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公主岭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公主岭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公主岭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期末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人们对过去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人们对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A. 哲学的智慧源于生活实践 B. 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 哲学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D. 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起源的相关知识。随着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思考,而这种思考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表明哲学的智慧源于生活实践,A项正确;哲学思想是对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各种思想的概括和总结,B项中的“都是哲学思想”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哲学思想的源泉,C项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哲学的发展是为了指导实践,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2.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A. 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答案】D ‎【解析】‎ 世界观只是影响实践的发展,并不决定实践的发展,A项不选;许下什么样的预言,就相应地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没有体现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B项不选,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世界观是阐释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即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重点谈对世界的认识。方法论是阐释人们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即怎么看,怎么做,重点谈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为世界观所决定。‎ ‎3.“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是:‎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 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C. 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D.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A ‎【解析】‎ ‎“没有景物,何来情感”是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情感,何来景物”是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5.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见图)以青奥会英文名称及其视觉标志为基础,以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突出将世界闻名的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进行艺术组合,勾勒出英文“'NANJING”字样,寓意欢迎、交流的青春之门,象征欢聚、健康的青奥之家,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由此可见:‎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如实的反映 ‎③意识是人脑脱离客观原型的主动创造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征、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设计及其寓意表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①④正确;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如实的反映,②说法错误,排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客观存在的事物,意识就失去了内容来源,③中的“脱离客观原型”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6.几年前,在马来西亚,尼巴病毒使数百人丧命,这是因为森林火灾使得蝙蝠无处栖身。它们逃到猪圈,并通过蚊子感染猪。数百万头猪因此而死,病毒又传给了人类。这说明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 B. 病毒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 C.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D. 人在病毒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马来西亚蝙蝠的尼巴病毒通过蚊子感染猪,猪死又传给了人类,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符合题意。B说法不对。C与题意无关。D说法不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能说在病毒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有这样一个等式:90%×90%×90%×90%×90%=50%。这个等式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后,“很不错”的90%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 A.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B. 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C.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 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的统率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相关知识。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若工作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只做到90%,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过程控制效应启示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C项正确;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当量变达到一度程度时,我们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B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整体处于统率地位,我们必须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的统率作用,D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C。‎ ‎8..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形成灰霾的主要原因。目前人们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实时准确测量PM2.5质量浓度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而无法得到准确并且被广泛认可的观测数据。这也是人们对部分城市观测数据差异产生质疑的原因所在。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因立场不同会有差异 ‎④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人们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实时准确测量PM2.5质量浓度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来得到准确的观测数据,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①④适合题意;②③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9.2015年9月,日美研究人员宣布,在距离地球约100亿光年的宇宙中首次发现了造星运动正趋于停止的星系,并发现星系内很多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使作为造星原料的气体被释放到星系外部,这是造星运动停止的原因。在此之前科学界一直未弄清造星运动停止的原因。这表明 ‎①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②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③认识是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④认识是个追求终极真理的发展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中“超越”的说法不对。关于造星运动停止的原因,2015年之前科学界一直未弄清,现在弄清了,说明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对,没有终极真理。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0.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又过渡到“单独二胎”,2015年再推行“普遍二胎”。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实际,我国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正确;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过程,①中的“循环过程”说法错误,排除;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11.“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好于此前的“到”、“过”、“入”、“满”等字眼,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做学问要反复推敲才能出精品,这说明:‎ A.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总是在不断推翻自己中前进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具有不确定性 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萌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做学问要反复推敲才能出精品,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故C符合题意。A错误,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而不是被否定或推翻。B错误,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真理性认识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考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2.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A.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C. 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D. 不怕慢,就怕站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观的相关知识。“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中的“就靠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中的“不如甩开膀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C项符合题意;“不怕慢,就怕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在很多其它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混沌学深化了哲学因果论和规律论的原理,它深刻地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②普遍联系实际上指的是普遍的偶然联系 ‎③看似随机,偶然的现象背后是有其规律的 ‎④规律是必然联系,因此混沌现象无规律可循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具有普遍性,同时表明看似随机、偶然的现象背后是有其规律的,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普遍联系并不是指普遍的偶然联系,规律是必然联系,混沌现象并不是无规律可循,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只不过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还无法发现,故排除。‎ 考点:联系的普遍性、规律 ‎14.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 “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 “雾“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 “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生态危机中“雾霾”为材料,考核辨识材料信息对应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雾’意象”和“‘雾’的意象”的区别。前者是相对于人的主观的客观存在,其本质是一种意识;而后者是人的意识对“雾”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雾’的意象”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A、C、D表述错误。B项表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因物质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意识。‎ 考点:认识的特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联系的特征 ‎15.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治理雾霾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重点加快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这种观点:‎ ‎①科学地运用了系统优化方法 ‎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强调了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性 ‎ ‎④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题中采取综合手段、多项协同减排体现系统优化方法中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组合,同时重点加快结构调整,体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故①④符合题意。题中治理雾霾是在做事情,而不是在看问题,②与题意无关。如何治理污染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强调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排除③。本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6.“石头、剪子、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彼此处于相生相克之中。人们制定的这个游戏规则表明了:‎ ‎①事物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关系 ‎②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辩证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彼此处于相生相克之中。人们制定的这个游戏规则表明了相反相成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项错误,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没有看到上升性;③项肯定否定的统一的观点与题意无关,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17.下边漫画《折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 B. 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C. 既要看到联系,又不能忽视发展 D.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漫画《折腾》讽刺了城市建设中的只注重部分、边建边拆的行为,这启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的相关内容,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8.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小企业坚守实体经济,勇于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增长”,为中国强盛贡献力量。近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从哲学上看,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因为:‎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 ‎②整体统率部分,要立足局部,搞好整体 ‎③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整体的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增长”。为此,国家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是因为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①③正确;整体处于统率地位,我们要立足整体,搞好部分,②中的“要立足局部,搞好整体”说法错误,排除;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9.漫画《两驴吃草》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学会统筹考虑以实现最优目标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善于在矛盾斗争性中把握矛盾同一性 ‎④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中系在一起的两头驴子只顾各自眼前的利益,互相争扯,结果谁都吃不到新鲜的青草;而后两驴经过商讨,确定了共同的目标,劲往一处使,都吃到了新鲜的草料。这说明我们应学会统筹兼顾,树立全局观念,以实现最优目标;也说明了要善于在矛盾斗争性中把握矛盾的同一性。故①③符合漫画主旨,②④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漫画主旨不相符合。‎ 考点:联系的观点 ‎20.以“心死亡”判定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实践证明“心死亡”的标准存在诸多弊端,而“脑死亡”标准是一种更新的理念,且已经有了首次的实践。“脑死亡”标准代替“心死亡”体现了:‎ A. 新事物与旧事物是根本不同的 B.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 C. 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发展的实质的相关知识。由于“心死亡”的标准存在诸多弊端,而“脑死亡”标准是一种更新的理念。所以,“心死亡”标准将被“脑死亡”标准取代。这是一种进步和发展,表明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项正确;新旧事物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新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旧事物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A、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不意味着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21.贪图无所不能,只会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会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会一无所有。这能说明的哲理是:‎ ‎①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 ‎③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贪图无所不能,只会一无所能”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题肢④正确;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故题肢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排除题肢②③,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知识。‎ ‎22.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按照教育部的计划,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不会立即全面推开,在一些经济发达、教育改革已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这样做的辩证法依据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②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③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④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①④符合题意,③错误。②错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考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3.目前,从总体上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上述分析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运用了矛盾分析法,做到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重把握了主要矛盾 ‎④区分了主流和支流,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运用了矛盾分析法,做到了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同时区分了主流和支流,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入选。①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设问要求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观点;题中事例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强调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故排除。‎ 考点:一分为二、主次方面 ‎24.下表是我国近七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与主要精神,这些主题与主要精神表明 A.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B. 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C.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D. 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近七年“中央一号”都围绕着“三农”展开,但文件的主题与主要精神又不同,这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适合题意,排除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A是错误的;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是错误的;本题答案选D。‎ 考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25.某位全国人大代表说,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富有特色的古村落不能大拆大建,要延续特色、传承文化、留住乡韵。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城镇化建设必须是渐进的过程 B. 联系具有客观性,城镇化切忌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C.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城镇化要坚持“扬弃”‎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城镇化要守住农民的家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但新事物并不是全盘否定旧事物,而是一种辩证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城镇化要延续特色、传承文化、留住乡韵,C符合题意。A、D与题意无关,B错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有利于人们实践活动的新的具体联系。‎ 考点:辩证否定观 ‎26.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我国政府:‎ A.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答案】D ‎【解析】‎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表现。A项与题意不符,不选。B项是一种工作方法,未直接指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虽说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但与题意不符。‎ ‎27.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大运河遗产保护要重视公众参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本题材料中“大运河遗产保护重视公众的参 与”,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②③两项符合题意;①④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点评: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材料没有涉及到的不选。‎ ‎28.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召开的亚非领导人会议指出,要以发展的眼光赋予“万隆精神”以新的内涵,充分展示了新形势下中国对与亚非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所有国家之间的平等合作有着开放胸怀、全球视野。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创新具有批判性,要否定原有传统观念 ‎②整体具有全局性,要突出关键部分功能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推进各国合作共赢 ‎④发展具有普遍性,要不断丰富万隆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要以发展的眼光赋予‘万隆精神’以新的内涵”说明发展具有普遍性,要不断丰富万隆精神,故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充分展示了新形势下中国对与亚非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所有国家之间的平等合作有着开放胸怀、全球视野”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推进各国合作共赢,故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创新具有批判性,但不是要否定原有传统观念,排除;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 ‎29.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相关知识。漫画反映了某地方政府拒绝搞形象工程,而是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出发,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干实事。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①②正确;材料未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的相关内容,③④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A。‎ ‎30.依法治国、失联、北京APEC、埃博拉、一带一路、占中、国家公祭日、嫦娥五号”等获评2014年年度十大新词。这十大新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4,从中可以窥见当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变化 ‎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生活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从新词中可以窥见当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③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意味着社会意识变化就独立于社会存在变化,①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生活发展的规律性的相关内容,④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第II卷(简答题)‎ ‎(第二部分共有3题,总计40分)‎ 二、简答题 ‎31.2014年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为期一周的集体采访,广大青年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发现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国梦,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磨炼品质、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挥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国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磨练品质、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检验并丰富自己对中国梦的认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解析】‎ 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考生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然后加以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检验并丰富自己对中国梦的认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该活动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方法锦囊】 关于“意义”类主观题的一般解法 ‎“意义类”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会审题,明确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经济政治意义)。‎ ‎(2)要注意“意义”与“影响”类的区别,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类。‎ ‎(3)解答意义类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 ‎(4)意义类题目要紧扣材料,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性。‎ ‎(5)意义要多答,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 ‎3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分析说明,以上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全会通过的《决定》,是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决定》的通过,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决定》的通过,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决定》的通过,将促进我国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解析】‎ ‎【分析】‎ 材料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分析说明,以上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分别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体现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 ‎1.题型介绍 体现说明类材料题主要依据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问题思考,考查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与整体认知。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设问方式多以“体现”“表明”“说明”“蕴含”等关键词句出现。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体现的政治知识是”“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知识”“体现的哲学原理是”“说明上述做法的合理性”“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设问中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 ‎2.解题规律 ‎“体现”类设问的具体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是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二是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 三是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33.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上强调: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要坚定信念,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深化改革,千头万绪,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不同,选择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当前应该怎样深化改革?‎ ‎【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深化改革可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深化改革要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深化改革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寻找突破口。‎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深化改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当前应该怎样深化改革,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然后考生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说明先搞试点,其次可以从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要勇敢的解决矛盾;再次可以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分析说明要寻找突破口;最后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说明要因地制宜。‎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抓主要矛盾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