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学案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理解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难点)‎ ‎2.通过事例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理解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难点)‎ ‎3.列举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重点+难点)‎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试判断: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双方。(  )‎ 提示 错误。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统一与对立是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双方。‎ ‎2.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15‎ ‎②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请思考: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错在什么地方?‎ 提示 他只见对立不见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试判断: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所以矛盾永远不能解决。(  )‎ 提示 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具体矛盾永远不能解决。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具体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第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15‎ ‎(3)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温馨提示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5‎ 探究点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个年轻人执著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但许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人们惊诧于他那天真般的决定。他却说:“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眼中,与白昼何异!”没有人知道他眼前的黑暗是否真会变为白昼,但是,有一点却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他的眼中其实早已没了黑暗。一个人已经看到了“光明”,此时,再来讨论他眼前的黑暗,反而成为“无稽之谈”。‎ ‎(1)这个小故事主要说明了这个年轻人怎样的哲学思维方法?‎ ‎(2)运用上述哲学思维方法,谈谈应如何对待挫折和失败。‎ 答案 (1)这位年轻人坚持了矛盾分析法。‎ ‎(2)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心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肯定自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失败孕育着成功,我们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而不是遇到失败或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准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 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统一”和“对立”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统一”和“对立”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与“对立”。‎ 15‎ 例1 (2015·浙江10月学考)2015年9月23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来说,严管就是厚爱。这表明(  )‎ ‎①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相对的,①说法错误,排除;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题点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探究点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017年7月27日,住建部网站发布《关于拟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示》,拟认定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等276个镇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1)发展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的主要哲学依据是什么?‎ ‎(2)列举几个你知道的特色小镇。‎ 答案 (1)矛盾具有特殊性。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孔子故里);海南琼海市博鳌镇(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等等。‎ 1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表现上的对应关系 例2 (2016·浙江4月学考)从2015年开始的3年内,浙江省将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每个小镇都具有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其中主要的是产业功能,包括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都要建设成为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高颜值景区。每个小镇又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有的小镇主打信息产业,有的小镇主打金融产业,等等;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要做到“一镇一风格”。‎ 特色小镇建设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一定包含了共性。所有的特色小镇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都有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功能,也都有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都是适合生活和创业的高颜值景区;同时又都有自己特有的产业群、特有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风格。并且,他们共有的功能和高颜值存在于不同的产业群、不同的建设风格之中,并通过这些表现出来。‎ 题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走中国特色之路 实现脱贫目标 ‎“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扶贫要走中国特色之路,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扶贫的成功经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只要不懈努力,科学治理,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15‎ ‎1.扶贫要走中国特色之路,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扶贫的成功经验。其哲学依据主要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答案 D 解析 走中国特色之路侧重于特殊性,借鉴其他国家扶贫的成功经验侧重于普遍性,D符合题意。‎ 题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2.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列表述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C.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 C 解析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矛盾具有特殊性,C蕴含的道理与此相同;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强调抓主要矛盾;D属于发展的观点。‎ 题点 矛盾特殊性 ‎3.结合材料,运用矛盾问题精髓的理论,分析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之路。‎ 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扶贫要走中国特色之路,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扶贫后成功经验。‎ ‎1.习近平主席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同时我们所处的星球并不太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这表明(  )‎ ‎①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②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③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5‎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当今世界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之中”,表明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①符合题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同时我们所处的星球并不太平”,表明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②符合题意。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③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题点 矛盾的基本属性 ‎2.习近平用“亲”“清”两字阐明了新型政商关系。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清”就是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但有人认为,要想做到“亲”就不可能做到“清”;同样,要想做到“清”就不可能真正“亲”。该观点错在没有看到(  )‎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③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④把握对立和统一是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该观点没有看到“清”和“亲”是对立统一的,只看到二者的对立而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同时,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可以实现相互转化,①②符合题意;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③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④错误。‎ 题点 矛盾的基本属性 ‎3.下列诗句所含哲理与漫画寓意一致的有(  )‎ ‎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②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④江碧鸟欲白,山青花欲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15‎ 解析 漫画的寓意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①④符合题意;②强调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体现了联系观和发展观。‎ 题点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4.《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意思是“兄弟间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矛盾与联系的存在都是客观的,①②正确;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③错误;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④错误。‎ 题点 矛盾的普遍性 ‎5.《朗读者》第三期中,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被称为《朗读者》开播来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朗读者》现场麦家更是几次哽咽,聆听者董卿也泪光闪烁,台下的“90后”“00后”直接哭了。这封被网友称为“最美家书”的信,是一封麦家整整准备了18年的信、一封他悄悄塞进儿子远行行囊的信、一封麦家写给儿子又是向自己的父亲“还债”的信……这封信之所以感动众人,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 ‎①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麦家信中有无数父与子相同的感情 ②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麦家信中透着天下父母的无私爱心 ③矛盾特殊性离不开矛盾普遍性;父爱如山,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 ④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特殊性,青春期的叛逆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麦家信中有无数父与子相同的感情,父爱如山,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①③符合题意;舍去②④。‎ 题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5‎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答案 F。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 答案 T。‎ ‎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答案 T。‎ ‎4.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 答案 T。‎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答案 F。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二、选择题 ‎6.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联。这种表达方式与下列哲理相通的是(  )‎ A.矛盾双方相反相成 B.矛盾双方力量相互平衡 C.不同事物矛盾不同 D.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答案 A 解析 楹联上下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联”,说明矛盾双方相反相成,A符合题意;矛盾双方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题点 矛盾的斗争性 ‎7.漫画《最诱人处最危险》告诉我们(  )‎ A.时时有矛盾 B.处处有矛盾 C.矛盾具有同一性 D.矛盾具有斗争性 答案 C 15‎ 解析 “最诱人处最危险”,强调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具有同一性,选C项。‎ 题点 矛盾的同一性 ‎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④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②④表述错误,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题点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 ‎9.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说明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 题点 矛盾的同一性 ‎10.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过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专家表示,推进城镇化不可能走单一发展模式。这是因为(  )‎ ‎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特点不同 ③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推进城镇化不可能走单一发展模式”,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②是其哲学依据;③④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 题点 矛盾的特殊性 ‎11.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囿于眼前、轻视长远,不能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之所以不能掩盖矛盾是因为(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B.矛盾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15‎ D.矛盾具有多样性与客观性 答案 A 解析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只有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A符合题意。‎ 题点 矛盾的普遍性 ‎12.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这一描述表明(  )‎ A.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表明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表明了从那时到现在都充满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应选C。‎ 题点 矛盾的特殊性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坚持区分层次,及时指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这是因为(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B.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 C.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具有多样性和善变性 答案 B 解析 “区分层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都是说明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要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B符合题意;A、C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D说法不准确。‎ 题点 矛盾的特殊性 ‎14.“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歌德的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答案 D 15‎ 解析 对人生不同阶段爱的对象不同,说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D项符合题意。‎ 题点 矛盾的特殊性 ‎15.近年来,M镇充分发挥好人效应,发动全镇群众推选身边典型。通过挖掘这些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到的好人,向全社会传递道德正能量。该镇的上述做法表明(  )‎ ‎①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发挥身边好人的正面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④意识的作用一旦被发挥,就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①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故④错误。‎ 题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6.在旅游景点,许多游客对环境卫生状况不满,但有的抱怨,有的随波逐流。某景区的一块提示牌上写道:“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就不黑暗。”该牌子上的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意识对人的行为有促进作用 C.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关键部分对整体有决定作用 答案 C 解析 景区提示牌上的话说明社会的道德风尚(矛盾的普遍性)是通过每个个体的行为(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出来的,C符合题意;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A错误;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B错误,整体决定部分,D错误。‎ 题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7.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这一做法(  )‎ ‎①承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坚持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其特殊性 ③充分尊重了人才的个体差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15‎ 解析 “两类人才、两种模式”,体现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符合人才发展的规律,②③符合题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①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④错误。‎ 题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综合题 ‎18.(2017·浙江11月学考)“中国汞都”贵州铜仁市万山区因为资源枯竭,矿厂倒闭,人口流失,一度成为“死地”。2015年初,万山区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朱砂(亦叫丹砂,炼汞的主要矿物)大观园、矿山博物馆和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把旧矿洞改造成如梦如幻的“时空隧道”,将矿区山路建成惊险的玻璃栈道。通过一系列改造,万山区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怀旧古镇,由“卖汞矿”变成“卖文化”,由资源枯竭的“死地”变成旅游热点,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运用矛盾同一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万山区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 答案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含义之一。万山区利用矿区开采汞矿过程中形成的山洞、山路及其历史文化,经过一系列改造,最终建成以文化产业为主的怀旧小镇,实现由死地变景点,由贫变富。‎ 解析 解答时,一要明确知识范围:矛盾同一性;二要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万山区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朱砂(亦叫丹砂,炼汞的主要矿物)大观园、矿山博物馆和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把旧矿洞改造成如梦如幻的‘时空隧道’,将矿区山路建成惊险的玻璃栈道”“通过一系列改造,万山区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怀旧古镇,由‘卖汞矿’变成‘卖文化’,由资源枯竭的‘死地’变成旅游景点,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据此联系教材即可正确作答。‎ ‎19.2017年8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专栏【迎接十九大特别报道·还看今朝】我们这样留住乡愁,讲述了贵州遵义的花茂村留住美丽乡愁,走上富裕道路的故事。以前的花茂村,是个穷窝窝,地里的庄稼好一茬荒一茬,村民有饭吃,没收入,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找不准发展方向,越折腾越穷。村民自建房样式杂乱,有些人为了拓宽地方,把原本的田园、绿地都填平了,花茂村有着悠久的土陶制作历史,土法烧陶也砍掉了大量树木……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看望村民时指出,留住乡愁,还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村里紧跟着出台了保护山水的新政策,树一棵也不准砍,还要再绿化6 000亩,土窑全部用上了电炉等等,渐渐的,山清水秀的花茂村出现了,乡村旅馆开了近70家,村民也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乡愁,落实总书记要求。‎ ‎(1)花茂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靠留住乡愁走上致富路,运用矛盾特殊性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2)习近平总书记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你就如何留住乡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两条建议。‎ 15‎ 答案 (1)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花茂村具体分析本村的发展优势,保护山水,突出山清水秀的发展特色,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乡愁,走上了致富的道路。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花茂村具体分析不同阶段的不同矛盾,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从过去的为了发展而忽视保护环境,到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从而让群众都有真正的获得感。‎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均可)‎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