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讲义4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学案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恰逢我国航天事业60周年,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思考 从我国航天事业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你能感悟到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通过事例,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培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能力,理解发展的实质。(重点) 3.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难点) 一、发展的普遍性 11 1.自然界是发展的 (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4.总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1.判断 (1)认识有终点,科学有顶峰。( ) 提示 错误。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2)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 提示 错误。只有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思考:世界永恒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提示 不是。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探究点一 发展的普遍性 探究导引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如何感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2)阅读这首诗,对你有何哲学启示? 11 答案 (1)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展示了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改善,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2)我们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核心归纳 1.发展的普遍性 整个世界包含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总之,发展具有普遍性。 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看不到联系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典型例题 例1 (2016·上海高考)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答案 C 解析 “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故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故A与题意不符;B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到检验认识,故D与题意不符。探究点二 发展的实质 探究导引 三代人赶集 (1)三代人赶集,从翻山越岭到足不出户,折射出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哪些变化? (2)三代人赶集,充分证明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11 答案 (1)①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②农民的生活观念在日益更新。③科技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核心归纳 1.运动、变化、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看不到联系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但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但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而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反之,则不是发展。 典型例题 例2 有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之为“发展”。该观点( ) A.正确,因为它肯定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们命运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 C.正确,它肯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答案 D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算命”是以新的形式掩盖旧的内容,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 11 1.“冰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意思是,梅花片片落尽,冬天就要过去了,春风使柳树归来,也就是柳树发芽吐叶。这说明了( )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答案 A 解析 冰雪消融,春风归来,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因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经历了漫长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这是生物物种的发展进化过程,体现了发展的观点,B符合题意。 3.“城市越来越大,汽车越来越多,会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谈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加拿大DPA工业有限公司总裁韦恩·麦克金农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这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了( ) ①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实践的发展 ③自然界的进化 ④社会的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韦恩·麦克金农所讲的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①③明显与题意不符,舍去,故应选C。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答案 B 5.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冠以“新潮”的名字,称之为“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B.正确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 C.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D.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 C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算命”是借用现代科技搞封建迷信,不属于发展的事物,故应选C。 一、选择题 题组一 发展的普遍性 1.我国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5年安排1 000万亩。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 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沙化蔓延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上述事实说明( )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改造自然物 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D.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答案 A 解析 B项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D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舍去。故应选A。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11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观,题干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明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故D观点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 3.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青睐。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这启示我们(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说法错误,舍去;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与材料无关,舍去;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C。 4.《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能认识后者 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③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改变做事的方法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体现了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故②符合题意;“因敌而制胜”,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办事,故③正确;①中的“认识了前者就能认识后者”和④中的“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说法错误;故应选B。 5.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的是( ) ①刻舟求剑 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③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始于何处,回到何处 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 答案 C 解析 ②④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①是静止的观点,③是圆圈论的观点,都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舍去;故应选C。 题组二 发展的实质 6.要实现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我国富有生机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就必须努力创新。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进行创新,是因为( )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答案 D 解析 题目要求是从哲学上看进行创新的原因,依据教材,应当是世界是不断发展的,要求创新,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舍去。 7.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诗句说的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可见①③符合题意;②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题意无关;④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舍去。 8.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 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 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和上升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A错误,二者不能用看见和看不见来划分;变化既可能是上升也可能是倒退,可能是旧事物的变化,也可能是新事物的变化,B、D说法错误,舍去;故应选C。 9.“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 )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和上升性的运动 11 D.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答案 C 解析 题意强调的是只有发展进步了,我们才有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就是发展是一种前进和上升性的运动,故应选C;静止是相对的,A观点错误;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正确,但不如C准确,因为变化还包括后退性的运动。 10.从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运营,到京沪高铁的开通……中国迅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这说明( ) ①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自然界是发展的 ④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一步步地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故应选A。 11.《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答案 D 解析 荆人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实际情况是变化发展的,其教训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项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A项体现的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项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项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喻指旧事物的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喻指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因此,该诗句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①符合题意;③较为直接地体现了这一哲理,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舍去;故应选A。 11 二、非选择题 13.随着矿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传统汽车将逐步被淘汰,新能源汽车开发是大势所趋,“十二五”时期,中国汽车制造业将面临“由大转强”的重要命题。这将决定汽车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地位。当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汽车企业均投入巨大的研发力量,并辅之以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我国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在汽车产业转型中将会再次落入产业链的低端。 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传统汽车将逐步被淘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是大势所趋。 (2)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争我国汽车企业在未来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解析 本题立足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紧迫性,考查生活与哲学发展的一系列观点。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材料,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实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14.材料一 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生命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 材料二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2016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三五”规划,“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材料三 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期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11 (2)①材料一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②材料二说明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巨大的。不仅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③材料三说明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对地震的认识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解析 本题通过一系列材料,分析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第(1)问的要求是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归纳。第(2)问的要求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要求我们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