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专题3收入与分配教案
考试大纲要求 课标全国卷地区 考题 考查点 个人收入的分配 ★☆☆☆☆ 国家收入的分配 ★★★☆☆ 2016课标全国卷Ⅲ·12 结合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考查财政收入的渠道 2015课标全国卷I·38(2) 结合我国财政赤字,考查财政政策、财政的作用 征税和纳税 ★☆☆☆☆ 2015课标全国卷Ⅱ·38(2) 结合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考查财政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1 分配制度 考法1 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的分析和运用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是设置生产、分配二者关系的问题情境,考查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涉及体现类、依据类、原因类题型;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是考查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知识,涉及依据类、原因类题型。 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生产与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对社会再生产的其他三个环节起决定作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特别注意】注意区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分配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根本原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直接原因。 【考法提示】涉及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原因、依据的选择题,注意分析材料是涉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分配的关系,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从而作出准确选择。 【典例1】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A.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B.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C.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答案】B 考法2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考查 【考法点评】以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构成为素材,通常设置选择题,考查对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分;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本知识时,通常是以我国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现状或改革措施为背景,本知识作为其中一个考点出现,大多设置体现类、依据类等题型。 1.注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不能说凡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例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再有,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 (1)合法的劳动收入包含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收入、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含按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信息要素分配等。 (2)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3)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 (4)经营性收入:是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即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2.分配方式的判断 (1)分清取得收入凭借的是哪种要素。如果是劳动要素,且是公有制范围内的则属于按劳分配,如果是非劳动要素,则大多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①公有制单位(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内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或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可理解为公有制单位: ②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③股份合作制企业(性质为集体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易混提示】(1)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范围不同。前者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后者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 第二,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后者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2)按劳分配一定是劳动收入,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的比较 类别 对应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按土地要素分配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所得、房屋出租所得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所得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企、外企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的收入 【典例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实施股权激励方式 A.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 C.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D.保障了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方式,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这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我国早已实行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目前尚未作调整,故实施股权激励方式并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实施股权激励方式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但不是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企业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D项说法夸大了科研人员的作用。 考点2 效率与公平 考法1 收入公平问题的分析 【考法点评】本考点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突出考查对知识的变通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从考查方式上看,多贴近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方针、措施或选取典型图表材料,切入点灵活多变。从知识上看,重点把握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与财政、税收、宏观调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知识的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于“促进社会公平”的答题模板: 1.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因 (1)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这是宏观调控的需要。 (4)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有利于提高效率。 (5)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 (6)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1)实现收人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是太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易混提示】要明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的主体是各种市场主体,主要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等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而不是市场主体的身份进行再分配。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国有经济中,国家作为主体参与初次分配,但这个主体是市场主体而不是社会管理者的身份。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范围不同: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不同: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典例1】亚当斯密说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 ②分配不合理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分配方式有时对生产起决定作用 ④收入分配要注重公平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考法2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考法点评】以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相互影响的事例或经济图表为素材,大多设置选择题,考查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本知识时,通常是提出某种观点,设置辨析类题型,或者是提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政策措施,设置意义类等题型。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体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 (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4)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特别提示】(1)效率与公平相互影响,所以既要注重太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注重收人分配的公平,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注意克服在二者关系上的片面观点。 (2)正是由于公平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所以一定要重视收人分配的公平,这是重视收人分配公平的理论依据。 【典例2】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总体偏低,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再分配力度不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使得居民“有钱也不敢花”。这正是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引发内需相对不足的症结所在。要处理好这两方面问题的关系,应该 A.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 B.加快经济发展,为增加居民收入奠定基础 C.以公平为主,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D.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强调公平 【答案】A 考点3 财政收入与支出 考法1 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考查 【考法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往往结合国家的财政举措、各种财政收支数据来命制题目,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从近三年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的构成等知识上,财政收入的构成、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平衡等考点很少涉及。在高考复习中,既要注意上面提到的常考考点,又要注意财政收支平衡等“冷”考点;既要关注各种最新的财政收支数据及分析,又要关注国家和地方最新的财政政策或措施。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典例1】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的。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生财之道”根本在于 A.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B.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考法2 财政收入与支出关系的分析 【考法点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单独考查不多,但财政赤字是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所以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此知识点又紧密联系着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财政的作用。基本上是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的,有时以国家年度收支数据考查财政赤字或收支平衡的基础知识,但更多的是以财政赤字或收支平衡为材料考查财政政策和财政的作用。 1.财政收支对比有三种情况 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在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时,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或是结余,或是赤字。 2.财政结余 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如果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在财政赤字中,也有一个数量大小的差别。如果是略有赤字,也应当视为平衡,或是基本平衡。当然,如果财政赤字出现较大数额,则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典例2】国家财政年度内要平衡财政收支,避免更多的财政赤字,下列措施可以直接实现的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减少财政支出 ③适当提高税率 ④加大纸币发行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C 考点4 财政的作用 考法1 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分析运用 【考法点评】 本考点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从题型来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但更多的是以非选择题的形式里现;从背景材料的选取来看,侧重于图表、教据、最新财政政策、最新财政收支等;从考查内容看,此知识点与财政对民生的影响近几年均高频率出现,而且经常与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税收、分配等知识结合起来命题。在备考中,既要深入理解各知识点,又要加强与其他专题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既要密切关注国家与地方的最新财政举措(如国家税制改革、财政惠民等),又要关注各种最新的财政收支数据信息(如民生支出、农业支出、科研支出、文化支出等)。 1.财政与基础设施行业 (1)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和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基础设施工程需要财政支持的必要性。 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发行国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因为国家发行国债的目的在于弥补财政赤字,增加支出,意味着国家财政向市场投放的货币量加大。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都是逆向调节 如果经济发展过热,一般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经迹发展涉缓,一般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重政策,增加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 【典例1】2017年2月,广西提前下达了2017年首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32亿元。该笔资金将以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为主要因素进行分配,并倾斜支持2017年脱贫摘帽对象,财政扶贫资金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从经济生活上表明 ①财政扶贫资金对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③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财政支出越多,国家的宏观调控越有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考法2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的分析运用 【考法点评】此如识考查角度落在民生问题上,所以答题时关健是概括好材料,分清楚是民生角度还是经济发展角度。二者在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往往考查区别;在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则往往强调联系。 财政是如何对人民生活起保障作用的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实现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的物质保障。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创造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的物质保证。 (3)财政是实现收人分配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 【考法提示】解题思路:区别财政的作用——主要看财政支出的用途 第一,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主要看财政用于教科文卫体方面、社会保障方面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等。 第二,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主要看财政用于加强重点工程、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建设等。 第三,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国债发行、财政支出数量控制等手段防范经济通胀和通缩等。 【典例2】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发展高速铁路,加大力度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加大力度推行“宽带中国”战略。国家加大力度实施这些措施是着眼于运用财政 ①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考点5 依法纳税 考法 纳税人意识的考查 【考法点评】纳税人意识有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两个方面。权利意识和公民权利紧密联系,而近几年高考多从义务意识角度考查,即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此知识点近几年考查以选择题居多。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重在考查考生的法律观念和公民意识。出题多以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几种违反税法的行为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该行为的正确认识,以考查依法纳税的知识及观念。复习时注意现实生活中备受关注的公民依法纳税的正反案例。 1.正确理解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比较 纳税人 负税人 含义 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判断依据 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是否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 联系 当纳税人所缴纳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并非人人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是负税人 【易混提示】几种违反税法行为的比较 行为 具体表现 处理 偷税 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追缴税款,处以罚款,有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欠税 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 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集中表现在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上 抗税 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这些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但不一定是犯罪行为。 2.依法纳税的原因 (1)从税收的地位看,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从税收的作用看,税收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从我国税收的性质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4)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看,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5)公民依法纳税,也是公民积极为国家作贡献的表现。 【典例】纳税人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李先生交纳1200元个人所得税——李先生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 ②某连锁商店交纳8500元营业税——该商店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 ③张女士购买一套680元(含消费税)的化妆品——张女士是负税人但不是纳税人 ④某公司购买一台66000元(含增值税)的机床——该公司是纳税人但不是负税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易错警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否则纳税人与负税人就是不一致的,要特别注意区分。 1.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 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2.2017年2月,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结合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注重医务人员长期激励,薪酬向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倾斜。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旨在 ①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③彰显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该项改革涉及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技术要素分配,①题肢说法错误,排除。该政策不涉及社会保障制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3.2017年个税改革将成税改最大看点。新一轮个税改革方案将依照“增低、扩中、调高”的总原则,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税制,适时增加教育、房贷利息、养老等专项扣除项目,从而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新一轮个税改革旨在 ①优化税种结构,避免重复征税 ②调节过高收入,消除收入差距 ③完善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④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个人所得税自身的改革与优化税种结构无关,避免重复征税指的应是增值税,①不选;“消除收入差距”的说法错误,②不选;新一轮个税改革旨在完善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也是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4.2017年9月1日是我国新个税法实施六周年。六年来,我国个税收入明显下降,减税效果出现。同时,包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工资正常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等在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先后出台。上述举措 ①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 ②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相适应 ④体现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5.我国加强对“交通扶贫”的投资支持力度,“十三五”时期,投入到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的车购税总投资资金超过8400亿,比“十二五”时期的5000多亿有了大幅度提高,而到2020年,国家高速公路网将通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②没有国家“扶贫”,特困地区就难以发展 ③“交通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发展交通事业是特困地区脱贫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将车购税用于“交通扶贫”体现了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①符合题意。没有扶贫,特困地区就难以发展,此说法过于绝对,②不选。发展特困地区交通是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③符合题意。特困地区脱贫的根本途径是贫困地区的人们自力更生,自己“造血”,④排除。 6.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但是另一方面,财政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同期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有人将这一现状概括为“国富民穷” 。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共建和谐社会,政府正努力“还富于民”“藏富于民”。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B.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C.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 D.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 【答案】B 7.在开放性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做排序题,要正确分析前因后果,抓住要分析排序的部分,前面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直接影响的是财政支出,③排第一位。后面接着的是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②,生产成本增加所致,所以放到最后。把②确定好后,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分析①④如何排序,很显然①在②的前面,④在③的后面,因此选C。 8.假定A餐饮企业2017年8月份在经营活动中获得收入为80万元,相关运输成本为60万元,增值税率为6%,则A企业本月应该缴纳的增值税税款为 A.1.44万 B.3.6万 C.4.8万 D.1.2万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先计算出,增值额为80-60=20(万);第二步计算出应缴税款为20*6%=1.2(万)。故选D。 9.在我国,房地产业是众所周知的暴利行业,其中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百万、千万乃至亿万富翁。然而,人们却发现,在许多地方的纳税大户排行榜中,房地产企业却鲜在其中,“ 赢利巨人”却是“纳税侏儒”。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成为“纳税侏儒”,与他们虚报开发成本、人为隐瞒利润、逃避税收有重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 ①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打击偷逃税款行为 ②完善税制,提高税率、扩大税目 ③加强税法教育,强化依法纳税意识 ④让每个公民都来参与税收的征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10.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一 注:根据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了维护经济的稳定,欧盟各成员国的赤字率原则上不能超过3%。目前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国家仍在用这一标准来衡量财政状况。 材料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对于2017年财政支出,本次会议提出三大要求: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有权威媒体将此次会议的财政政策导向概括为:减税增支并重,营改增继续落实,减税效应扩大,个税改革有望突破。“更加积极有效”将成为2017年财政政策的关键词。 (1)解读材料一中的信息,并利用所得信息、结合材料二和《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2017年我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效”的理解。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2017年“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答案】(1)2013~2016年,我国中央及地方财政赤字和赤字率逐步增加,赤字率触及国际通行预警标准;但相比欧美部分国家,我国财政赤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2)更加积极:表明我国将继续采取以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扩张型的财政政策。 更加有效:表明我国将更加注重财政在保障民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降成本)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等方面发挥针对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避免财政风险。 (2)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有利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改革税制、稳定税负、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2017·北京文综)下图反映了某国1976年~2016年期间的经济运行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凯恩斯主义可以解释时段一的经济困境 B.按照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在时段二应该加强政府管制 C.该国在时段三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D.在时段三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答案】D 2.(2016·新课标III文综)图3反映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 ①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 ②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 ③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 ④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为曲线图题。横轴以2009年至2015年的时间为轴;纵轴,左边是以GDP的增长率为轴,右边是以PPI的增长率为轴。财政的来源,有税、利、债、费,而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根据图示,可从生产上入手,对于企业来说,降低税费,扶持企业创新,增加利润,另一个途径则是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①④符合题意,选C。 3.(2016·上海政治)2016年4 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对专利成果收益分配、科研人员兼职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红、科研人员成立公司等方面作出规定。为落实这些激励性规定,最要完善的分配方式是 A.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管理要素分配 【答案】C 4.(2016·上海政治)作为生产要素,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是 A.使生产要素形成合力的要素 B.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实体要素 C.渗透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要素 D.企业生产过程最活跃的要素 【答案】A 【解析】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要素能够有效整合其他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故A符合题意;实体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包括经营管理,B不选;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不是渗透性要素,C不选;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D不选。 5.(2016·上海政治)税收政策调整以后,征税对象发生改变的是 A.某高科技产品进口税由10%降低为3% B.由向企业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 C.个人所得税征收增加考虑家庭赡养、抚养因素 D.同一货物多次进口,由按次征税改为汇总征税 【答案】B 【解析】征税对象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对什么征税。A是税率的变化,税率不是征税对象,A不选;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征税对象由营业额变成了增值额,征税对象发生了改变,故B符合题意;C是征税范围的调整,D是征税方式的变化,均与题意无关。 6.(2015·山东文综)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是 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 【答案】C 7.(2015·北京文综)未来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财政支出会呈刚性增长,财政管理要求更规范科学。这种“财政新常态”意味着在保证财政收支大致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增加财政赤字规模。下列政策不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的是 A.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为重点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适用范围 B.清理、规范、取消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C.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关于的政府投资力度 D.盘活政府部门资金存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 【答案】D 【解析】注意本题的设问“不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的是”,财政赤字即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扩大支出”和“减少收入”将导致赤字增加,反之则不会。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为重点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适用范围会减少财政收入,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A不符合题意。清理、规范、取消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也会减少财政收入,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B不符合题意。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关于的政府投资力度会增加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C不符合题意。盘活政府部门资金存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不会影响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因此,不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D符合题意。 8.(2015·浙江文综)为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进程,我国将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这表明 A.加快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B.财政政策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C.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D.货币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答案】B 9.(2015·福建文综)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近年来,某省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2014年达到75.6%。这些支出 ①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②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③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我国财政保障民生事业的发展为背景,从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支出切入,考查财政的作用及其相关知识。某省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说明财政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①与材料无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②错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0.(2015·天津文综)根据《经济生活》知识,结合下图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财政收支与经济总量正相关 B.财政赤字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C.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抑制经济过热的手段 D.经济总量提高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 【答案】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