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8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2019年高考政治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一、【课标解读】——细化课标 预测高考 (一)考点细化 1.知道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4.掌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 5.理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6.掌握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7.区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8.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9.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0.掌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1.掌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2.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3.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14.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考情分析预测 2019年高考命题可能涉及的时政材料及考点有: (1)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2)通过世界读书日活动、全国创建“文明网站”等活动,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 (3)以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事例、我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考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及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 (4)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5)以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戏曲发展的典型案例为背景,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知识网络构建】——纵横联系 融汇贯通 三、【主干知识梳理】——聚焦考点 点点必到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阶级性)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地域性、民族性)的部分。 形式: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2)文化的特点 A.(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与个体)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C.(文化与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2.文化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的发展可能超前于经济发展,也可能滞后于经济发展。 不能把文化看着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与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地位的作用,不能混同。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2)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微观、具体)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宏观、一般)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2)深远持久的影响。 [特别提醒:比较:“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 ”] A.含义 潜移默化——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 深远持久——经年累月、难以抹去的文化影响。 B.角度 潜移默化——侧重影响的过程和方式。强调空间(横)的影响。 深远持久——侧重影响的效果。强调时间(纵)的影响。 C.特点 潜移默化——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不是消极被动的,虚无缥缈的。 远持久——具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短时间内一般不会改变。 D.关键词 潜移默化——无形中、熏陶、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 深远持久——难以改变、保持。 E.要求 潜移默化——启示我们要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深远持久——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特别提醒:比较::“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 A.侧重点:前者—只体现在主观领域,强调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后者—往往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强调优秀文化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B.获得途径:前者—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健全人格。后者—多接触优秀文化作品,学习先进文化。 C.标志词:前者—欣赏到,感受到,享受到,体验到,体会到,领悟到,修养,境界。后者—增强,鼓舞,激励,振奋,促进。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 (1)内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意义(地位、作用)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成因 因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4)主要表现 A.民族节日: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B.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 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要性 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注意:可以转化为“有利于”: 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2)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文化传播 (1)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A.商业贸易;B.人口迁徙;C.教育。 (3)主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特点:大众传媒能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引进来) (2)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走出去) (3)有利于增强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各国间) (4)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世界) 四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主要形式 A.传统习俗: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传统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特点 A.历史继承性;(纵向) B.相对稳定性;(纵向)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C.鲜明的民族性。(横向)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运用应与时俱进。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方式的变革。 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五、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1)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 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向人民群众学习,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繁荣。 (6)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的关系,把握好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6.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2)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3)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7.文化创新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怎样交流、借鉴与融合?) (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8.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怎样建立? (1)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方法: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 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用户付费模式的崛起。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已经从传统的“内容免费+广告推广”的模式转变为“内容付费+广告推广”的模式。要使一直习惯于免费的中国网民愿意成为付费会员,关键是要有足以吸引受众的优质内容。该模式的转变 ①会给优质作品以尊严,体现创作的价值 ②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选择的特定功能 ③不利于实现文化共享,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④有利于游费者获得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特定功能,故②错误;用户付费模式有利于实现文化共享,不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故③错误;由“内容免费+广告推广”的模式转变为“内容付费+广告推广”的模式,能够使创作者获得相应的报酬,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更好的优质文化作品和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见,该模式的转变会给优质作品以尊严,体现创作的价值,有利于游费者获得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故①④正确。故选C。 5.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的悲惨历史,所有中华儿女对此刻骨铭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特别是“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坚定话语,引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由此可见 ①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人心相交,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③真实的历史实践是两岸同胞渴望统一情感产生的深层基因 ④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决定了祖国必须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体现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排除;材料中,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坚定话语,引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这说明真实的历史实践是两岸同胞渴望统一情感产生的深层基因,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故②③正确;④选项夸大了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对祖国的统一的作用,错误。故选B。 6.历史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参照系”,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就是延续根脉、留住特色、积淀韵味。北京的红墙黄瓦、上海的石库门,无不在岁月流转中凝固成了各自的城市风景线。如果说保护是唤醒城市活力的第一步,那么在保护中创新就是关键一跃”。这是延续城市记忆的过程,也是注入时代血液的过程,正所谓“老树春深更著花”。这说明 ①创新是城市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城市的历史文脉会直接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 ③城市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风貌 ④城市文脉的延续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在保护中创新是延续城市记忆的过程,也是注入时代血液的过程,能够促进城市历史文脉的发展,这表明创新是城市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城市文脉的延续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故①④正确;城市的历史文脉会不能直接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故②错误;材料强调是对城市文化进行创新,促进城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没强调城市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风貌,故③排除。故选B。 7.2018年12月,某编辑部评出年度10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教科书式、巨婴等入选。年度流行语记录了对社会的观察,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凝聚了时代的缩影。它不仅记载着本年度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这体现了 A.大众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某编辑部评出年度10大流行语。年度流行语记录了对社会的观察,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凝聚了时代的缩影。它不仅记载着本年度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这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B正确且符合题意;A 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不是消极被动的,C错误;互联网不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8.2018年11月21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G发布一条涉嫌对中国传统文化歧视的辱华广告,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抵制。对此,中国共青团中央表示:“我们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同时在华经营的企业也应当尊重中国,尊重中国人民。”这意味着 ①在华外资企业应自觉认同中华文化,吸取精华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观念代表特定政治立场 ③尊重差异是在华经营的外企应有的正确态度 ④文化影响经济,不当的文化行为不利于经济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外企要尊重中华文化,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题中外企辱华广告引发中国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抵制,说明文化影响经济,不当的文化行为不利于经济生活,入选。①选项观点表述错误,每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外资企业尊重中华文化,而不是认同中华文化,排除。②选项观点表述错误,文化观念并不代表特定政治立场,排除。故本题选D。 9.2019年,俄罗斯将首次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进行没语科目的考试,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这现象反映出 ①文化对于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②汉语以其博大精深的特点掌握了世界语言的主导权 ③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汉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 ④各国文化因不同而精彩,世界文化因差异而多样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俄罗斯将首次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进行汉语科目的考试,这现象反映出文化对于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汉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夸大了汉语的地位和作用;④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B。 10. 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南京组织开展五大类29项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公祭日当天,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同步悼念。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有助于 ①夯实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④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正确的历史观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做法是通过文化活动来影响人,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②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①与题意无关;材料不涉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问题,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 11.2018年11月7日至9日,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会议认为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科研院校、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应积极作为,共同推动互联网“共享、共治”。全球互联网治理应 ①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主要途径的作用 ②充分发挥我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③加强各国文化交流以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互联网建设的文化素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会议认为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科研院校、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应积极作为,共同推动互联网“共享、共治”,说明全球互联网治理应加强各国文化交流以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互联网建设的文化素养,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错误,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途径。②表述错误,我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不起主导作用。故本题选C。 12.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④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③错误,文化创新本质上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而不能说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说明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②正确。“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来、面向未来”,说明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④正确。故本题选D。 13.得益于《少林寺》的风靡一时,“中国功夫”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然而近些年,“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下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中华传统武术频频陷入争议,甚至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这一现象启示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 ) ①面向世界、主动传播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革故鼎新 ④立足实践,注重实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 “中国功夫”本是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但“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下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这些现象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舍弃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腐朽的部分,②③符合题意;题干要求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答题,未涉及文化传播与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①④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14.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书》《国家它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米,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 ①以时尚元素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原有内涵 ②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③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 ④能够超越时空局限还原传统文化的特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但这并没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原有内涵,故①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而不是还原传统文化的特质,故④排除;材料中,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书》《国家它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这说明这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故②③正确。故选C。 15.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地方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中国面孔》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中华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历史、语言的热潮,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这启示我们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中华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历史、语言的热潮,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这启示我们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①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6.2018年11月,“藏医药浴法”一中国藏族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和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为指导,通过天然温泉或药浴调节身心平衡。“藏医药浴法”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印证了 ①藏医药科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领先世界 ②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③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③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点,但不意味着藏医药科学技术就领先世界,①中的“领先世界”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未涉及藏族文化的包容性特点,④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17.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传播人类文明成果 ③教育能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教育能够弘扬传统道德,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项符合题意;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能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③项符合题意;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②项观点错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是重视教育的原因,而是重视教育的意义,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18.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在中华民族面临困难挑战的时刻、生死存亡的关头,勇于毁家纾难、挺身而出,为民族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才引领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这启示我们 ①必须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渠道多、反馈及时等特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要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故要让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就必须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要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①③项符合题意;②④项不是强调的中华民族精神,不合题意。答案选B。 19.借助现代的手法表现传统经典,在《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中,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重新唤醒。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诗作者、演出者对平凡生命的礼赞,感动了亿万观众,启示我们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具有对未来追求和勇气。小诗得以被重新唤醒,是因为 注:《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A.它的内涵与价值在当今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 B.它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决定性作用 C.它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D.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重新唤醒,主要是因为诗对“平凡生命的礼赞”的内涵与价值在当今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A项正确;B项中的“决定性作用”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诗”本身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C项中的“主要途径”说法错误,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20.作为全球化问题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展现了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面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空间。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 ①依托商业贸易,在商贸活动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②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 ③创作文化精品,让国外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中华文化 ④尊重文化差异,坚持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放在首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 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创作文化精品,让国外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中华文化,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在商贸活动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是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的措施,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盘活农村大量闲置住宅,同时又带动城市居民下乡休闲养老、创新创业,“共享农房”模式应运而生。许多农民的老院子一直闲置,投资方通过设计、改造、推广,开展老屋租赁、运营。在运营中开发住宅在线网站共享住宅APP,实现各类房屋资源及配套设施的供需对接;通过开发在线旅游平台,实现游客在线预订、短租、扫码入住的分时共享。合理的联结机制,实现了“地主”“房主”“玩主”的共赢。“地主”农民盘活了闲置农房的财产权,“房主”资本方充分利用了经营权获得收益,来乡村休闲旅游的“玩主”获得了美丽乡村的“享受权”。该模式让城市消费者能享受田园生活,也实现了乡村的自我增值与发展。 材料二:某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利用空闲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提出,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于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传统村镇,需要在保护中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要融入当地风俗体验等文化活动,使特色民宿、餐饮.旅游等协调发展;用时代精神提升农耕文明,保留乡情乡愁,走文化振兴乡村之路。 该省所属的河塘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准备打造一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河塘镇水系发达,风景秀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小镇,也具备水利、水文科普教育的良好条件。以山水为依托的捕鱼节、茶文化节等民俗节日历史悠久,相关的特色民宿以及特色餐饮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着村民缺乏大局意识、抵制开发的现象。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客观性知识,分析共享农房是如何实现多方共赢的。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河塘镇落实政府规划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提出具体建议。 【答案】(1)①联系是事物之间和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大量闲置住宅需要盘活是共享农房模式产生的时代前提。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投资方将闲置老屋改造,开展租赁、运营;开发在线网站.共享APP平台实现各类房屋资源及配套设施的供需对接,实现游客的分时共享。③在固有联系基础上建立的人为新联系也具有客观性。共享农房为养老创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又让城市消费者享受到田园生活,同时也实现了乡村的增值和共赢。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河塘镇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②处理好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自然水系风景,申请水利、水文科普教育基地,做好开发利用,在保护中传承开发走创新.协调绿色发展之路。③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开展捕鱼表演茶文化等主题民俗节文化体验活动,带动特色旅游、民宿.餐饮等多元发展,增加该镇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④发挥先进文化对人的积极作用,提高村民素养,提升农耕文明,保留乡情乡愁,走文化振兴乡村之路。 【解析】此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客观性知识,分析共享农房是如何实现多方共赢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共享农房的相关信息分别从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河塘镇落实政府规划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提出具体建议。”属于建议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河塘镇的具体实际的相关信息分别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立足社会实践;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理论指南,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材料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变化,必然要求“理念”给予解答,进而对“理念”进行检验、修正与完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不仅科学地说明了理念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材料二全球治理关键在于发展治理,核心在于理念引领,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建议实施成立G20科技创新基金、打造G20技术创新分享经济平台等计划,为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实现知识、资源和技术的协作与共享;“推动绿色投融资市场的发展”被写入B20政策建议报告,B20、G20高度关注绿色金融,希望能通过绿色金融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这都是全球经济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动能的有益探索。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说明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关系。 (2)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五大发展理念对促进全球经济治理的积极意义。 (3)请就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出三条建议。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变化,必然要求“理念”给予解答;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理念”进行检验、修正与完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治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全球治理关键在于发展治理,核心在于理念引领,五大发展理念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理念支持;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的科学理念,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动能,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升中国力量,助力全球经济发展。 (3)创新——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到万众创新的行列;协调——努力 上道德讲堂”,传播文明理念,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向网络空间延伸,让美德新风通过网络广为传扬;H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选择好道德典型,提倡向道德模范学习,形成“蒲公英效应”,使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知识说明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的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H市在弘扬社会道德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培育文明社会风尚的做法及其依据。 (3)请为H市青少年如何践行“八礼四仪”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正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实际要求构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确立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文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针对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的情形,只有构建思想道德文明,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抵制错误的思想侵蚀,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2)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H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道德文化进校园,通过教育培育孩子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并通过孩子影响家庭和社会,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②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H市通过网络传播美德新风,使人们认同并接受文明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H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道德典型的激励作用,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在全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3)立足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向道德典型 上道德讲堂’,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向网络空间延伸,让美德新风通过网络广为传扬”,考生可以从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选择好道德典型”,考生可以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进行分析。 (3)本题要求考生为H市青少年如何践行“八礼四仪”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本题属于开放类试题,考生生要紧紧围绕青少年如何践行“八礼四仪”这一主题,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的方法论,精炼概括,观点正确即可。如:立足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向道德典型学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