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二轮专题精选试题(17)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政治二轮专题精选试题(17)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7)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坚定制度自信,书写更美的时代篇章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支持、拥护,以及自觉在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制度自信虽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但建立这种自信却不只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需要坚实的客观基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正是源于这一制度行之有效,是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好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构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制度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近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逐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以这些基本制度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体制机制;还有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任期制、党内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党内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 国家结构形式是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特定的国家“按照一定原则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形式的两个主要方面,它们都是实现国家统治权力的途径,是实现国家政权职能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近现代国家主要釆用单一制或联邦制两种国家结构形式。所谓单一制,就是由若干普通的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统一的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所谓联邦制,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政治实体(州、邦、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即新中国的国体。‎ ‎1954年宪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政体。‎ ‎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待到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1954年12月,政协举行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本次会议解决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的问题,解决了政协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和相互配合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政党制度。‎ ‎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规范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随着各民族自治区和相关自治州、自治县的先后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得以实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就是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是有机统一的。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要看到一些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局限与弊端。前者要求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后者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制度变革。既强调制度自信,又强调制度变革,这两方面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制度自信是制度变革的基础,制度变革是为了增强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制度变革,必须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彰显。‎ 进入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所走路径。概言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不是要走别的什么路,而是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当然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制度自信,一方面体现为政治定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改革创新。只有看到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看到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甚至某些方面制约着发展和稳定,我们才能有决心改革创新,有勇气攻坚克难,最终才能在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2、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文章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章指出,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人民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构想付诸实践奠定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文章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文章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文章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文章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9月24日下午就“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举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实践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二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各国家机关是一个统一整体,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协作,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 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需要坚持好、实施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要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 习近平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总结70年来我国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要加强制度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制度教育,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2019年7月5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我国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等六个专门委员会。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核减部级机构21个,地方省级层面党政机构减少8个,市级层面党政机构减少1501个,县级层面党政机构减少5362个。省市县主要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中央保持基本对应。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交又,如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整合了8个部门和单位的相关职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组建的市场监管等5支综合执法队伍,整合了原来30多个执法领域,切实解决了多头、多层和重复执法问题,解决了违规违法、执法扰民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时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要认真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贵经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12分)‎ 答案(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答“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亦可,不重复计分)。(3分)‎ ‎(2)深化简政放权,科学设置机构,减少机构交叉重叠,推动上下级机构协同、履职到位、流程通畅,提升工作效能。从而促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3分)‎ ‎(3)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与执行力。(3分)‎ ‎(4)切实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亦可,不重复计分)。(3分)‎ ‎5、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领导社会革命,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自2013年开始,中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把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作为重点内容。‎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原有党的“五大建设”调整扩充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新布局。‎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印发,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供了根本遵循。‎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意义。‎ 答案:①开展理想信念专题教育活动,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③深化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6.(2019•北京卷,38)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材料制定规划,谋定而动。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从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到正在贯彻实施的“十三五规划”,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70‎ 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等形式不断涌现,常态化、多层次、各方面有序参与的格局正进一步形成。‎ 集中力量,办成大事。7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办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从“两弹一星”、神舟飞船等重大项目,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到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挥政治优势凝聚中国力量的。‎ ‎【答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凝聚人民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凝聚共识。‎ ‎7、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民主制度“中国化”“本土化”的重要成果。江西省上犹县大胆探索,在乡村两级广泛开展“乡间夜话”活动,开辟了一条基层协商民主的新路子,为提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找到了新途径。在“乡间夜话”活动中,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协商,既坦诚布公谈问题,又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遇事不是发个通知布置群众干,而是让群众讨论商量如何干。围绕扶贫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用协商民主集智于民,用工作实效取信于民。上犹县如今的和谐与富足,彰显了“商量”这一“中国式民主”的巨大力量。‎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现代化农村。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某县298个行政村通过开设“农民夜校”,让干部和农民坐在一起,推动解决乡村事务,让农村更美、乡风更淳朴。在“农民夜校”里,每周都有课,读报告、学精神,村民们跟乡镇干部们坐在一起,谈得最多的还是怎么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尤其秋收后,各村很多地方都堆满了秸秆之类的垃圾,对此现象村民反映强烈。针对“农民夜校”反映的问题,该县政府从财政上给予补助以整治村容村貌,党员干部带头,与村民们一起清除垃圾、拆除违建。现在,该县很多村陈年垃圾没了,乡里的洒水车可以给村里共享,村里多设垃圾箱,某些村头还设置了好人榜,上榜的村民还有奖励。‎ 材料三:2018年10月22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修正案草案符合十九大的精神,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决策部署,适应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也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特别是更好地突出男女平等,保障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农村土地承包法最核心的是稳定承包关系,在土地改革同时,也注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稳定集体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更好地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出的部署。深化农村集体土地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需要发挥党员作用,做好宣传和示范,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协商民主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基层民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县“农民夜校”解决乡村事务的成功经验。‎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和实施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其价值的。‎ ‎(4)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经济知识,预测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的落实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①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的根本保证。基层社会治理中由党组织牵头协商,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量,保证了基层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②协商民主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平等协商和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公开性、科学性和民主性,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升了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法治化水平。③人民群众是协商民主的主体。协商民主能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调动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的热情,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①“农民夜校”让村民和乡镇干部一起通过实践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②“农民夜校”是该县各级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自治的创新之举,充分发挥了党在乡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③“农民夜校”让村民和乡镇干部们坐在一起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讨论,有利于村民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④在“农民夜校”里,每周都有课,读报告、学精神,使村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有利于集民意聚民智。‎ ‎(3)①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修正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一项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法律的系统性工程;同时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头守法,保证土地承包法的实施。②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法律依据。③增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观念,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保障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④村民委员会依法进行民主管理,遵循宪法和法律安排土地承包问题,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改革。‎ ‎(4)①完善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集体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保护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③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完善农村的分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