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019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政治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 ‎1.“三秋桂子,十里河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咏杭州的佳句。柳永曾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期,他游历杭州山水名胜,感受杭州风土人情,深深爱上了这座风光秀丽的城市,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望海潮》。这说明(  )‎ ‎①文化反映生活 ②文化来源于实践 ‎③文化由文人创造 ④文化引领生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等相关知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题干中,“柳永曾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期,他游历杭州山水名胜,感受杭州风土人情,深深爱上了这座风光旖旎的城市.创作了腔炙人口的《望海潮》”这说明文化来源于实践,文化反映生活,故①②符合题意;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并不是仅仅由文人创造,③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引领生活,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一台老缝纫机、一张斑驳的老粮票、一把沉甸甸的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具有大魅力,是因为 ‎①老物件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②④:老物件是城市记忆,在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说明老物件是传承北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①排除。‎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提出:以农为本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经验管理”模式;基于贸易的西方文明体系,探索出了一套精于计算的“数目字管理”模式。这揭示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能够深刻地推动社会发展 ‎③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④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①③:“以农为本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经验管理’模式;基于贸易的西方文明体系,探索出了一套精于计算的‘数目字管理’模式”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文化具有两面性,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发展,②排除。‎ ‎④: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影响,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党的十九大后,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往往是主动地接受文化熏陶的 ‎ ‎③优秀文化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④文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塑造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通过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表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符合题意。‎ ‎②:全国各地党员络绎不绝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说明人们往往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②符合题意。‎ ‎③:优秀的文化有很多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优秀文化,一经形成有确定的方向性,③错误。‎ ‎④:“总是’’说法绝对,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这一名言,激励无数身处逆境的人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前途。对此,我们如何理解:‎ A. 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BD:材料强调的是优秀文化对人的激励作用,这不涉及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排除ABD。‎ C:雪莱的这一名言,激励无数身处逆境的人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前途,这表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正确。‎ 故本题选C。‎ ‎6.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由此可见(  )‎ A.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 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 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A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现代科技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AB错误。‎ D:优秀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故D错误。‎ C: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故C正确。‎ 故本题选C。‎ ‎7.我国地名文化历史悠久。比如武汉市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等地名,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是因为这些老地名 ‎①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精神需求对接 ‎②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④营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是因为这些老地名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精神需求对接,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①②项符合题意;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是因为这些老地名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不是因为这些老地名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③错误;这些老地名并没有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④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8.‎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从文化的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  )‎ A. 大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丰富性、文化创新与发展 B. 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文化多元性、文化传播与开发 C. 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与继承 D. 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保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国“二十四节气”不属于大众文化,A与题意不符。‎ B: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体现文化发展,B与题意不符。‎ C: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C与题意不符。‎ D:中国“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历史文化,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推进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传承和保护,D符合题意。‎ 故选D ‎9.《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  ) ‎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和社区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①③符合题意。‎ ‎②: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节日不一定是文化遗产,②错误。‎ ‎④: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清明节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对催生新的社会风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 ‎①传统习俗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②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③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社会心理因其稳定性一经形成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清明节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对催生新的社会风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③符合题意。‎ ‎①:对传统习俗要具体分析,优秀传统习俗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①说法错误。‎ ‎④:社会心理不一定是先进的,先进的社会心理因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11.2018年春节期间,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综艺节目掀起了收视热潮。该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流行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满足了众多观众在流行中感悟传统经典的需求。该节目的成功 ‎①说明融入现代元素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 ‎②可以为流行创作朝着更有底蕴的方向升华提供借鉴 ‎③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④印证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错误,“融入现代元素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说法错误。‎ ‎②③正确,该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流行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满足了众多观众在流行中感悟传统经典的需求。说明可以为流行创作朝着更有底蕴的方向升华提供借鉴;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④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故选A。‎ ‎【点睛】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2.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启示我们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 ‎②坚持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 ‎④文化是世界的,要推动各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②:材料中“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要坚持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的主旨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是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③排除。‎ ‎④:我们能做的是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而不是“推动各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④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等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这一现象表明 A. 大众传媒有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B. 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C. 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D. 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影响力增强,未涉及大众传媒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B符合题意,中国的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体现了我国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C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创新的内容;‎ D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故选B。‎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有着丰富的形式,除了这三种主要途径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呈现多样化。‎ ‎14.泉州,古称刺桐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的同时,也将其文化带到异国他乡。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这说明了(  )‎ A.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 要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 D.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AC: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没有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更没有体现文化的创新,AC排除。‎ B:“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从古代传承到现在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符合题意。‎ D: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业贸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②人口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 ‎15.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不合题意,“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的说法夸大了管文化的作用;‎ ‎③符合题意,著,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符合题意,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故选D。‎ ‎16.著名学者陈先达在《论文化自信的底气》一文中提出,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走向趋同 ‎③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不同的思想学派是中华文化产生的源头活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③:材料表明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原则,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①③项符合题意。‎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而不是走向趋同,②项说法错误。‎ ‎④: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产生的源头活水,④项说法错误。‎ 故正确选项为B。‎ ‎【点睛】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 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7.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艰苦奋,三代人的顽强拼搏,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的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彰显了中华民族的(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团结精神  ③梦想精神  ④奋斗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内涵的理解上,主要彰显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奋斗精神,①④符合题意。‎ ‎②④:塞罕坝精神侧重于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不侧重于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②④与题意不符。  ‎ 故本题选D。‎ ‎18.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格;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广阔胸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者担当;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毅韧性;有“论必做,做必成”的务实品行;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伟大志向。文学者认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因为( )‎ ‎①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外来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看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 ③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务实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表明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说法错误,外国文化中的精华也有糟粕,中华民族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外来优秀文化。 故选C。‎ ‎19. 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这是因为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说法错误,在文化艺术领域,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而不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 ‎③说法错误,在文化艺术领域,可以扶持高雅文化艺术,但不能限制通俗文化艺术。 故选D。‎ ‎20.2017年3月,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一成就 ‎①表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 ‎②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③标志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④确立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文化”领域话语主导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成为首个国际技术标准,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实现了我国手机动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这标志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③正确;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并非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①说法错误;④中“确立了……话语主导权”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1.‎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公共图书馆法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图书馆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法的正式施行有利于 ‎①促进公共图书馆产业健康发展 ‎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均化 ‎③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④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选项错误,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会促进公共图书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②选项“平均化”的表述错误。公共图书馆法的正式施行有利于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③④选项入选。选D。‎ ‎22. 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会削弱大众文化的影响,故②不选;主流媒体的宣传会影响,但不是决定文化的发展,故④不选;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①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一变化体现了 A.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B.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C. 只有依靠宪法才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 ‎【答案】D ‎【解析】‎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A与题意不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B不选。C表述绝对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D符合题意。‎ ‎24.‎‎2018年8月21日 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①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现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能促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④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教育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的不是智力支持,而是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①错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能促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②④适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二、主观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落实绿色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把绿色发展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绿色文化宣传教育,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普及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引导人民群众崇尚节约、低碳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意义。‎ 材料二:“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作为美食之邦,中国美食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海外有很高的吸引力和认知度。据调查,在品尝过中国美食的外国人中,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比例达68.1%,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品尝地道中国美食的比例为73.4%。中国美食已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元素和最感兴趣的中国名片。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美食在海外巧妙融入当地元素,努力减少中外文化差异给中国美食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困扰,中国民众对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更有信心。‎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联系材料二为推动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出谋划策。‎ ‎【答案】(1)①绿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经济建设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②绿色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并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可以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促进人民生活健康。‎ ‎③绿色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崇尚节约,低碳生活。‎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绿色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可以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们美好生活。‎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可通过举办中国美食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美食文化。‎ ‎②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要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要尊重文化差异,巧妙融入当地元素以适应当地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以及中国美食走向世界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从绿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及方式、教育在文化传承和人 的培育上的功能等方面,说明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意义。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文化具有多样性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意义。‎ 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应说明即可。如材料指出落实绿色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可从绿色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并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方面加以说明。‎ 材料指出把绿色发展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绿色文化宣传教育,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可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方面加以说明。‎ 材料指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普及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引导人民群众崇尚节约、低碳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可从绿色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说明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崇尚节约,低碳生活。同时说明绿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经济建设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联系材料二为推动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出谋划策。‎ 可根据材料二中反映的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对策。‎ 如材料指出中国美食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海外有很高的吸引力和认知度,中国美食已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元素和最感兴趣的中国名片,中国美食在海外巧妙融入当地元素等,可从文化具有多样性,说明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要尊重文化差异,巧妙融入当地元素以适应当地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材料指出调查中发现品尝过中国美食的外国人中,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美食文化、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品尝地道中国美食的比例都比较高,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说明可通过举办中国美食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美食文化;材料指出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美食在海外巧妙融入当地元素,努力减少中外文化差异给中国美食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困扰,中国民众对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更有信心。可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说明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要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点睛】我们应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1)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或途径),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媒体),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一座“好人之城”,温暖每一个人。天津市某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贫困家庭和贫困山区募集御寒衣物3万多件,募集善款35万多元,与22位津门孝亲学子、100名美德少年、100名外来务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一个个好人的磁场,正在悄然引发道德的共振。‎ 近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喜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天津市某区开展“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活动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十几年前,涉案剧、反腐剧扎堆荧屏,展示犯罪情节和手段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正不压邪,甚至教会社会上的人犯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果断整治,涉案剧、反腐剧进入沉寂的十年。十几年来,反腐轰轰烈烈,却没有一部相关的电视剧。2017年投资1.2亿元的现代版官场现形记《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掀起一场久违的“全民追剧热”。看来,好的东西依然是大家追寻的主流。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要对现实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电视剧不只是历史和穿越,《人民的名义》还原反腐生态、反映人民关切、采风真实案件、吻合时代脉搏,是近年来的优质国产正剧。《人民的名义》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 ‎(2)《人民的名义》让“光明hold住黑暗”。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总结实现这一效果的经验。‎ ‎(3)置身色彩斑斓的文化时代,请就如何吸取正能量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1)①有利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④有利于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2)①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限制“负能量”、推动“正能量”反腐剧的创作和传播。‎ ‎②加大文化创作的投资力度,发挥经济对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 ‎③发挥电视等大众传媒在正能量电视剧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④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反映人民关切,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在“全民追剧热”中,发挥优秀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⑤还原反腐生态、采风真实案件、吻合时代脉搏,源于生活、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 ‎⑥弘扬主旋律,打造优质国产剧,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用先进文化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⑦对于以往文化产品和文化创作,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坚持反腐主题,摒弃展示犯罪情节和手段的做法,做到创新发展。‎ ‎⑧取材反腐生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①辨别文化内容,欣赏优秀作品。‎ ‎②着眼先进文化,作出正确选择。‎ ‎③品味文明精华,提高自身素养。‎ ‎④进行具体分析,坚持辩证否定。‎ ‎【解析】‎ ‎【分析】‎ 本题分别以天津市某区开展“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活动和《人民的名义》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1)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一,分析天津市某区开展“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活动的文化价值,属于意义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一个个好人的磁场,正在悄然引发道德的共振”这一关键信息,从有利于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2) 本题实际上属于启示类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总结实现“《人民的名义》让‘光明hold住黑暗’”的经验。‎ 解答本题,关键是分析材料,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根据材料中的“反腐剧应该坚持‘反腐、倡廉、正能量’的原则”、“投资1.2‎ 亿元”、“全民追剧热”、“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要对现实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还原反腐生态、反映人民关切、采风真实案件、吻合时代脉搏”、“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等信息,可从以下角度总结: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挥经济对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化塑造人生;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3)本题为建议类试题,知识限定不明确,要求就如何吸取“正能量”提出两条建议,此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围绕如何吸取“正能量”这一主题,提出两条建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点睛】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材料+应该怎么办”,需要根据材料层次逐层地去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