要说明 A.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B. 哲学是一门科学之科学 C.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D.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不懂得辩证法的画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这一判断主要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A项正确;哲学并不是科学之科学,B项不选;材料没有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C项不选;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工作者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基于 ‎ ‎①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②哲学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基于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①正确;真正的哲学才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②不选;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③正确;设问是要求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作用,④描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这与设问要求不符,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要注意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有区别。认识世界是指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本质及规律,改造世界是指使客观世界本身发生了某些方面的改变。当提到“认识世界”时,客观世界没有变化,当提到“改造世界”时,客观世界有变化。‎ ‎4.郭沫若有一段名言:“诗人与哲学家的共通点是在同以宇宙全体为对象,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只是诗人的利器是纯粹的直观,哲学家的利器更多一些精密的推理。”某班同学对此观点展开讨论,主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①诗歌与哲学都是为了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抽象规律 ‎②诗人纯粹直观的作品能通过哲学家精密的推理表现出来 ‎③诗人纯粹直观的作品有利于促进哲学家产生更精密的推理 ‎④纯粹直观的诗歌作品能反映诗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诗歌并不是为了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抽象规律,①不选;材料并不能说明诗人纯粹直观的作品能通过哲学家精密的推理表现出来,②不选;具体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哲学的发展,诗人纯粹直观的作品有利于促进哲学家产生更精密的推理,③正确;具体科学可以体现哲学观点,纯粹直观的诗歌作品能反映诗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5.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仿佛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两种观点 ‎ ‎①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②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 ③同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④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认识。观点一是唯物主义观点,观点二是唯心主义观点,因此①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6.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思维寓于身体之中,但在人死亡时就成为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思考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一观点可以论证的问题是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 哲学与时代精神 ‎【答案】B ‎【解析】‎ 材料观点揭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2017年11月30日凌晨,《自然》杂志首次在线发表我国首颗暗物质科学卫星“悟空”(DAMPE)的探测成果:中科院科研人员成功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这是粒子物理或天体物理领域的开创性发现。这一发现表明 ‎ ‎①科研人员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 ‎②人类思维与未知世界具有同一性 ‎③创新是推动认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④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事物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017年11月“悟空”的探测成果,增进了科学家对主宰宇宙暗物质的理解,是粒子物理过天文物理领域的开创性发现,这说明人类的思维能认知未知世界,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事物,故②④符合题意;③错误,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注意把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一知识点,这是一个常考点也是一个易错点,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一般材料中带有“揭示、发现、认识到、观察到等”一些标志性词语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层面上,一方面与时代特征相联系,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革相联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应从中国一百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迁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进行考察。”这一论述表明 ‎ ‎①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如实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③真正的哲学应当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错误,哲学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如实反映;④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层面上,一方面与时代特征相联系,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革相联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应从中国一百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迁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进行考察,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的哲学应当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故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9.重现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对话,需要当代哲学家的创新。这种锐意创新必将因破解复杂的现实问题而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充分说明真正的哲学 ‎①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升华 ‎②能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 ‎③对时代发展有塑造和引导功能 ‎④是对社会具体规律的一般抽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种锐意创新必将因破解复杂的现实问题而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这表明了真正的哲学能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对时代发展有塑造和引导功能,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④错误,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本题答案为B。‎ ‎10.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辩证法法则,就会懂得人生的幸福就是内心的和谐淡定与满足,就会有怀抱天地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情怀,去小气养大气,不汲汲于名,不戚戚于利;就有姜子牙垂钓渭河边的专注,诸葛亮躬耕隆中的从容,安然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高楼”的寂寞。这说明 ‎ ‎①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辩证法法则,就会懂得人生的幸福就是内心的和谐淡定与满足,就会有怀抱天地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情怀,去小气养大气,不汲汲于名,不戚戚于利,这说明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①②适合题意;本题没有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排除③;本题是强调哲学的作用,不是弱点和不足,排除④;故答案选A。‎ ‎11.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B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不适合题意;C与苏东坡观点相近,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D没有涉及到运动和静止,排除。‎ 考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2.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科学家对细胞生长规律的最新发现表明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①正确;人是不可以改变规律的,②不选;材料表明,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③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④错误。‎ 点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不能人为地改变。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里,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因素。‎ ‎1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 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说明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A选项入选。B选项表述本身错误。C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点睛:易错点---所谓静止就是绝对的不运动 该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可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发生变化。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完全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14.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表述,采用人退方法治理荒漠化,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故①正确入选。材料中的“人退”治理荒漠化,说明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故④正确入选;;这一做法并不是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是在正确发挥,故排除②;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故排除③。本题选C。‎ 考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5.下列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要命令自然,要必须服从自然 ‎ ‎③万物独化,物各自生 ④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唯物论和辩证法,①既体现了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了唯物和辩证的观点,②既体现了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又强调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题意,③是唯物的,但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坚持辩证的观点,④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即唯物的观点,但是没有体现辩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错误,不选。故答案应选A。‎ ‎16.我们在处理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中国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才可以让人类走出能源危机。在能源问题上之所以需要“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说明了 ‎①人们总是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作为行动的基础 ‎②人们对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一定的哲学智慧相联系 ‎③正确的哲学是人们能否处理好能源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④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国能源问题的解决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能源问题上之所以需要“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说明了人们对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一定的哲学智慧相联系,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国能源问题的解决,②④适合题意;①夸大了观念的重要性,排除;③夸大了哲学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7.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A.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C. 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D.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说法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说法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不是内容。C说法不对,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名师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18.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之所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思想 ‎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指导社会变革和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反作用于时代,可以指导社会变革和发展,基于此,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客观存在的一切实际事物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思想。故本题答案为A。‎ ‎19.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表明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本题选A项。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不应顺从自然而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故③④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20.1920年,有人在一个狼群中发现了两个女童,立即把她们送到当地的孤儿院,她们怕水、火和光,白天躲藏,夜间活动,每晚都像狼一颈长嚎,吃肉时不用手而是用牙齿撕开吃,对他人不感兴趣、没有感情。“狼孩”现象佐证了(  )‎ ‎①人的感情交流方式取决于其有目的意识活动 ‎②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 ‎③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生活能力都是能改变的 ‎④人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情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狼孩”因为从小和狼群生活在一起,没有参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生活方式都是狼性的,这说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②项符合题意;“狼孩”虽然具有人形,但不具有人的本质特征,而人的意识和情感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人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情感,④项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人的感情交流方式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①项观点错误;后天的生活能力能够通过培养得到提高,但人的先天条件不能通过后天的培养改变,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21.漫画《等地心吸力发挥作用》(华君武)中人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他 ‎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A. 夸大了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B. 割裂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C. 否认了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 D. 忽视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等地心吸力发挥作用》中人物的做法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他没有看到地心引力的发生具有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割裂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由此可见,B选项说法符合题意,应选。A、C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选项说法错误,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考点: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2.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人定胜天”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A表述错误;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D符合题意;当地人民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而不是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不符合题意。‎ ‎2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这一调整体现了 ‎ ‎①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②规律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不可变的 ‎③计划生育的国策是人口政策调整的依据 ‎ ‎④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客观要素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是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这表明了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客观要素,依据人口因素调整政策,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③错误,人口因素是人口政策调整的依据。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体现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1)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 (2)通常选用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事例创设情境,这些事例一般是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 (3)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的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抓好关键词、明确重点。 (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 (3)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采取归纳法,联系所学知识,正确地指出事例揭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道理。‎ ‎24.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天论》中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告诉我们 A. 人只能服从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B. 规律是人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 C.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材料中的意思是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发现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启发我能要利用规律,选D;A不选,人们不是只能服从规律而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C强调了规律的含义,与材料无关。‎ ‎25.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①符合题意,入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②符合题意,入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③表述错误,排除;④正确指出了世界的本质,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二、简答题 ‎26.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阅读下列名言,回答问题。‎ A.“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B.“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C.“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D.“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 ‎(1)上述观点分属什么哲学基本派别?请说出你这样划分的依据。‎ ‎(2)请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评析张载、狄德罗的哲学观点。‎ ‎【答案】(1)A、D为唯物主义派别;B、C为唯心主义派别。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 ‎(2)①张载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错误的。‎ ‎②狄德罗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他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试题比较基础难度不大,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第(1)问,上述观点分属什么哲学基本派别?请说出你这样划分的依据。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把握判断相应哲学派别的技巧。结合材料可分析,A中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了,因此属于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中观点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中的主观唯心主义;C中的观点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中的主观唯心主义;D中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原子等同于物质了,因此属于唯物主义哲学中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以,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A、D为唯物主义派别;B、C为唯心主义派别。依据教材知识考生不难回答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2)问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评析张载、狄德罗的哲学观点。经过第一问的分析,我们已知A观点即张载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观点即狄德罗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然后考生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局限性与进步性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可考虑其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可考虑其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可考虑其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可考虑其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陷入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27.2018年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次宪法修改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结合材料,运用“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答案】①哲学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是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经济政治的产物;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动员和掌握亿万群众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题目限定明确。运用“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有关知识作答,考生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哲学源于时代,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是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二是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针对材料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考生可从哲学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是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考生可从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方法 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也就是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这样做。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 ‎、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还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组织答案时,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分层说明。 3.失分警示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28.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但由于上个世纪初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和过度放牧,塞罕坝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时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1)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人是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塞罕坝是怎样从皇家猎苑到沙地荒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 ‎【答案】(1)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做到了尊重和保护自然,坚持了绿色发展理念,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2)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上个世纪初期,日本侵略者违背客观规律,掠夺式采伐和过度放牧,使得塞罕坝从皇家猎苑变成了沙地荒原。②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新中国成立后,两代塞罕坝人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律,经过艰苦奋斗,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塞罕坝精神为话题设置情境,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人是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明确。针对材料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考生可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区分析说明。‎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塞罕坝是怎样从皇家猎苑到沙地荒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要求运用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问题。主义课本知识点与材料有机结合。针对材料上个世纪初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和过度放牧,塞罕坝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考生可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考生可从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 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