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4第2单元微专题13引文类选择题专项突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4第2单元微专题13引文类选择题专项突破

微专题13 引文类选择题专项突破 ‎ (对应学生用书第230页)‎ ‎[题型综述] 从考查的方式看,一般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谚语、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片段、经典著作中的论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素材,要求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道理。设问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任何角度切入。从考查的知识看,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都会有所考查,但通过引言考查对哲学观点的理解更多一些。从考查的能力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积累的要求比较高,突出考查学生对引言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典例] (2018·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2017年7月3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要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扶贫工作、做表面文章的问题,树立起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鲜明导向。这要求我们(  )‎ ‎ ①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②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③从贫困地区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 ④扶贫过程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D [①说法错误,应该是主观符合客观,排除;题干没有指向实践的检验标准作用,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树立起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导向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纠正形式主义等错误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故③④符合题意。]‎ ‎ ‎ 首先,做好两个排除:仔细研究各选项观点中的关键字、词,对选项正误作出判断,以此排除观点错误的选项;认真把握设问要求中的限定,排除不符合知识范围、不符合分析方向、不符合主体行为等方面的选项。‎ 其次,把握引言的主旨。认真研读引文内容,根据其中的关键词、句等,弄清其主要指向或核心思想。以此,排除与引言指向不一致的选项,保留与引言指向相一致的选项。‎ 再次,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必逐字、逐词进行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句等,明确引言强调的重点即可;二是某些引言往往具有特定寓意或指向,要结合其他材料信息进行把握。‎ ‎[跟踪训练]‎ ‎1.“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电影《美人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下列表述与该台词哲学寓意一致的有(  )‎ ‎ 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 ④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 A.①② B.③④‎ ‎ C.①④ D.②③‎ ‎ B [题干中的台词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①②分别体现出唯心主义观点、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的观点,故不符合题意;③④都蕴含着按自然界规律办事的道理,故符合题意。]‎ ‎2.“以前对于农民来说,互联网是遥不可及的,但通过这次网络销售,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当地农民认识的转变体现了(  )‎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 ③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A.①② B.③④‎ ‎ C.①④ D.②③‎ ‎ C [“通过这次网络销售,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是个好东西”,说明实践推动着认识发展,也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①④符合题意,应选;题干没有指向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意识的反作用,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3.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 生无所息。”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仲尼观点相近的是(  )‎ ‎ ①“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 ‎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 ③“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 ④“世间万物,变动不惊,明者因时而变。”‎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C [仲尼“生无所息”强调运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世间万物,变动不惊,明者因时而变”均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故②④符合题意;①的意思是:冬天来临的时候,天子向上天祈福,以保佑来年有好年景,而辛苦的农夫此时则可以得到休息,体现了物质相对静止的哲理,故①不符合题意;③的意思是:认识事物的智力人人具有,而万物的事理又是可以认识的,体现的是可知论,故③不符合题意。]‎ ‎4.有人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  )‎ ‎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 B.少数人意见才是真理 ‎ C.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 A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说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A符合题意;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少数人意见未必是真理,B错误;超过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故C错误;真理的基础是实践,D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