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政治期中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南唐后 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使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都散发 着独特的韵味。下列对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B.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C.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献哈达仪式,维吾尔族的舞蹈等,都极具民 族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 ) ①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 ③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3.“人在海外,身处逆境时,对‘祖国’二字的感受愈发深刻,愈发亲切。”中国水电 集团二局驻利比亚项目经理杨学良感叹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中涉及的道理是( ) A.人们的意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D.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4.年夜饭里的团圆内涵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加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由此体现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 A.民族精神指导民族文化的发展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D.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 5.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北京的京剧、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陕西秦 腔、江苏昆曲、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其中,许多剧种在表演上都有自己的“绝活”。这 说明( ) ①我国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 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________的特点。( )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民族性 D.世界性 7.2017 年 5 月 11 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存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 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这说明( ) A.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D.一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经济 8.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 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赢得普遍的祝福和支持。从文化生 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代经济的总体布局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④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9.截止 2017 年 10 月 18 日,《战狼 2》总票房突破 56.8 亿元,第一次进入全球电影票房百强 行列。这说明( ) A.经济与文化发展是同步的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D.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10.2017 年 6 月 26 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 号”正式首发。在动车组 254 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 84%,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 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科技 成果。这主要说明( ) A.经济发展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B.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 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物质力量 11.“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我可能遇到了假的 XX”…,2017 年的这些流行 语,你都“怼”上了吗?网络热词多为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的浓缩或概括。这 表明( ) 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始终是同步的 C.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12.2017 年 7 月 27 日,作为建军 90 周年献礼片,《战狼 2》登陆国内各大院线。影片以中国 海外撤侨真实事件为背景,借助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融入特效等手段而又契合商业化元 素,努力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不仅有效传递了英雄主义更是取得了巨大的 票房成功。这说明( ) 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习近平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 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历久弥新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文化与美最相关、最契合。只要有空地,就会有广场舞 的身影;读书、看戏、听讲座,人们乐于用文化活动填补闲暇时间;插花、茶艺、琴艺等 更为精致的“雅生活”正在普通百姓中悄然兴起。文化味儿,正成为时下国人日常生活中 散发的新气息。这折射出(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④追求“雅生活”有利于消除生活方式的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读这些感人 事,使人心灵上受到冲击和震撼,情感上得到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标和看齐。 这表明( ) ①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②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 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因为文化( ) ①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18 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76 周年。76 年来,“文化为什么 人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 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8.2017 年杭州市各地、各部门积极部署以清理校园周边文化垃圾、呵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 长为重点的“护苗 2017”和“绿书签”行动。这一行动基于( ) 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 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个人成长 ③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9.每年的 3 月 5 日是学习雷锋日。跨越 50 多年的时空,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长期以来,某 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活 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和良好社 会风尚的创造者。这说明文化( ) ①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④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17 年 8 月 8 日,2017 书香天津·读书月系列活动启动。读书月期间,天津开展优秀出 版物展示展销、文化讲堂、阅读分享、阅读论坛、好书推荐、读书交流、评选征集等近 13 项活动。开展上述活动的理由是(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文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要实现《中国制造 2025》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 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即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及 对创新成果的理念和追求。这是因为“工匠精神”( ) ①对劳动者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对提升国家的创造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是解决我国当前创新不足问题的主导力量 ④有利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18 年 5 月,某市各中学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校这样做的依据在于( ) A.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3.厦门园博会的吉祥物是以“小水滴”作为卡通形象的吉祥物“晶晶”。“晶晶”采用“小 水滴”的拟人表现手法,生动鲜明地映射出园博会的特色与魅力。设计上运用写意的中国 人物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取意于滨海城市厦门与水的特有情结。小水滴“晶晶”的设计表 明( ) ①灵感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4.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 的美、心灵的美。这说明( ) ①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有益文化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5.“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 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对“去中国化”的批评, 其依据是(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④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26.2017 年随着云南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 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 ) ①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②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③改变文化的存在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7.2017 年 8 月 30 日,教育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 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 1.23 万所,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 10 万个专 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 力。这进一步证实了( ) ①教育在人的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2017 年 7 月 9 日,伴随着《梁祝》的经典旋律,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经典品牌“周末音乐 会”迎来第 450 场特别策划系列演出。《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乐器和 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 的认可。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民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华文化只有广泛汲取世界文化中的精华,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9.2017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传承发展工作。这主要表明( ) A.我们要尊重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B.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 C.我们要捍卫中华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 D.我们要弘扬传统美德,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30.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 化改革的重要成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节 目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收看热潮和强烈共鸣。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大众传媒( ) ①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功能 ②使文化传播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 ③已经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2017 年 9 月,中国——东盟三大礼仪赛事(中国——东盟礼仪大赛、中国——东盟好少 年礼仪大赛,中国——东盟茶艺仙子大赛)在我国举办。假如让你就此写一篇宣传稿,需 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团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 组是( ) A.平等交流、承袭传统 B.博采众长、文化渗透 C.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D.消除差异、理解个性 32.近年来,一个个响当当的国家级奖项被重庆万州收入囊中,被称为中国戏剧的“万州现 象”。“现象”何来?来自于人民。万州的文艺创作者一直坚持根植于基层去观察、发现, 创作出让人民有共鸣的好作品。由此可见( ) ①扎根社会实践才能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 ②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2022 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汉字“冬”为灵感,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 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 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北 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 ) ①汉字“冬”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④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4.2022 年北京—张家口将举办冬季奥运会,我们既要弘扬奥运精神,又要让世界人民感知 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这体现 出(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5.2018 年 8 月 17 日是今年的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节,发源于中国, 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人们不再单单过七 夕节,如西方的情人节,甚至超过了七夕节的热度。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节日。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碍了中华文化发展 ②文化交流借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④必须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对外吸引力、渗透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芦山地震发生后,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中华儿女血浓于水 的骨肉亲情,到处迸发着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无疆大爱。灾区人民更是戮力同心、守望相助, 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开展自救互救,救亲人、救邻居、救陌生人的事迹感天动地。现在,灾区 人民又以不屈的精神开始了灾后重建。从汶川到芦山,灾区群众在承受灾难和痛苦的同时, 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当代华夏儿 女,闪耀出更加耀眼的人性光辉,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 (1)震区的感人事迹向世人展示了怎样的中华民族精神?(7 分)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所发挥的作用。(7 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严峻的现实正如中央电视台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宣传片指出的:“皮影戏有 9 个流派面临失传,水晶雕刻传承人 不足 8 人,古琴斫琴师仅存 7 位名家,精通户撒刀锻造的工匠不到 6 人,中药炮制技术国家 级传承人已不足 5 人,宣纸刺绣大师不足 4 人,花丝镶嵌国家级传承人少于 3 人,青田石雕 2 种技法濒临失传,勉萨派唐卡绘画传承大师仅剩 1 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传承文化 之美”。这里用一段仅有一分钟的视频,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人”之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8 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 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 多个国家共开设了 300 多个孔子学 院和 400 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 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 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 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 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 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 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 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8 分) 政治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5 DA D C A 6-10 BBBBC 11-15 DDCCB 16-20 DABCA 21-24 BBDB 25-27 DAA 28-32AACCB 33-35 BC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37.【答案】 答案:(1)①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灾区人民自救互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 团结精神。 ②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无疆大爱,展示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③从汶川到芦山,灾区人民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7 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 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不竭力量源泉。 ②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 华儿女的价值追求。 ③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也起到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作用,也展示和提高了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7 分) 38.【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展示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就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重视其保护和传承 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传承能展示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8 分) 39.【答案】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 明的发展和繁荣,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 ③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8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