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 考题预测 ‎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自然界的物质性、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等内容。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一般不难。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掌握一个方法论:要全面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把握两个方面:认识唯物论与认识论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 明确三对关系: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理解四个概念:物质、意识、规律和实践。‎ 把握五个原理: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 该讲主要以“物质”为主线,立足世界的物质性,分析了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立足物质的存在方式,主要分析了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分析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区别,尤其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7年高考试题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是对材料我们要有整体而全面的了解。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这一点;②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③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个别,再到一般,在回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哲学的方法论是启示我们怎么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是改变世界的学说,以往的哲学往往满足于认识世界。如果改变实际,我们要侧重实践,同时我们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方法论,其实也是在强调我们的世界观一定要正确。只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16年高考试题 ‎1.(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名师点睛】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灵活调动军队,摆脱敌兵的围追堵截,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2.(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定位】事物的发展方向、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 ‎【名师点睛】做好本题要把握好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因为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而本题中气候情况变差是一种消极的向下的变化,不是发展。‎ ‎3.(2016年高考上海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 D项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理解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和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不选。故选D。‎ ‎【考点定位】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了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了成功。这里需要明确: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不可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做是第一位的因素。‎ ‎4.(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 ‎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答案】①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2015年高考真题 ‎1.(2015年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③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时相对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答案为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 ‎【名师点睛】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题目中“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本题通过名句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2015年上海卷22)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 )‎ A.发展中断 B.显著变动 C.相对静止 D.非连续运动 ‎【答案】C ‎【考点定位】量变与质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哲学的学习中要全面掌握的关系有很多:哲学与具体科学、运动与静止、物质与运动、物质与具体形态、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复习备考时注意全面理解。‎ ‎3.(2015年天津卷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速度在增长,结构在升级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符合题意入选;从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所以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②符合题意入选;事物的发展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③把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道路等同起来,表述错误排除;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而不是根本否定,④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表述错误排除。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辩证否定观的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区分易错易混点,此题有两个易错易混点,一个是此题选项把事物发展的状态和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混淆在一起。另一个是把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区分开。只要掌握了这两个点,运用排除法就能准确选出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归纳总结】‎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知识拓展】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2.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其自然。‎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4.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 ‎ 物质的具体形态 ‎ 区别 ‎ ‎ ①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②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③物质是一个共性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①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备物质的唯一特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②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③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个性问题,看得见、摸得着 ‎ 联系 ‎ ‎ ①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③如果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 ‎5.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易错警示】‎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是否承认、是否喜欢,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它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使人们认识它,即物质具有可知性。‎ ‎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4.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典题探究】 ‎ ‎【例1】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变式精练】‎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两个观点(  )‎ 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属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征B.前者概括了物质的本质,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质 C.前者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属性D.前者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阐明了世界的本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一句揭示了物质的特性;第二句意思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都统一于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本质,D项符合题意。‎ ‎2.有人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它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也有人认为,宇宙中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两种认识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 ‎ ‎③哲学上的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及物质具体形态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哲学上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因此它是永恒的,而物质具体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事物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故选①③。‎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归纳总结】‎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全面揭示哲学运动概念 ‎ ‎ (1)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原理 ‎ 理解 ‎ 强调 ‎ 误区 ‎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 ‎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 ‎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 ‎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 ‎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 ‎ 【知识拓展】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 ②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 ③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2)在与静止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绝对运动 ‎ 相对静止 ‎ 区别 ‎ 含义 ‎ ‎ 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 特征 ‎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 ‎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联系 ‎ ‎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 ②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 ‎ 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知识拓展】辩证法、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形而上学的区分 类别 ‎ 基本观点 ‎ 辩证法 ‎ ‎ 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 形而上学 ‎ ‎ 运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 ‎【易错警示】‎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慧能大师“心动”),二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2.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成为进行诡辩最应手的工具。‎ ‎【典题探究】‎ ‎【例2】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 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答案】A ‎【解析】苏东坡的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强调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A项正确;“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强调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与苏东坡观点不同,B项不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否认了相对静止,与苏东坡观点不一致,C项不选;“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强调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与苏东坡观点不一致,D项不选。‎ ‎【变式精练】‎ ‎3.光线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在空气和真空中,光速接近每秒30万千米。但在通过某些透明介质时,比如水或者玻璃,由于折射的关系,光速会稍微减慢,但这种减速极其有限,根本不可能被人们感知。而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光“拘留”在内整整持续了一分钟。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世界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B. 运动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是有条件的 C.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D.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答案】D 点睛:易错点---所谓静止就是绝对的不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可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发生变化。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完全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即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条件,要做到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②入选。③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A。‎ 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 ‎【归纳总结】‎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 ①‎ 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易错警示】‎ ‎1.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1)哲学上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不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规律和规律性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规律性现象。‎ ‎2.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但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3.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并不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4.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典题探究】‎ ‎【例3】‎2017年5月25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焊接合龙完成。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克服小空间、高水汽、恶劣的现场环境等不利因素,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级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体现的哲理是 A.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条件 B. 人可以改造规律,从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 C.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D.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答案】C ‎【点睛】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变式精练】‎ ‎5. 近来,京津冀地区多次出现雾霾污染。为此,石家庄市发布调度令,要求全市所有制药企业全部停产,导致治疗上下呼吸道疾病的药品供应不足。治理雾霾需要理智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如此极端、粗暴的治理手段:关停药厂、禁用“煤球炉”、不允许烤制熏肉,这样的治理固然能够收到效果,问题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很大。这警示我们 ‎①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要求真务实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有机统一的知识。治理雾霾采取极端、粗暴的治理手段,表明没有正确把握自然规律,没有结合实际,故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符合实际,故①‎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要尊重规律,排除③。故答案选D。‎ ‎6.2016年9月,北半球迎来“流星旺季”,多个流星雨将“天女散花”。日环食也将在该月“现身”,露出华丽光圈。这也是2016年全球“上演”的第二次日食。科学家能够对上述天文现象做出精准的预报,表明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②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选项表述本身错误,且与题意无关。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题目中,科学家能够对上述天文现象做出精准的预报,表明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故②④入选。选C。‎ ‎7.医学专家认为:多吃盐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心肌梗塞,但没有盐的食物又寡淡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了“保健盐”,其特点是调整了盐的化学成分,使其既能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表明(  )‎ A.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不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 D.人们能够创造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答案】D ‎8.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正确理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背景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就要遭受规律的惩罚,本题答案选A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