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讲义:单元整合热点聚焦(十四)复习讲义
单元整合 热点聚焦(十四) 框图解读 理解一个方法论:要全面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把握两大层面:把握唯物论和认识论两大层面的知识体系。 明确四对关系: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理解五个概念:物质、意识、规律、实践、真理。 把握六大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抓住“标志性”词语,理解物质世界与真理 (1)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况),提出、出台、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经验,决定、制定)等,从唯物论看,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认识论看,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在……(主题、理论,观点、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经验、制度)的(指导、引领、启发、贯彻、实行)下,促进……(事业、活动、行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从唯物论角度看,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体现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 (3)地震、洪水、火山喷发、泥石流、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体运动,季节变化,社会发展、社会活动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体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注: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 1.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的原因( )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按规律办事就能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③正确意识直接现实改变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④意识影响人们对生态建设的态度和生态建设的行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是因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意识影响人们对生态建设的态度和生态建设的行动,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这折射出( )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产物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故①符合题意;②错误,生态文明观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故③符合题意;④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 A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分析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美丽中国”是立足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一客观实际所作出的正确决策。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实现人富山水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